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日前,学者秋风出版了评论集《政府的本分2》,集中讨论中国城市化以来造成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对于当前出现的幸福感降低、贫富矛盾、焦虑情绪、安全感缺失等现象与问题,秋风说,“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时间,在经历了将近20年的城市化之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裂,人们的焦虑情绪严重,普遍感到不幸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我们的社会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裂。”
每一个人都独自生活在城市之中,生活在陌生的人群之中,邻居、同事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公共生活匮乏,公共空间萎缩,不信任感充斥在社会之中。秋风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陌生人的社会重新变成熟人社会,去建设社区公共生活。而要做到这些,则仍旧要借助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更确切地说,是要借助儒家的价值。”
传统文化的断裂
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大范围的人口重组的过程,过去熟悉的人群都不见了,每个人都生活在陌生人的社会中,人们不关心住在隔壁的邻居是谁、干什么的,也不参与社会活动。
北京晨报:在新书中,您说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儒家义理的研究中,那为什么您要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呢?
秋风:将近20年以来,我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困扰,人们普遍感到不幸福,焦虑感增强,不信任感充斥着社会,畸形的地产经济,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和房地产开放制度以及过分的经济追求等,使得社会和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时间,我觉得是应该反思的时候了。而且不仅要反思,还要寻找解决的办法,怎么样让人们重新获得幸福感,我觉得在改善制度环境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到传统,基于传统的价值观,在城市中重新建设基层社会,重新建立主流的价值观。
北京晨报:我们今天要建立怎样的基层社会呢?
秋风: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被完全打破了。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大范围的人口重组的过程,过去熟悉的人群都不见了,每个人都生活在陌生人的社会中,人们不关心住在隔壁的邻居是什么样的,也不参与社会活动。所以,怎么样解决陌生人的问题,把陌生人社会重新变成熟人社会,怎么样构建社会里的公共生活,这是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秋风:永恒的价值,变化的制度
传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伦理、道德等,在城市化的车轮下逐渐崩解,而新的伦理和道德又在哪里?
现代化社会和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否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又该如何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呢?对此,秋风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仍旧要求助于传统的文化和价值,特别是儒家价值。”
秋风说,“一个社会中核心的价值,和人为什么要组成社会有关,因此它是很难变化的,甚至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但是这些价值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影响人们,去影响这个社会,则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如何找到更合适的方式去让核心价值发挥作用,正是今天人们的责任。”
城市化的冲击和需求
城市化的进程还将持续很多年,这是无法改变的趋势。而在这个进程中,70%至80%的人们会生活在城市里,这是一个空前的现象,它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言而喻,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必然会受到这个过程的影响。但是反过来看,城市化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北京晨报:为什么说重建基层社会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
秋风:可以预见,城市化的进程还将持续很多年,这是无法改变的趋势。而在这个进程中,70%至80%的人们会生活在城市里,这是一个空前的现象,它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言而喻,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必然会受到这个过程的影响。但是反过来看,城市化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问题,陌生人社会、幸福感降低、焦虑感增强等一系列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重建基层社会,恐怕还是要求助于传统文化,求助于儒家文化来解决。
北京晨报:为什么重建基层社会要求助于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呢?
秋风:之所以说重建基层社会仍旧要回到儒家。这是和社会的本质有关的。人为什么要凝聚成社会,为什么要共同生活、并且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其根基是价值。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人心。那么,在中国这个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共同价值,也可以叫做中国人的人心。过去城市化的过程破坏了这个价值的基础,在今天要重新唤回中国人的人心,自然还是要借助于曾经凝聚中国人人心的文化,而中国人的人心,数千年来基本上可以说是由儒家文化所塑造的。
养成君子和绅士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在每个社区建立社学,也就是社区学习中心。这不是现在才有的想法,其实在传统社会已经有了,至少在明代已经产生了一种制度。让有能力、有热情的人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阅读经典、学习礼仪等来营造共同生活、学习和分享的气氛。
北京晨报:那么,您认为怎样才算是重新凝聚人心呢?
秋风:当今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唤回人心,就是要找回那些共同的价值。让人们愿意和邻居交往,愿意参与公共生活,这就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基层社会,进而用儒家的价值去培育和教化基层社会,在基层社会中逐渐养成一批君子或者说绅士,引领人们去更好地建设公共生活。
北京晨报:要想重新凝聚人心,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吗?
秋风: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在每个社区建立社学,也就是社区学习中心。这不是现在才有的想法,其实在传统社会已经有了,至少在明代已经产生了一种制度。让有能力、有热情的人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阅读经典、学习礼仪等来营造共同生活、学习和分享的气氛。而这些人通过学习来逐渐提高自己,慢慢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活跃者,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生活中。这对于中国城市社会的再组织、陌生人的熟人化都有很好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文化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条路,其实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走的路,文化建设社会的路。
传统的形式在变化
制度也可以说是价值外在的形式,形式总是在变化,即便是在传统社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地域等都有不同的表现。
北京晨报:传统文化能否适用于现代生活,这也是最近几年大家讨论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秋风: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太宽泛了,也太大了,如果细分,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即便是简单地区分,也可以分为价值和制度两种不同的层次。在今天,重新发掘和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怎么样。
北京晨报:那这样的区分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秋风:先说制度,制度当然会变,比如传统的农村社会,公共生活的主体大多是宗族,主要场所是祠堂。但是在现代城市,当然就不一样了,现代城市的公共生活更多以社会为主体,传统的祠堂已经很少,即便是有,它的作用也大不一样了。比如说广州有一个著名的祠堂叫陈家祠堂,过去它当然是宗族生活的场所,在今天它更多是一种古迹,承载的是历史和文化。制度也可以说是价值外在的形式,形式总是在变化,即便是在传统社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地域等都有不同的表现。
传统的价值是永恒的
因为价值是人们组成社会的根本性原因,它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太大的变化……所以说,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永恒的,它没有什么传统和现代的区分,没有什么适应和不适应的问题,以前适应的,今天仍旧适应,以前要讲的,今天还是要讲。
北京晨报:制度在不断变化,那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没有改变呢?是否也需要新的、适合现代生活的文化价值呢?
秋风:有声音说价值也要适应现代生活,在我看来这样说并不太合适。因为价值是人们组成社会的根本性原因,它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太大的变化。比如说古人讲“仁义礼智信”,今天的人就不讲了吗?古人种地,他们讲“仁义礼智信”,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在外企或公司工作,通过互联网来交流和沟通,但是他们仍旧要讲“仁义礼智信”,这个是不会过时的。所以说,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永恒的,它没有什么传统和现代的区分,没有什么适应和不适应的问题,以前适应的,今天仍旧适应,以前要讲的,今天还是要讲。
北京晨报:也有不少评论者认为传统的价值很难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对此观点您怎么看?
秋风:不是价值出了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是方式的问题。价值是永恒的,但是价值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影响和指导人们的生活。而这个正是儒家在今天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使命,也应该是所有精英或者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使命,为践行核心的价值去构建合适的制度平台和环境。
记者 周怀宗
秋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儒学研究学者。著有《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华夏治理秩序史》、《重新发现儒家》、《政府的本分1、2》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