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日记揭开血染的尘封往事 追忆革命烈士颜昌颐、傅凤君夫妇
发布时间: 2011-07-04 00:00 来源: 鞍山日报
陶愚老人在翻阅姑姑陶锡琪日记的影印件。 他们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夫妻英烈,牺牲的时候只有30岁和24岁,短暂的生命如同灿烂的火花照亮了旧中国灰暗的天空。他们的名字是颜昌颐、傅凤君。颜昌颐的生平事迹,在各类党史资料里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但关于傅凤君的史料却只有寥寥数笔。
6月25日,记者采访了傅凤君的表弟陶愚老先生。经过多年的探访,陶愚通过哥哥姐姐的通信和姑姑陶锡琪的日记,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傅凤君。
亲属信件 引发寻访
陶愚祖籍湖南,是清代名臣陶澍的第五代孙。今年已经76岁的陶愚在东北工作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乡音已改,但书案上做过多处批注、已翻阅得半旧的陶氏族谱,以及他辗转从各处收集到的家族名人的资料书籍,却在无声地诉说着老人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情。
傅凤君牺牲的时候,陶愚尚未出生。他小时候就听家里人提到过这位英勇不屈的表姐,但他真正关注和详细了解表姐的少年岁月、革命生涯和牺牲始末,却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
1989年,陶愚得到了五哥、五姐留给他的一部分信件。信中提到了一本记载傅凤君生活点滴和牺牲始末的日记,是陶愚的姑姑陶锡琪所写。陶家是个大家族,陶锡琪是陶愚祖父最后一房妻子所生的女儿,与长房妻子的外孙女傅凤君年纪相仿,且两人从小长在一处,彼此十分投契。
得知这本日记保存在中共重要领导人王稼祥的夫人、陶锡琪的小姑朱仲丽手里,陶愚开始了艰难的寻访之旅。
陶愚说,自己在北京整整转了一周,问了很多人,才打听到朱仲丽的地址。经过非常严格审慎的身份审查,他才见到朱仲丽。在朱仲丽家,他看到了姑姑陶锡琪留下的8本日记,并影印了一份珍藏起来。“日记的外皮像练习本一样,很普通,但里面对表姐傅凤君年轻时代的生活却叙述得非常详细。”
长在深闺 投身革命
傅凤君是陶愚大姑妈陶肃宜的女儿。陶肃宜因为在婆家遭受冷遇,就带女儿傅凤君回到陶家居住,直到1938年病逝再没回过婆家。
因为曾用过“丽春”这个名字,陶家的弟弟妹妹管傅凤君叫“春姐”。据陶锡琪的日记记载,傅凤君好静,“任凭家中有什么喜庆的事,很少出来看热闹”。她经常把陶锡琪拉到自己屋里,两个人一起剥花生,看小说。
傅凤君小时候十分聪慧,记忆力很强,“《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里面的词句,她可以一段一段地背诵出来”。有一个时期,她读《红楼梦》,总与陶锡琪比着读。两个人经常因为争辩书中人物的好坏、词句的优美,闹得眼睛通红,有时候相持到深夜也不休息。
在长沙时,傅凤君虽没有正式进过学校,但对陶家的藏书却读了不少,还写下很多精细的笔记。她的理解力很强,很有见识,而且性格坚强,很能吃苦。
十七八岁的时候,傅凤君就离开陶家去了上海,到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学院学习。在那里,她与颜昌颐相恋、结婚,并投身革命队伍。
据陶锡琪的日记记载,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傅凤君寄到家里的信件数量越来越少,而且都是从别处间接转寄过来的。
严守秘密 慷慨赴死
1927年,湖南马日事变后,傅凤君回到长沙,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并担任湖南省妇女运动委员会负责人。因为叛徒告密,她在长沙南门定王台被捕。被捕前,她将党的文件和资料扔进马桶销毁,保护了党的秘密。家里托人说情,国民党方面同意自首就放人,但傅凤君宁死不从。
