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6|回复: 0
收起左侧

颜氏先贤几多少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19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27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5-4-9 15: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学习历史传承文化了解先贤知我祖先



1、颜回(已有专页)
2、颜盛(颜回24世孙)字叔台,又字叔震,汉为尚书郎,曹魏时官历青、徐二州刺史,封关内侯。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曹魏时,颜盛为青、徐二州刺史,始徙居琅琊郡临沂县孝悌里,从此有“琅琊颜氏”之称。东汉末年以后,大官僚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渐形成大姓豪族,称为士族或世族,又称高门。这些士族世代占据高位,遂成一个稳定的社会阶层,逐渐构成极重的门第观念,至南北朝则更是门阀世族兴盛时期,姓氏又一次与人们的社会地位相对应,作为标志身分等级的徽号。与土族相对应的则是庶族。那时世家大族自贵其门第,在人们心理素质上的影响确曾是个不小的包袱。
3、颜含(颜回27世孙)颜盛曾孙,字弘都。官至晋侍中、右光禄大夫,封西平县侯,卒年九十三,谥曰靖,故又称西平靖侯。
当西晋末东晋初,匈奴刘氏、羯族石氏起兵叛晋,中原云扰,北方世族纷纷渡江。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颜含随晋元帝(公元317—322年)渡过长江,徙居江南。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称:“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琅琊颜氏亦是所谓“百家”之一,在南方亦属“侨姓高门”。颜氏渡江后,居于建康南之长干,所居巷名“颜家巷”。长干是六朝时秣陵县东里巷名。颜含以下七世茔墓皆在建康附近幕府山西。1958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今南京挹江门外东北老虎山,发掘晋墓四座,据墓葬物知,皆颜之推祖茔。
颜含年少时操行见优,以孝友闻。晋元帝初镇下邳,颜含为太傅参军。随晋元帝过江后,含先为上虞令,后转王国郎中、丞相东阁祭酒,出为东阳(治所长山,今浙江金华)太守。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迁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历散骑常侍、大司农。后又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国子祭酒、迁光禄勋。含以年老逊位。晋成帝美其素行,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颜含固辞不受。
颜含生平雅重行实,抑绝浮伪。或问江左群士优劣,含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含居官任职,简而有恩,明而能断,以威御下(《晋书·颜含传》)。
时王导为皇帝的师傅,名位隆重,朝中有人建议,百僚宜为他降礼。太常冯怀以此事问颜含,颜含回答说·:“王公虽重,礼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晋书》卷八十八)
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颜含回答说:“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同上《颜含传》)
《靖侯成规》颜含致仕二十余年,居官清廉雅重;待人接物,孝友著称;活了九十三岁,治家教子,素为整密。对子侄的仕宦前程及儿女的婚配大事,则戒之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世家。”这条便是颜家的靖侯成规,即先辈靖侯颜含立下的规矩。婚姻素对,主张儿女的婚配关键是注重配偶的“清白”,而不要去贪图权势之家的地位。据《景定建康志》卷四三引晋李阐《右光禄大夫西平靖侯颜府君碑》所载,大司马桓温求与颜含联姻,颜不许,并以“婚姻不须贪世位家”之语为戒。
含年九十三卒,生前遗命子孙,逝后素棺薄敛。
