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2016年1月2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了第六期“网络传播沙龙”活动,一年多来,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的公益文化品牌“孔子学堂”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影响。王大千作为“国学文化的践行者”,对当前国学传播领域的新变化感受颇深。活动中谈及了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新时代的国学如何创新和传播等时下大众关心的话题,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深度思想盛宴。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出席“网络传播沙龙”活动
传统文化要建立新“常”态
主持人:中国孔子基金会在1984年就成立了,到现在已经度过了三十几年的寒暑,这些年中,无论是从前国学所遭遇的“冷遇“和现在热切的“回归”,中国孔子基金会都是在最前沿感受这种变化,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
“网络传播沙龙”活动现场
王大千:中国孔子基金会成立于1984年,我们都知道,八十年代初正好是“批林”、“批孔”结束不久,孔府、孔林、孔庙被破坏殆尽,国学传播百废待兴。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在完成 “三孔” 修复工作后,中国孔子基金又在海内外募集资金,在北京成立了以匡亚明先生为首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团体,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阐发,并将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普及、推广、传播相结合,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
对于国学传播的“冷”和“热”,从三十多年的起起伏伏看,“冷”和“热”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景象。孔子讲‘中庸之道’、‘过犹不及’,过冷和过热都是不正常的 。《论语》里没有冷和热,而是讲‘温’,如“温故而知新”,“温良恭俭让”。“温”才是一个守常、恒常、正常的状态。回首历史,传统文化中的过热和过冷都不会太久,就像我们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不是健康的状态。一个需要调整和转换的过程。
今天,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建立新的常态。传统文化给了我们启发、启示和启迪,我们要通过创造性的吸收,让传统文化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解决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安身立命的问题,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尽量传播方式在更新,但传统文化的精髓没有变,孔子“仁者爱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没有变。传统文化依然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孔子像
“如果孔子活到今天,应该是一个网络达人”
主持人:国学是最为优秀的传播内容,网络又是当今足以改变时代进程的传播方式,两者间有什么关系,又如何融合在一起?中国孔子基金会如何完成从无网络时代到现在“互联网+”的华丽转身?
王大千:孔子在当时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四处传播“仁”学,影响和造就了当时的主流人群,因此,他可以说是最早的文化传播者。
从竹简到网络,我们现在文化传播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互联网发展的本质和孔子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互联网是“平”的,特点是平等、开放、共享、利他。这和孔子的很多思想不谋而合。首先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我们今天的6.8亿网民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其次,孔子提倡“乐”,强调“寓教于乐”,“乐以忘忧”。而今天互联网的目的也是追寻快乐。另外,今天互联网的很多信息是免费共享的,而孔子讲“修、齐、治、平”、“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要以“仁爱”的思想去利益每一个人,建立一个人人互助互爱的“大同”社会,弘扬正能量。
如果孔子活到今天,应该是一个网络达人。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我们今天也应该这样,《易经》中讲“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传统文化的有些内容适合那个时代,但不适合我们,我们需要通过扬弃、转化和创新,以适应这个时代。中国孔子基金会是一个社会公益组织,这几年也在借助新媒体力量,创办“新杏坛”、“孔子大学堂”等媒体栏目和微信公众号,目的就是与时俱进,用适合新时代的形式传播国学。
孔子学堂标志
新时代、新国学、新使命、新追求
观众:国学在国内外的传播还存在哪些障碍和问题,未来面对世界,面向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更好地弘扬国学?
王大千:孔子思想刚刚介绍到西方的时候,西方不认为它是一门哲学或学问,而是作为道德的箴言来看待,中西方这种文化的隔阂是有的。未来我们用什么样的话语体系来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是这几年我们在国际交流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我们在国外开办了很多孔子学院,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想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孔子学院中有一本很畅销的书,叫《怎样包水饺》。水饺在中国象征着包容,所有的东西都能包进去。同时它形状像个元宝,过节的时候和家人一块吃,又象征着财富和团圆。外国人学习包水饺的过程中,一方面了解中国的美食,另一方面也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所以如何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需要一个路径,需要一种生活化的传达方式,才容易被接受。
儒家强调践行,传承经典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活学活用。中国孔子基金会一年多来创办孔子学堂,提出了“引领儒学复兴,深耕精神家园”的口号。“引领”是价值导向,“深耕”则是将传统文化“落地”的问题。在“落地”上,我们创办了孔子学堂,形成了乡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不同的版本,通过开展写书法、读经典、兴礼乐、办节庆、祭先贤等活动,将传统文化落地、落小、落实,真正让国学生活化,成为百姓的常行日用之学,融入百姓心中。
新时代,我们用新的方式传播国学,同时也有着新的使命与追求。对国学文化传播者而言,每一个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使命是不同的,所回答问题也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需要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将传统文化年轻化、生活化、现代化、国际化。在国际视野里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培养有世界眼光中国气质的新青年,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国学传播者的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