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3|回复: 0
收起左侧

孔庙从祀的“四配”和“十二哲人”

[复制链接]

2150

主题

218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00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7-5-30 21: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孔庙,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堂。但奉祀的又不限于孔子一人,还有从祀的“四配”、“十二哲人”、“七十九先贤”、“七十七先儒”,崇圣祠还奉祀孔子上五代先祖先妣等,共计180余人。可以说,奉祀的是以孔子为代表,包括历朝累代儒家思想继承和传播中的最优秀人物。
  现分别介绍如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诞生。仙逝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即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3岁。孔子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巨人,是中华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在政治、教育、哲学、文学、史学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传承者,晚年倾其全部精力收集古籍,著书立说,完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鸿篇巨著的编纂。除《乐》一书失传外,都成为千百年来特别是科举时代中国文人学子们的经典教科书。孔子又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主张把教育从上流社会扩大到平民阶层。同时,他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提出了一套行为规范。自汉武帝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学说成为2560余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正统,被后人推崇为圣人,尊为“至圣先师”。






  一、四配
  四配,指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人。古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左右。颜回、孔伋居东,曾参、孟轲居西。其始配之年是:颜回为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241年),曾参为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孟轲为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孔伋为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四人的封号是:兖国复圣公颜回;伋国宗圣公曾参;沂国述圣公孔伋;邹中亚圣公孟轲。
  “四配”是最受儒家门徒推重的孔子学说的四大传人。其生平如下:
  颜回(公元前521—公元前481年),字子渊,鲁国人,孔子弟子。性格恬静,长于深思,安贫乐道。一生都追随孔子学习和生活,是孔子最钟爱、最得意的门生。对于“仁”德的修养,颜回为最高。孔子曾赞扬他说:“颜回最有修养,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受不了这般穷苦,而他却沉浸在追求道德的快乐中。”颜回先于孔子病逝,孔子十分悲伤。一次,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感叹地说:“颜回是最好学的了,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唐开元八年(720年),玄宗皇帝尊颜回为“十哲”之首被封为“亚圣”,命国学配祭孔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封为“亚圣兖国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封为“兖国公”,元运载顺元年(1330年),改封“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






  曾参(公元前505—公元432年),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沉静、谨慎、谦逊、正直,尤以孝事父母著称。对父母照顾备至,事事顺从父母。受业于孔子后,学有成就,便开始讲学。父母死后南游楚国,“得尊官焉”。后齐国欲以为相,楚国欲以为令尹,晋国欲以为上卿,都被他一一谢绝,专事研习孔学并授徒,极力传播孔子思想,他的弟子也有70多人。最终成为儒家名师,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参作《孝经》,又有《大学》10篇。唐总章元年(668年),被封赠“太子少保”。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成伯”。宋政和元年(1111年),封为“武城侯”。咸淳三年(1267年),赠“成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封为“成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宗圣”。






  孔伋(公元前483—公元前402年),字子思,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孔伋出生不久,父亲病故,母亲随后也改嫁了,年幼的孔伋随祖父生活和学习。祖父去世后,他拜曾参为师,继续学习。由于苦读不辍,勤于思考,他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他宣传儒家“诚”的道德,并视之为世界的本原。孔伋深得孔子思想真传,一生除授徒外,便致力于著书,儒家经典《中庸》,即他所作。儒学八派中有“子思子之儒”,便是孔伋一派,为孔门嫡传。孔伋是儒家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前承孔子,后传孟子。孔伋的思想经他的门人传给孟子,孟子继承并发展,后人称为“思孟学派”。宋微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沂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被封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述圣”。






  孟轲(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字子舆,又字子车,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父孟孙激早死,母倪氏为了教育他成人,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孟轲受业于孔伋的门人,孟子学业有成后,他聚授徒,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也有弟子3000多人。他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仁政”学说。在哲学上,他提出“性善论”,即人人生来皆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的道德意识、“良知”、和“本能”,但又强调后天所受的教育与环境,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在政治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群起推翻暴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他的思想主要保留在《孟子》一书中。由于孟子的思想学说,他以孔子为旗帜,又相当深刻全面地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故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亚圣”。






