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3|回复: 0
收起左侧

高清:蒲庙有幅"颜氏家训" 有较高壮民族考古价值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19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27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5-11-30 18: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img]http://image.gxnews.com.cn/middlepic
/2015/10/28/cef9131bf8d18283ee4e72193a68469d.jpg[/img]
  [img]http://image.gxnews.com.cn/middlepic
/2015/10/28/bce67a7e6e01ff8a0f75efa1c3705d21.jpg[/img]
  [img]http://image.gxnews.com.cn/middlepic
/2015/10/28/cb04e1d40fb5a33e20cf9d14c5faca50.jpg[/img]
  [img]http://image.gxnews.com.cn/middlepic
/2015/10/28/b5f08c1d663bb78b2e6f26ed4fbcc23b.jpg[/img]
  [img]http://image.gxnews.com.cn/middlepic
/2015/10/28/a39e810ce2b92dd51b753f4affc41a06.jpg[/img]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名满天下,鲜为人知的是
        蒲庙也有一幅"颜氏家训"
        让我们透过古建筑读懂抗法英雄颜崇魁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王建伟 文/图
        核心提示
        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鲜为人知的是,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仁福村北觥坡一座古宅子的门楣上,也挂有一幅27字的"颜氏家训"。承载这幅家训的古建筑群,是清朝抗法英雄颜崇魁卸甲归乡后,按照当地壮族建筑形式所修建的,具有较高的壮民族考古价值。
  这幅家训内容引自孟子:"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字迹清晰可辨。时隔百年,记者站在这座古宅门口,依然能够感受到主人当年信仰的君子和大丈夫之道,充满着能穿越时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魅力。
  穿越
        家训历经百年 内容铿锵有力
        颜崇魁古宅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仁福村北觥坡,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三进二天井。墙体描绘壁画,厅室木雕精美,做工讲究。除原本的大宅门已被拆除之外,其余大部分保存完整。10月22日,记者和邕宁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炳政,专程前往北觥坡探访了这座古宅。
  一进村子,记者发现该村除了保存完好的颜崇魁故居之外,还有大片清代民居。这些青砖灰瓦的古建筑连成一片,巍为壮观。颜崇魁故居门外的墙壁上,挂有南宁市人民政府立的牌子,上面写着:"北觥古民居,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落款时间为2011年9月。
  在这个建筑群落里,颜崇魁故居是当之无愧的"头儿"。该建筑由两处占地面积、建筑布局完全一致的院落组成,共分3进,每进之间以木门间隔,因此各成型两处天井。整片建筑群做工精美、雕梁画栋,不仅遍布石刻壁画,连房顶内部也分别镶嵌有双龙和双凤木刻,屋檐的瓦当绘有精美的纹饰。
  在故居头进的大门上,两边分别有一块方形"家训",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辨,内容是抄录自孟子的"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站在古朴厚重的庄园门前,记者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所推崇的那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扑面而来,虽然历经百年依然铿锵有力。
  口碑
        保境安民事迹 坊间仍在流传
        据刘炳政介绍,颜崇魁是抗法英雄苏元春的得力助手,根据颜氏族谱和碑文记载,颜氏祖先官至五品,在光绪甲申乙酉之交,法寇侵扰安南的时候,应镇南关大帅苏元春聘请,参赞戎机,后来钦功蒙保绶五品蓝翎同知职衔。由于颜崇魁排行老三,村人常称其为三老爷。
  关于颜崇魁的事迹,在当地坊间流传甚广。村民从小就从长辈口中得知,颜崇魁退役返乡之后,村旁的邕江常闹水患,村民生活困苦,于是广设粥厂,救民众于水火。同时,他还在当地出资办学,使当地村民无论贫富,孩子都有书可读。
  清末民初,天下大乱,盗匪猖獗。颜崇魁本是行武出身,为了保境安民,还出重金购买枪械,组建团练,抗击盗匪,使当地群众得以安居乐业。
