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6|回复: 0
收起左侧

民俗文化与仁爱和谐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19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27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5-5-7 17: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仁爱和谐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中国道德以“爱人”为基础,但这种“爱人”又不是西方式的泛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和为贵”的仁爱。“仁”与“和”可以说是中国道德的象征,虽然它曾为历代统治阶级所利用由此否认它是中
华民族的共德或恒德。“仁”与“和”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道德学说中是基本的最高的道德范畴,在民间世俗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标准。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仁”的范畴并将之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核心的是孔子。孔子第一个把“人”同“仁”联系起来,并把“仁”解释为“爱人”。“仁者爱人”,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了使这种“仁爱”落到实处,孔子提出了“能近取譬”的态度。孔子指出,为了达到“爱人”的目的,随时随地都要以自己为譬喻,来对待别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不欲人之加诸吾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自己想要过得好的,也要帮助别人过得好,我不愿意别人加到我身上的,我也不应把它强加给别人。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以己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态度。这既是仁的态度,也是实行仁的方法,同时还是仁的内容的具体体现。这种推己及人的态度和方法,是以人类的道德经验、道德感情和道德体现为基础的。这就是说,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来推知别人所具有的欲望、理想和追求,根据这一原则,将其扩而充之,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只要能把别人同自己一样看待,就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最好的调整,就能真正做到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仁爱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厚德载物”。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大地的德行是博大宽厚的,它能负载万物,生养万物。人也应该效法万物,具有一种宽厚的德行,对待天下万物鸟兽草木,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对待人类自己,要友好相处,“礼让为国”,“和气生财”,不仅对待本民族的人要友好和睦,就是对待其他民族也要友好和睦。宋代的张载把这种思想凝炼地概括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说,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体,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和伙伴。在这里,人和人的和谐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了仁爱的必然逻辑结果。
正是在“仁爱”与和谐精神的感召之下,才出现了像春秋时代“温饱而知人饥寒”的晏子、南朝梁“乐善好施”的严植、唐朝“舍命履职力救无辜”的徐有功、明初“拒不吃药”的朱元璋贤内助马皇后、清朝乾隆时期“解民倒悬”的郑板桥、清朝咸丰年间“情系同胞奋力救华工”的容闳等。这些史实,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成为“仁爱”和谐精神的例证,显示了“仁爱”和谐精神的力量。正是在仁爱和谐力量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仁民爱物、和气为贵的情怀和安老怀少、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形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浓烈的亲和力、人情味、和睦相处的生活情趣和传统美德。
党的十七大提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目标和任务。因此,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形成仁爱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有着十分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11-22 18:29 , Processed in 0.32040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