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颜昌雄讯:廖颜氏祖源溯源
[ 编辑:admin | 时间:2025-11-12 09:56:10 | 浏览:23次 ]

原文件

廖颜氏.pdf


颜氏溯源 5.廖颜氏 ⑴廖颜氏祖源 ①谱牒记载 A.得姓由来 B.先祖祖源 ②疑点重重 A.得姓由来存在疑点 B.先祖祖源存在疑点 a.迁徙地点存在疑点 b.先祖名字存在疑点 字辈存在疑点 名字存在疑点 c.先祖生年存在疑点 d.先祖世系存在疑点 ③疑点由来 A.添陂颜氏“莫详其宗” B.新化颜氏“笃意宗盟” ④正本清源 A.百年问祖 B.正本清源 a.可正先祖祖源之误 b.可正先祖世系之误 可正得姓由来之误 可正先祖世系之误 关于衍州其人 关于衍州世系 宗亮先祖世系 宗亮之父 宗亮之祖 宗亮曾祖 宗亮高祖 庆祥先祖世系 ⑵廖颜氏播迁 ①形成了多套班次 A.隆回横板桥《廖颜氏族谱》班次: 672下编 颜氏之辨 B.隆回县生铁村《廖氏族谱》班次: C.武冈市黄茅村《廖氏族谱》班次: ②出现了单姓趋势 A.其姓氏,均由复姓“廖颜氏”简化为单姓“廖”氏。 B.其字辈,均沿用“廖颜氏班次”,以别传统单姓廖氏。 a.四川省金堂县武凤《廖氏族谱》之《房班次联》: b.四川省金堂县云顶山《廖氏族谱》之《房班次联》5.廖颜氏 关于廖颜氏,《廖颜氏宗谱》等谱牒对其祖源均有记载。下面就廖颜氏 的祖源和播迁及其相关话题进行阐述,以梳理廖颜氏与颜氏的关系。 ⑴廖颜氏祖源 关于廖颜氏祖源,虽然《廖颜氏宗谱》等谱牒均有记载,但是存在诸多 疑点,需要正本清源。 ①谱牒记载 《廖颜氏宗谱》和《廖颜氏族谱》等谱牒,对廖颜氏的得姓由来和先祖 祖源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A.得姓由来 关于廖颜氏受姓,其族谱既记载了其受姓源流,也记载了其得姓由来。 《廖颜氏宗谱·源流序》(清嘉庆谱),有关于廖颜氏受姓源流记载: 673颜氏溯源 《廖颜族谱》册页《廖颜氏宗谱·源流序》记载:“盖余始祖所自出之祖寅卿,系复圣颜 子六十七世之裔孙,邵陵添陂信辅公第三子也,出抚姑廖,娶邵氏,生才递、 才年,才年未详。才递卜迁武攸双江溪羊角陂,建基枇杷树,即余族始祖也。 原所宗念所继,故世为复氏,以传至今。” 其“邵陵添陂”,即今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添壁村,为添陂颜氏 祖籍地。其“信辅公”,即颜信辅,为“才递”之祖;其“寅卿”,为“才递” 之父,“出抚姑廖”,生子二:才递、才年。其“才递”,始姓廖颜氏,为廖 颜氏始祖。其“武攸双江溪羊角陂”,即今湖南省隆回县横板桥镇立志村八 组羊角坡,为廖颜氏祖籍地。 其所记廖颜氏受姓源流,可以简化如下: 颜信辅—颜寅卿(“出抚姑廖”)—才递(廖颜氏始祖)。 【注释】: ①《廖颜族谱》册页,复制于隆回横板桥《廖颜氏四修族谱》(卷上),仁康堂刊,1992 年,四修族谱 翻印,第 1 页。②引自《廖颜氏宗谱·源流序》,〔清〕廖颜功浤 主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 1818 年),仁康堂 刊,见《廖颜氏四修族谱》。 674下编 颜氏之辨 颜寅卿,“出抚姑廖”,按照宗法传统,应改姓廖氏;其子或承祧廖氏, 或归宗颜氏。那么,其子“才递”为何成了廖颜氏始祖呢? 《廖颜氏宗谱·姓氏解》(清嘉庆谱),有关于廖颜氏得姓由来记载: 《廖颜氏宗谱·姓氏解》册页《姓氏解》云:“依古双姓,见诸经传史鉴者难更仆数。彼皆有所由来, 而余氏之双系者何由?廖姑公道大,字帝叟,抚颜信甫公第三子派鲁公,字 寅卿,承祧也。承祧于廖,则义重;出自颜氏,则恩深。承祧于廖而不忘颜, 则尽义而全恩;出自颜氏而不忘廖,则恩全而义尽。然则余氏之双系者,揆 之理、揆之势、揆之孝子慈孙之心与情,俱不可易者也。但叙廖自帝叟公以 上不能确详,其所宗惟纪其大略,非就简也,谱牒废坠残阙,莫稽也。叙颜 自信甫公以上彰明较著,非附会也。余确有所据,故详纪之,后之继起者复 奚疑!” 【注释】: ①《廖颜氏宗谱·姓氏解》(清嘉庆谱)册页,复制于《廖颜氏宗谱》。②引自《廖颜氏 宗谱·姓氏解》,〔清〕廖颜功浤 主修,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 1818 年),仁康堂 刊。 675颜氏溯源 其“颜信甫”,即“颜信辅”;其“派鲁公”,即“寅卿”,为“才递”之 父;其“廖姑公道大”,为“派鲁”养父。 其所记廖颜氏得姓由来,可以概括如下:“颜信甫”之子“派鲁”,因感 恩廖氏之抚,不忘颜氏之生,故双祧廖颜:继廖氏香火,续颜氏血脉,以“廖 颜”为氏,“尽义而全恩”(不过,其“廖姑公”之称,表明廖颜氏后裔虽然 改姓廖颜氏,但是在心理上仍然认为自己是颜氏后裔)。 综上所述,邵陵添陂“颜信甫”之子“颜寅卿”,出抚廖氏以继香火, 其子“才递”既继廖氏香火,也续颜氏血脉,因其双祧,故姓“廖颜”,是 为廖颜氏之得姓由来。 B.先祖祖源 关于廖颜氏先祖祖源,《廖颜氏宗谱·先代世系考》(清嘉庆谱),有较 为详细的考证: 登隆,字泰山,配段氏,生子五:回孙、荣孙、尧孙、福孙、仁孙。派 衍溆浦安化东坪,详见东坪支谱…… 登隆公第二子荣孙,字类华,行卿六,徙居邵邑隆回七都猪婆岭添陂, 配曾氏,夫妇同葬居住后,生子二:景忠、景实。 景忠,字良辅,行彦六,未详。 次子景实,字信辅,行彦八,妣蒋氏,夫妇生殁未详,同葬猪婆岭。生 子三:华卿、受卿、寅卿。 华卿,妣谢氏,未详。 受卿,妣丁氏,葬俱未详。生子三:源成、源善、源温。源成、源善未 详。源温,妣谢氏,葬俱未详。生子二:宗荣、宗贵。宗荣,妣邓氏,葬均 未详,生子一:祖礼。宗贵,妣张氏,葬俱未详。生子一:祖祯。 寅卿,出抚武冈州姑廖姓公,葬未详。婆邵氏,葬邵邑白猪桥,生子二: 才递、才年。才年无考。 世系正派 一世回……四十真卿……五九潜公—六十秀可—六一源纪—六二慕鲁 —六三添德—六四登隆—六五荣孙—六六信甫—六七寅卿。 【注释】: ①引自《廖颜氏宗谱·先代世系考》(卷首),第 12-13 页,〔清〕廖颜功浤 主修。 676下编 颜氏之辨 《廖颜氏宗谱·先代世系考》册页其所考廖颜氏先祖祖源,可概括为:廖颜氏始祖寅卿公出自添陂颜氏, 添陂颜氏始祖荣孙公,为潜公之后、登隆公之子。荣孙公“徙居邵邑隆回七 都猪婆岭添陂”,生子二:景忠、景实。景实公,字信辅,生子三:华卿、 受卿、寅卿。寅卿公,“出抚武冈州姑廖姓公”。 ②疑点重重 关于廖颜氏的得姓由来和先祖祖源,《廖颜氏宗谱》之《姓氏解》和《先 代世系考》,虽然已作专题阐述,但是仍然疑点重重。 A.得姓由来存在疑点 关于廖颜氏得姓由来,其族谱记载与先辈传说却有所不同。 《廖颜氏宗谱·源流序》记载:“(寅卿)出抚姑廖……生才递、才年, 才年未详。才递卜迁武攸双江溪羊角陂,建基枇杷树,即余族始祖也。” 【注释】: ①《廖颜氏宗谱·先代世系考》(清嘉庆谱)册页,复制于《廖颜氏宗谱》,〔清〕廖颜功 浤 主修。②参见第 674 页注释②。 677颜氏溯源 其记载表明,寅卿“出抚姑廖”,其出抚关系是舅侄出抚姑父。 廖颜氏先辈传说:姑姑回到娘家,在帮忙舂米时不慎致其侄子出了意外, 因此,将其子“赔给”廖氏以继香火。 其传说表明,先公“出抚廖姓”,其出抚关系是外甥出抚舅父。 比较其族谱记载和先辈传说可知,关于“出抚廖姓”,其说相同;至于 出抚关系,则其说不一。 由此可见,其所考廖颜氏得姓由来存在疑点。 B.先祖祖源存在疑点 《廖颜氏宗谱》所考之先祖祖源,在迁徙地点、先祖名字、先祖生年和 先祖世系等方面,存在诸多疑点。 a.