颜含生有三子:长子髦,字君道,历官黄门郎、侍中、光禄勋,有传;次子谦,字子让,官至安城太守;三子约,官至零陵太守,三子并有声誉。
4、颜延之((颜回30世孙,公元384--456年)字延年,琅琊临沂人。历官始安太守、中书侍郎、领步兵校尉、御史中丞、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秘书监、太常,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谥曰“宪子”,赠“特进”。
延之曾祖颜含,晋右光禄大夫。祖颜约,零陵太守。父颜显,护军司马。
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好读书·,文章之美,冠绝当时。”(《宋书·颜延之传》)他与谢灵运并称南朝·宋诗坛上,世称“颜谢”。又与谢灵运、鲍照二人,被称为南朝·宋“元嘉”三大家。
颜延之和陶渊明交情很好,也和陶渊明一样,为人好酒疏诞,不肯曲阿权要。其子颜竣做了大官,表现不恭,他也很讨厌。
二十岁以后,颜延之出仕为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的行参军、主簿、后军功曹,前后约十年。据《宋书》卷九三《陶潜传》所载,颜延之任刘柳的后军功曹时,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刘柳迁江州刺史,颜延之随至江州(浔阳),所居与弃官归田的陶潜相距不远。在浔阳,他与陶潜常款叙情怀。景平二年(424年),颜延之出任始安郡守,由建康溯江西上,经过浔阳,在浔阳停留期间,他天天去造访陶潜,每次前往,必然酣饮至醉。临别离时,颜延之给陶潜留下二万钱,陶潜全都存人酒店,逐渐去酒店取酒来喝。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比颜延之大了十九岁,他们是忘年之交。两位诗人之间的友谊,成为六朝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元嘉四年(427年),陶渊明病卒,颜延之写了《陶征士诔》,歌颂了陶的高行峻节,也是现存最早的有关陶渊明的记载(陶渊明在当时不如后来有名)。
1.出为始安太守
南朝宋国初建(公元420年),延之举为博士,宋武帝年间官尚书仪曹郎,太子中舍人。当时的尚书令傅亮自以为文义之美,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使傅亮甚疾之。宋少帝刘义符即位(公元423—424年),延之先任正员郎兼中书,寻徙员外常侍。不久,即景平二年(424年),颜延之因中书令傅亮与司空徐羡之排挤,外放为始安太守。在此之前,谢灵运已被外放为永嘉太守。始安郡辖境相当于今广西桂林市、平乐间漓水流域及永福县等地,治所在始安(今桂林市)。领军将军谢晦对延之说:“过去荀易忌阮咸,被斥为始平郡守,今你又出为始安郡守,你们二人,可称之二始:”黄门侍郎殷景仁也说:“所谓俗恶俊异。
世疵文雅。”
2.屏居里巷 不与人间事者七年颜延之好酒疏诞,性狂放不羁,不能斟酌当世,被权贵所容。时彭城王刘义康和刘湛(刘柳之子),殷景仁当政专权,延之意有不平,常说:“天下之务,当与天下人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语言激扬,常触犯权贵。《南史·颜延之传》记:“文帝常召延之,传诏频不见,常日但酒店裸袒挽歌,了不应对,他日醉醒乃见。…‘延之·..…读书无所不览,文章冠绝当时,疏诞不能取容。刘湛等恨之,言于义康(义康时为司徒),出为永嘉太守。”永嘉治所在永宁(今温州市),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温州市、永嘉、乐清、飞云江流域及其以南地。
3.重新起用 幸能善终
元嘉十七年十月,刘湛被诛,义康外放江州刺史(义康亦于元嘉二十八年被诛),朝延重新起用颜廷之为始兴王?睿(刘?睿为宋文帝第二子)后军谘议参军,御史中丞。在任纵容,无所举奏。元嘉十九年重建国子学以后,颜延之继何尚之任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后又遭尚书左丞荀赤松奏免。不久,复任秘书监,光禄勋,太常。(正三品)
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延之六十九岁,曾上表乞解所职,不许。宋孝武帝登阼(公元454年),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颜延之又上表请解师职。尽管颜延之在人生道路上屡遭颠顿,其晚年仍然“肆意直言,曾无逖隐”,“居身清约,不营财利,布衣蔬食,独酌郊野。”(《宋书》本传)他性格中有十分傲岸的一面,但因政治上的追求并不热衷躁进,又能以佯狂掩盖狷介,亦有和光同尘的一面,故幸能善终。
