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9|回复: 0
收起左侧

朱熹在漳行踪、遗址略述 一生笃意学校力倡儒学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19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27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6-4-19 17: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紫阳过化 雅韵犹存 ——略述朱熹在漳行踪、遗址


  朱熹在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夏四月二十四日到漳州任职,时年六十一岁。翌年三月,朝廷调朱熹主管南京鸿庆宫,于四月二十九日离开漳州,在漳任职整整一年。




  朱熹(资料图片)


  据《漳州府志》载:“公在漳首尾仅及一期。未至之始,吏民闻风竦然,望若神明。及下车莅政,一以道德正大行之,人心肃然以定。官曹厉节志而不敢纵所欲,宦族循法度而不敢干以私。胥徒易虑而不敢行奸,豪猾敛踪而不敢冒法。郡中讼牒无情者畏惮不敢复出,平时习浮屠为传经礼塔朝岳之会者,一禁而尽息。良家子女入于空门者,悉闭精庐归复人道,奸民多鼠窃,自公至,未尝有峻惩者,而皆望风屏迹。民无夜警,外户不闭。”以上记载,足见朱熹知漳善政德治之绩。




  白云岩紫阳夫子解经处(资料图片)


  朱熹一生“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他在知漳之前曾至漳州讲学。据清康熙《龙溪县志》记载:“教授厅在郡学后,清漳门内,盐仓池之西。绍兴二十六年,朱文公为同安簿,尝以事捧檄至漳,教授陈知柔请公作《题名记》,历庆元记失。淳祐巳酉,教授沈辉读公集,得旧记,因刻石而龛诸壁。”此教授厅后为书院。


  朱熹知漳时,大兴教育,且“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以正其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漳州府志》)据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六四《学校·龙溪县》载:“晦庵朱文公以道学鸣天下,漳为过化之邦也。龙溪邑附郭,公赏东临学宫,讲诸生,讲理学,士风由是翕然,若北溪陈淳安卿、东湖王遇子合出其门,又能以文公之学鸣于乡、鸣于邦也。邑有尚学矣!”由于朱熹知漳期间大力弘扬理学,德治善政,兴学教化,传授弟子,普及民间,因而对于漳州人的思想意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风俗习惯也有了极大变化和创新,可以说以漳州人为代表的闽南文化中的“善讨善食”(即“凭自己诚实劳动,获得安稳、自足的生活”)、崇德守法,尚学尚文,凡事认本分等品格的形成,与朱熹知漳施行德政关系甚大。朱熹知漳期间,还刊出其主要著作《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四书集注》。所以,漳州保留朱熹的遗址较多。主要有:


  1、白云岩紫阳夫子解经处:


  白云岩,在龙海市颜厝镇洪坂村东庄社,上山有三条路,一条是宋朝朱熹在白云岩禅道基础上修筑的白云岩古道,现仍保留古色古香原貌,此路经望山亭旧址,仙人洞旁侧直到白云岩紫阳书院旧址和白云岩寺。据光绪《龙溪县志》记载:朱熹曾到漳州东郊之白云岩读书解经。“白云山在十二三都,上有岩,唐虔诚禅师卓锡处,有卓锡泉。旧传朱子尝过此讲‘诚意章’,又有‘与造物游’四字及门贴,句云:‘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常在掌中看’,皆朱子手书也。郡人黄道周八分书:‘白云深处’。中有百草亭、意果园、何有石诸胜。后亭圮。国朝乾隆十四年,巡道单德谟重建。岩旧祀朱子。今移建岩右。”现在,白云岩上“紫阳夫子解经处”“朱子祠”“意果园”“百草亭”“洗砚池”“朱子讲授‘诚意章’旧址”“黄道周手书题匾”等仍保存完好。


  2、漳州府衙、仰文楼、府埕、中山公园:


  漳州府衙始建于唐朝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宋朝府治仍在旧址,朱熹知漳时曾在府衙前建九区亭。清光绪《重纂福建通志》卷四三《古迹·龙溪县》载:“九区亭在府治前。宋朱子建。守方来重新之,又于州治西作仰高亭,以志景仰之意。方来自题诗:‘射堂后圃傍东隅,旧日文公画九区,石上草庐刊易象,至今瞻仰后天图。’”又清光绪《龙溪县志》卷一一《古迹》载:“复轩在府州后,宋朱子建。轩后为月台,台后为隐室,其象园,以茅复之窗棂,随方刻八卦其上,公余阅书于此。后守赵汝谠即旧址为亭,匾日君子。鉴池筑台其外。谠诗:‘吟行小泓曲,意象阔沧溟;更上层台望,霜天净翠屏。’池至万历庚子,守韩擢填平。”“罗星墩在东湖旁,其墩十有二,传为朱子知州事筑,今仅存其大半。又星罗池七所,在东郊,亦朱子浚。”地方志书记载的这些朱子遗址,有的早已圮废,有的仍保存着。府衙之前的府埕,过去一直是漳州市区著名的“小吃街”,如今漳州市政府投资数千万元整修恢复古城老街风貌,开辟为闽南文化旅游景区。原府衙大堂之后,为朱熹等历代太守眷属之住所,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于其地建楼,额曰仰文楼,盖所以思慕朱熹之雅名。现该楼仍名为仰文楼。府衙和府衙之后圃,民国年间改建为中山公园。至今中山公园仍是漳州闹市区百姓一方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