迁徙地点存在疑点 添陂《颜氏续修族谱》(清嘉庆谱),所辑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 《总录》记载:“荣孙派衍隆回。”可是,《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却将“荣 孙派衍隆回”改成了“(荣孙)徙居邵邑隆回七都猪婆岭添陂”,将“信良二 公”接在了荣孙公位下。 后世学者对其将“荣孙派衍隆回”改为“(荣孙)徙居邵邑隆回七都猪 婆岭添陂”,多有异议。例如: 《隆回添壁迁徙始祖议》认为:“明清两代,对于‘隆回’,不是泛指, 而是一个确切的地址,指当时的隆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司衙建在隆回 一都的隆回司,现在的隆回县司门前镇,司门前镇才是明清两代的‘真隆回 也’。可见,乾隆八年新化支谱所载‘荣孙派衍隆回’,是指荣孙公派衍现在 的隆回县司门前镇。” 隆回,本名龙回,后改隆回。明洪武五年(1372)年始置“隆回巡检司”, 因司衙设在隆回而得名,至民国初年隆回司才先后改乡设县。 【注释】: ①参见廖名龙《让发祥公庆祥公传统友谊地久天长》,见《百度》。②参见《廖颜氏宗谱·先 代世系考》(卷首),第 11-12 页,〔清〕廖颜功宏 主修。③引自《隆回添壁迁徙始祖议》, 颜送元 撰,2024 年 12 月 5 日。颜送元,湖南省隆回县添壁颜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 678下编 颜氏之辨 明清时期,隆回司下辖八都:一都,位于司门前;二都,位于金石桥; 三都,位于匡家铺;四都,位于鸟树下;五都,位于大水田;六都,位于六 都寨;七都,位于塘市头;八都,位于雨山铺。就地名而言,“隆回”,则指 司衙所在之隆回(今司门前镇),不是行政区划之泛称;隆回司属地,均通 常称“隆回某都某地”,以区分司衙所在之隆回,这在隆回已成习惯。 因此,“隆回”和“隆回添陂”作为地名,各有所指。“荣孙派衍隆回” 之“隆回”,即指司衙所在之隆回;“隆回添陂”,则指隆回七都猪婆岭之添 陂冲。 由此可见,《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不顾地方习惯,有意混淆“隆 回”和“隆回添陂”之所指,将“荣孙派衍隆回”改成“(荣孙)徙居邵邑 隆回七都猪婆岭添陂”,显然其考证存在错误。 b.先祖名字存在疑点 《廖颜氏宗谱》所记先祖名字,在字辈、名字方面,存在诸多疑点。 字辈存在疑点 旧时,因流离迁徙,故家族修谱,大多以迁徙祖为一世祖,分族修谱而 自立字辈。因此,字辈就成了区分同支宗亲辈分的依据,也成了区分其他宗 支世系的依据。 《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所考先祖,字辈存在疑点。其《先代世系 考》记载: 一世回……四十真卿……五九潜公—六十秀可—六一源纪—六二慕鲁 —六三添德—六四登隆—六五荣孙—六六信甫—六七寅卿。 其所考先祖之字辈分别为“秀、源、慕、德、隆、孙、甫、卿”。 潜公,为新化颜氏始祖。其后裔字辈为:“秀、源、慕、伏/德、隆, 孙、景、洪、伯、忠,朝、廷、永、大、兴,文、武、宗、正、顺。” 以其 字辈推之,“秀可、源纪、慕鲁、添德、登隆、荣孙”诸公,为潜公后裔。 可是,“信甫、寅卿”,其字辈却为“甫、卿”,不是新化颜氏字辈。以 【注释】: ①参见第 676 页注释①。②参见邵阳《颜氏七修通谱》(民国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颜吉皆、颜松岑主修,颜松岑总纂,邵阳县复圣总祠重刊。 679颜氏溯源 其字辈推之,“信甫、寅卿”,不是新化颜氏后裔。 由此可见,其《先代世系考》所考先祖世系,存在两套字辈,应是糅合 了两个不同世系。 《廖颜氏宗谱·先代世系考》(清嘉庆谱)记载: 景忠,字良辅,行彦六,未详。 次子景实,字信辅,行彦八,妣蒋氏,夫妇生殁未详,同葬猪婆岭。生 子三:华卿、受卿、寅卿。 华卿,妣谢氏,未详。 受卿,妣丁氏,葬俱未详。生子三:源成、源善、源温。源成、源善未 详。源温,妣谢氏,葬俱未详。生子二:宗荣、宗贵。宗荣,妣邓氏,葬均 未详,生子一:祖礼。宗贵,妣张氏,葬俱未详。生子一:祖祯。 寅卿,出抚武冈州姑廖姓公,葬未详。婆邵氏,葬邵邑白猪桥,生子二: 才递、才年。才年无考。其“景忠、景实”,字辈为“景”,以其字辈推之,应为新化颜氏后裔。 其“华卿、受卿、寅卿,源成、源善、源温,宗荣、宗贵,祖礼、祖祯” 诸公,字辈分别为“卿、源、宗、祖”。以其字辈推之,“华卿、受卿、寅卿, 源成、源善、源温,宗荣、宗贵,祖礼、祖祯”诸公,应是添陂颜氏后裔。 综上所述,其《先代世系考》所考先祖,以字辈推之,秀可至荣孙,为 新化颜氏后裔;信甫和寅卿,为添陂颜氏后裔。 名字存在疑点 《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所考先祖,名字存在疑点。 添陂《颜氏续修族谱》(清嘉庆谱)记载,其一世祖为信甫、良甫二公; 而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总录》记载,荣孙公之子“景忠,字良輔; 景实,字信輔”。《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为了将“信良二公”接在荣孙 公位下,便对其排行和名字进行了修改。 修改排行,其宗谱按照“良辅、信辅”的长次顺序,修改“信甫、良甫” 的兄弟关系,将“信甫、良甫”改成了“长良甫、次信甫”。 【注释】: ①引自《廖颜氏宗谱·先代世系考》(清嘉庆谱),〔清〕廖颜功浤 撰。 680下编 颜氏之辨 修改名字,其宗谱按照“信甫、良甫”之名,修改“良辅、信辅”之字, 将“景忠,字良輔;景实,字信輔”改成了“景忠,字良甫;景实,字信甫” (有时疏忽,依旧抄为“景忠,字良輔;景实,字信輔”),将“良甫”与“良 輔”合户,“信甫”与“信輔”合户,“信甫”变成了“荣孙”之子,“寅卿” 变成了“信輔”之子。然后,经过移花接木,将“信良二公”接在了荣孙公 位下,将添陂颜氏后裔变成了新化颜氏支裔。 由此可见,其宗谱之所考,或牵强附会,或随意修改,经过移花接木, 将“信良二公”接在了荣孙公位下,将添陂颜氏后裔变成了新化颜氏支裔, 显然其考证存在错误。 c.先祖生年存在疑点 《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依据添陂《颜氏续修族谱》(清嘉庆谱) 和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总录》,经过考证记载: 荣孙公生子二:长子景忠、次子景实。景实,字信辅,生子三:长子华 卿、次子受卿、三子寅卿。寅卿“出抚廖姓”,生子二:长子才递、次子才 年。才递,改姓廖颜氏,为廖颜氏始祖。 然而,其所考荣孙、景忠、景实、才递诸公,却均无生卒记载。不过, 根据相关族谱记载推得荣孙与才递的大致生年。 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总录》记载: 添德之子 登隆,字泰山,生于明洪武元年戊申岁七月初九日子时,享 寿八十岁,殁于明正统十二年丁卯岁九月初九日酉时,安葬地名泥氹坪,卯 山酉向。配婆段氏,闺字宜娘,生于元至正二十二年丙午岁五月十七日酉时, 享寿六十岁,殁于明洪熙元年乙巳□月□日□时,安葬同夫山。生子五:长 回孙、次荣孙、三尧孙、四福孙、五仁孙。回孙详载芭油支谱,荣孙派衍隆 回,仁孙派衍溆浦…… 其“登隆”,为荣孙之父,“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 年)戊申岁七月初九 日子时”。