1928年4月5日,傅凤君被国民党军警用粗麻绳反绑双手,押赴长沙教育会坪刑场处以死刑。路上经过陶家门前的时候,她“没有顾盼一下,头只向前望,面色柔和平淡”。黄昏时,陶家人买通乞丐将傅凤君的遗体偷运出来。她身中数弹,颈部被刀割断,只有颈后一小块皮肤相连。家人悲痛欲绝,哭又不敢出声,只能将她的颈部缝合好,装殓后连夜雇人抬出城偷偷安葬了。
傅凤君就义时的情形,《申报》曾刊发过一篇通讯,并被鲁迅摘引到自己的《铲共大观》一文中。“……是日执行之后,因马(淑纯,十六岁;志纯,十四岁)傅(凤君,二十四岁)三犯,系属女性,全城男女往观者,终日人山人海,拥挤不通。加以共魁郭亮之首级,又悬之司门口示众,往观者更众。司门口八角亭一带,交通为之断绝。计南门一带民众,则看郭亮首级后,又赴教育会看女尸。北门一带民众,则在教育会看女尸后,又往司门口看郭首级。全城扰攘,铲共空气,为之骤张;直至晚间,观者始不似日间之拥挤。”
有夫如此 夫复何求
傅凤君牺牲不到一年,她的丈夫颜昌颐也在上海被捕并遭到杀害。
出生在湖南安乡县白螺湾村的颜昌颐,在法国留学期间结识周恩来、蔡和森、陈毅、李维汉等一批勤工俭学留学生。他于1922年入党,是中共早期党员,也是陈毅的入党介绍人。1924年,他与聂荣臻、王一飞等一同赴前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他被当时的党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分配到上海筹组中央军事部(后称中央军委)。因此,颜昌颐也是我党最早的军事领导人之一。
1927年,颜昌颐参加过南昌起义,并协助彭湃建立了海陆丰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担任中共东江特委军委主任兼红二师党代表期间,颜昌颐强化了红二师的党团组织建设和政治军事建设,在连队建立了党、团支部、军人俱乐部,组织经济调查委员会,实行经济公开,设立军人学校,强化军政训练,在我军建军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1929年8月24日,颜昌颐和彭湃、杨殷、邢士贞等在上海新闻路经远里12号开会时,因叛徒告密,被英租界工部局逮捕。周恩来组织中央特科陈赓等人营救未成,四人被引渡到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在那里,颜昌颐被摧残得体无完肤,手足俱折,革命意志却丝毫不曾动摇。8月30日,四人慷慨就义。9月14日,周恩来在党的机关报《红旗日报》上撰文悼念,称“四烈士的牺牲是中国革命、中国党之很大损失,四烈士不可磨灭的光辉照在千万群众的心中,熔成伟大革命的推动之力”。
烈士遗孤 下落不明
据陶锡琪的日记记载,颜昌颐、傅凤君夫妇留下了一个儿子叫颜家骃,被陶家抚养到10岁才送回颜家。解放前夕,陶家与湖南安乡的颜家失去了联系。直到上世纪90年代,陶愚才通过身在安乡的七哥找到了颜昌颐的同胞兄弟颜昌镒。
陶愚说,当时已经80多岁高龄的颜昌镒在电话中流露出对哥哥深深的愧疚之情。原来,颜家骃在解放前参了军,与家里失去了联系,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颜昌镒为自己没能保护好和寻找到哥哥唯一的血脉,一直感到很自责。
2007年,陶愚再次往湖南安乡打电话,却没能联系到颜昌镒。直到两年后,他在网上看到颜昌镒之子颜家录写的文章,辗转联系到颜家录,才得知颜昌镒已经去世。因此,继续探访和寻找到表姐傅凤君的遗孤颜家骃,成了陶愚如今最大的心愿。
合上手中的日记,陶愚很感慨。他说,在建党初期,像自己表姐傅凤君和表姐夫颜昌颐这样,为革命事业抛家舍业甚至牺牲生命的党员数之不尽。“党的事业,是他们不计个人利益、不怕任何困难,用心血和生命换来的。无论多难,我都要为表姐夫妇找到他们唯一的孩子。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他们的事迹,受到触动和感染,从而唤起内心深处对党和国家那份忠诚、热爱和信仰。”
记者 孙晓玲 文并摄
[/td]
[/tr]
[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