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园内,有一座逸夫实验楼,楼内走廊环绕,廊道的墙壁上张贴着各种有关地质科研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成果。六层楼道电梯拐角处,一间不足十五平米的普普通通办公室里,数个三米多高的文件柜占据“半壁江山”,摆满各类专业书籍。办公室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墙壁上的一幅1:2500000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红黄蓝绿点缀之间,全中国地质情况一目了然。
这间普通而充满浓厚学术氛围的办公室属于颜丹平。作为我国地质构造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专家,颜丹平自1991年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毕业至今,集中精力研究地质构造,在教学育人、科研学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绩。
春风化雨育桃李
作为一名从教20余年的高校教师,颜丹平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坚持讲授本科生“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学”以及研究生“高级构造地质学”、“构造地球化学”等课程,已经累计教过三千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如果不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对于个人而言,不仅仅在学术科研方面没有了发展的前途,而且也肯定无法将所教授课程的精髓向学生讲通、讲透。因为没有切身体会、相关科研经历,就只能依葫芦画瓢去讲别人的东西,就把握不了重点难点,无法把握地质科技前沿。”多年来,颜丹平在传承前辈经典的同时,坚持及时和准确地将地球科学领域发表的重要论文、即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渗透进课堂,他的教学内容每年、每课随时更新。
“照教材讲述而没有新内容、新观点、新思想,这是‘念书’不是‘教书’。年年一样的教本,但应是年年不一样的教案。”颜丹平工作耐心细致,严谨治学,不断加强课程建设,着力打造精品课程。他所教授的“地球科学概论”,是学校具有60多年历史的经典课程。
从1999年起,颜丹平与教学成员一起,开发完成《地球科学概论A》和《地球科学概论B》两套多媒体课件,教案采用了全新的思路,文、图、动画和电影短片相配合。经多年实践和不断补充修改,教案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每年更新率在10%以上。多媒体教案为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20余所兄弟院校所采用,也成为学校“地球科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许多抽象概念与理论,晦涩难懂,对于内容充实而丰富的“地球科学概论”实践教学,野外教学实习是“地球科学概论”及相关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使同学们能够理解透彻,颜丹平在讲授过程中善于用自己总结的“形象举例法”,即运用形象比喻或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更加形象化、生活化和具体化。例如,转换断层与走滑断层,颜丹平通过将我国郯庐断裂带与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实例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再例如,在北京西山实习观察华北平原与太行山间的正断层接触关系时,对山区与平原地貌界线、河流发育特征与露头情况进行观察,并与地震活动性监测等联系,颜丹平组织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与对生活的影响进行讨论,学生在热烈的现场讨论中迅速理解,使艰苦的野外实习成为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学习内容。
二十五年默默坚持春风化雨育桃李,颜丹平的辛勤耕耘也收获了认同。颜丹平先后荣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以及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3届李四光地质教师奖等奖项。
面对如此多的荣誉,颜丹平并未有丝毫自满,而是继续谦卑地坚持在三尺讲台上。“我当老师,教书育人就是我的职责,从来没有想过因此获得什么荣誉。”
“千做万做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颜丹平最为推崇的一句话。他教过和指导过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共有数千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有的已步入国外著名学府继续深造,也有的已成为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大学教授……
勇攀地质研究高峰
矿产和油气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而构造基础理论与构造解析研究,能够为矿产资源与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近年来,作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解析学方向的学科带头人,颜丹平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为学科建设服务,以研究成果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1985年至2011年间,他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先后在北京西山、雪峰山-武陵山构造带、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松潘-甘孜造山带、横断山系-青藏高原、南华北盆地、松辽盆地、四川盆地等进行山脉和盆地构造变形、构造年代学、构造地球化学和盆地构造分析等科研工作。其中,2008年作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颜丹平第一时间亲临地震灾区进行调查研究,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并在此后每年数次重返灾区对龙门山构造变形进行实地考察。
对于构造地质学研究来说,野外地质调查是关键,颜丹平踏勘了几千处华南和藏东的地质露头,掌握了多种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发育和演化特征。研究过程中,他始终强调实事求是,重视野外地质调查与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不同资料、不同方法的相互验证。颜丹平经常深情地对学生说:“做学问,要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这是他对学术内涵的深刻领悟和恪守的准则。
“作为大学老师、科学工作者,就应该站在科研前沿,要有国际交流,要有国际视野”。1999年以来,颜丹平与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周美夫教授、法国欧洲阿尔卑斯地质研究中心Nick Arndt教授、加拿大Dalhouse大学PT Robinson教授和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Michael Wells教授等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在这个合作队伍中培养和吸收了一批中青年科学研究骨干,形成了一个以颜丹平为主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
科研之路并不是康庄大道,总有数不清的失败与挫折,但颜丹平却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坚持默默前行。皇天不负有心人,颜丹平终于在这条满是荆棘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印记。截至目前,颜丹平已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科技发展973课题、863专题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专题各1项,合作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部级重点攻关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4个,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项目多项;已公开发表研究论文、专著和教材共110余篇/本,其中在国际SCI检索杂志发表论文35篇,总SCI引用超过700次;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项、Elsevier5年内50篇(之一)最高引用论文奖。
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使颜丹平能够站在学科前沿,对本学科的发展和动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构造解析学方向的学科带头人。这些成果应用到课堂上,对于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研究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责任感,念兹在兹,无日或忘”
1998年10月,颜丹平加入九三学社,2012年成为海淀区政协委员,2013年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从一位埋首教学科研的大学老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颜丹平凭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师与政协委员之间成功完成角色转换。对此,颜丹平不无谦虚地说:“社会责任感,念兹在兹,无日或忘。我现在一直都是在学习怎样当委员,学习怎样当好委员,学习怎样当好及时准确反映社情民意的好委员。”
北京西山林海苍茫、烟光岚影、四时俱胜,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为它四时的景色所倾倒,游玩赏乐其间,乐不知返。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京西山愈加风光绮丽,美丽动人。身为地质人,颜丹平醉心于西山山水之余,更希望将北京西山建设成为综合性休闲旅游区。“这样既可以成为2000多万北京市民休闲好去处,又可以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西山公园。”“北京西山地质、地理、文化、生态资源景点极为丰富,并且大都具有相当高的国际知名度。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文化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文化遗迹点缀西山并从北而南串联起来。”颜丹平对于西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于西山的各类地质资源,更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八达岭花岗岩体、下韦甸古生代地层层序、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等地质遗迹,已经开发成为国际著名的地质科学考察路线。”
为了2000多万北京市民能够拥有一个休闲好去处,颜丹平从自身从事的构造地质教学和研究领域出发提交了《关于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地质、地理、生态和人文资源,建设北京西山综合休闲旅游区的提案》,以及《关于筹建京西国家公园的提案》。为了加深民众对西山地质、地理景观的认识,扩大提案的影响,他还应海淀区政协邀请,专门为海淀区政协常委会作了《北京西山地质成因》的专题报告。经过他的努力,提案交上去后,得到了北京市政协、北京市旅游委、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的高度重视,《关于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地质、地理、生态和人文资源,建设北京西山综合休闲旅游区的提案》更是被评选为政协北京市委员会2013年度优秀提案。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物欲横流,诱惑与机遇并存。作为一个学习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师、学者,颜丹平努力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无闻,坚守信念,坚持三尺讲台育桃李,锲而不舍为民鼓与呼。
(九三学社海淀区委供稿)
备注:颜丹平,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出生于1964.09 ,籍贯湖南。2014年1月13日获得我国地质科学领域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