孝建三年(公元456年)卒,时年七十三岁。追赠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如故。
4.颜延之的诗文
颜延之今存诗二十九首,语言雕琢,喜好用典是他诗歌的主要特点,为后人称道的有《北使洛》、《还至梁城作》、《五君咏》及《秋胡行》等。
《北使洛》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一战而捷,收复洛阳,年底授宋公。颜延之奉命北行去前线祝贺,在去洛阳途中,作了此首诗。
改服饬徒旅,首路局险艰。振揖发吴越,秣马陵楚山。
涂出梁宋郊,道由周郑间。前登阳城路,日夕望三川。
在昔辍期运,经始阔圣贤。伊激绝津济,台馆无尺椽。
宫陛多巢穴,城阙生云烟。王猷升八表,嗟行方暮年。
阴风振凉野,飞云瞀穷天。临途未及引,置酒惨无言。
隐悯徒御悲,威迟良马烦。游役去芳时,归来屡徂誓。
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
《还至梁城作》这首诗是《北使洛》的姐妹作,是颜延之自洛阳返至梁城时写的。
眇默轨路长,憔悴征戌勤。昔迈先徂师,今来后归军。
振策眷东路,倾侧不及群。息徒顾将夕,极望梁陈分。
故国多乔木,空城凝寒云。丘垅填郭郭,铭志灭无文。
木石扃幽闼,禾苗延高坟。惟彼雍门子,吁嗟盂尝君。
愚贱同堙灭,尊贵谁独闻。曷为久游客,忧念坐自殷!
《北使洛》、《还至梁城作》二诗,是颜延之今存诗中可以确考写作时间的最早两篇。
《五君咏》此诗五首,是元嘉十一年(434年)颜延之被宣布外放永嘉后所作。五首分咏阮步兵(籍)、嵇中散(康)、刘参军(伶)、阮始平(咸)、向常侍(秀),在“竹林七贤”中取五人而遗落贵显的山涛、王戎。通观五首,莫不是颜延之思想境界的自我写照。故人称《五君咏》为“延之自咏”。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辞类讳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阮步兵》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嵇中散》
刘伶善闭关,怀情灭闻见。鼓钟不足欢,荣色岂能眩。
韬精日沈饮,谁知非荒宴。颂酒虽短章,深哀自此见。
——《刘参军》
仲容青云器,实禀生民秀。达音何用深,识微在金奏。
郭奕已心醉,山公非虚觏。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阮始平》
向秀甘淡薄,深心托毫素。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
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流连河里游,恻怆山阳赋。
——《向常侍》
《五君咏》突出地反映了颜延之人格中的耿介和性格中的傲岸一面。陈祚明以为:“五篇则为新裁,其声坚苍,其旨超越。每于结句凄婉壮激,余音诎然,千秋乃有此体。”(《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六)。
5、颜之推(35世孙,公元531一600年)字子介,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五十里)人。其先祖为北方士族,原居邹、鲁。《颜氏家训·诫兵》篇:“颜氏之先,本乎邹鲁。”颜渊二十四世孙颜盛,字叔台,又字叔震,汉时为尚书郎,三国曹魏时为青、徐二州刺史,封关内侯,始由邹鲁徙居琅琊郡临沂孝悌里。当西晋末东晋初,中原云扰,北方世族纷纷渡江。颜盛的曾孙,即颜之推的九世祖颜含,于西晋末随晋元帝南渡。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曰:“中源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琅琊颜氏亦是所谓“百家”之一,在南方亦属“侨姓高门”。颜氏渡过长江后,居于建康南之长干,所居巷名“颜家巷”。颜含官至侍中、右光禄大夫,封西平县侯,卒年九十三,谥曰靖。颜含有三子:髦、谦、约。髦字君道,晋侍中光禄勋,封西平定侯。髦子绺,字文和,州西散骑都尉,西平县侯。绺子靖之,字茂宗,为颜之推的六世祖,历官宣城太守、司徒谘议、御史中丞。靖之子腾之,为颜之推高祖,字宏道,历官治书御史、巴陵太守、度支校尉。腾之“善草、隶,书有风格。”腾之子炳之,为颜之推曾祖,字叔豹;亦“以能书称”,历辅国江夏王参军、散骑常侍。炳之子见远,齐末在萧宝融荆州刺史府中为录事参军。后萧宝融且p位为齐和帝,见远为治书侍御史,兼中丞,正色立朝。梁武帝篡立,齐和帝见害,颜之推祖父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梁书·颜协传》)。