据此推之,其次子荣孙的大致生年约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 前后。 【注释】: ①引自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清〕颜文试、颜怀瑾等主修,清乾隆八年(1743 年),克复堂刊。 681颜氏溯源 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册页《廖颜氏三修族谱(卷一)·衍州公开宗世系总图》(民国谱)记载: 第一世 鼻祖衍州,字庆祥,号才递,元朝,生殁均未详。 妣彭氏,元朝,生殁均未详。生子三:古特、古锦、古亮。 妣王氏,王元帅公之女,元朝,生殁均未详。生子六:古献、古厚、古 怀、古尊、古昭、古朝,生女一:回娘。 妣向氏,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 年)丁卯十月初五日吉时生,生子二: 古江、古威。 第二世 州公长子,古特,字宗达。元朝,生殁葬均未详。 【注释】: ①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册页,由添壁颜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颜送元提供。 682下编 颜氏之辨 妣李氏,生子六:黄竟、黄知、黄觉、黄艮、黄田、黄密。 州公次子,古献,字宗善,元至正二十三(1363 年)癸卯□月□日…… 第三世 特公长子,黄竟,字必成。明朝生殁葬妣未详…… 献公长子,黄节,人才官,字必礼。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丁卯九月 十九日□时生…… 《廖颜氏三修族谱(卷一)·衍州公开宗世系总图》(民国谱)册页其“鼻祖衍州”,“字庆祥,号才递”,“生殁均未详”。以“州公次子, 古献,字宗善,元至正二十三(1363 年)”推之,“衍州”(才递)的大致生 年约在元至正元年(1341 年)前后。 【注释】: ①引自隆回横板桥《廖颜氏三修族谱(卷一)》(民国谱),民国七年(1918 年),仁廉堂 刊。按:“妣王氏,王元帅公之女,元朝”之“王元帅”,为王以权,元未明初人,洞口 县石江镇江潭王氏先祖,今洞口县石江镇江潭村有王元帅宫(王氏宗祠),为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妣向氏,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 年)丁卯十月初五日吉时生”,竟比其孙黄节 还小,可见向氏生年记载有误。廖颜氏先辈传说:廖颜庆祥公于明兴之初,迁居车田江 之后,再娶向氏(参见《百度百科》之《姓氏颜廖是一家吗》)。据此推之,其“明朝洪 武二十年”,或为“元至正二十年(1360 年)”之误。②《廖颜氏三修族谱(卷一)·衍州 公开宗世系总图》(民国谱)册页,见廖名龙《让发祥公庆祥公传统友谊地久天长》。 683颜氏溯源 比较新化《颜氏通谱·总录》(清乾隆谱)和《廖颜氏三修族谱·世系 总图》记载可知,衍州公,比登隆公约大 27 岁左右;比登隆公次子荣孙公 约大 49 岁左右。 由此可见,荣孙公,不是衍州公的先祖;衍州公,不是荣孙公的后裔。 《廖颜氏宗谱》以荣孙公作为衍州公的曾祖,其考证显然存在错误。 d.先祖世系存在疑点 《廖颜氏宗谱·先代世系考》(清嘉庆谱)所考先祖世系,存在疑点。 次子景实,字信辅……生子三:华卿、受卿、寅卿…… 寅卿,出抚武冈州姑廖姓公,葬未详。婆邵氏,葬邵邑白猪桥,生子二: 才递、才年。才年无考。 其所考,将“信甫”与“信辅”合户,将“信甫”之子接在“信辅”位下, 将其世系整合成了“信辅——寅卿——才递、才年”。 即使“信辅”就是“信甫”,其“寅卿”世系仍然存在疑点。 “寅卿”之子“才递、才年”,以其起名方式和列于世系推之,其字辈应 为“才”,其名应为谱名(字辈+大名),而非表字,更非别号。 《廖颜氏三修族谱》所记《廖颜氏班次》:“衍古黄源远,流长文绪敬, 绍世泽益芳,功深克复维,仁廉昭祖德,忠直锡龙章。” 廖颜氏虽有多套房班,但均无“才”字辈,显然,“才递、才年”之“才”, 不是廖颜氏字辈。 添陂《颜氏族谱》所记《添陂颜氏班行》:“甫钦(卿)源宗祖,文永廷 秀才,志思学正国,天锡爵三台。” 如果“寅卿”及其子孙仍然沿用《添陂颜氏班行》,“寅卿”之子就应为 “源”字辈,而非“才”字辈。“才”字辈为“卿”字辈九世孙。显然,“才递” 不是“寅卿”之子,与廖颜氏始祖“衍州”不是一人。 由此可见,《廖颜氏宗谱·先代世系考》(清嘉庆谱),以“寅卿”作为 “才递”之父,将“才递”与“衍州”合户,显然其考证存在错误。 综上所述,参考先辈传说,比较相关谱牒记载可知,《廖颜氏宗谱》(清 【注释】: ①参见第 680 页引文及注释①。②参见第 703 页引文及注释①。 684下编 颜氏之辨 嘉庆谱)所考之得姓由来和先祖祖源,存在诸多疑点。 ③疑点由来 廖颜氏,出自隆回添陂颜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廖颜功浤始 修《廖颜氏宗谱》,其得姓由来和先祖祖源,因缺乏资料,故添陂颜氏族谱 和先辈传说就成了其修纂宗谱的资料来源。 在廖颜功浤修谱之前,添陂颜氏曾先后续修过添陂《颜氏族谱》。例如,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颜锡榜主修添陂《颜氏族谱》(清乾隆谱);嘉庆 十年(1805 年),颜爵鸿主修添陂《颜氏续修族谱》(清嘉庆谱)。因此,其 乾隆谱和嘉庆谱,就成了廖颜功浤修撰宗谱的资料来源。 然而,其乾隆谱和嘉庆谱,关于先祖祖源和先祖世系,已无确切记载。 究其历史由来,当有两个原因:一是添陂颜氏“莫详其宗”,二是新化颜氏 “笃意宗盟”。 A.添陂颜氏“莫详其宗” 添陂颜氏,自先祖开基添陂之后,在明清两代,先后经历了明代的“江 西填湖广”和“经略西南”,以及清代的“湖广填四川”,从明代起,已有宗 亲外迁。其外迁宗亲带走了房支谱牒,例如,“明末时,先房祖宪臣公,繕 成谱牒,未熟而徙川省携去” 。再者,“越今十有九世矣” ,因年代久远, 添陂先辈对其先祖祖源和先祖世系的记忆“犹多阙略”。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颜锡榜主修添陂《颜氏族谱》(清乾隆谱), 因“吾旧牒自徙川者带去,犹多阙略” ,颜锡楷从资阳乐至抄回的旧谱为 房支墨谱 ,缺少宗支总录,因“谱牒废坠,残缺无几,故信良二公以上, 莫能确详其所宗” ,添陂《颜氏族谱》(清乾隆谱)只得从“信良二公”起 修,以“信良二公”为一世祖。 由此可见,颜锡榜在续修添陂《颜氏族谱》(清乾隆谱)时,因为缺乏 资料,已经“莫能确详其所宗”。 【注释】: ①引自添陂《颜氏族谱·族谱序》(清乾隆谱),〔清〕颜锡榜主修,颜锡柱序,清乾隆四 十二年(1777 年),希圣堂梓。②同注释①。③引自添陂《颜氏族谱·班次引》(清乾隆 谱),〔清〕颜锡榜主修。参见颜送元《隆回添壁迁徙始祖议》。④按:颜送元《隆回添壁 迁徙始祖议》认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颜锡楷(字步升)从资阳乐至抄回的旧 谱,盖为明末颜宪臣所修房支墨谱。⑤引自添陂《颜氏族谱·班次引》(清乾隆谱)。 685颜氏溯源 B.新化颜氏“笃意宗盟”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新化颜氏续修族谱,颜怀瑾带着新化《颜 氏通谱》(清乾隆谱)到隆回寻亲,寻找“派衍隆回”的荣孙公后裔。