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 年号 | 公元 | 置废移改及县治 | 隶属及县称 | 境域变动 | 备注 |
春秋 | | 前770~前477年 | |
百越之地 | | |
战国 | | 前475~前221年 | |
楚国、扬越、陆梁、贲禺 | |
《山海经》作“贲禺”、“贲隅” |
秦 | 始皇三十三年 | 前214年 |
略取岭南,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治番禺 |
南海郡番禺县 | |
番禺建县自此始 |
汉 | 高祖三年 | 前204年 |
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后称南武帝,定都番禺 |
南越国番禺 | |
据出土文物,汉初书作“蕃禺” |
元鼎六年 | 前111年 |
汉军平南越。番禺城毁于火。复置南海郡,治番禺。 |
南海郡番禺县 | |
《读史方奥纪要》载:由于赵佗城夷为平地“汉筑番禺城于郡南六十里为南海治,今龙湾、古坝之间是也。”据考,不确 |
元封五年 | 前106年 |
置州。南海郡属交趾州。交州治广信(今封开) |
交(趾)州南海郡番禺县 | |
建安六年 | 201年 | | |
析番禺、博罗地置增城县 | |
建安二十二年 | 217年 |
吴交州刺史重建番禺城。交州治所从广信移番禺 | | | |
三国吴 | 黄武五年 | 226年 |
划合浦以北为广州,辖南海等四郡。广州州治及南海郡治均设番禺 |
广告同海郡番禺县 | |
“广州”之名自此始 |
东晋 | 咸和六年 | 331年 | | |
析番禺、博罗地置东官(东莞)郡 | |
东晋 | 隆安四年 | 400年 | | |
析出怀化县 |
怀化,略同今之从化,宋齐有县,梁陈无考 |
隋 | 开皇九年 | 589年 |
置广州总管府,废郡 |
广州总管府番禺县 | | |
开皇十年 | 590年 |
撤番禺县改为南海县 |
广州总管府南海县 | |
南海建县,一说在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 |
仁寿元年 | 601年 |
改广州为番州 |
番州南海县 | | |
大业三年 | 607年 |
罢州复置郡 |
南海郡南海县 | | |
唐 | 武德四年 | 621年 |
复置广州总管府、复置番禺县、移治江南洲 |
广州总管府广州番禺县 | |
一说于长安三年(703年)才复置番禺县。江南洲在今广州河南 |
武德七年 | 624年 |
置广州都督府 |
广州都督储广州番禺县 | |
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桂林)、容州(北流)、邕州(南宁)、安南(今越南河内)5个都督府。五府皆隶广州 |
贞观元年 | 627年 |
置岭南道 |
岭南道广州都督府广州番禺县 | |
长安三年 | 703年 |
置岭南五府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总管岭南五府 |
岭南道南海郡番禺县 | | |
至德元年 | 756年 |
改经略使为节度使 |
岭南道广州番禺县 | | |
咸通三年 | 862年 |
岭南分东、西二道 |
岭南东道广州番禺县 | |
岭南分东、西北此始 |
乾宁二年 | 895年 |
改岭南东道为清海军 |
清海军广州郡番禺县 | | |
五代南汉 | 乾亨元年 | 917年 |
改广州为兴王府 |
兴王府番禺县 | | |
宋 | 开宝四年 | 971年 |
宋平南汉,改兴王府为广南东区 |
广南东区广州(都督)府番禺县 | | |
开宝五年 | 972年 |
再废番禺并入南海县 |
广南东区广州府南海县 | | |
至道三年 | 997年 |
改置广南东路 |
广南东路广州府南海县 | | |
皇三年 | 1051年 |
复析南海县地置番禺县,县治在城东紫泥港(巷) |
广南东路广州府番禺县 | |
广州东城为番禺地,西城为南海地 |
祥兴元年 | 1278年 |
改广州府为翔龙府 |
广南东路翔龙府番禺县 | | |
元 | 至元十七年 | 1280年 |
元军占广州后改称广东道。县治在东城内 |
江西行省广东道广州路番禺县 | |
至元三十年(1293年)曾改为“广东道上路”,九年后恢复原称 |
明 | 洪武二年 | 1369年 |
置广东行省 |
广东行省广州府番禺县 | | |
洪武九年 | 1376年 |
置广东布政司 |
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番禺县 | | |
弘治二年 | 1489年 | |
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番禺县 |