见远子协(498—539年),协即之推之父,字子和,幼孤,养于舅氏,少以器局见称,“博涉群书,工于草隶、飞白”,“荆楚碑碣、皆协所书”(《南史》卷七十二,《颜协传》)。颜协感家门事义,不求显达,伍辞征赋,游于蕃府而已。为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国常侍,萧绎镇荆州,协为记室参军,以才学见重。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卒,年四十二。颜协撰《晋仙传》五篇、《日月灾异图》两卷及《文集》二十卷。梁末文风,注重音节、对偶、典故、辞采,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而颜协之文,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无郑、卫之音。
之推长兄之仪、字子升,长之推八岁。历周麟址学士、御史大夫,封平阳县公。杨坚辅政篡权时,之仪不署矫诏,隋文索玺又拒之。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史书称之。开皇五年,出为集州刺史。开皇六年,受代,还京都,优游不仕。《周书·颜之仪传》:“开皇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
颜之推的身世。颜之推的一生,正值我国南北分裂、割据的时代。从他出生的梁中大通三年(531年)算起,到隋代统一,短短六十余年间,北方一直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经历了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灭北齐,隋代北周等变故。南方经历了梁、陈两个汉族政权的更替,虽暂时偏安东南一隅,也遭受了侯景之乱,西魏陷江陵,隋灭陈等大的事变。在这六十余年的时间,南北封建统治者互相攻伐,兵连祸接,政权频繁更叠,风云时时变幻,生命如草,杀人如麻,多少显赫家族,暴兴暴亡,百姓更是惨遭茶毒,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颜之推不仅耳闻目睹,更身受其害,饱经忧患,三为亡国之人,性命几乎不保。
颜之推的先祖世代以儒雅为业,作为高门士族子弟的他,早传家业,知书识礼。正如他在《颜氏家训·序致》中所叙述的那样:“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但刚满九岁,之推父颜协便去世了,此后家道中衰,人丁冷落,之推由慈兄抚育。由于兄长“有仁无威,导示不切”。之推虽读《礼》、《传》,也爱好作文,但“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颜氏家训·序致》)。
颜之推在青少年时期便“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北齐书·颜之推传》)。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之推十九岁,就担任了湘东王国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可谓少年得志。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年),颜之推二十一岁,正在郢州治所夏口(今湖北武汉)掌管记。侯景叛军攻陷郢州,颜之推被俘,例当见杀,赖人救免,被囚送建康(今南京)。第二年,即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梁军收复建康,侯景败死,颜之推回到江陵,任梁元帝萧绎的散骑常侍,奏舍人事,奉命校书,两年时间内,得尽读秘阁藏书。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军攻陷江陵,二十四岁的颜之推再次被俘,因被周军大将军李穆看重,令掌其兄阳平公李远的书翰,次年被遣送弘农郡(治所弘农县,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县北)李远处。之推北行之时,患脚气病,官给疲驴瘦马,一路十分艰辛。自云:“牵疴疚而就路,策驽蹇以入关。”他在弘农心不忘故国,蓄志南归,当得知北齐放梁使归国’,凡梁臣留齐者,均以礼遣,便决心冒险舟行黄河三门峡水路逃往北齐。意欲由此返梁。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一天夜里,趁黄河水暴涨,颜之推悄悄冒险从弘农坐了只小船,经砥柱之险,逃奔北齐,“水路七百里,一夜而至。”颜之推《从周入齐夜度砥柱》诗:“侠客重艰辛,夜出小平津。马色迷关吏,鸡鸣起戌人。露鲜华剑彩,月照宝刀新。问我将何去,北海就孙宾。”