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邾国国君颜友后代人才辈出
颜回
〖颜回〗(前521年一前481年)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出身于有一定家产的自由民家庭。拜孔子为师后,一直跟随孔子学习和生活。终身末任官职。他是颜氏之儒的创始人。以《诗》传道,人称讽谏之儒。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德行出众著称于世。终身学习和实践孔子的思想,并对其有所发展。其思想以仁为核心,能做到内心不违仁。他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老少康健,丰衣足食,四国咸服,天下安宁,充满仁爱的社会。主张用教化治国,不赞成用暴力手段。实行教化的内容是道、德、义、礼、仁等,他的思想中继承了孔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因素,如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不迁怒”,“不贰过”,不自矜,“敏于事而慎于言”,待人谦和。在政治上抱有城郭不治,“而君缕于上,君和于下,垂拱无为,动行中道,从容得礼”的理想。主张积极改良社会。他天资聪慧,勤奋乐学,“能闻-而知十”,孔子认为众多弟子中勤奋好学没有任何人能与他相比,曾赞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然生活清贫,但志学不辍,攻诵诗礼。他尊敬师长,视师长如父,完全听从孔子的指教,从未说过违背孔子的话。他从不离开孔子。在孔门“三盈三虚”之时,“唯颜渊不去”。他努力实践孔子的“仁”学思想,受到孔子的称赞,谓“其心三月不违仁”,并把他列为四科优秀者,德行的首位。他在道德修养方面是全面的,如恭宽、敏、惠、温、良、俭、让、孝、梯、忠、信等,从而成为后世道德修养的楷模,“善人”的代表,“仁德”的象征。但他不死板,认为如果阻止社会前进动力,也可以打破,做到“忘仁义”、“忘礼乐”境界无私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达到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的理想社会,其学说最高境界是“坐忘”是对孔子学说的创造性发挥,被中国佛教奉为先祖,颜子“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洞于化通,此谓坐忘。”包含着很有学问的哲学思想,他是空与色的最早创造者,是空与色的超越思维及空间的想象力的哲学思想。
“堕肢体”,堕是空,即忘掉,肢体是色,是形体、外物,堕肢体也是空,是忘掉形体、外物。“黜聪明”,黜是空,即忘掉,聪明是色,是感觉与思虑,黜聪明也是空,是忘掉自己的感觉与思虑。离形去知,离是空,去也是空,形是色,知也是色;离形是空,也是小级别的空色转化,去知也是空,也是小级别的空色转化,而离形去知是属于大级别的空,也是大级别的空色转化,这说明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从小级别空与色转化,到大级别时也是按照空与色转化。因此,洞于化通是要处理好空与色哲学关糸才能达到洞于化通的境界,即空与色互相转化,空即是空,色即是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就说空空,色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逾空,色逾色等。任何事物从小级别到大级别发展都是按照空与色的转化。坐忘就是要自己以博采众家之长所得的知识去渗化,去渗悟。只能完全凭借自己实力去渗化,至于渗化后得到什么之果只能由于自己努力程度和聪明才智决定,如果引子不正确(即不按空与色哲学思想去思维)也可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今天我们想象二千五百多年前颜子有这样的哲学思想真不简单,难怪佛学要用颜子哲学思想去渗悟就是有其道理所在。所以我们要学习颜子哲学思想,少走湾路,提升自己思辨能力,为社会作贡献。
历代统治者对他都给予很高评价。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前195)把孔予以其配享;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241)以其配祀孔子;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尊其为“先师”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封为“亚圣”,列“十哲”之首,二十七年(739)加封“兖公”;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封“兖国公”,度宗咸淳三年(1267)为首配,从祀孔子。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尊其为“国复圣公”;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尊其为“复圣颜子”。
颜师古