可是,颜怀瑾在隆回(今司门前镇)一带没有找到荣孙公后裔 。于是, 几经辗转到达隆回添陂,找到了添陂颜氏宗长颜锡榜。依据“荣孙派衍隆回”, 认为添陂颜氏就是荣孙公后裔而“笃意宗盟”。 添陂《颜氏族谱》(清乾隆谱)记载:“幸庚寅冬月,榜自课儿于檀山转 龙庵院。有潜公派下梅邑庠生讳怀瑾字璜书族先生者,笃意宗盟,不惮跋涉, 特携谱来家。详核其牒,实与吾支咸自吴至楚。先生谓非敦本重伦者耶?然 吾旧牒自徙川者带去,犹多阙略,不胜怅忆。” 颜锡榜“详核其牒”,依据迁徙,认为“(新化颜氏)实与吾支咸自吴至 楚”,以“信良之前难以考据,不致妄宗”,婉拒了颜怀瑾的“宗盟”之意。 颜怀瑾尽管未能如愿,还是给颜锡榜留下了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 谱),以待来考。 新化颜氏“笃意宗盟”,对添陂颜氏续修族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颜锡榜主修添陂《颜氏族谱》(清乾隆谱), 关于添陂颜氏祖源,尽管在《族谱序》、《班次引》等文反复阐明“信良二公 以上,莫能确详其所宗”,还是辑录了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的《总 录》和《谱序》。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先辈传说,记载了寅卿“出抚廖姓”及 其世系。 清嘉庆十年(1805 年),颜爵鸿主修添陂《颜氏续修族谱》(清嘉庆谱) 在添陂颜氏祖源、寅卿“出抚廖姓”等方面,均沿袭了添陂《颜氏族谱》(清 乾隆谱)的记载,也同样辑录了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的《总录》 和《谱序》。 【注释】: ①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仅记“荣孙派衍隆回”。其记载表明,荣孙父子迁徙隆 回后,与新化祖籍宗亲已经失联。②按:荣孙公后裔,或于明代移民云贵,或于清初移 民四川。③引自添陂《颜氏族谱·源流序》(清乾隆谱),〔清〕颜锡榜 主修,清乾隆四 十二年(1777 年),希圣堂梓。④参见添陂《颜氏族谱·颜氏续修族序》(清乾隆谱)。⑤ 添陂《颜氏续修族谱》(清嘉庆谱),〔清〕颜爵鸿主修,清嘉庆十年(1805 年)刊。 686下编 颜氏之辨 添陂《颜氏族谱》(清乾隆谱)《邵陵添陂颜氏族谱世系图传》《邵陵添陂颜氏族谱世系图传》记载:“一世,信甫,我族始祖,原籍江西太和,于 明初洪武时迁楚宝庆府邵阳县西路隆回乡,下担猪婆岭,拓址天陂,立户颜信,承充七 都五甲。妣蒋氏。公妣俱葬猪婆岭,□山□向。生子三:华卿、受卿、寅卿”,“寅卿, 出抚武冈州姑母廖姓,妣□氏,生子二:才递、才年”。 清嘉庆十八年(1813 年)和二十一年(1816 年),沩宁颜怀德两次到隆回 添陂联宗修谱,谓:“贵房之谱,惧有差讹,不致妄宗,可谓加人一等矣。” 力劝添陂颜氏归宗荣孙公,合修族谱。添陂颜氏仍然以“信良二公以上,失 传难稽”为由 ,婉拒了其归宗之意,没有与其合修族谱。 【注释】: ①添陂《颜氏族谱》(清乾隆谱)图片,由添壁颜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颜送元提供。②引 自添陂《颜氏族谱·世系图传》(清乾隆谱),〔清〕颜锡榜主修。按:“寅卿”实录,按 例记载“出抚武冈姑母廖姓”即可;或补注“改姓廖颜氏,派衍武冈”。其“妣□氏,生 子二:才递、才年”之记载,不符惯例,存在疑点。又,《颜氏族谱》(添壁文海公支墨 谱)记载:“颜寅卿,出抚武岗州姑母廖姓,生二子:长子源良、次子源逵(逹)。”与其 所记有出入。《颜氏族谱》(添壁文海公支墨谱),清同治六年(1867 年),〔清〕颜台椿誊 修。③引自添陂《颜氏续修族谱·颜氏续修族谱序》(清道光谱),〔清〕颜三勋主修,清 道光八年(1828 年)刊。④参见添陂《颜氏续修族谱序》(清道光谱)。 687颜氏溯源 颜怀德两次到隆回添陂联宗修谱,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对添陂 颜氏归宗荣孙公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添陂《颜氏续修族谱》(清道 光谱)记载: 占公深然其说,爰急命姪(侄)孙邦彦往小溪稽查,于宗先生耀光家得 有明嘉靖二十五年谱,係知府颜如瑶公所修,内查潜公派下六传,有登隆公 生五子,其次子荣孙,配曾氏,徙邵西隆回乡构基猪婆岭,夫妇葬住居后, 子二:长景实,字信辅;次景忠,字良辅……由是从信良公推而上之,至荣 孙公,至潜公……颜邦彦所抄资料,与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记载相比,出现了 两大变化: 一是“荣孙派衍隆回”,变成了“(荣孙)徙邵西隆回乡构基猪婆岭”; 二是“长景忠,字良辅;次景实,字信辅”,变成了“长景实,字信辅;次 景忠,字良辅”。 按:颜怀德两次到隆回添陂联宗修谱,其心可谓诚矣!然而,仅称新化 嘉靖谱有“荣孙自新化小溪徙邵阳西乡隆回添壁”及其相关记载 ,却未将 新化嘉靖谱带到隆回添陂向添陂宗亲展示相关记载,而要求添陂宗亲代表到 新化筱溪去查阅新化嘉靖谱,这一反常做法的背后是否另有隐情?颜邦彦所 见(所抄)族谱资料是否真实可信?这不能不让人生疑!添陂颜氏自颜邦彦 查谱之后,再无人得见新化嘉靖谱以核实其说真伪,实为憾事。 如若细品,不难发现,其变化是以迁徙和名字为切入点,兼顾了添陂族 谱和新化通谱的相关记载,经过移花接木,将“信良二公”接在荣孙公位下, 将添陂颜氏归宗荣孙公。 颜怀德两次到隆回添陂联宗修谱,对廖颜氏追本溯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 1818 年),廖颜功浤主修《廖颜氏宗谱》,其得 姓由来,采信了添陂《颜氏族谱》(清乾隆谱),辑录了寅卿“出抚廖姓”的 【注释】: ①引自添陂《颜氏续修族谱序》(清道光谱)。占公,即颜锡柄,字瞻北。参见邵阳《颜 氏七修通谱(卷十九)·兴公裔衡公派资道公位下总表》(民国谱),颜吉皆、颜松岑主修, 颜松岑总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邵阳县治复圣总祠重刊。第 20 页。 688下编 颜氏之辨 相关记载;其先祖祖源,采信了颜邦彦所抄资料。其所谓考证,只是依据新 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总录》,先将颜邦彦所抄资料之“长景实,字 信辅;次景忠,字良辅”,还原为“长景忠,字良辅;次景实,字信辅”;再 将添陂颜氏先公“信甫、良甫”分别与荣孙之子“良辅、信辅”合户,然后 将“信良二公”接到了荣孙公位下。 由此可见,廖颜功浤主修《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因受添陂颜氏“莫 详其宗”、新化颜氏“笃意宗盟”的影响,其所据资料存在错误,故其所述 史事存在讹误,这就是《廖颜氏宗谱》存在诸多疑点的由来。 ④正本清源 《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其所考得姓由来和先祖祖源存在诸多疑点, 因此,需要匡谬正误、正本清源。 下面不妨先回顾廖颜氏百年问祖,再来为其正本清源。 A.百年问祖 阐述廖颜氏百年问祖,不妨按时间线梳理一下与廖颜氏祖源存在关联的 族谱记载和修谱事件(包括新化颜氏“宗盟”和添陂颜氏“寻根”)。 