记下此次旅程。但在齐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听到梁将陈霸先废梁自立的消息,遂绝南归之意,不得已出仕北齐。文宣帝命其奉朝请,侍从左右。颜之推在北齐过了二十年相对稳定的生活,先后担任赵州功曹参军、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等官职,主持文林馆工作并主编《修文殿御览》。在北齐他在仕途上虽屡有升迁,但身处险恶的官场,时时有被陷害甚至招杀身之祸的危险。因北齐朝廷中,汉族土大夫与鲜卑权贵相争甚烈,祖挺为相,汉士人稍得志,亦更为鲜卑贵族及武人所嫉恨。之推处境尤其险恶,幻匕齐书》本传就称他“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兵陷晋阳,渐逼齐都邺城,之推进奔陈之策,丞相不从,令之推出为平原太守(治聊城),守河津。不久,周武帝字文邕灭北齐,颜之推第三次做了亡国之人,时年四十七。颜之推与阳休之等十八人,同征,随驾赴长安。
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颜之推在京城长安任御史上士。581年北周亡,隋取代周后,之推在隋文帝开皇中被太子杨勇召为学士(约在582年以后),直至病逝。幻匕齐书》本传:“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卒年不详)
颜之推生平著述,有《文集》三十卷、《家训》二十篇、《笔墨法}一卷、《稽圣赋》三卷、《证俗音字》五卷、的,I俗文字略》一卷、《集灵记》二十卷、《急就章注》一卷、《还冤志》三卷。这些著作可惜大多失传,今存于世者仅《家训》、《还冤志》及《观我生赋》一篇,佚诗五首。
作为世代正统的儒生,作为一个作风正派的学者,遭逢乱世,饱经忧患后,颜之推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病都有自己的看法,并力求寻觅一套既不悖于自己的道德标准而又能圆通自在的处世哲学,在乱世中求生存,并维持住家族的体面与尊严,用心实在良苦。
6、颜师古(37世),字籀。生于公元581年,即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卒于公元645年即唐贞观十九年,享年65年。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颜思鲁的长子,颜之推的长孙。唐著名学者。
师古少承家业,博览群书,性敏给,善属文。隋文帝仁寿中,为安养县尉,以干治闻,后归长安,资教授为生。唐高祖时,授朝散大夫,拜嫩煌公府文学,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诏令一出其手,册奏之工,当时未有及之者。及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封琅琊县男,进爵子。历拜秘书监,以文学人选崇贤、弘文两馆学士。贞观十九年,从上征辽,道病卒,年六十五年。卒谥戴。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儒学传》谓师古“精故训学”,云:“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孰,必畅本源。”太宗当朝,以古籍久远,且辗转传抄,文多讹误,乃命颜师古考定《五经》,师古一一加以厘正。及正,太宗复召诸儒审议。当时诸儒因受传习的束缚,争相非议。师古乃广引晋、宋以来典籍,一一加以解答,援据详明,皆出于诸儒意外,他们也自此叹服。太宗因颁师古所定书《五经定本》于天下,此后,朝延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迄宋数百年间,土人谨守,无有异议。颜师古也曾用《家训》训导之义,为太子承乾注《汉书》,一时誉为“班孟坚之忠臣”。有文集六十卷(已佚),除《汉书注》外,还著有《急就章注》一卷、《匡谬正俗》八卷,及《颜氏字样》等著作,考证文字,多所订正。尤以《汉书注》名世。师古工书,然书迹无传,或以师古所撰《等慈寺塔记铭》亦为师古所书。
师古承祖先之馀绪,启三唐之门户,作为唐代正字学的先驱者,而名垂史册。《旧唐书》卷七十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皆有传。
7、颜勤礼(37世)字敬,师古弟,真卿曾祖。幼而朗悟,识量宏远,与师古、相时两兄同为弘文、崇贤两馆学士。工于篆籀,尤精诂训。唐时授朝散大夫校书郎,秘书省著作郎修国史。后为差州都府长史加上护军,赐虢州刺史。
8、颜元孙(39世,公元668年--732年)字聿修,一字仲坚,享年65岁。元孙是昭甫的长子,真卿的伯父,历官朝议大夫,滁、沂、豪三州刺史,勋上柱国,赠秘书监。 .