  村民颜友群今年71岁,颜崇魁是他的曾祖父,至今颜友群仍和老伴居住在那座老宅之中。颜友群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听爷爷说,曾祖父是一个大善人,参加抗法战争之后回乡建了这处宅院。看到村民生活困苦,就大力出资办学,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当地落后的现状。"这些事迹可不是我们瞎编的,曾祖父的墓碑至今还保存着,上面刻得清清楚楚,后人每年扫墓时都亲眼所见。"颜友群说。
  呼吁
        希望打造成蒲庙民俗博物馆
        颜友群和老伴至今仍住在老宅右侧的一处院子里。他说孩子们嫌房屋太破旧,成年后已经陆续搬出去另外建了新房。记者注意到,颜友群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很多老物件,如镂空雕花的桌椅、石磨等。在院子里,天井周边屋檐上的瓦当,也由于常年风雨侵蚀部分脱落,花鸟鱼虫壁画颜色也全部褪去,仅剩下黑乎乎的轮廓。
  谈到古民居的保护问题,刘炳政有颇多忧虑。他表示,北觥坡的古建筑群虽然被列为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但目前村里不少古建筑都存在屋顶露雨、壁画雕刻等遭受风雨侵蚀的问题,整体修缮也由于经费问题难以实现。刘炳政指出,目前颜氏故居不仅主体建筑保存完好,重要的是房间家具、布局也基本维持原样。如果能将其打造成反映蒲庙壮族民居特色的"蒲庙壮族民居博物馆",就能同时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目的。
  "最著名的先例是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作家张贤亮看到其中的商机,于是稍加投资,就打造成为中国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如此一来,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古建筑,也大大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刘炳政说。
  记者手记
        该保护的
        不仅仅是古建筑
        记者每次探访古宅,感觉这些古朴厚重的建筑,似乎都是有生命的,就像是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用充满慈祥和仁爱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当社会文明进步了,他会心一笑;当社会道德沦丧了,他会痛心疾首。此番探访北觥坡的颜氏故居,尤感于斯。
  中国崇尚儒学,儒学也一度被尊为"国学"。古往今来,儒学经典成为多少读书人修身立命,求取功名的阶梯。然而曾几何时,古人所推崇的那种君子和大丈夫,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摒弃,甚至连街头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竟也成为热门话题争论不休。当我们通读一遍颜氏故居的家训,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当下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先贤身上的精神与人格力量之美,我们还要不要传承?
  对古建筑的保护固然重要,面对青砖木门在风雨中腐蚀,精美绝伦的壁画在岁月中褪色,我们也会扼腕叹息和振臂疾呼。然而我们更应该明白,保护好古建筑,其实是对祖先的敬畏,并通过探访和瞻仰的过程,感受他们穿越时空所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与古建筑相比,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似乎更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
  (王建伟)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名满天下,鲜为人知的是
        蒲庙也有一幅"颜氏家训"
        让我们透过古建筑读懂抗法英雄颜崇魁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王建伟 文/图
        核心提示
        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鲜为人知的是,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仁福村北觥坡一座古宅子的门楣上,也挂有一幅27字的"颜氏家训"。承载这幅家训的古建筑群,是清朝抗法英雄颜崇魁卸甲归乡后,按照当地壮族建筑形式所修建的,具有较高的壮民族考古价值。
  这幅家训内容引自孟子:"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字迹清晰可辨。时隔百年,记者站在这座古宅门口,依然能够感受到主人当年信仰的君子和大丈夫之道,充满着能穿越时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魅力。
  穿越
        家训历经百年 内容铿锵有力
        颜崇魁古宅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仁福村北觥坡,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三进二天井。墙体描绘壁画,厅室木雕精美,做工讲究。除原本的大宅门已被拆除之外,其余大部分保存完整。10月22日,记者和邕宁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炳政,专程前往北觥坡探访了这座古宅。
