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1|回复: 0
收起左侧

唐诗故事:一字推敲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19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27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6-4-20 15: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唐末五代诗僧齐己。齐己(860-约937)俗名胡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宋高僧传》卷三十载:“乃益阳人也”(今湖南益阳赫山区)。六、七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家境贫寒,7岁即替大沩山寺放牛。性颖悟,常年牛背作小诗,寺僧以为奇,劝其出家。先居大沩山同庆寺,后栖庐山东林寺。酷爱山水名胜,遍游终南、华山和江南各地。60岁以前大部分时间在衡岳道林寺、庐山东林寺度过,期间曾云游四方。晚年驻锡荆南龙兴寺。一生除精研佛理外,致力于诗歌创作,是中晚唐与皎然、贯休齐名的三大诗僧之一,其传世作品数量居三大诗僧之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其诗除禅林生活和登临酬答等题材外,不少是反映晚唐和五代社会动荡、战祸频仍、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之作,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积极意义,艺术上亦具鲜明特色,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多有赞誉。一生著述甚丰,有《白莲集》、《风骚旨格》、《玄机分别要览》等。


  这首《早梅》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在“万木冻欲折”的严寒之下,梅花却“孤根暖独回”点明题意“早梅”之“早”。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描叙出孤梅独放的奇特有震撼的景象: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中,万木凋零、北风呼啸,一枝早梅却迎风怒放。“昨夜“二字,说明昨天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每日对梅开的关注,和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宋代林逋咏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山园小梅》)即使从这两句化用而来。


  末联“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则语义双关,感慨深沉:表面上是希望梅花符合天道,明年此时,依然独放。“律”是节令,一年十二个月谓之“十二律”,“应律”则是符合自然规律,按时开放。实际上暗中寄托诗人对功名事业的热望与追求事业。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史载其人“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颇任琴樽之好”(辛文房《唐才子传》)。其《剑客》诗:“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勇死寻常事,轻雠不足论。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就有荆轲般的拔剑而起、以死投报知己的慷慨侠义自封。他的另一首《原上晚望》“倚杖聊摅望,寒原远近分。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野势盘空泽,江流合暮云。残阳催百鸟,各自著栖群”亦在清润平淡之外,高远而冷峭。明人胡震亨评这两首诗云:“齐己《剑客》诗,杰作也。‘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冢’,非晚唐人无此诗思。(《唐音癸签》卷八)由于生活道路坎坷,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像屈原《橘颂》中所咏歌的既有“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的外表,又有“精色内白,类可任兮”内质的“后皇嘉树”桔一样,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和期待。齐己生活在晚唐五代,又是出家的僧人,但这首诗却没有丝毫颓废萎靡的晚唐气象,也没有丝毫清绝枯寂的佛门意绪。它像一阵清新的风,撩起人们对于悠远盛唐的缈缈记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颔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枝开”是关键,即所谓“诗眼”。因为诗题是“早梅”,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早于众梅先开,更显其早,可谓“东风第一枝”。颈联则是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风递幽香、禽鸟惊窥,亦是因为此枝独放之“早”。 尾联祝祷明春先发,仍然是希望其“早”。 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总之,全诗咏物写景,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由物及己,有状物到抒情,“一枝开”在其中起着关键枢纽之功效。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曾经说过:“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使用,这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或形容词,而不要满足于差不多”。有趣的是,“这个词“正是齐己不满足于“差不多”,虚心向长辈诗人请教的结果。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这首《早梅》原来的颔联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带着这首诗去袁州(今江西宜春)求教于郑谷。郑谷(约851~910)唐末著名诗人。字守愚,宜春(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说罢就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后人即称郑谷为“一字师”。这个“一字师”故事也就成为诗坛佳话。除辛文房《唐才子传》外,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三,宋·曾慥《类说》卷二十六,宋·戴埴《鼠璞》,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七,清·杨宾《大瓢偶笔》,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都记载了这个故事。戴埴的《鼠璞》。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七还在这个故事之前,又加了一个自己“改一字“的故事。故事说齐已往袁州拜望郑谷,现献上一首诗。诗云: “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飞云到夕阳。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几梦中朝事,久离鸳鹭行”。这首诗题为《寄郑谷郎中》(见《全唐诗839卷》。郑谷看后说:“请改一字,方可相见”。齐己回去后细加推敲数日后,发现“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中的“下”字用得不妥。因为这首诗是写自己离开修持的寺院去云游四方,书写自己远离官场但仍缅怀唐王朝盛世,“几梦中朝事,久离鸳鹭行”的末世情怀。“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即是写他离开寺院整理行装的情形。既然上句是“自封修药院”(亲手封存修炼时的丹药房),下句的“别下着僧床”(离别自己作息的僧床)中的“别下”与上句“自封”就对仗不工,于是改为“别扫”,这样不但对仗工整,而且还有个与“封”相近的整理动,所以郑谷看后,颇“嘉赏,结为诗友”,才有为之改“数”为“一”的一字师故事。胡震亨甚至认为他超过了自己的老师:“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一经都官(郑谷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点化,《白莲》一集,驾出《云台》之上,可谓智过其师。(《唐音癸签》卷八)。更有趣的是齐己也做过别人的“一字师”。清人戴埴的《鼠璞》记载了《南唐野史》中一则故事:张迥有首《寄远诗》,其中两句是:“蝉鬓凋将尽,虬髭白也无”。前去请教齐己,齐己将“虬髭白也无”改为“虬髭黑在无”。 张迥也是十分佩服,拜为“一字师”。因为“白也无”的前提是黑胡须有多少变白,况且还是疑问句, “黑在无”的前提是白胡须中还有多少黑的。当然更能形容年老须发皆白了。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中严于律己、细加推敲,这是中国诗歌传统,杜甫说自己在创作中是“摊书满床头”,反复查对,而且是“老来渐于诗律细”,反复吟哦,反复修改:“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而且不止是唐代诗人,这类“一字师”故事历朝历代,不绝如缕,成为我国古典文化的宝贵传统,如陈辅之《诗话》记载了宋代一个“一字师”故事:宋朝进士张咏做湘东太守时,一日在家作诗,诗中有“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句,写完之后就出去了。溧阳知县萧楚才来访,见了张咏墨迹未干的诗作,提笔将“独恨太平无一事”中的“恨”字改为“幸”字。张咏回来见后不悦,认为这一改动违背了他的本意。萧楚才解释说:当今小人当道、奸佞横行,大人位高权重、功勋卓著,已成众矢之的,“恨太平”恐招杀身之祸。张咏听后大悟,感激地说:“萧弟,一字之师也。”其实,即使没有当今小人当道、奸佞横行这个时代背景,“恨太平”也不如“幸太平”,因为“恨太平”原意是天下太平,自己治理才干无处发挥,因而起怨,立脚点是个人。“幸太平”则是因天下太平,自己可以无为而治,因而庆幸,立足点是为天下人。一个是为己,一个是为天下人,胸怀自然有差别。萧楚才的境界自然高于张咏。