1.年少名进士
元孙少孤,与弟惟贞同养于舅父殷仲容家,因家贫无纸,便与弟惟贞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书。元孙自幼聪颖绝伦,年十岁,李逸闻其少俊,请与相见,座中试《安石榴赋》,援笔立就,不加点窜,李逸大惊。精究训诂,尤善书翰,特以草、隶擅名。唐光宅二年(公元685年)举进士第,时年17岁。当年科举中除本科状元吴师道(又作吴道古)外,最有名者便是颜元孙,史称当年考功郎刘奇对颜元办特标榜之,由是名动海内。
隋开皇(587年)年间肇开科举,唐朝定制,“天下英雄人吾彀中’’(唐太宗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朝科举虽有十多科,但其中主要只有进士科和明经科,而进士科尤为重用。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进士科初试帖一大经及尔雅(每经帖十条,共二十条);二试加考诗赋各一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三试考时务策五道。自此以后,进士更难,进士科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每年全国录取进士总人数在二十名左右。科举及第后,必须再经过“省试”(吏部考试),吏部面试“身、言、书、判”,合格才分配当官。颜元孙经试后历官登封长安二尉、洛阳丞、著作佐郎、山西提访使、太子舍人。公元711年(即唐景云二年),太子玄宗始监国,命元孙独掌令诰,甚得时誉。尝和游苑诗,玄宗赞曰:“孔门称哲,宋室闻贤,翰墨元捷,莫之与先。”
2.黜归田里
712年,即唐玄宗先天元年,元孙四十五岁,因中书侍郎王琚之挤,出为润州(今镇江市)长史。后迁为滁州刺史(州治在今安徽滁县)。
716年颜元孙因清白为杨州大都督府按察使王志惰奏荐,迁沂州刺史(今山东临沂)。不日,因拒绝按察使王志惰的女儿婚事,遭其诬奏,降价夺禄,黜归田里。元孙当年四十九岁,正当成就事业的年华。但严遵祖训——“靖侯成规”——婚嫁不须贪势家,正直为人,由是傲然闲居垂十年。其间,除了与陈郡殷践猷、上谷寇眦、武功苏晋、吴郡陆象先等文华人士交游外,便以教诲子弟为乐。他给予颜真卿的教益特多,颜真卿曾在他的神道碑铭中说:“真卿越自婴孩,特蒙奖异,且兼师父之训,岂独犹子之恩。”
在元孙的教诲下,他的五个儿子,都能绍继父业。春卿,明经人仕,(“十六举明经、拔萃高第”),以词翰擅名,终偃师丞;呆卿,文理清峻,见称于时,安史之乱,以身殉国,名垂青史;曜卿,工诗善草隶,年十五以文学直崇文馆,终朝散大夫、淄州司马;旭卿,善草书,历官校书省著作郎、菱州司马;茂会,善属文,精训诂,仁厚绝众,犍为(今四川宜宾市西南)司马。
3.正字学始祖
颜元孙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所著《干禄字书》,选楷书1599字,以平、上、去、人四声的次序排列,其中大部分的字,又分别标出正体、通体、俗体三种写法,如“咸、臧、臧上俗中通下正”。同时,书中还对某些形近、音近的字作了区别,如“藉、籍,上藉草下簿籍”、“捏、摇,上娌荡字音淫,下妖摇字音遥”。唐代科举,并重字法,“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既考文辞,兼详翰墨,升沉是系,安可忽诸,用f舍之间,尤须折衷,目在干禄,义在兹乎?”(《干禄字书序》)正因为当时学习字法和求取功名关系很大,《干禄字书》影响十分广远,颜元孙也随之蜚声朝野,不仅名高一代,而且饮誉后世,被尊为正字学的始祖。