清道光八年(1828 年),颜三勋主修添陂《颜氏续修族谱》(清道光谱), 依据颜邦彦所抄资料重修了总录。其《荣孙公派下重修总录》记载: 添陂《颜氏续修族谱·荣公派下总录》(清道光谱)册页【注释】: ①添陂《颜氏续修族谱·荣公派下总录》(清道光谱)册页,由湖南涟源颜湘黔宗长提供。 689颜氏溯源 荣孙,字类华,行卿六,由梅邑小溪迁邵阳隆回七都,构基猪婆岭,当 是时流离播越,草莱未垦,公亦爰居爰处。后子孙蕃衍,因迁于天壁村焉, 故本派奉公为基祖。公于明弘武二十三年(1390 年)庚午十月二十□时生, 寿六十四,景泰四年(1453 年)癸酉六月十八时殁,葬猪婆岭住宅后,□山 □向……子二:景实、景忠。 六六(世) 景实,字信辅,行彦八。明永乐五年(1407 年)丁亥四月十七巳时生, 成化二年(1466 年)丙戌九月十五申时殁……夫妇同葬猪婆岭,□山□向。 子三:华卿、受卿、寅卿。 六七(世) 华卿,字□□,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甲辰九月二十六辰时生。殁 葬俱失记。 受卿,洪熙元年(1425 年)乙巳二月生,弘治五年壬子殁。 寅卿,出抚武攸姑母廖姓。 其《重修总录》,对旧谱进行了“二改一补”。所谓“二改”:即一改迁 徙地址,将“荣孙派衍隆回”改成了“(荣孙)由梅邑小溪迁邵阳隆回七都, 构基猪婆岭……后子孙蕃衍,因迁于天壁村焉”,以坐实添陂颜氏为荣孙公 后裔;二改先公排行,按照“信甫、良甫”的排行次序,先将“景忠、景实” 改成了“景实、景忠”,再将“信甫、良甫”与“良辅、信辅”合户,然后 将“信良二公”接到了荣孙公位下。所谓“一补”:即为“荣孙、景实、景 忠”诸公分别补上了生殁记载,以增加其记载的可信性。 因其“景实、景忠”的排行次序,与新化《颜氏通谱》(清乾隆谱)《总 录》相左;“荣孙、景实、景忠”诸公的生殁记载,来源不明,不知其所本, 故新化颜氏宗长对此持有异议。 【注释】: ①引自添陂《颜氏续修族谱·荣孙公派下重修总录》(清道光谱),第 1-2 页。按:荣孙 公,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与其子信辅的生年,只相隔 16.5 岁;信辅,与其子 华卿的生年,只相隔 17.5 岁;华卿,与其胞弟受卿的生年,相隔不到半岁。其生年不符 常识,有悖常理。寅卿,生年未详,以其胞兄受卿生于明洪熙元年(1425 年)乙巳二月 推之,寅卿应生于宣德年间(1426 年-1435 年),或生于宣德之后;其“出抚廖姓”,或 在宣德年间,或在宣德之后。这与廖颜氏始祖衍州公所处年代不符。 690下编 颜氏之辨 清同治元年(1862 年),颜邦瑞主修新化《颜氏四修通谱》(清同治谱), 欲与添陂颜氏合修通谱,因添陂颜氏“议论百出”,而未能如愿。 清同治七年(1868 年),颜台廉主修添陂《颜氏续修族谱》(清同治谱), 因添陂族人“议论百出”,与新化颜氏“难以合修”,而慨叹“未免有分门别 户之恨。”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新化颜氏为了“宗盟”,公推颜道楷等宗长 共修添壁颜氏宗祠。 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新化颜氏共修邵阳总祠,颜吉皆、颜松岑主 修邵阳《颜氏七修通谱》(民国谱)。关于“良辅、信辅”的排行,因与添陂 颜氏存在分歧,而未能合修添陂卷,却在其通谱中,将“荣孙派衍隆回”改 成了“(荣孙)自新化小溪徙邵阳西乡隆回添壁”。 由此可见,新化颜氏历代宗长为了“宗盟”,共修添壁宗祠,合修邵阳 通谱,既付出了精力,也付出了金钱。其付出与努力,充分体现了其宗族情 怀和宗亲情谊! 1985 年,颜复焜主修,颜扬仕主编新化《颜氏七修族谱》(添壁卷) 这是新化颜氏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添陂颜氏合修族谱。 2006 年,颜坚生主修,颜道仕主编《颜氏通谱》(湖南版,添壁卷)依据绵阳三台《颜氏族谱》(文海公房志远公支墨谱)等谱牒记载 ,对其源 【注释】: ①参见添陂《颜氏续修族谱》(清同治谱),〔清〕颜台廉主修,清同治七年(1868 年)刊。 ②参见颜长青《有关潜公后裔隆回天壁支脱宗的几点论证》,见《筱溪八修族谱》(卷首 《族谱文化》),颜昌燕总修。③参见邵阳《颜氏七修通谱(卷十九)·兴公裔衡公派资道 公位下总表》(民国谱),颜吉皆、颜松岑主修,颜松岑总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 邵阳县治复圣总祠重刊。第 20 页。④新化《颜氏七修族谱》(添壁卷),颜复焜主修,颜 扬仕主编,1985 年,新邵筱溪复圣坊刊。按:颜扬仕因添陂颜氏族谱先后修改基祖,故 其世次变动而修改谱名:先改谱名为扬仕,再改谱名为道仕,后改谱名为复仕。⑤《颜 氏通谱》(湖南版,添壁卷),颜坚生主修,颜道仕主编,2006 年,克复堂刊。⑥按:颜 道仕《邵阳市隆回县岩口乡添壁颜氏房谱序》记载:“其次,从四川绵阳市三台县农业局 颜海涛所造之谱,其祖辈也是我房文海公之次子永豹由天必(壁)迁往湖南永州,后由 永豹之玄孙志远从永州迁往四川三台县石家弯(湾),他们也载明信良二公是伯二公之继 配文氏所生;再次是沅陵翔公房老谱也有记载信甫良甫迁往隆回的文字。”见《颜氏通谱》 (湖南版,添壁卷),颜坚生主修,颜道仕主编,2006 年,克复堂刊。绵阳三台《颜氏族 谱》(文海公房志远公支墨谱),由四川省三台县农业局颜海涛编修。 691颜氏溯源 流和世次进行了修改,将其始祖由“荣孙公”修改成了“伯二公”。 2012 年,颜复孝主修添壁《颜氏通谱》(修订本) ,依据添陂《颜氏通 谱》(清乾隆谱)等谱牒记载,对其源流和世次进行了修订,将其始祖由“伯 二公”修订成了“豹公”。然而,关于廖颜氏先祖世系,却沿袭了旧谱记载[信 甫子三:华卿、寅卿、受卿。寅卿,出抚廖姓,子二:才违(递)、才年]。 2025 年,颜昌燕总修《筱溪八修族谱》,特刊《几点论证》,其论证 以新化颜氏旧谱之“荣孙派衍隆回”为据,认为添陂颜氏为荣孙公后裔;以 添陂颜氏和廖颜氏之族谱均有“(荣孙)徙居邵邑隆回七都猪婆岭添陂”为 据,进行循环论证,认为添陂颜氏为荣孙公后裔,班班可考。 纵观廖颜氏问祖,涉及到了新化颜氏和添陂颜氏。前后二百多年,仍未 形成共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方法问题。 新化颜氏,从颜怀瑾“笃意宗盟”,到颜昌燕总修族谱。其间,新化颜 氏历代宗长均以“荣孙派衍隆回”为据,认定隆回添陂颜氏就是荣孙公后裔, 这是“依据迁徙推断祖源”。 须知,迁徙记载,为居住信息,与血缘无关。姑且不论其记载确切与否, 就实际而言,宗亲外迁比族谱记载要复杂得多。在明清时期,曾经多次移民, 先有“江西填湖广”,后有“湖广填四川”。其间,有同姓族亲先后迁徙一地 的,也有外迁宗亲多次迁徙的,此类情况并不少见。 因此,不能“依据迁徙推断祖源”。切莫不能将先后迁徙一地的同姓族 亲认定为同宗宗亲,同时,不能忽略外迁宗亲多次迁徙的特殊情况。 新化颜氏,自光绪以来,因“良辅、信辅”的排行次序,与添陂颜氏出 现分歧,却未深究其分歧背后的根源。 由此可见,新化颜氏宗长,以“荣孙派衍隆回”为据,认定隆回添陂颜 氏就是荣孙公后裔,其“宗盟”方法值得商榷。 不过,方法虽然不对,努力却未白费,新化颜氏历代宗长为“宗盟”添 【注释】: ①添壁《颜氏通谱》(修订本),颜复孝主修,2012 年,克复堂刊。②参见添陂《颜氏通 谱》(清乾隆谱),〔清〕颜怀穆写。