  洪迈的《容斋随笔》则记载另一个“一字师“故事:宋朝文学家范仲淹,非常敬仰东汉名士严子陵,于是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原文中有这样几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一天,范仲淹把此文给朋友南丰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因为云山江水为自然浩瀚之物,山寓意仁,水寓意智,这是一种风范,仅仅一个“德”字不足概括,故而李泰伯建议换作风字,这样上下句之间内涵更加吻合,意味更为深远,更能表达出对严子陵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况且“风”字属平声韵,“德”则是仄声,“风”字从音韵上来说也更浏亮一些。结果“公凝坐颔首,贻欲下拜”,称李为“一字师”。


  明代黄溥《闲中今古录摘抄》卷一还记载了一个元代的“一字师”故事:元朝杰出的蒙古族诗人萨都剌,曾写过一首《送欣笑隐住龙翔寺》,其中有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读过此时这皆称赞为妙句。唯一位乡村老叟读后却不以为然。萨都剌听说后,专程上门请教。老叟直言道:“此联措词固善,但诗中前句用‘闻’,后句用‘听’,字虽不同但意思一样,犯了作诗的大忌。不如改成‘地湿厌看天竺雨’”。 萨都剌疑问道:“有‘看雨 ’这个说法吗”?老叟说:“有呀!唐诗中就有‘林下老僧来看雨’” 萨都剌大为叹服,急忙施礼道谢,称老叟为“一字师”。改“闻”为“看”,不但避免了近体诗“合掌”同义的忌讳,从诗意上看前有视觉,后又听觉,摹景状物也更具声色。


  类似的“一字师”故事还很多,如苏东坡《富韩公神道碑》:“公之勋在史官,德在生民,天子虚己听公。西戎北狄,视公进退以为轻重,然一赵济能摇之”。他的门生张耒将“然一赵济能摇之”的“能”改为“敢”;宋省试赋题《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满场皆曰“诣南门而听焉”,惟其中的状元改“诣南门而听焉”的“诣”为“出”;王贞石《御沟》诗:“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诗僧贯休改“此波涵帝泽”为“此中涵帝泽”;陆举之诗“岩边桂树团丹雾,石上苔花阁绿云”,王荫伯改“团丹雾”为“生丹雾”,改为“动绿云”;张养重诗:“南楼楚雨三更远,春水吴江一夜增”,清代神韵派代表人物王士祯改“春水吴江一夜增”为“春水吴江一夜生”;陈奕禧“斜日一川汧水北,秋峰万点益门西”,王渔洋改“秋峰万点益门西”为“秋山万点益门西“等,皆是改易一字,则使诗句更加准确形象,诗意涵盖更加深广。


附:


  齐已携诗卷来袁谒谷,《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已不觉投拜,曰“我一字师也”


  齐己,长沙人。姓胡氏,早失怙恃。七岁颖悟,为大沩山寺司牧,往往抒思,取竹枝画牛背为小诗。耆夙异之,遂共推挽入戒。风度日改,声价益隆。游江海名山,登岳阳,望洞庭,时秋高水落,君山如黛,唯湘川一条而已。欲吟杳不可得,徘徊久之。来长安数载,遍览终南、条、华之胜。归过豫章,时陈陶近仙去,己留题有云“夜过修竹寺,醉打老僧门”至宜春,投诗郑都官云“自封修药院,别下著僧床”谷曰“善则善矣,一字未安”经数日,来曰“别扫如何”谷嘉赏,结为诗友。曹松、方干皆己良契。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颇任琴樽之好。尝撰《玄机分别要览》一卷,摭古人诗联,以类分次,仍别讽、赋、比、兴、雅、颂。又撰《诗格》一卷。又与郑谷、黄损等共定用韵为葫芦、辘轳、进退等格,并其诗《白莲集》十卷,今传。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


  郑谷在袁州,齐已往谒之,献诗云“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飞云到夕阳。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几梦中朝事,久离鸳鹭行”。谷览之云:“请改一字,方可相见”。经数日,再谒,称已改得诗云:“别扫着僧床”。谷嘉赏,结为诗友。又呈《早梅》诗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七


yanshi5454201603241.jpg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yanshi545420160324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11-26 01:12 , Processed in 0.338994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