〖颜师古〗(581-545年)字籀,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之推,父思鲁,俱以儒家著称于世。师古少习家学,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文词。隋仁寿中,由李纲举荐,侵安养尉。后失职。回长安以教书为业。李渊起兵人关,授朝散大夫,拜敦煌公府文学馆学士,累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封琅琊县男,官至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唐太宗以儒学经典文字讹谬,诏令师古于秘书省考订《五经》,多有厘正。撰成《五经定本》,诏诸儒详议,师古随问辩答,人人叹服。太宗颁《五经定本》行于天下,作为学生法定课本。他从《汉书》难读,各家注“或离析本文、隔具辞句”,或“从意刊改”,错乱失序。故博采众说,在班昭以下三十七家旧注基础上重加校正,凡旧著是者,具而存之;旧注未详者,衍而通之;旧有所阙漏,详注而补之。评较诸家音义是非,校正旧史文之讹误。“条理精密,实在独到”,为前代各家注的总结。又“以世俗之言多谬误”,撰《匡廖正俗》八卷。所正谬误,多属古书字句训义、读音、形体等,间有当时俗语,少数以问答形式阐释词语来源演变。匡正涉及的典籍有《诗经》、《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史记》、《汉书》、汉赋、六朝史书。是未定遗稿,故体例内容较芜杂。永徽三年(651),由其子颜扬廷呈上,录一本付秘书阁。宋代刻印时为避太祖讳,更名为《刊谬正俗》。师古刊定纠误儒家经典工作,使儒家诸经文字完全统一,不再有因文字不同释经各异的弊病。有利儒学的发展。主要著作有《五礼》、《急就章》、均佚。《五经定本》、《匡谬正俗》、《汉书注》。
颜元
〖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直隶博野(今属河北)人。幼年父被掠关外,母改嫁,移居义祖父处。八岁师事僧人吴持明,习骑射剑戟及攻守兵法。务实,拒绝课以时文。年十九,义祖父讼败逃匿,代罪入狱。事息迁居乡下,耕田灌园,劳苦淬砺,涉猎群书,怀疑宋儒。曾被迫人京应不第。回乡务农,与好友结文社,商质经史。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北上寻父,负骨归葬。世称孝子。苦行励节,名声渐著,问学者日众。三十所南游,一路辩学质难,思想发生转变。两年后主讲肥乡漳南书院,强调“习行”。当年归里,不复出,著述终老。治学重躬行实践,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认为程朱理学使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直接与孔门相对立。必破一分程朱,始人一分孔孟。程朱之道不熄,孔孟之道不著。谓人朱门者,便服其砒霜,永无生气、生机。认为朱熹的学术是禅宗、训诂、文字、乡愿四者集成一种人。因而结论是: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指出宋明理学不务实际,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甚至认为千余年来,率天下人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朱熹为之。提倡实文,实体、实用,卒为天下造实事、实用之学。认为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中谈论,尽有千百义理,不如身行一理之为实。人们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主张性命之理不可讲。虽讲,人亦不能听;虽听,人亦不能醒;虽醒,人亦不能行。指出程朱陆王斥佛老之虚无而终蹈虚无。对朱熹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批判道:试问十二个时辰,那一刻是尧舜周孔?认为朱熹反对佛老,其实朱熹就是佛老。朱熹推崇庄周正是他参于掸、老、庄、列的明证。批判佛道之理论为“镜花水月”,认为佛道之徒不劳动,有如世间仓鼠木蠹一般。针对宋明理学“虚”的命题,提出“务实”的主张。认为浮言之祸,甚于焚书。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提出身实学之,身实习之的主张。针对“静”提出“习动”的命题,认为养身莫善于习动。常动则筋骨疏、气脉舒。死读书、静的结果,使人身体衰弱。又进一步分析说:“人心,动物也,习其事则有所寄而妄,故吾儒时习力行,皆所以治心”。认为人不做事则暇,暇则逆,逆则惰,惰则疲,暇、逆、情、疲,私心杂念随之而生。主张理气一元论。认为“理气融为一片”,天下无“无理之气,”也无“无气之理”,“理即气之理”。主张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认为五官、四肢、筋骨、内脏等形体是“质”,通过呼吸周遍全身的是“气”。气质是天地予人至高至贵至有用者。若无气质,理将安附?“性”字,从生、心,正指人生以后而言。性依赖于形体,故而舍形则无性。“义理”就在“气质”之中,性恶是后天习染的结果。重视习行、践履的作用。反对朱熹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上。犹如学琴,不能把琴谱视为琴,代替操作。把空谈性命此做画鬼,鬼无对证可胡画。主张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重视“习而行之”,批判“穷理居敬”如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应务期实用,体用一致。格物致知之“格”,应是“手格猛虎”之“格”,“物”就是具体事物。“格物致知”就是“手格其物而后至”。主张义利统一,符合义之利,为君子所贵。早年主张恢复井田、封建、学校的“王道”政治。后来提出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兵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反对重文轻武,提出军人为“天下至荣者”的主张。反对歧视妇女。其学力主励实行,济实用,别具一帜,世称颜李(□)学派,有重大影响。近人认为其学术贡献虽不及顾、黄、王,但在反映社会思潮上较之更鲜明。张伯行曾云颜学“四方响和者,方靡然不知所止”。刘师培、梁启超都极力推祟。主要著作有《四存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等,后人编人《颜李遗书》。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人称颜鲁公,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儒颜师古五世从孙。少孤,由母亲自训导。通经史,尤精《礼》学,事亲以孝。