  二、十二哲人
  哲人,是称智慧卓越的人。
  唐开元八年(720年),玄宗皇帝李隆基命国学祭祀孔子,尊孔子弟子中“四科”最优秀的十人为“十哲”,配祭于大成殿内孔子左右。他们是:
  德行科: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言语科:宰予、端木赐。
  政事科:冉求、仲由。
  文学科:言偃、卜商。
  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颜回升为“四配”之首,便以颛孙师递补“十哲”。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增祀宋代大儒、被尊为“恶圣”的朱熹而成“十一哲”。乾隆三年(1738年)增祀有若,遂成“十二哲”。
  十二哲人塑像,列于大成殿内“四配”之后,东西各六人,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他们的生平如下:
  闵损(公元前536年—?),字子骞,鲁国人,孔子弟子。幼年丧母,受后母虐待。冬天,后母给她的两个亲生儿子穿棉衣,只给闵损及其弟穿用芦花做的衣服。一次,闵损驾车外出干活,因身寒无法控制马匹,父亲察觉,要赶走后母,闵损劝阻道:“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后母感悟,待诸子如一。闵损认真拜孔子为师,为人清高,终身隐居不仕。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与颜渊等并列德行科。






  冉耕(公元前553年—?),字伯牛,鲁国人,孔子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与颜渊、闵损、冉雍列德行科。唐开元八年(720年),诏为“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冉雍(公元前522年—?),字仲弓,一说字子弓,鲁国人,孔子弟子。出身微贱,品学兼优,见识不凡,孔子十分器重他,说他可以做地方长官。后来任过季氏宰的官。在孔门中也以德行著称,与颜渊等列于德行科。唐开元八年(720年),诏为“十哲”之一。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宰予(公元前553年—?),字子我,又名宰我,鲁国人,孔子弟子。利口善辩,以擅长语言著称,与子贡并列孔门言语科。孔子多次批评他,但又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菑公”,后又改封“齐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弟子,列言语科之优异者,是孔门弟子中,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曾经商于曹、鲁之间,家累千金。善于辞令,仕宦鲁、卫,聘问各国诸侯时,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看作是历史上第一个儒商,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死后,弟子均守墓三年而去,他则在孔子墓旁建草庐,复守墓三年。清乾隆年间被定为十二哲之一。






  冉求(公元前522年—?),字子有,又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弟子。为人谦让,有才艺,尤其擅长理财。后长期为季氏家臣,替鲁国和季氏办了许多事。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他被追封为“涂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又改为“涂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仲由(公元前542—公元前480年),字子路,一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闻过则喜。他经常对孔子的言行提出批评意见,却又是孔子的好帮手。曾任季氏家臣、卫大夫孔悝邑宰。后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害。唐朝被追封为“卫侯”,宋朝改封为“河内侯”,后又追封为“卫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言偃(公元前506年—?),字子游,孔子惟一的南方弟子。以文学著称,在孔门中与子夏并列文学科。曾任鲁国武城宰,实践并贯彻了孔子有关礼乐之治的教导,为孔子所赞许。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他的后学们在战国时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派。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国公,唐开元八年(720年),诏为
  “十哲”之一。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卜商(公元前507年—?),字子夏,卫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弟子。精研《诗》义、明于《春秋》大义,兼通《易》、《礼》。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精典是他传授下来的,孔子死后,到魏国讲学,魏文侯向他亲咨国政,待以师礼。他为人勇武,性格爽朗,不但有武士之勇,而且有宰相之才。极好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结交,并擅长于主持礼节仪式。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宁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一作“河东公”),后又改谥为“魏公”。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颛孙师(公元前503年—?),字子张,陈国人,孔子弟子。他出身微贱,曾犯有罪行,学于孔子门下后,成为闻名天下之士,并收徒授经,定居于陈国。他性格偏激,交友广泛,不拘小节,勇武过人。他尊崇孔子,敏学好问,力求博古通今,闻达于世。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为“宛丘侯”,尊为“陈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有若(公元前518年—?),字子有,鲁国人,孔子弟子。为人强记好古。孔子死后,弟子思慕,因他状似孔子,子夏、子张等曾欲奉以为师,被曾子阻止。他对孔子的思想学说理解较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等主张。《论语》中,所有记事记言,只有孔子弟子曾参和有若被尊为“子”。可见,有若曾受到特别的尊重。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从祀于孔庙。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朱熹(1130—1200年),字符晦,又字仲晦,号晦庵、遁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从学于程颐二传弟子李侗,继承和发展二程(程颐、程颢)的理气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其理学一直是后世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理论工具。元代以来的历代王朝科举,均采用其《四书集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从祀于孔庙。清升为
  “十二哲”之一。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4-20 06:42 , Processed in 0.20114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