析番禺、增城地置从化县 | |
清 | 顺治四年 | 1647年 |
清军占广州后设两广总督。地方政区分省、道、府、县四级 |
(两广总督)广东省广肇罗道广州府番禺县 | | |
康熙二十五年 | 1686年 | |
(两广总督)广东省广肇罗道广州府番禺县 |
从番禺、南海等县析地置花县 |
析出番禺狮岭司五堡 |
民国 | 元年 | 1912年 |
裁府。全省划为六道。粤海道辖广州府、肇庆府罗定州属三十县。省、道治均设番禺 |
广东省粤海道番禺县 | |
粤海道又名广肇罗道。1920年撤道 |
7年 | 1918年 |
广州设市政公所 | | | |
10年 | 1921年 |
广州正式建市 | |
县辖的捕属(广州东片)及河南市区划入广州市 | |
14年 | 1925年 |
7月,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广东省政府改组。全省划为6个行政区。番禺属广州行政区 |
广东省广州行政区番禺县 | |
6个政区为: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 |
21年 | 1932年 |
12月,县治从广州迁至新造 | | |
原县署在德政北路口 |
25年 | 1936年 |
广东设9个行政督察区,番禺属第一区 | | | |
26年 | 1937年 | |
7月,县属公和乡、敦和乡、沥滘乡、彬社乡(今海珠新滘)、崇文二十四乡(今芳村区)、龙洞堡、石牌堡、冼猎扬、车陂堡(今天河黄埔区)划属广州 |
抗日战争期间,为动员民众抗日,左列各乡于1938年10月暂归番禺管辖。胜利后,1946年12月,复归广州市 |
27年 | 1938年 |
11月,广州、番禺先后沦陷。县政府流徙于钟村、灵山、北兴及沙坪、三水一带 | | | |
28年 | 1939年 |
广东省政府迁韶关。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番禺属第一区 |
广东省第一行政区番禺县 | | |
29年 | 1940年 |
汪伪县政府成立。伪署一度设南村,后移至广州东山 |
广东省番禺县 | |
汪伪县政府接管原划归市属各乡,并一度代管花县 |
民国 | 34年 | 1945年 |
8月,抗战胜利。9月,县署移至市桥 |
广东省第一行政区番禺县 | |
县署初设先锋巷祠堂,1949年初移至市桥海傍路 |
中华 人民共和国 | | 1949年 |
10月23日,番禺解放。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于市桥 |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军事管制委员会番禺县 | | |
| 1950年 |
置珠江行政公署,治中山县石岐。4月,成立番禺县人民政府,治市桥 |
广东省珠江行政公署番禺县 |
禺北的北兴乡划归花县。南海县的上恩洲乡划入番禺。禺东十五屯级划东莞县。禺南九如乡沙亭、南涌、乌洲划归顺德县。禺北嘉禾乡的江夏、陈田和佛岭乡的萧岗、黄田及新市划归广州市 |
| 1953年 |
改隶粤中行政公署(治江门) |
广东省粤中行政公署番禺县 |
禺东的茅岗、员村、新塘、观音约、珠村、石宦龙、车陂、棠下、长、沙浦、双岗、文冲、横沙、逻岗、东圃、鱼珠等村及禺南彬社乡的长洲岛划归广州 |
| 1956年 |
改隶佛山地区 |
广东省佛山地区番禺县 | | |
| 1958年 |
9月,成立番禺人民公社。一县即为一社。12月,番禺、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县治设大良镇 |
广东省佛山地区番禺人民公社。合县后为:广东省佛山地区番顺县番禺人民公社 |
1月,禺北禺东的南岗、萝岗、黄陂、石井、江村、嘉禾、神山、岗楼、鸦湖、蚌湖、同文、太和、龙归、良田、竹料、钟落潭、九佛等17乡划归广州 | |
| 1959年 |
6月,复置番禺顺德二县。番禺沿治市桥。撤销番禺禺人民公社 |
一度改隶广州,不久,仍隶佛山地区 |
7月,中山县属的大岗、黄阁、南沙、万顷沙、珠江农场划归番禺 |
万顷沙、南沙在建国前属东莞 |
| 1975年 |
1月,改隶广州市 |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县 |
县属新造公社的深井大队划归广州市黄埔区 | |
| 1992年 |
5月,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由省直辖。省委托广州市代管 |
广东省番禺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