③参见《颜氏通谱》(邵阳卷)《五十八世以著裔班公 位下世系图表》,颜复孝主修,2012 年,克复堂刊。④《筱溪八修族谱》,颜昌燕总修, 2025 年,克复堂刊。⑤《几点论证》,即《有关潜公后裔隆回天壁支脱宗的几点论证》, 颜长青撰,2023 年 6 月 10 日。见《筱溪八修族谱》(卷首《族谱文化》),颜昌燕总修, 2025 年,克复堂刊。 692下编 颜氏之辨 陂颜氏,演义了一段睦宗传奇,收获了一曲敦族赞歌! 添陂颜氏,从颜锡榜婉拒颜怀瑾“笃意宗盟”,到颜扬仕与新化颜氏合 修族谱,正式归宗荣孙公。其间,历代宗长“寻根”,一直都是被带节奏, 跟着“宗盟”的脚步在前行,按照“宗盟”的方法在“寻根”。直到颜复孝 主修添壁《颜氏通谱》(修订本),才依据添陂《颜氏通谱》(清乾隆谱)等 谱牒记载,将其始祖由“伯二公”修正为“豹公”。 可是,其修订本虽然已为添陂颜氏正本清源,却未梳理廖颜氏的先祖世 系。因此,廖颜氏的先祖世系仍然存在诸多疑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由此可见,添陂颜氏历代宗长,在“寻根”的历史进程中,既有迷惘与 权宜,也有慎重与执着,都为“寻根”努力过、付出过,尤其是添陂颜氏宗 亲联谊会的各位宗长,其敬宗法祖之心,可谓至诚至孝;其追根溯源之举, 令人肃然起敬! 廖颜氏,从廖颜功浤始修《廖颜氏宗谱》,考证先祖祖源,至今已有二 百余年。其间,廖颜氏“问祖”,一直与添陂颜氏保持宗亲联谊,共享族谱 信息。未曾想到,其《宗谱》将“荣孙派衍隆回”改成“(荣孙)徙居邵邑 隆回七都猪婆岭添陂”,将“信良二公”接在荣孙公位下,竟成了新化颜氏 将添陂颜氏归宗荣孙公之“班班可考”的证据。 新化颜氏“宗盟”、添陂颜氏“寻根”和廖颜氏“问祖”,均“依据迁徙 推断祖源”,却未查阅相关族谱,考其齿录,辨其世系,溯其源流,以详始 祖。因此,在添陂颜氏归宗豹公之后,新化颜氏宗亲仍然“依据迁徙推断祖 源”,对其归宗豹公持有异议;廖颜氏宗亲更是一脸茫然、无所适从。 由此可见,添陂颜氏,虽然已经修订通谱,归宗豹公,但是关于其祖源 仍需深入考证、以释群疑。廖颜氏,其先祖祖源和先祖世系仍然不够清晰, 需要匡谬正误、正本清源。 B.正本清源 关于廖颜氏祖源,因为历史原因,一直存在异议。随着颜氏联修通谱的 不断推进,先后发现了添陂《颜氏通谱》(清乾隆谱)和添陂《颜氏族谱》(侯 家沟支谱)等老谱,其关于添陂颜氏先祖祖源和先祖世系的记载,对于《廖 颜氏宗谱》来说,既可正先祖祖源之误,也可正得姓由来之误。 a.可正先祖祖源之误 添陂《颜氏通谱》(清乾隆谱)关于先祖祖源的记载: 693颜氏溯源 694 添陂《颜氏通谱·宗支总录》(清乾隆谱)册页邵阳龙回七都添陂冲基祖豹公位下实录: 六十一世 班公之子 豹,字支尉,号三郎,配刘氏。公复圣公之六十一世孙、 鲁公二十二世孙、翊公之十八世孙、衡公之十五世孙、以著公之四世孙也。 公由江西吉州太和县梅子坡,迁徙湖广宝庆府邵阳县西路龙回七都添陂冲, 自后子孙繁衍,故遂以本祖为基祖焉。生子二:长信甫、次良甫。自此改班 行曰:“甫钦源宗祖,文永廷秀才,志思学正国,天锡爵三台。”后因颜思秦 【注释】: ①添陂《颜氏通谱·宗支总录》(清乾隆谱)册页,参见《美篇》之《湖南隆回横板桥廖 颜氏》,精彩人生 传奇一世,2025 年 4 月 27 日。其墨谱前面为豹公位下实录,后面为潜 公裔、朝杰房支实录。为乾隆二十四年,添陂颜氏外迁房支和新化颜氏朝杰房支联修的 《颜氏通谱》墨谱,由重庆市潼南区檬子乡颜作良宗亲收藏。颜怀穆,为潜公之后、朝 杰公之裔。自注:“时皇上乾隆二十四年孟秋月穀旦,复圣七十五代裔怀穆字作元号肃斋 氏敬书于克复书院,凡我宗人珍之宝之。”又,“时皇上乾隆二十四秋七月中浣,七十五 代宗人怀穆敬书于克复斋。附录,皇清乾隆二十八秋七月中浣,七十五代宗人正富净修 填录。”后,“时大清光绪二十四戊戍年孟冬月,于家塾云龙楼,复圣七十九代裔孙爵达 字尊三号璧光誊录。”由此可见,其墨谱先后经历了颜怀穆首写、颜正富填录和颜爵达誊 录,传承有序,现已演变为《颜氏族谱》(潼南檬子支谱)。班公,应为珏公,其字双玉。下编 颜氏之辨 (字伯奇)官授由记都司,又加班字十代,云:“礼乐诗书易,世代栋梁偕。” 添陂《颜氏族谱》(侯家沟支谱)关于先祖祖源的记载: 豹公 名唤颜老虎,下担宝庆府邵阳县隆回七都地名添陂。班烈(列): 甫钦源宗祖……始祖豹公颜君三郎,生一代祖信甫、良甫……综合以上谱族记载,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添陂颜氏基祖:豹公,字支尉,号三郎,配刘氏。 添陂颜氏祖源:豹公为复圣公之六十一世孙、鲁公二十二世孙、以著 公之四世孙、珏公之子。 添陂颜氏迁徙:豹公由江西吉州太和县梅子坡,迁徙湖广宝庆府邵阳 县西路龙回七都添陂冲。 豹公刘氏之子:长信甫、次良甫。 豹公后裔班行:“甫钦源宗祖,文永廷秀才,志思学正国,天锡爵三 台”,“礼乐诗书易,世代栋梁偕”。 其记载表明,添陂颜氏自豹公开基添陂之后,曾经多次修谱,且立字辈 班行;其谱所记之祖源、迁徙、世系和班行,均本自旧谱,真实可信。 添陂《颜氏通谱》(清乾隆谱),关于添陂颜氏祖源和世系的记载,既可 印证前文关于“信良二公”的推论,也可纠正《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 所考得姓由来和先祖祖源的错误。 b.可正先祖世系之误 廖颜氏因参照添陂族谱,依据先辈传说,修纂廖颜氏宗谱,故其宗谱对 其得姓由来和先祖世系的记载,都不够确切,还有待考证。 添陂《颜氏通谱·宗支总录》(清乾隆谱)记载: 六十二世 豹公长子,信甫,字由中,号实斋,配朱氏,生子二:禄钦、福钦。夫 【注释】: ①引自添陂《颜氏通谱·豹公位下实录》(清乾隆谱),〔清〕颜怀穆 写,乾隆二十四年 (1759 年),克复轩本。②引自添陂《颜氏族谱》(侯家沟支墨谱),第 2 页。由四川绵阳 三台县秋林镇侯家沟颜泽兴(字茂卿)收藏。参见《关于修订真卿公第二十三代后裔“信 甫、良甫”二公世序的说明》,作者佚名(三台颜氏宗长),2019 年 3 月 10 日。 695颜氏溯源 妇同天塘山,□向,有碑为记。 豹公次子,良甫,字秉才,号贤斋,配龙氏,生子三:长荣钦、次寿钦、 三华钦。夫妇同葬天塘山,□□向,立石碑为记。自后五甲递年,子孙以此 为名,立为户记,永垂不朽云。 六十三世 信甫长子,禄钦,字天锡,配朱氏,生子三:源馨、源罄、源聲,均徙 永州祁阳县。 信甫次子,福钦,字天甲,配杨氏,生子二:源辉、源耀。 良甫长子,荣钦,字仁庵,配易氏,生子三:源定、源宜、源宁。 六十四世 荣钦长子,源定,字宁安,配李氏,生子一,宗清,无传。 荣钦次子,源宜,字义生,配廖氏,夫葬天塘祖山,妻葬屋后乾山巽向。 生子三:宗高、宗亮、宗亭。宗亮继廖姓承嗣。 隆回添陂《颜氏通谱·宗支总录》(清乾隆谱)册页【注释】: ①引自《颜氏通谱·豹公位下实录》(清乾隆谱),〔清〕颜怀穆写,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克复轩本。②添陂《颜氏通谱》(清乾隆谱)册页,由湖南涟源颜子文化研究会秘 书长颜湘黔提供。 696下编 颜氏之辨 根据添陂《颜氏通谱·宗支总录》(清乾隆谱)记载,可为《廖颜氏宗 谱》所记之得姓由来和先祖世系匡谬正误。 可正得姓由来之误 《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关于“寅卿”出抚廖姓的记载: 景实三子,寅卿,出抚武冈州姑廖姓公,葬未详。婆邵氏,葬邵邑白猪 桥,生子二:才递、才年。才年无考。添陂《颜氏通谱》(清乾隆谱),关于“宗亮”出抚廖姓的记载: 荣钦次子,源宜,字义生,配廖氏,夫葬天塘祖山,妻葬屋后乾山巽向。 生子三:宗高、宗亮、宗亭。