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6|回复: 0
收起左侧

牟钟鉴: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读经”的意义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19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27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6-4-19 18: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专业学术带头人。


  在国人上下谈论和参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今天,我却在这里提出阅读古典经书的问题,表面上太不合时宜,虽然我不会像批孔反儒的文革时代被扣上复辟倒退的帽子,但在时髦派看来,这至少是愚不可及的行为。不过,且慢,让我述说我的道理,然后愿意批判的人再来批判不迟。


  儒家提倡“中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诚然是最理想的。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中庸是最难行得通,所以中国人又最不中庸,真正信奉的是“矫枉必须过正”的观念。特别是近现代中国人,面临着环境的巨大堕性,凡想做一点改革事业,不得不采取激烈的态度和手段,方能见到成效。于是中庸便被视为无益有害的思想,改良主义的声誉一向不佳。在“尊孔读经”的问题上,充分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反中庸的情绪。


  五四运动前后,先进的中国人都主张用西方的真理来救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产生了仇恨,主张一概扫除,直到汉字。他们用来概括和批判封建社会旧文化的教育的话,便是“尊孔读经”四个字,必欲彻底扫除而后快。这当然有其合理性,是时势引出的必然。封建社会末期,尊孔尊到盲目神化的地步,读经读出僵化封闭的结果,社会的生机、人们的创造力都被它扼杀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也濒临灭亡的边缘。在这个时候,不来一次激烈的批判运动,不造成一次思想解放,中国就没有希望,青年就没有前途。


  几十年的批孔废经,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孔子的形象暗淡了,甚至被丑化了,经典学习渐渐废止,新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普遍冷谈,对民族文化典籍比较陌生,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呢?不错,在半个多世纪中,中国新型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了许多救国真理和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现代知识的获得,现代思想的传播,是否一定需要以牺牲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为代价呢?“矫枉必须过正”是否是一个永恒的普遍的真理?五四大破旧文化之后并没有立起一个新文化;彻底否定传统,没有了根基,新文化缘何而立?“文革”则通过反传统来毁灭中国文化,让人们回到原始和野蛮。痛定思痛,人们不能不变得清醒一些和聪明一些。东亚四小龙在现代化过程中保存传统、转化传统的新鲜经验,也使中国人固有的思维定式发生变化。人们现在日益感受到了民族精神、东方智慧和传统美德之丧失的太多的痛苦,逐渐醒性到一个新的真理:断裂优秀文化传统是有害的,现代化事业需要也能够与优秀传统互补。中国人走到这一步,才开始踏上中庸之路。


  “尊孔读经”不应该成为一种罪名。尊孔而不盲目,未必错误;读经而不教经,未必危险。中国人讲究尊师重道,一般老师尚且要尊,为什么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和万世师表的孔子,就不能尊而敬之呢?中国人提倡读书成才,西方经典名著需要阅读,为什么中国经典名著就要排而弃之呢?污辱圣贤,数典忘祖,不以为耻,安之若素,能够算是一个合格的中国知识分子吗?我以为不够格。我这样就不是要挖苦什么人,责任在民族虚无主义思潮,这个思潮为时已久,流毒太深,需要认真加以清算。


  书是社会文明的文字凝结,是传播思想、感情、知识的重要媒体,是人类智慧的汪洋大海,是各种文化传统赖以积累和继承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中,音像制品十分发达,但不能取代书的功能,知识分子还是要通过读书打好教养的基础。但书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增加得又快;现代人处在“书的爆炸时代”,读书的时间反而越来越少,如何解决“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的矛盾呢?我以为唯一切实的办法就是有选择地读书。从读书的角度看,书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基础性的必读书,一类是专业性的参读书,一类是业余性的消遣书。在基础性的必读书之中,除了学校的教科书之外,主要是指中外古典名著,特别是经典。能称得上经典的书数量很少,因为它的标准很严格。我以为经典必须具备这样的几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大的文化体系创建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具有始祖性而不是流派性;第二,它包含着这一文化体系的基因,对该文化传统的形成,起着定型、导向的作用;第三,它是大悟性大智慧的结晶,故内涵丰富深厚,可以作无究尽的解释发挥,所以不会过时;第四,它世代为广大范围的人群所奉读,在社会许多文化领域有普遍的影响,甚至成为一种共同性的文化语言。