  一进村子,记者发现该村除了保存完好的颜崇魁故居之外,还有大片清代民居。这些青砖灰瓦的古建筑连成一片,巍为壮观。颜崇魁故居门外的墙壁上,挂有南宁市人民政府立的牌子,上面写着:"北觥古民居,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落款时间为2011年9月。
  在这个建筑群落里,颜崇魁故居是当之无愧的"头儿"。该建筑由两处占地面积、建筑布局完全一致的院落组成,共分3进,每进之间以木门间隔,因此各成型两处天井。整片建筑群做工精美、雕梁画栋,不仅遍布石刻壁画,连房顶内部也分别镶嵌有双龙和双凤木刻,屋檐的瓦当绘有精美的纹饰。
  在故居头进的大门上,两边分别有一块方形"家训",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辨,内容是抄录自孟子的"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站在古朴厚重的庄园门前,记者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所推崇的那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扑面而来,虽然历经百年依然铿锵有力。
  口碑
        保境安民事迹 坊间仍在流传
        据刘炳政介绍,颜崇魁是抗法英雄苏元春的得力助手,根据颜氏族谱和碑文记载,颜氏祖先官至五品,在光绪甲申乙酉之交,法寇侵扰安南的时候,应镇南关大帅苏元春聘请,参赞戎机,后来钦功蒙保绶五品蓝翎同知职衔。由于颜崇魁排行老三,村人常称其为三老爷。
  关于颜崇魁的事迹,在当地坊间流传甚广。村民从小就从长辈口中得知,颜崇魁退役返乡之后,村旁的邕江常闹水患,村民生活困苦,于是广设粥厂,救民众于水火。同时,他还在当地出资办学,使当地村民无论贫富,孩子都有书可读。
  清末民初,天下大乱,盗匪猖獗。颜崇魁本是行武出身,为了保境安民,还出重金购买枪械,组建团练,抗击盗匪,使当地群众得以安居乐业。
  村民颜友群今年71岁,颜崇魁是他的曾祖父,至今颜友群仍和老伴居住在那座老宅之中。颜友群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听爷爷说,曾祖父是一个大善人,参加抗法战争之后回乡建了这处宅院。看到村民生活困苦,就大力出资办学,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当地落后的现状。"这些事迹可不是我们瞎编的,曾祖父的墓碑至今还保存着,上面刻得清清楚楚,后人每年扫墓时都亲眼所见。"颜友群说。
  呼吁
        希望打造成蒲庙民俗博物馆
        颜友群和老伴至今仍住在老宅右侧的一处院子里。他说孩子们嫌房屋太破旧,成年后已经陆续搬出去另外建了新房。记者注意到,颜友群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很多老物件,如镂空雕花的桌椅、石磨等。在院子里,天井周边屋檐上的瓦当,也由于常年风雨侵蚀部分脱落,花鸟鱼虫壁画颜色也全部褪去,仅剩下黑乎乎的轮廓。
  谈到古民居的保护问题,刘炳政有颇多忧虑。他表示,北觥坡的古建筑群虽然被列为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但目前村里不少古建筑都存在屋顶露雨、壁画雕刻等遭受风雨侵蚀的问题,整体修缮也由于经费问题难以实现。刘炳政指出,目前颜氏故居不仅主体建筑保存完好,重要的是房间家具、布局也基本维持原样。如果能将其打造成反映蒲庙壮族民居特色的"蒲庙壮族民居博物馆",就能同时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目的。
  "最著名的先例是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作家张贤亮看到其中的商机,于是稍加投资,就打造成为中国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如此一来,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古建筑,也大大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刘炳政说。
  记者手记
        该保护的
        不仅仅是古建筑
        记者每次探访古宅,感觉这些古朴厚重的建筑,似乎都是有生命的,就像是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用充满慈祥和仁爱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当社会文明进步了,他会心一笑;当社会道德沦丧了,他会痛心疾首。此番探访北觥坡的颜氏故居,尤感于斯。
  中国崇尚儒学,儒学也一度被尊为"国学"。古往今来,儒学经典成为多少读书人修身立命,求取功名的阶梯。然而曾几何时,古人所推崇的那种君子和大丈夫,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摒弃,甚至连街头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竟也成为热门话题争论不休。当我们通读一遍颜氏故居的家训,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当下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先贤身上的精神与人格力量之美,我们还要不要传承?