宗亮抚继廖姓承嗣。 其“(源宜)配廖氏”,表明颜源宜是“廖姓的姑爷”;其“宗亮抚继廖 姓承嗣”,表明颜宗亮是“出抚舅父廖公”。 比较添陂《颜氏通谱》(清乾隆谱)记载可知,《廖颜氏宗谱》(清嘉庆 谱)“寅卿,出抚武冈州姑廖姓公”之记载,存在讹误: 出抚先祖:不是“景实三子,寅卿”,应为良甫曾孙宗亮。 出抚关系:不是“寅卿,出抚武冈州姑廖姓公”,应为“宗亮抚继廖 姓承嗣”。不是舅侄出抚姑父,而是外甥出抚舅父。 由此可见,《廖颜氏宗谱》关于廖颜氏得姓由来的记载存在讹误,应根 据添陂《颜氏通谱》(清乾隆谱)记载匡谬正误,还原其得姓由来:添陂颜 氏源宜公,配廖氏,其次子宗亮,抚继舅父,承嗣廖姓。 可正先祖世系之误 根据《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整理,“衍州”先祖世系如下: 65 荣孙——66 信甫——67 寅卿——68 衍州(字庆祥,号才递)。 根据添陂《颜氏通谱》(清乾隆谱)整理,“宗亮”先祖世系如下: 【注释】: ①引自《廖颜氏宗谱·先代世系考》(清嘉庆谱),见第 676 页引文①。②引自添陂《颜氏 通谱·豹公位下实录》(清乾隆谱),〔清〕颜怀穆写。③参见《廖颜氏宗谱》(卷首),第 12-13 页;和隆回横板桥《廖颜氏三修族谱(卷一)》(民国谱),见第 687 页下引文。 697颜氏溯源 61 豹公——62 信甫—— ——62 良甫——63 荣钦——64 源宜——65 宗亮。 比较添陂《颜氏通谱》(清乾隆谱)记载可知,《廖颜氏宗谱》(清嘉庆 谱)所记先祖世系,存在讹误: “衍州”不是“才递”;“寅卿”不是“衍州”之父,“寅卿”应为“荣 钦”之误;“寅卿”、“衍州”之间失载缺环,“荣钦”应为“衍州”之祖;“信 甫”不是“衍州”之祖,应为“衍州”伯曾祖;“良甫”才是“衍州”曾祖; “信甫”不是“荣孙”之子,“荣孙”不是“衍州”之高祖。 下面就衍州其人、衍州名字和衍州世系进行阐述,以正其先祖世系之误。 关于衍州其人 《廖颜氏宗谱·始祖自出图》(清嘉庆谱)记载: 道大(字帝叟)— —派鲁(字寅卿)—衍州(字庆祥,号才递) 景实(字信辅)— 其“衍州”,即廖颜氏始祖廖颜庆祥。 邵阳隆回南岳庙,有一块明初碑刻《二公同立》碑,其碑铭文记载: 南岳庙《二公同立》碑【注释】: ①引自《廖颜氏宗谱(卷首)·正派世系·始祖自出图》(清嘉庆谱)。②南岳庙《二公同 立》碑,现在湖南省隆回县南岳庙院墙转角处。 698下编 颜氏之辨 廖 发 祥 二公同立庆 祥 《二公同立》碑,是南岳庙在修建院墙时,为廖发祥、廖颜庆祥二公所 立功德碑,刻其芳名以记功德。其书写形式为佐证“廖发祥”和“廖颜庆祥” 的行辈关系提供了确凿证据: “廖发祥”与“廖颜庆祥”,均为“祥”字辈,将其并列而合称“二公”, 这表明其为同宗兄弟;“廖发祥”在右而“廖颜庆祥”在左,这表明“廖发 祥”年长为兄,“廖颜庆祥”年少为弟。 由此可见,“廖颜庆祥”,在廖氏家族与“廖发祥”为同宗兄弟关系。 《廖氏续修族谱·世系总图》(武攸谱)记载: 《廖氏续修族谱·世系总图》册页【注释】: ①引自隆回南岳庙《二公同立》碑。②《廖氏续修族谱·世系总图》册页,参见廖名龙 《让发祥公庆祥公传统友谊地久天长》,见《百度》。 699颜氏溯源 始祖人俊——俊公之子哲士——士公长子昭德——德公长子长寿—— 寿公长子发祥。 由此可见,武攸廖氏字辈为:“俊、士、德、寿、祥……” 比较《廖氏续修族谱》(武攸谱)字辈推之,《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 所记之“道大(字帝叟)”,应为“帝寿(字道大)”;“衍州(字庆祥)”,应 为“庆祥(字衍州)”。其廖氏字辈,分别为“寿、祥……”进而推之,“廖 帝寿”与“廖颜庆祥”,为养父养子关系;“廖颜庆祥”,就是添陂《颜氏通 谱》(清乾隆谱)所记之抚继廖姓的“宗亮”。 由此可见,廖颜氏始祖廖颜庆祥,名庆祥,字衍州;而非名衍州,字庆 祥。廖颜庆祥,与“廖帝寿”为养父养子关系;在颜氏曾用名为“宗亮”, 在廖氏已改名为“庆祥”。 关于衍州世系 衍州,因其原为颜氏之子,后来出抚廖氏,而改姓廖颜氏,故廖颜氏有 两个先祖世系:一是颜氏(宗亮)先祖世系,二是廖氏(庆祥)先祖世系。 颜氏(宗亮)先祖世系 《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所考宗亮先祖世系,疑点重重,讹误甚多。 既未厘清“荣孙”与“信甫”的关系,也未厘清“信甫”与“衍州”的关系; 既存在世系混淆,也存在世代缺环,还存在名字讹误。 下面将根据《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所考,比较添陂《颜氏通谱》(清 乾隆谱)记载,对宗亮先祖世系进行梳理。 宗亮之父 “华卿、受卿、寅卿”,应为“荣钦、寿钦、华钦”;其“寅卿”,应为 “荣钦”;“荣钦”之子为“源宜”,而非“才递”;“才递”,也不是“源宜” 之子“宗亮”。 由此可见,“宗亮”之父,为“源宜”,而非“寅卿”。 宗亮之祖 “寅卿”,应为“荣钦”之误。“荣钦”,应为“宗亮”之祖。 由此可见,“宗亮”之祖,为“荣钦”,而非“信甫”。 【注释】: ①引自《廖氏续修族谱·世系总图(卷一)》(武攸谱),士采堂刊。 700下编 颜氏之辨 701 宗亮曾祖 “信甫(字由中)、良甫(字秉才)”,“良甫”,为“荣钦”之父,为“源 宜”之祖,为“宗亮”曾祖;“信甫”,为“宗亮”伯曾祖。 由此可见,“宗亮”曾祖,为“良甫”,而非“信甫”。 宗亮高祖 “荣孙”之子为“景忠(字良辅)、景实(字信辅)”,“豹公”之子为“信 甫(字由中)、良甫(字秉才)”。“信甫、良甫”之名,不是“景忠、景实” 之字;“良甫”,不是“荣孙”之子。 由此可见,“宗亮”高祖,为“豹公”,而非“荣孙”。 综上所述,廖颜氏始祖宗亮(庆祥),为源宜之子、荣钦之孙、良甫之 曾孙、豹公之玄孙。 廖氏(庆祥)先祖世系 《廖颜氏宗谱》(清嘉庆谱)所考庆祥先祖世系,没有厘清“帝叟”与 “衍州(庆祥)”的关系,其名字存在讹误,其世系也存在讹误。 比较《二公同立》碑和《廖氏续修族谱》(武攸谱)记载推之,“廖帝寿”, 出自武攸廖氏,或为“哲士”之子,或为“昭德”之子(以其抚继外甥而未 过继“长寿”之子推之,其为“昭德”之子的可能性不大),因资料缺乏, 还有待考证;与“廖发祥”为同宗关系,与“廖颜庆祥”则为养父养子关系。 根据以上阐述整理,庆祥先祖世图如下: 武攸廖氏始祖 人俊—哲士—昭德—长寿—发祥— —□□—帝寿—庆祥(承嗣廖姓)— 按:武攸廖氏始祖“人俊公”,和添陂颜氏始祖“豹公”为同一时期人, 均于宋末元初由江西迁徙湖广,分别被其后裔尊为开基始祖。比较其世系, 至“庆祥”一代,均为五代。由此可见,武攸《廖氏续修族谱》所记世系, 真实可信;这也可佐证添陂《颜氏通谱》(清乾隆谱)所记世系,真实可信。 综合以上阐述整理,廖颜氏先祖世图如下: 豹公—良甫—荣钦—源宜— —宗亮(改姓廖颜,改名庆祥)— 人俊—哲士—□□—帝寿—颜氏溯源 综上所述,廖颜氏源流:廖颜氏之先祖,出自添陂颜氏。添陂颜氏始祖 豹公,为复圣颜子第六十一世孙、鲁公第二十二世孙、翊公十八世孙、衡公 十五世孙、以著公四世孙、珏公之子。豹公“由江西吉州太和县梅子坡,迁 徙湖广宝庆府邵阳县西路龙回七都添陂冲”,子孙繁衍成族,世称添陂颜氏。 豹公生子二:长子信甫、次子良甫。良甫生子三:长子荣钦、次子寿钦、三 子华钦。荣钦生子三:长子源定、次子源宜、三子源宁。源宜,配廖氏,生 子三:长子宗高、次子宗亮、三宗亭。宗亮,出抚舅父廖公,改名庆祥,字 衍州。庆祥公因感恩廖氏之抚,不忘颜氏之生,故双祧廖颜:继廖氏香火, 续颜氏血脉,改姓廖颜氏,曰廖颜庆祥。其后裔尊庆祥公为始祖而世姓廖颜, 是为廖颜氏得姓之由来。