  3、道原堂、龙江书院、芝山书院、仰止亭、丹霞书院:


  朱熹在漳期间,致力于教育事业,举力办学。他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学习的内容为“五伦”,而且教育学生要知礼义廉耻,“若寡廉鲜耻,虽能文要何用?”(《朱子年谱》卷四上)。清光绪《漳州府志》郑四三《艺文》收录徐明叔的《道原堂记》中说:“道原堂者,祠文公朱先生,以北溪陈先生配也。名堂之义,揭文公授北溪讲学之要也。……后三十余年,临川危稹始建龙江书院,聚生徒以明理学。”“道原”之意,谓道须穷根源。道原堂即是龙江书院的前身。又据,清光绪《龙溪县志》卷四《学校》载:“芝山书院在城东北隔芝山之麓,宋知州事危稹建,中祀朱子。初名龙江书院,后毁于兵,遗址为僧据。明成化间知州王文,正德间知州陈宏谟相继重修,遗址犹未尽复。嘉靖三十年,知州孙裕辟新路,立碑路口;三十五年,知县蔡享毁旧房,自东井以上辟地建讲堂及东西大门;四十五年,知府唐九德重修。”芝山书院又是由宋代所建的龙江书院改建的。道原堂,龙江书院,芝山书院实属同一处所。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废科举,办新学,知府陈嘉言把芝山书院改为漳州府中学堂,并把试院划归校舍。漳州中学堂即是现在漳州一中的所在地。如今漳州一中的后山仍保存着芝山仰止亭,该亭是朱熹知漳时讲学授经的地方。在漳州原龙溪师范(现为漳州电视大学所在地)仍保存着丹霞书院的旧址。据清光绪《龙溪县志》卷四《学校》载:“丹霞书院在城东南隅,国朝乾隆二年知府刘良壁建。中祀朱子,外有半月楼、魁星阁、书舍,为诸生肄业地。”丹霞书院有额曰“海滨洙泗”,今半月楼仍存。


  4、道源亭、欧山书院、山城紫阳书院、云洞岩石刻:


  在漳州市南靖县靖城镇尚寨村前,榕仔岭后,九龙江支流西溪上流荆江与龙山溪交汇处,在一个双江夹峙的小山包上,保存着县文物保护单位——宝珠岩上道源亭。传说,该亭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此处又建周濂溪祠,祀宋理学奠基人周敦颐,为社学学府。朱熹著有《濂溪先生像赞》,推崇先师的学问和人格。如今,该亭保存完好,而且香火兴旺,成为南靖县两个朝圣的旅游景点。又据新编《南靖县志》(1997年9月版)载,该县明末创办的欧山书院(在靖城镇)、紫阳书院(在山城镇)都设有“朱文公祠”,祀朱熹。又据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卷十一《宋》六载:“‘溪山第一’,《冯志》云:在龙溪云洞壁上,宋朱子书。”这里指的是,在漳州市龙文区云洞岩景区霞东壁上有朱熹题写的“溪山第一”的石刻,今仍保存完好。


  5、“十二峰送青排闼,从天宝以飞来;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相传这是朱熹知漳时为道原堂题写的联语。据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七五《丛谈·漳州府》载:“郡父老相传,文公尝遗一联云:‘十二峰送青排闼,从天宝以飞来;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盖若有待云。”这副对联清人朱玉编的《朱子文集大全类编》第八册卷二一《墨迹》和清人朱启昆辑《朱子大全补遗》卷一《诗》均有录之,前者谓是联为“文公知漳州日,建书舍于天宝镇开元寺后顶题此”,“后者题曰《天宝山开元寺》。”刻有此联的石柱现存。这副石柱对联的含义,是从漳州市区西北郊的天宝大山而来的。


  天宝大山的“宝峰飞翠”是古漳州八景之一。朱熹这副对联的第一句,描写遥望天宝山峰高岭峻,排闼十二峰迤逦南来形成漳州城西北天然屏障。“送青排闼”,语出北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诗》。“排闼”,即推门。此句意谓,天宝山似将青翠的山色送进屋里。第二句“逃墨归儒”,即崇儒疏墨。要以儒家为正宗。“跨开元之顶上”,写诗人自己在开元寺后山建书舍,研究、宣扬、传授儒学。类似此联表达朱熹儒家思想的对联,在漳州方志尚有记载多处。(陈镜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11-25 08:53 , Processed in 0.28858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