  对古建筑的保护固然重要,面对青砖木门在风雨中腐蚀,精美绝伦的壁画在岁月中褪色,我们也会扼腕叹息和振臂疾呼。然而我们更应该明白,保护好古建筑,其实是对祖先的敬畏,并通过探访和瞻仰的过程,感受他们穿越时空所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与古建筑相比,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似乎更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
  (王建伟)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名满天下,鲜为人知的是
        蒲庙也有一幅"颜氏家训"
        让我们透过古建筑读懂抗法英雄颜崇魁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王建伟 文/图
        核心提示
        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鲜为人知的是,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仁福村北觥坡一座古宅子的门楣上,也挂有一幅27字的"颜氏家训"。承载这幅家训的古建筑群,是清朝抗法英雄颜崇魁卸甲归乡后,按照当地壮族建筑形式所修建的,具有较高的壮民族考古价值。
  这幅家训内容引自孟子:"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字迹清晰可辨。时隔百年,记者站在这座古宅门口,依然能够感受到主人当年信仰的君子和大丈夫之道,充满着能穿越时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魅力。
  穿越
        家训历经百年 内容铿锵有力
        颜崇魁古宅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仁福村北觥坡,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三进二天井。墙体描绘壁画,厅室木雕精美,做工讲究。除原本的大宅门已被拆除之外,其余大部分保存完整。10月22日,记者和邕宁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炳政,专程前往北觥坡探访了这座古宅。
  一进村子,记者发现该村除了保存完好的颜崇魁故居之外,还有大片清代民居。这些青砖灰瓦的古建筑连成一片,巍为壮观。颜崇魁故居门外的墙壁上,挂有南宁市人民政府立的牌子,上面写着:"北觥古民居,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落款时间为2011年9月。
  在这个建筑群落里,颜崇魁故居是当之无愧的"头儿"。该建筑由两处占地面积、建筑布局完全一致的院落组成,共分3进,每进之间以木门间隔,因此各成型两处天井。整片建筑群做工精美、雕梁画栋,不仅遍布石刻壁画,连房顶内部也分别镶嵌有双龙和双凤木刻,屋檐的瓦当绘有精美的纹饰。
  在故居头进的大门上,两边分别有一块方形"家训",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辨,内容是抄录自孟子的"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站在古朴厚重的庄园门前,记者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所推崇的那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扑面而来,虽然历经百年依然铿锵有力。
  口碑
        保境安民事迹 坊间仍在流传
        据刘炳政介绍,颜崇魁是抗法英雄苏元春的得力助手,根据颜氏族谱和碑文记载,颜氏祖先官至五品,在光绪甲申乙酉之交,法寇侵扰安南的时候,应镇南关大帅苏元春聘请,参赞戎机,后来钦功蒙保绶五品蓝翎同知职衔。由于颜崇魁排行老三,村人常称其为三老爷。
  关于颜崇魁的事迹,在当地坊间流传甚广。村民从小就从长辈口中得知,颜崇魁退役返乡之后,村旁的邕江常闹水患,村民生活困苦,于是广设粥厂,救民众于水火。同时,他还在当地出资办学,使当地村民无论贫富,孩子都有书可读。
  清末民初,天下大乱,盗匪猖獗。颜崇魁本是行武出身,为了保境安民,还出重金购买枪械,组建团练,抗击盗匪,使当地群众得以安居乐业。
  村民颜友群今年71岁,颜崇魁是他的曾祖父,至今颜友群仍和老伴居住在那座老宅之中。颜友群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听爷爷说,曾祖父是一个大善人,参加抗法战争之后回乡建了这处宅院。看到村民生活困苦,就大力出资办学,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当地落后的现状。"这些事迹可不是我们瞎编的,曾祖父的墓碑至今还保存着,上面刻得清清楚楚,后人每年扫墓时都亲眼所见。"颜友群说。
  呼吁
        希望打造成蒲庙民俗博物馆
        颜友群和老伴至今仍住在老宅右侧的一处院子里。他说孩子们嫌房屋太破旧,成年后已经陆续搬出去另外建了新房。记者注意到,颜友群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很多老物件,如镂空雕花的桌椅、石磨等。在院子里,天井周边屋檐上的瓦当,也由于常年风雨侵蚀部分脱落,花鸟鱼虫壁画颜色也全部褪去,仅剩下黑乎乎的轮廓。