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正楷端雄伟,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兼称“颜柳”。开元进士,又擢制科。调醴泉尉,再迁监察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奉诏前往劝谕,被希烈缢死。真吻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尤祟忠孝。认为德有三,“孝悌称其至”。常有五,“仁道原其终”。善事父母谓孝,和睦兄友谓悌。孝悌为仁之本。竭诚奉君主谓忠,“率义忘穷谓勇”,“子仕教忠之谓慈”,战阵勇敢谓孝,“慈孝有裕”,则道存于方册。主张君主要掌握赏罚二柄,此为事在必行。“无功受赏,为善不劝;有罪不罚,为罔辨”(《文忠集·让宪部尚书表》)。应使天下知道有必行之法,有必赏之令。他总结唐立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建言德宗要广开言路。昔太宗勤劳庶政,其《司门式》白:“无门籍者有急奏,令监司与仗家引对,不得关碍”(《新唐书·颜真卿传》),使天下大治。天宝以后,李林甫专权,上意不能下宣,下情不能上达。权臣蔽主,不遵太宗之法。今日天下未平,干戈日滋,岂能不博闻说言,以广视听,而塞绝忠谏。如不早觉悟,逐渐孤立,必后悔不及。他久任礼仪使,参定礼仪多有建树。代宗卒,他建言:“太祖、高祖、太宗皆不毁,而代祖元皇帝当迁”(《新唐书·礼乐三》)。于是迁元皇帝而□代宗。关于庙享,当时争论不休。他上言:景皇帝以受命始封之功,百代不迁,况且又配天,尊严无上。至于□□时,暂居昭穆之位,是屈己申孝,敬奉祖宗。亦以教天下尊循孝悌。而且晋蔡谟等有成议,不为无根据。请大□享奉祖神主居东面之位,懿祖神主居昭,景皇帝神主居穆。以彰国家重本尚顺之明义,为万代不变的令典。于是从真卿议。建中三年(782),上奏:“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新唐书·礼乐五》)。颜真卿不但精通儒学,而且身体力行,以尽忠孝,被后世儒者奉为修身楷模。对唐礼仪制度多有厘正。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颜之推
〖颜之推〗(531-591年)字介,北朝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九世祖含,从晋元帝东渡,官至侍中、右光禄、西平侯。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累代研修《周官》和《左传》。之推早传家业,勤习《礼》、《左传》,博览群书,有才辩,词情典丽,为萧绎所称许。萧绎称帝,任散骑侍郎。入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令守河津。齐亡入周,北周静帝大象末年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召为学士,“甚见礼重”。针对颓废的世风,他以儒家的思想观点,写作《颜氏家训》二十篇,阐述其立身、治家之本以及其伦理道德,以诫训子孙。他主张父母对子女应做到“严威而有慈”,子女幼时,“无教而有爱,恣其所欲”,长大之后,“骄慢已习,方复制之”,用粗暴的手段就会产生对抗和怨恨情绪。结果是“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他指出做长辈的要自尊自重,否则,子女便会怠慢长辈,甚至上行下效,贻害无穷,反映在政治思想上,抨击和揭露南北朝统治阶层腐朽寄生的丑态。在《涉务篇》里指出,“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不曾骑过马,看到马嘶跳跃,惊得面无人色,还对别人说:“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这是何等的无用!对那些长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照样可以作官。颜氏也曾揭露北方的世家大族教儿子学习鲜卑语,弹胡琵琶以猎取官位的无耻行径,在《教子篇》中说:“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吾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反映在学习方面主张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和求是的学风。他指出,《书》云,“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提倡切搓琢磨,互相探讨,反对闭门读书,自以为是。着重指出,那种有点学问,读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甚至“凌乎长者,轻慢同列”是要不得的。一定不可骄傲。在文风上先有充实的内容,然后才能讲求技巧。如果偏重辞藻,反而妨碍内容的表达,要言之有物,反对浮夸绮艳的文风。特别是“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的废话连篇,会“令人气塞”,千万要力戒这种学风。其所著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又著《还冤志》三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自梁武帝以后,佛教弥昌。士大夫率皈礼能仁,盛谈因果。之推《家训》有《归心篇》,于罪恶尤为笃信。故此书所述,皆释家报应之说”。现有《颜氏家训》点校本。关于他的社会影响方面,在骈偶文盛行之际,颜氏所沾染的习气不深,且能避免理重事复,议论平实,言之有物,故其文风为后代散文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好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7 9:47:42编辑过]
[/td]
[/tr]
[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