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5|回复: 0
收起左侧

党校应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访王杰教授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19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27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6-4-19 17: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在听取大家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研究的情况介绍后,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总书记的此次考察,传递了一个怎样信号,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做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                                                                                                                                                       记者:王教授您好,您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请您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王杰:我认为,要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可简要从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方面。其中的中国化包含着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既要使它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还要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逻辑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仅仅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不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优秀的思想遗产和智慧,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就不可能真正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思想理论武器。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许嘉璐、汤一介、杜维明等著名学者最近都在关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我有幸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几次工作会议。当然,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结合并最终融合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文化相结合,最后衍生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花费了大约一千多年的时间。所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问题上,不可太急功近利,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珍贵思想文化遗产,曾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从过去走到现在,走向未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使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薪火相传。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恰逢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目标。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梦,是古代儒家的大同理想在当今社会的最新表达,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梦,就是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之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经过现代创新和转换,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文化支撑。

                                                                                                                                                       第三,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正己立德思想对提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有很强的启示作用。近年来,反腐败形势日益严峻,引起国人广泛专注。一些腐败案件逐渐浮出水面,层次之高,牵涉之广,影响之大,震惊全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声誉。十八大报告在谈及反腐败的重要性时曾强调,“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目前,在强力反腐、不断建立和完善反腐败相关制度、法律的同时,培育和建立现代官德体系也已刻不容缓。“官德”彰,则风清气正;“官德”失,则腐败滋生。                                                                                                                                                      关于官德的内涵和如何加强官德建设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早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的文章中,就已经对官德的内涵和如何加强官德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操守等方面的修养。他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的官德,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这就是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的“为民、务实、清廉”。“为民”是官德的核心,“务实”为官德的基础,“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2011年11月,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对外公布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求,全国公务员将在“十二五”期间轮训官德, 培训内容包括学习古代“官德”。现在党校主体班中,也开设了《古代官德与干部修养》的课程,很受学员的欢迎。                                                                                                                                                       中国历来是重视道德性的民族,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重视“为官者”,即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内容之一。在儒家思想中,强调德乃为人为官之本、为政之要、立国之根。完美的人格修养、理想道德追求缔造并形成了“内圣外王”之道、“修齐治平”之方,儒者通过修身、正己、立德的功夫,学而优则仕,进入仕途之后,做好人、做好官、做好事,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修身正己立德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文化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延伸展开的。干部道德修养的建设与培训,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必须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借鉴有益于干部道德修养的营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为政之道、为官之德、为人之本,激励当今领导干部不断警醒、不断勤勉、不断奋进,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对当今领导干部加强道德自律、道德修养提供现实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为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冲突及人生面临的种种困惑提供有益帮助。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由这五大冲突,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今天的人们,尽管享受着丰裕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也还是不同程度的感受到困惑和迷茫,焦躁和烦闷,压抑和忧虑,孤独和自卑,精神空虚、心浮气躁,无所适从。要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大智慧,如它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生死、富贵、夭寿并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道德学问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升华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为人生值得忧虑的大事。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敬畏、诚信、知耻等,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因此,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不是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                                                                                                                                                      记者: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那么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王杰:任何时候,我们不能忘了历史,对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种种体制性弊端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矛盾冲突,当你问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你就得有一种历史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你就得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有最起码的了解。历史是了解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与现实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割断了历史,你就失去了一面观察现实的镜子。你如果没有历史的视野,就事论事,有许多问题你就说不清楚,只有把现代社会作为传统社会的延续,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够解释清楚。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我们对传统文化基本上是采取否定的态度。一百多年的反传统,我们与传统之间构筑起了一道难以理解和沟通的厚重的墙,我们对传统文化有太深的隔膜与误解。我们反了一百多年,骂了一百多年,但是,结果呢?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消灭被摧毁,反而以各种方式在社会在民间顽强地凸现着自身的生命力,并最终从涓涓细流汇成了江河湖海,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一百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否定历史,就必将导致被历史所否定;否定历史,除了证明愚蠢无知外,将什么也不能证明。