  谈到古民居的保护问题,刘炳政有颇多忧虑。他表示,北觥坡的古建筑群虽然被列为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但目前村里不少古建筑都存在屋顶露雨、壁画雕刻等遭受风雨侵蚀的问题,整体修缮也由于经费问题难以实现。刘炳政指出,目前颜氏故居不仅主体建筑保存完好,重要的是房间家具、布局也基本维持原样。如果能将其打造成反映蒲庙壮族民居特色的"蒲庙壮族民居博物馆",就能同时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目的。
  "最著名的先例是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作家张贤亮看到其中的商机,于是稍加投资,就打造成为中国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如此一来,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古建筑,也大大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刘炳政说。
  记者手记
        该保护的
        不仅仅是古建筑
        记者每次探访古宅,感觉这些古朴厚重的建筑,似乎都是有生命的,就像是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用充满慈祥和仁爱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当社会文明进步了,他会心一笑;当社会道德沦丧了,他会痛心疾首。此番探访北觥坡的颜氏故居,尤感于斯。
  中国崇尚儒学,儒学也一度被尊为"国学"。古往今来,儒学经典成为多少读书人修身立命,求取功名的阶梯。然而曾几何时,古人所推崇的那种君子和大丈夫,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摒弃,甚至连街头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竟也成为热门话题争论不休。当我们通读一遍颜氏故居的家训,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当下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先贤身上的精神与人格力量之美,我们还要不要传承?
  对古建筑的保护固然重要,面对青砖木门在风雨中腐蚀,精美绝伦的壁画在岁月中褪色,我们也会扼腕叹息和振臂疾呼。然而我们更应该明白,保护好古建筑,其实是对祖先的敬畏,并通过探访和瞻仰的过程,感受他们穿越时空所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与古建筑相比,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似乎更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
  (王建伟)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名满天下,鲜为人知的是
        蒲庙也有一幅"颜氏家训"
        让我们透过古建筑读懂抗法英雄颜崇魁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王建伟 文/图
        核心提示
        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鲜为人知的是,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仁福村北觥坡一座古宅子的门楣上,也挂有一幅27字的"颜氏家训"。承载这幅家训的古建筑群,是清朝抗法英雄颜崇魁卸甲归乡后,按照当地壮族建筑形式所修建的,具有较高的壮民族考古价值。
  这幅家训内容引自孟子:"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字迹清晰可辨。时隔百年,记者站在这座古宅门口,依然能够感受到主人当年信仰的君子和大丈夫之道,充满着能穿越时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魅力。
  穿越
        家训历经百年 内容铿锵有力
        颜崇魁古宅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仁福村北觥坡,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三进二天井。墙体描绘壁画,厅室木雕精美,做工讲究。除原本的大宅门已被拆除之外,其余大部分保存完整。10月22日,记者和邕宁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炳政,专程前往北觥坡探访了这座古宅。
  一进村子,记者发现该村除了保存完好的颜崇魁故居之外,还有大片清代民居。这些青砖灰瓦的古建筑连成一片,巍为壮观。颜崇魁故居门外的墙壁上,挂有南宁市人民政府立的牌子,上面写着:"北觥古民居,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落款时间为2011年9月。
  在这个建筑群落里,颜崇魁故居是当之无愧的"头儿"。该建筑由两处占地面积、建筑布局完全一致的院落组成,共分3进,每进之间以木门间隔,因此各成型两处天井。整片建筑群做工精美、雕梁画栋,不仅遍布石刻壁画,连房顶内部也分别镶嵌有双龙和双凤木刻,屋檐的瓦当绘有精美的纹饰。