  在中国,具备以上条件的经典,在儒家即是四书五经,在道家即是《老子》、《庄子》,在佛教即是《心经》、《金刚经》、《坛经》,在诸子百家即是《孙子》、《韩非子》、《墨子》、《楚辞》等。中国的思想文化可以说是在这些基本经典的基础上,通过各家各派创造性的诠释和应用而发展起来的,这是客观存在历史事实。不管你喜欢与否,经典已经在文化传统中形成了崇高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将继续发挥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的作用。这些经典,至少是其中最重要的几部如《论语》、《老子》《周易》,应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书,而且应该精读、熟读、反复读,百遍不嫌其多,百年不嫌其久,因为其中几乎每句话都广为流传,到处被引用,而人们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读书心得,无有已时。今天的人也许能说出比经典作家更精彩的话来,但是起不到经典那样的作用。而其他的书,有的可以不读,有的可以泛读,有的经过筛选,只精读书,应该一头抓经典,一头抓学术前沿,便是最聪明的做法,这是最有效的利用读书时间。当然,对经典不能迷信迷信,除非是崇拜它的信徒,一般人从经典中找出谬误关非难事,天下哪有句句是真理的作品!所以读经要活读不要死读,要有分析有选择的思考,不要一概接受。不过要选择必先熟悉,即使要批判也须先下功夫读通它,了解它在文化史上巨大而复杂的作用,否则选择不会准确,批判不会深刻。旧时代旧教育的根本缺陷不在读经,而在崇信不疑;从人的文化素质的培育来说,经典不能不读,只须改进方法不宜废止读经。


  一个新时期合格的知识分子,其文化素质的结构应该有这样几部分:道德品格,综合修养,专业知识技能,业余爱好。这四部分应当均衡发展,形成合理态势。道德品格是决定人的境界高低、人格尊卑的东西,是知识分子的灵魂。综合修养主要指文史哲的基本训练和积累,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现代教育只重专业知识训练,而忽视人文道德,职业教育成为主导性的;即使有人文课程,由于教学方式不当,结果起不到充实精神生命的使用,常成为取得学分和学位的工具,这是必须加以调整的。而要加强道德和结合文化训练,阅读经典是必要的途径。这是一个笨办法,难收立竿见影之效,但它是最有长效的办法,可使人一生受用不尽。经典中有哲学,有道德,有历史,有文学,有大圣大哲的睿智卓见,有为人处世的不移箴言,蕴含着真善美的精华,可以使人高雅、深厚,长才智,有文采。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我们也可以说经典训练不实,则其做大事也无力。其人也许可成为专业人才,但难成为大方之家。我这样说是历史证的。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不仅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艺术家、人文学科的大学者,都无一例外的接受过文化要典和国学的严格训练,即使是大的自然科学技术专家,也都有较深厚的国学功底,无不对本民族的经典相当熟悉。如华罗庚、苏步表、钱学森和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等,者是学贯中西、文理双通的,故能有博深的见识,恢宏的气度。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至少应该读一读《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孙子》,不能再少了,否则往往比不上一个外国的科学家和学者所拥有的中国学知识,怎么样样去走上国际学术舞台呢?


  我们必须把经典学习的意义,提到世界文化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新的世界,决不如美国亨廷顿教授所预测的那样,将是东西文明冲突的时代,恰恰相反,它将是东西文明互补共进的时代。这个进程实际上早已经开始,目前正加速。西方工业社会在取得工业文明的划时代和世界性的成就的同时,面临着生态失调、人际紧张、精神空虚、人性堕落等一系列深刻的危机,不得不做出重大的调整。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东方文明包含着补救西方文明弊病的超前内容,正加紧努力研究东方学术,钻研《论语》、《老子》、《周易》等经典,认真从中吸取智慧,促进西方在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模式上有所改变。与此同时,东亚一些国家和中国,在努力复兴或保技东方文化传统的同时,已经或正在学习、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先进学说,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东方特有的现代化模式。由于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发展背景的东方文化也相应地提高了国际地位。很明显,东西文化双向交流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潮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富有成效,这是世界文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东西文化之间当然有对立和冲突的一面,但那是次要的,互渗、互补和合流才是主要的。在这种国标性文化格局下,中国现代和未来的知识分子,必须兼有东西文化的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文化国际化的需要,否则不仅会丧失民族风格,而且也跟不上西方文明发展的最新潮流。


  中国中断经典教育为时很久,开初一段时间内,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渐渐地,其不良后果陆续显露。由于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国学根柢普遍浅陋,大师级的学者便难出现。学校教育没有经典训练,社会青年缺乏基本道德观念和基础性传统文化知识,于是造成社会道德滑坡和精神生活庸俗浅薄。所谓“中华是礼义之邦”早已是过去的事情,而今“礼义”二字竟在何处?目前社会道德风气的败落、社会行为的无序状态、拜金主义的猖獗横行、精神信仰的无所归依,已经达到很严重的程度,大家有目共睹,亲感身受。这种状况不是靠短期内突击措施所能改变的,尽管这些临时措施不能不采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社会管理水来的大幅度提高,和人的文化素质的普遍改善。这就与国民教育的战略有关,它的着眼点是二十一世纪,它的基础工程则是经典教育。


  来源:《原道》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原标题:谈谈“读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11-25 12:20 , Processed in 0.29889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