颜元孙所著《干禄字书》,当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由颜真卿于大历九年(774年)正月书后立之湖州(今吴兴)。楷书,颜元孙文一篇。碑两面刻,每面五列,列三十三行,行九字。一高260厘米,一高236厘米,宽155厘米。额篆书“颜氏干禄字书”六字。原刻石,因模拓漫漶,年久早佚。拓本藏故宫博物院。
4.起家为豪州刺史
元孙自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被挤出京都,至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复出,整整十二年。开元十年正月,元孙起家为豪州刺史,加勋上柱国。颜元孙复出又任了几年官,于开元二十年(732年)七月初卒于其子春卿翼城县丞任所。享年六十五岁。
9、颜呆卿字听元,一字孔思。生于公元692年,即唐武则天长寿元年,壮烈牺牲于公元756年,即唐肃宗至德元年。时年六十五岁。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颜真卿从兄。文理清峻;性刚正。“开元中,与兄春卿、弟曜卿并以书判超等,吏部侍郎席豫咨嗟推伏。”(《新唐书·颜呆卿传》)初任遂州司法参军,迁范阳户曹参军。安禄山镇守范阳时,任他为营田判官、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
1.与平原太守联合起兵断安禄山叛军后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七日,安禄山发兵十五万在范阳叛乱,来势突然,发展迅猛,十九日便下博陵,安禄山亲率大兵攻占蒿城。这时常山太守颜呆卿因准备不及,兵力不足(为准备反抗,颜呆卿这时已经招募了一千多名壮士),没能抵抗,被迫与长史袁履谦前往迎接。安禄山尝赐他金紫衣,而把颜呆卿的子弟带走做人质,叫他仍旧做常山太守。并且派心腹党羽李钦凑领兵七千把守常山附近的军事要冲井陉口,以拦截由山西东进的唐军。呆卿在由蒿城回常山的路上,指着身上的金紫衣对长史袁履谦说:“为什么要穿它?”袁明白了他的意忠,表面上接受了安禄山的安排,暗中商量起兵讨伐叛军。当平原太守颜真卿派卢逖(颜呆卿的外甥)来联系,约呆卿一同起兵讨伐安禄山,以阻止叛军西进潼关,危及关中时,颜呆卿正好也派出了自己第三个儿子颜季明前去平原颜真卿那里联络。
这年(即天宝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颜呆卿假托安禄山的命令召李钦凑到常山来受犒赏。当李钦凑率百人来到时,颜呆卿派袁履谦等带了酒食女乐前去迎接。在宴会上趁酒醉而杀了李钦凑一伙。第二天又驱散了井陉口的守卒,并俘虏了两个路过常山的叛军将领高邈、何千年。颜呆卿杀安禄山所署将吏,破土门(井陉),起兵反正的消息传到河北各郡后,河北十七郡纷纷响应,复归朝廷。这时河北跟随安禄山叛乱的只有范阳、密云、渔阳、卢龙和邺、汲六郡。河北各郡反抗安禄山的军队,一下子增加到二十多万人,大家共推颜真卿为盟主。
2.贼臣不救 孤城遭陷
平原和常山,东西相对,互相声援,切断了安禄山南下叛军同北方的联系。十二月十三日,安禄山叛军已攻下洛阳,安禄山准备亲自率领人马接着攻打潼关,直逼唐都长安,走到陕(今河南三门峡)虢(今河南灵宝),听说河北发生变化,心中着慌,不敢再继续前进,而退兵洛阳,派史思明、蔡希德各带一万人马渡河,分两路马上向北猛攻常山。
颜呆卿在常山起事成功后,立即派他的长子颜泉明和前真定县令贾深以及翟万德一起赴京呈献李钦凑首级,并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内丘县县丞张通幽的哥哥张通儒是安禄山的宰