否定传统的结果,最终酿成了一系列恶果,造成了“断裂的一代”、“数典忘祖的一代”、“西化的一代”,造成了对传统文化没有温情和敬意的无知无畏失落麻木的一代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内国外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作出了弘扬民族文化以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选择,我们这个民族开始以理性的心态而不是情绪化的心态再次反思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百多年前先辈们提出的那些最基本问题又再次摆到了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回答。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过去那种对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怀疑、否定和批判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突出的优势,是我们的软实力,近年来,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国民众要急切了解辉煌灿烂传统文化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现代化成功发展的一种文化表象,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所以普及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仔细甄别。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残余的内容。如权力崇拜、个人崇拜,官本位,皇权思想,依附性人格,封建等级观念,任人唯亲,唯书唯上不唯实,男尊女卑、缺乏国民、公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精神,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反对竞争,轻视效率。宋明以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女子无才便是德,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些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判断去甄别去筛选去批判。在普及和推广传统文化时,要有所取舍和选择,取精华,去糟粕。选择那些既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又要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想精华。要坚决避免和抵制传统文化在传播、普及过程中已经出现的低俗、庸俗、媚俗现象及迷信化、功利化、排外化倾向;同时,对传统文化,也要避免自大和自卑的心态,而应该持自尊、自信的心态。                                                                                                                                                       其次,要坚持专门研究与普及推广相结合。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一方面,专门研究是普及推广的前提基础,通过专门研究对古代思想作出新的解释和选择;另一方面,做好普及推广工作,普及推广,主要面对几个层面的群体:一个是少年儿童,一个是领导干部,一个是企业管理者,还有一个就是社区街道乡村中的广大群众。每一个群体都有大量的传播者和普及者。譬如国际儒学联合会就专门设立了一个普及专业委员会,这个普及委员会在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推广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许许多多的人从中受到了益处。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普及推广,就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为普通大众所了解和接受,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对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最后,要注意普及推广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在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时,是原原本本不加变通还是加以现代改进?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前些年,有的地方为了在中小学普及和推广《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传统经典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删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保留原典为好,今人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自有取舍分辨的能力,这一点,我们根本不用替今人担心,我们不要低估了今人的智慧。                                                                                                                                                      记者: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的发展中,传承与创新可谓都是举足轻重。我们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与创新?                                                                                                                                                       王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要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从认识、评价和继承三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全面系统的认识是前提条件。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类型,具有独特的内容,也有严密的体系,还有自己的终极关怀。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传统社会被打破,丧权辱国、亡国灭种背景下的救亡情结成为近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结,以军事力量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为评价文化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部分知识分子丧失文化自信,倡导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效仿西方。这种文化自信的缺失,在当前部分人身上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不过,扎根于衣着饮食、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文化规范却始终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文化自信的短暂迷失之后,必然是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自觉。全面系统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百余年来在西方思想冲击、打倒孔家店等过程之后必然要进行的文化清理工作,也是重新盘整文化家底以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传统文化的清理工作,近代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已多次提起,但均因时势或个人等原因而偏于支离,清理成果缺乏系统性、一贯性。在新形势下,对于传统文化的系统梳理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做了。2013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为了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应该从历史发展、不同流派等方面,结合经世致用的指导原则,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一一列出,努力做到少遗漏乃至不遗漏,打牢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为了系统认识传统文化,在清理过程中可以打破经史子集的框架,超越义理、考据、辞章的束缚,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现代学科分类归纳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结合现当代情况进行系统化归类,尽量形成便于人们学习、评价和继承的传统文化体系。                                                                                                                                                       其次,科学准确的评价是重要基础。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科学准确地评价传统文化,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中既有皇皇二十四史可作为治国借鉴,又有关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还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伦理规范作为社会活动的指南。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全面、系统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理清文化遗产,区分精华和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目前享有的文化遗产。                                                                                                                                                       科学正确地评价传统文化,首先要求立足中国国情,既要防止以西方价值观为评价标准带来的盲目否定而产生的全盘西化思想,又要避免极端保守的全面复古思想,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因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教条倾向。其次要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角度出发,为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精神支持,因而必须既要警惕单纯强调市场经济的唯物质科技发展思想,防止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对人性道德带来的伤害;又要避免纯粹的精神决定论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的整体活力,以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矛盾。                                                                                                                                                       再次,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是必然要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传统意味着历史,但当前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绝不应局限于历史,而是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决定了我们今天继承传统文化绝对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使其实现与外来文化的共存、共同发展。