  在故居头进的大门上,两边分别有一块方形"家训",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辨,内容是抄录自孟子的"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站在古朴厚重的庄园门前,记者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所推崇的那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扑面而来,虽然历经百年依然铿锵有力。
  口碑
        保境安民事迹 坊间仍在流传
        据刘炳政介绍,颜崇魁是抗法英雄苏元春的得力助手,根据颜氏族谱和碑文记载,颜氏祖先官至五品,在光绪甲申乙酉之交,法寇侵扰安南的时候,应镇南关大帅苏元春聘请,参赞戎机,后来钦功蒙保绶五品蓝翎同知职衔。由于颜崇魁排行老三,村人常称其为三老爷。
  关于颜崇魁的事迹,在当地坊间流传甚广。村民从小就从长辈口中得知,颜崇魁退役返乡之后,村旁的邕江常闹水患,村民生活困苦,于是广设粥厂,救民众于水火。同时,他还在当地出资办学,使当地村民无论贫富,孩子都有书可读。
  清末民初,天下大乱,盗匪猖獗。颜崇魁本是行武出身,为了保境安民,还出重金购买枪械,组建团练,抗击盗匪,使当地群众得以安居乐业。
  村民颜友群今年71岁,颜崇魁是他的曾祖父,至今颜友群仍和老伴居住在那座老宅之中。颜友群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听爷爷说,曾祖父是一个大善人,参加抗法战争之后回乡建了这处宅院。看到村民生活困苦,就大力出资办学,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当地落后的现状。"这些事迹可不是我们瞎编的,曾祖父的墓碑至今还保存着,上面刻得清清楚楚,后人每年扫墓时都亲眼所见。"颜友群说。
  呼吁
        希望打造成蒲庙民俗博物馆
        颜友群和老伴至今仍住在老宅右侧的一处院子里。他说孩子们嫌房屋太破旧,成年后已经陆续搬出去另外建了新房。记者注意到,颜友群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很多老物件,如镂空雕花的桌椅、石磨等。在院子里,天井周边屋檐上的瓦当,也由于常年风雨侵蚀部分脱落,花鸟鱼虫壁画颜色也全部褪去,仅剩下黑乎乎的轮廓。
  谈到古民居的保护问题,刘炳政有颇多忧虑。他表示,北觥坡的古建筑群虽然被列为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但目前村里不少古建筑都存在屋顶露雨、壁画雕刻等遭受风雨侵蚀的问题,整体修缮也由于经费问题难以实现。刘炳政指出,目前颜氏故居不仅主体建筑保存完好,重要的是房间家具、布局也基本维持原样。如果能将其打造成反映蒲庙壮族民居特色的"蒲庙壮族民居博物馆",就能同时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目的。
  "最著名的先例是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作家张贤亮看到其中的商机,于是稍加投资,就打造成为中国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如此一来,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古建筑,也大大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刘炳政说。
  记者手记
        该保护的
        不仅仅是古建筑
        记者每次探访古宅,感觉这些古朴厚重的建筑,似乎都是有生命的,就像是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用充满慈祥和仁爱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当社会文明进步了,他会心一笑;当社会道德沦丧了,他会痛心疾首。此番探访北觥坡的颜氏故居,尤感于斯。
  中国崇尚儒学,儒学也一度被尊为"国学"。古往今来,儒学经典成为多少读书人修身立命,求取功名的阶梯。然而曾几何时,古人所推崇的那种君子和大丈夫,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摒弃,甚至连街头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竟也成为热门话题争论不休。当我们通读一遍颜氏故居的家训,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当下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先贤身上的精神与人格力量之美,我们还要不要传承?
  对古建筑的保护固然重要,面对青砖木门在风雨中腐蚀,精美绝伦的壁画在岁月中褪色,我们也会扼腕叹息和振臂疾呼。然而我们更应该明白,保护好古建筑,其实是对祖先的敬畏,并通过探访和瞻仰的过程,感受他们穿越时空所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与古建筑相比,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似乎更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
  (王建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11-22 14:54 , Processed in 0.25181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