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铅山县葛仙山乡儒源村,有一栋270多年的老屋,聚族居住着300多村民。他们的生活仍然保持着山里人的传统习俗,古风犹存。近日,记者对这栋老屋的人和事进行了采访。
老屋规制宏大有屋中屋儒源村,位于铅山南部的武夷山区。一条山涧穿村前绕过,夹岸青山蔚然深秀。这个地处偏僻的小山村,人口500多,只 有10余栋房屋。其中,最新的一栋,是小学校兼村委会,三层楼房,楼顶上还竖了一面国旗;最老最大的一栋,是清康熙末年建造的颜家大屋。
颜家大屋,木屋黛瓦,挑檐歇顶,五进,第一进单重,第二进至第五进左右两侧又有屋中屋,共有13个厅堂,16道走廊、100多个房间,建筑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其中,有5个厅堂在一条中轴线上正对大门。正对大门的第一个天井约有两个篮球场大小,正对大门的第一个厅堂很大,可摆6张八仙桌;左右两侧厢房,各有两个对称的大厅。依次深入的4个厅堂稍小,均可摆4张八仙桌;依次深入的3个天井,左右两侧厢房均有两厅相对。正对大门中轴线上的第二个厅堂至第五个厅堂两侧,均有走廊通向左右两侧的屋中屋。左右两侧的屋中屋,又各有天井和相对称的厅堂。这栋老屋聚族居住着颜氏族人300多人。
因为儒源颜氏村民习惯了聚族而居的生活,多人都不愿迁出山区,仍然守着这方风水。尽管近年来部分在外打工的村民赚了钱,但都恋着住在老屋里。一些家庭因人口增多,需要建新房,但新建的房屋也都是围着老屋而建。只有少数村民迁居到了山外。
儒源颜氏是颜回的后裔据了解,儒源颜氏是颜回的后裔,于北宋末年避战乱从山东曲阜迁至这个夷山区的小山村。
颜回(公元前523~公元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以德行为后人称著,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历代王朝都为颜回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明嘉靖九年朝廷谥号“复圣”,山东曲阜至今有“复圣庙”。
颜回一生追求“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无欺压、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他的思想主体现在重于立德和尊重客观,主张要把“仁”、“义”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但又重视人的能动性,守道而不移其志。
据颜氏族人说,该村所以取名为儒源,是因为他们的一世祖颜子(颜回)是中国古代儒家四大圣贤(孔子、孟子、曾子、颜子)之一。千百年来,儒源颜氏虽居深山,以《颜氏家训》立身治家,以耕读传世,历朝都有读书人。清代,儒源颜氏就出过两位进士。
一位做中学教师的颜氏后人颜继明说,他们的颜氏家训强调,立己、达人,爱人、谅人,恪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伦常秩序。这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它赖以立国的优良传统;一个千年延续的家族,也必有它赖以持家的家训。儒源颜氏就是以这样的家训而传衍颜回之风的。
儒源颜氏村民古风犹存由于深居武夷山区,交通不便,儒源颜氏至今保持着世代聚而居的传统习俗,逢年过节举族祭祀,农业生产互相帮助,平日晚饭后,族人多聚到正堂大厅看看电视聊聊天,一家的喜事即是全族人的喜事,若一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则会遭到全族人的指责。因为习惯了聚族而居的生活,老屋已成为村民生活中的精神旗帜。近年来,村里开了一条简易公路通向山外,通了电通了电话,一些现代时尚进了村,但古风犹存。
记者到达儒源时,正是中午,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厨房里溢出的菜肴香味让人感到饥肠辘辘,得饱食一顿美餐。记者一行进了颜家大屋,有两位老者热情相迎,把记者引进第五进的正厅堂坐下。
进了厅堂,一位老者大声地喊了一句:“大客了!”于是,几位年轻的媳妇相继来到正厅堂,端来果点茶水,落落大方地招呼客人喝茶。不一会,一些上了年纪的颜氏族人陆陆续续地从聚到正厅堂来陪客人喝茶说话。其间,几位主妇清理了厅堂里的一张八仙桌,上好碗筷和酒盅,便有人不断地从左右相房端来菜肴。当几位长者招呼客人上坐时,聚到厅堂里的颜氏族人又纷纷退回各自的屋里。不一会,又有人纷纷端着饭菜来到厅堂,站的站,坐的坐,边吃边听八仙桌上的主客聊天。这种聚族而居的古风,让记者一行感到无比温馨。(记者 郑大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