在科学准确评价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当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辩证分析、区别对待,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努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发展性和前瞻性,建设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既要注重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尤其是能够指导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解决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思想,发挥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要更加关注当前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同思考,不仅考虑解决当前问题,而且考虑解决进一步发展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包容性,持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持。                                                                                                                                                       记者:党校是宣传和弘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阵地,您认为,党校应该如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领导干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王杰: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都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毛泽东同志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认真的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我们需要的是有中国内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如果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主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还说,“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忘记了自己的老祖宗,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他用中国传统的“实事求是”思想来揭示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创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普及、大发展,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邓小平说:“要懂得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1999年4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致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信中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重申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2006年4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谈论传统文化的言论也是非常多非常丰富的,我列举几条,如“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等等。他们论述传统文化的言论,还有很多,这里列举几条,目的是要表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传统文化都是非常重视的。习总书记去年11月份到中国孔子研究院考察,其实也是释放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中国共产党人不但而且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历史与现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再譬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而不同、和为贵、与时俱进、经世致用、重德重教、执政为民、道德修养、忧患意识、君子人格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修身养性、慎独等思想,经过现代转换与创新,已经融化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安邦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

                                                                                                                                                       党校系统既是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同时也是传播、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场所。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有必要系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前,我们正置身于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这次文化复兴,是政府、民间、学界、媒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像钱塘江的大潮一样,滚滚而来,势不可挡,全民族几乎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我们应该有一种战略性思维,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充分展示党校系统在弘扬和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学术界能够听到来自党校系统的声音,将党校系统从事中国传统文史哲教学与科研的人才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记得早在1995年,在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上,时任河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的石训教授就党校系统如何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问题提出过两个建议:第一是“建议中央党校和省(市)党校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党校应该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权威单位之一”、“应把这项工作列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二是“建议中央党校成立中华文明研究院”,承担研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留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任务,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为全党、全国带个头。“应该建立党校系统的专业研究和业余研究相结合的科研队伍”,“确定目标,组织队伍,协调攻关,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弘扬中华文明进而为研究东方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在看来,近二十年前石训校长的建议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但遗憾的是这一构想没有得以实现,直到今天,在党校某些人的心目中,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仅仅是点缀而已。其实,我认为,传统文化课,在党校应该成为所有学员,包括学位研究生都应该学习的一门通识课和公共课。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当前,我们再次迎来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好机遇,党校在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再也不可错失机会,而应牢牢把握住机会,真正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发扬光大者。那么,党校应该怎样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现在谈一些个人的想法,未必成熟,也未必可行,提出来,仅供参考:第一,由中央党校牵头,成立中央党校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或中央党校国学传播研究所或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国学研究所,在党校造成研究普及传播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大气候;第二,建立全国党校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据我所知,全国各级党校系统,从事中国传统文史哲研究的人以及与此相关学科研究的人不在少数,成立这么一个机构,有利于调集全国党校系统这方面的研究力量。第三,开办一个以党校系统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为重点的网站(也可在校园网、理论网单独开设一个版块或栏目),以展示党校系统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成果和实力。第四,由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基金会牵头,每两年举办一次“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这项活动,已经举办了两次了,效果很好,可以坚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第五,在学员学习时间短,传统文化课暂时还不多的情况下,多开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课、网上选修课,邀请校外名家定期来办讲座,或在学员中举办经典诵读,让学员在课余有更多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第六,成立中央党校传统文化基金会,广泛接受和吸纳海内外资金,以支持党校系统的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当然还有一些其他设想,或许目前会有人认为不太成熟或不太可能,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再谈吧。最后我要说的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要亡党亡国;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不能丢,丢了就会迷失方向;传统文化这个老祖宗同样不能丢,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本,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不能忘了本,丢了根,失了魂。对待传统文化,不管你是什么人,我们都应该心存温情和敬意、尊重和认同,这应该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对待民族文化的最起码心态。一个没有传统文明的民族,是一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明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不尊重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不可能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的,也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不能再做那种“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的愚蠢事了,再也不能够犯那种无知者无畏、无畏者无耻的被人耻笑的低级错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11-22 14:36 , Processed in 0.46452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