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0|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19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27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5-4-9 17: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


四川大英县的"卓筒井"


四川大英县(原蓬溪县)的卓筒井是中国古代人工制盐发源地。据专家考证和自贡盐史文献记载:大英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一1048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钻探技术揭开了人类用钻井方法开发地下石油、天燃气、盐囟等矿产资源的序幕。因此,卓筒井被公认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后来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八十代初,在温哥华召开的世界钻井技术研讨会上,俄国人声称钻井术是他们发明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美国人声称钻井术是他们发明的,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中国代表庄严的宣告:钻井术是中国人发明的,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惊得与会外国人堂目结舌。英国大科学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一书里也证实了这一事实。
为了进一步弄清历史真相,1985年,清华大学和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组成盐史考察队,根据北宋苏东坡、文同的记载对四川的盐业基地进行考察。考察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大英找到了卓筒井。他们立即对仅存的9灶41眼井进行普查、登记,建立档案。 此事也受到了各级党、 政、文物部门及专业部门的高度重视,1991年4月17日,大英竹筒井,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6月我在四川电视台看到了最后一个即将倒塌的卓筒井盐厂的报道,作为摄影家,为了及时记录历史,保存文化资料,10月1日我专程赶往大英县卓筒井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在县文教局办公室主任黄玉泉的热情支持下,原最后一任盐厂李开林厂长,带我们参观了最原始的,已经封陈的,也是最后一套制盐设备和工艺流程,并给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
早年,大英乡就设有“大英盐务所”。最多时辖盐灶100余家,有卓筒井1171眼,年产盐5000余吨。六十年代后,卓筒井制盐业受到现代化制盐的冲击,大量的盐灶被淘汰,到八十年代尚存条件较好的九灶4l眼井,年产食盐300余吨。这九灶4l眼井分布在6个自然村,方园6公里范围内,这些盐灶也就交给地方政府经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始的人工制盐成本越来越入不敷出。原有的9灶41眼井到91年后只剩“大顺灶”及18眼卓筒井了。现在这唯一一套人工制盐工艺流程及设备场地和人员班子也面临“濒危”。


yanshi1616091820431.jpg


晒坝(图一)


yanshi1616091820432.jpg


蓬船(图二)


yanshi1616091820433.jpg


羊角车(图三)





yanshi1616091820434.jpg yanshi1616091820435.jpg


卓筒井(图四)钻头(图五)


yanshi1616091820436.jpg


滤池(图六)


yanshi1616091820437.jpg


灶房(图七)


yanshi1616091820438.jpg


灶房煮盐(图八)





yanshi1616091820439.jpg


成品盐(图九)



一、卓筒井:井深一般100—150米,井口直径10—12厘米,占地10平方米左右。井址的选择是有经验的老盐工根据山和岩层的长势来决定,选井址叫“度脉”,“度脉”不准,一是打成漏井(淡水浸入),二是打成干窟窿,(不出囟水)。(图四是老盐工李厂长向我们介绍卓筒井的情况。)
二、钻井工具:钻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钻探技术,不同的岩层,不同的深度,采用不同的钻头。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各种技术。(图五:为卓筒井的各种钻井工具)
三、盐车:要把100多米深处的囟水从10厘米大小的井中取出来,就得用盐车(又名羊角车、花车),把10多米长装满囟水的竹筒(约60公斤重)从100多米的井下提起来,这是一个劳动强度非常大的苦工活,由筒匠(吸卤工)作业。(图三就是盐车的大竹轱辘)
四、晒坝:(也叫盐田),囟水从井中取出,浓度一般在7%—10%度左右。必须经过晒坝晒水,使浓度提高。晒坝一般长60米,宽20米,中有一蓬架,成八字型,高10-12米,蓬架上铺满金竹桠,用筒车旋转把囟水提上蓬架顶端的蓬船里(图二),分散从金竹桠往下滴,使水份蒸发一部份,这样反复翻晒,使之达到18%—20%的浓度。由晒水匠负责踩筒车,那也是十分劳累的苦工活。(图一,因无钱维护,筒车已斜倒在蓬架上)
五、滤缸:大小各异的滤缸将囟水中的泥沙、杂质滤掉。(如图六)
六、灶房:(俗名“火场”),灶房是煎盐,最后出盐的地方。这里也有许多复杂的工序。灶房由灶匠主持工作,他是制盐的总技术工。晒水匠是他的徒弟,有经验的灶匠就能“度脉”。(如图七 图八)



2007年12月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11-22 20:02 , Processed in 0.269453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