相,张通幽泣求乞与颜泉明偕行,以救其宗族。呆卿出于同情,答应他的要求,让他与泉明一块同去。但一到太原,张通幽便忘恩负义,竟唆使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扣留颜泉明等使者和常山郡捷报。无耻的王承业私自另写奏章,把功劳全记在自己的帐上,别遣太原亲信赴京上奏。王承业偷天换日,自我表功,并百般毁訾颜呆卿,使常山之功,尽归王承业之流。太原使者到长安,玄宗看了大喜,即拜王承业为羽林大将军,他的部下无功受禄者数以百计。朝廷任命颜呆卿为卫尉兼御史中丞,卫尉属从三晶官,掌兵器。
常山起兵刚八天,守备工作没有来得及做好,史思明的叛军已兵临城下。大兵压境,常山寡不敌众,颜呆卿向太原告急‘,王承业因为自己冒功受赏,怕将来败露查出,巴不得常山早点陷落,故意拥兵不救。颜呆卿带领常山军民苦战了三天三夜,直到粮尽矢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八日,常山城被攻破了。史思明破城后,纵兵屠城,杀死了一万多人。呆卿儿子季明、外甥卢逖死于城陷之日。颜氏一门这次死于刀斧者有三十余人。颜呆卿与袁履谦被执送至洛阳安禄山处。
3.以身殉国 忠烈千古
颜呆卿被押到洛阳,安禄山见了数说道:“我提议让你作判官,没几年就越级提拔让你当太守,有哪点对不起你?你居然反抗我尸杲卿对叛贼骂道:“你本是营州放羊的羯奴,天子特意让你当三道节度使,恩德无比,哪里对不起你?而你居然作乱。我家世代为唐臣,官职都是朝廷授予的,虽然你曾为我说一些好话,我难道就要跟你作乱不行?我为国讨贼,恨不得杀了你,怎么说我是反叛呢?臊羯狗,何不快点杀了我。”颜呆卿历数其罪,叱骂不已,安禄山大怒,将他和袁履谦俩个绑在洛阳天津桥柱上,禄山下毒手惨钩颜呆卿的舌后,还气冲冲地问:“复能骂否?”呆卿不屈,竟被活活支解而死。袁履谦也被凌迟处死。以身殉国,壮烈千秋!呆卿时年六十五岁。
颜呆卿殉难五百余年后,公元1283年,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从容就义前,在自己衣袋里留下的赞文最后几句是:“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1”这首赞文对世代书香门第出身的颜呆卿来说同样合用。文天祥在元大都监牢中写下的名著《正气歌》中有:“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千百年来人们更以“常山舌”作为宁死不屈正气凛然的象征。现代史学家范文澜评论说:“颜呆卿这一骂,振奋久被压抑的正气,挫折正在嚣张的邪气,出于忠义人口中的骂是有巨大威力的。”(《中国通史》第三册,第166—167页)
4.追赠太子太保,谥钺忠节
颜呆卿死后,杨国忠相信了张通幽、王承业的篡改事实,竟然没有一点表彰。直到颜真卿作了御史大夫后,向肃宗皇帝哭诉了此事,肃宗告诉了太上皇玄宗,才杖杀了张通幽,并于公元758年五月十八日追赠呆卿太子太保,谥曰忠节。封其妻崔氏清河郡夫人。任命其子颜威明为太仆丞。
史书《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中有《颜呆卿传》



10、颜真卿(已有专页)


2009年6月22日 出处:秘书处  作者:颜晓亚 编辑:管理员 有490位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11-22 14:12 , Processed in 0.32926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