廖颜氏源流世图如下: 1 回公……40 真卿……44 翊公……47 衡公……58 以著……60 珏公 — 61 豹公 — 62 良甫 — 63 荣钦 — 64 源宜 — 65 宗亮(改名庆祥)— ⑵廖颜氏播迁 根据《廖颜氏族谱》记载,廖颜庆祥先居武攸双江溪羊角陂(今隆回县 横板桥镇立志村八组羊角坡),后迁隆回车田江(今隆回县横板桥镇车田村 车田江垸子组)。妣彭氏生子三:古特、古锦、古亮;妣王氏生子六:古献、 古厚、古怀、古尊、古昭、古朝;妣向氏生子二:古江、古威。 廖颜庆祥家道殷实,子孙繁昌,其后裔主要居住在隆回县横板桥镇的车 田江(廖颜氏祖籍)、横板桥村和生铁村及其周边地区,也有部分宗亲外迁。 其外迁宗亲,有迁居本省的,例如:洞口四界冲、武岗黄茅岭、新邵言粟乡、 湘江等地;也有迁居外省的,例如: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等地区,其中, 在“湖广填四川”时,迁徙四川的较多。其后裔在播迁之后,因为历史原因, 既形成了多套班次,也出现了单姓趋势。 ①形成了多套班次 A.隆回县横板桥村《廖颜氏族谱》班次: 庆宗必廖应,景庭文学家,兴世大成芳,功深克复为,仁廉昭祖德,忠 直锡龙章。 【注释】: ①参见《百度》之佚名《廖颜氏的辈分排名》。按:“庆、宗、必、廖(料)……”等字 辈,为先辈名字(庆祥、宗达、必礼、料纠……),其后裔修谱辑为字辈,以纪其所出。 702下编 颜氏之辨 B.隆回县生铁村《廖氏族谱》班次: 衍古黄源远,流长文绪敬,绍世泽益芳,功深克复维,仁廉昭祖德,忠 直锡龙章。 C.武冈市黄茅村《廖氏族谱》班次: 庆忠必寥应,振廷文学家,声世大成礼,义继凌当可。 ②出现了单姓趋势 中华姓氏,有单姓和复姓。解放以前,复姓很少被简化为单姓的,尤其 是简化后容易和其他单姓混淆的复姓,几乎没有简化为单姓的。解放之后, 复姓出现了单姓化趋势。例如夏侯氏被简称为“夏”氏,欧阳氏被简称为“欧”氏,上官氏被简称为 “官”氏…… 廖颜庆祥后裔在解放以前,一直是复姓廖颜氏。在解放之后,廖颜氏和 其他复姓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单姓化趋势。 隆回县横板桥镇车田村车田江,为廖颜氏的祖籍地和发祥地,廖颜氏在 车田村及其周边地区,因人口较多,占比较大,其后裔一直是复姓廖颜氏, 当地习惯称其为廖颜氏,其户籍登记、身份证件等均为廖颜氏。而一些外迁 的廖颜氏后裔,因在当地人口较少,占比较小,人们常常将其简称为“廖” 氏。例如: 四川中江的马鞭稍廖氏、贵州息烽的养龙司廖氏(开基祖来自四川中江 的马鞭稍)、四川金堂的武凤廖氏、四川金堂的云顶山廖氏、湖南武冈的黄 茅廖氏、湖南隆回的生铁廖氏、湖南隆回的渔楼(羊楼)廖氏……其廖氏, 本姓廖颜氏,均为廖颜庆祥后裔。其廖氏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其姓氏,均由 复姓“廖颜氏”简化为单姓“廖”氏;二是其字辈,均沿用“廖颜氏班次”, 以别传统单姓廖氏。 【注释】: ①参见《百度》之《廖颜氏的辈分排名》。按:“衍、古、黄、源……”等字辈,为先辈 名字(衍州、古特、黄节、源舒……),其后裔修谱辑为字辈,以纪其所出。②参见《百 度》之佚名《廖颜氏的辈分排名》。 703颜氏溯源 A.其姓氏,均由复姓“廖颜氏”简化为单姓“廖”氏。 因廖颜氏在当地人口较少,人们习惯将其“廖颜”氏简称为“廖”氏, 廖颜氏后裔也随大流自称“廖”氏。于是,其户籍登记、身份证件等,均登 记成了“廖”氏。以致在续修族谱时,其“廖”氏仅在《姓氏源流》中记载 其“廖颜”氏的由来,其后裔或直接以“廖”氏入谱,其谱牒或直接改为《廖 氏族谱》。 B.其字辈,均沿用“廖颜氏班次”,以别传统单姓廖氏。 复姓“廖颜”氏简化为单姓“廖”氏之后,一直沿用其旧有班次。其后 裔因房祖不同,故《房班次联》也有所差异。例如: a.四川省金堂县武凤《廖氏族谱》之《房班次联》: 庆宗必廖应景庭,文学家兴世太成。礼义忠信传俊秀,乾坤耀德上青云。 b.四川省金堂县云顶山《廖氏族谱》之《房班次联》庆思必谅应景廷,文学家兴世大成。礼义诗书传俊秀,乾坤直步上青云。…… 一些外迁的廖颜氏后裔,在其姓氏简化为廖氏之后,一直沿用“廖颜氏 班次”,这既成了其廖氏与传统廖氏的区别,也成了其廖氏寻根问祖的依据。 因此,马鞭稍廖氏、养龙司廖氏、武凤廖氏、云顶山廖氏、黄茅廖氏、生铁 廖氏、渔楼(羊楼)廖氏等廖颜氏宗亲,依据《姓氏源流》和《房班次联》, 回到祖籍地隆回县横板桥镇车田村车田江,找到了同宗廖颜氏,并与廖颜氏 成立了廖颜氏宗亲联谊会,同建宗祠,合修族谱,共祖廖颜庆祥公,以志不 忘其所出。 由此可见,一些外迁的廖颜氏后裔,虽然其姓氏简化成了廖氏,但是在 血缘和文化方面仍然认同其为廖颜氏。换而言之,廖颜氏后裔(包括已经简 化为廖氏的后裔),在血缘和文化方面仍然认同其为廖氏和颜氏的后裔。 【注释】: ①引自四川金堂武凤《廖氏族谱》,廖俊源主编。参见廖名龙《让发祥公庆祥公传统友谊 地久天长》,见《百度》。②引自四川金堂云顶山《廖氏族谱》。参见廖名龙《让发祥公庆 祥公传统友谊地久天长》,见《百度》。 704下编 颜氏之辨 综上所述,廖颜氏为颜氏之别族,自元末得姓以来,一直未忘其出自添 陂颜氏。《廖颜氏宗谱》之谱名,体现了其承祧颜、廖之恩义;“出抚姑廖” 之自述,则流露了其“以颜为本”之真情。如今廖颜氏正处在其姓氏“单姓 化”的迷惘时期,添陂颜氏应该邀请廖颜氏合修族谱,共祭先祖,以强化其 同宗共祖的血脉亲情;湖南颜氏宗亲联谊会应该邀请廖颜氏宗亲共襄族事、 共谋发展,以强化其丕振家声的家族情怀;颜氏家族应该以血脉亲情拥抱廖 颜氏,与廖颜氏携手同行,共创未来! 705颜氏溯源 706 “关于添陂颜氏祖源”之我见 (发言提纲) 一、存在诸多说法 1.存在诸多说法 ⑴豹公说 (潼南檬子谱) ⑵荣孙公说 (隆回添壁谱) ⑶伯二公说 (资阳乐至谱) 2.出现诸说原因 ⑴宗亲外迁 ⑵老谱失传 ⑶同姓收族 ⑷依附同姓 ⑸缺乏考辨 ①坚信先辈记忆 ②考证方法不当 A.或以迁徙推断祖源 B.或纠结其排行次序 C.或探讨被收族过程 二、尚未形成定论 1.孝公正本清源 ⑴修订《颜氏通谱》(添壁卷) ①只是归宗豹公,简短说明。 ②没有深入考辨,以释群疑。 ⑵联络进都黎曙宗亲归宗豹公 2.宗亲尚有异议 ⑴资阳宗亲尚有异议 ⑵其他宗亲尚有异议下编 颜氏之辨 三、拙见仅供参考 1.明确考证对象 考证对象:信良二公 2.调整考证方法 ⑴考其齿录,辨其世系,溯其源流,以详其祖。 ①名字号、生殁葬、配偶、子女等。 ②班行吉字。 ⑵既要否定错误说法,也要提出正确观点。 3.参阅相关族谱 ⑴添陂《颜氏族谱》 ⑵隆回《廖颜氏宗族》 ⑶武攸《廖氏族谱》 ⑷洞口《王氏族谱》 ⑸添陂《谢氏族谱》 ⑹新化《颜氏通谱》 ⑺沅陵《颜氏族谱》 ⑻其他族谱 4.个人考证结论 ⑴添陂颜氏开基始祖 ⑵添陂颜氏始祖祖籍 ⑶添陂颜氏世代次序 ⑷添陂颜氏行辈吉字 四、几点建议 1.成立添陂颜氏宗亲联谊会(包括廖颜氏宗亲) (分别加入湖南省会和四川省会) 2.成立添陂《颜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包括廖颜氏宗亲) (重新梳理世系) 3.修建添陂颜氏祖庙(颜豹公庙) 希望:建立一套激励制度与措施,给宗亲一个留名的机会,给宗亲一个 留名的地方,让有钱的出钱,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 707

上一篇:湘乡颜子文化园迎国庆
下一篇:中国通讯社 颜仰墨:音乐之路的璀璨好明星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