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5日05: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部分国家征收更高关税。这一不知所云的所谓“对等关税”,是赤裸裸的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立即引发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各方普遍认为此举不仅将反噬美国经济,更将严重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剧国际贸易紧张和全球经济分裂。
市场对此做出剧烈反应,美国纽约股市主要股指期货在盘后交易中遭遇暴跌行情。高盛集团将美国未来12个月经济衰退概率从20%上调至35%,认为关税飙升可能阻碍经济增长、推高通胀并增加失业。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警告称,“对等关税”将对零售业供应链造成“极大破坏”,导致美国家庭承受更高商品价格,进一步侵蚀美国家庭消费能力。
贸易有顺差和逆差,但不是谁占便宜谁吃亏的问题,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现代国际贸易本质上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利合作,而非零和博弈。中美经贸关系就很典型。1979年中美建交时两国贸易额不足25亿美元,2024年已超过6880亿美元。即使是在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干扰下,中美贸易额在2024年仍实现3.7%的增长。这完全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两国经贸关系深度交融、高度互补的本质——中国制造业为美国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商品,为美国运输、批发、零售和电商行业创造大量就业等。中方从不刻意追求顺差,美方从中美贸易中获利丰厚,在华美国企业的出口被计入中方顺差,美在服务贸易中也保持着巨额顺差。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中国美国商会近期发布的《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48%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53%的受访企业预计2025年将增加在华投资。从苹果公司到特斯拉超级工厂,从高通芯片到联邦快递,产业要素的跨洋重组催生出多个创新增长极。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80多位跨国公司代表出席,其中美企数量最多,充分展现了经营主体的理性选择。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表示,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这为跨国经营者投资兴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商机。“两国工商界应该多见面、多交流、多合作”“贸易往来是美中关系的有力支撑”……推动中美经贸关系行稳致远是两国工商界人士的广泛共识。进一步加强对话沟通,妥善管控分歧,发掘经贸合作潜力,才是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发展向好的长久之策。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更需要大国担当。中美经贸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发展态势事关世界繁荣稳定,对全球经济格局影响深远。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中美找到共同点至关重要,中美合作红利全球共享,开放的市场和畅通的贸易能够助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合作中当然会有竞争,中国从不回避、不惧怕竞争,但竞争要基于国际经贸规则。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不是出路。2018年如此,如今美国滥用“对等关税”也将重蹈覆辙,终将让美国陷入自我反噬的恶性循环。
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中国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中国。双方应加强沟通,畅通对话渠道,遵循市场规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国际经贸秩序,为世界经济注入亟需的确定性。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2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2025年04月05日05: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缅甸3月28日发生7.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牵动国际社会目光。习近平主席29日向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致慰问电时指出,中方愿向缅方提供需要的帮助,支持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连日来,中国救援力量迅速集结,与时间赛跑,展开生命救援,用实际行动诠释中缅深厚胞波情谊,践行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中缅命运共同体精神。
“看到来自中国的救援队,我相信可以依靠的人来了。”缅甸曼德勒市灾民的真挚话语,道出对中国救援队伍的信任。地震发生后,中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紧急协调救灾援助。震后18小时,从昆明出发的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携带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抵达缅甸。目前,中国救援队、由中国军队参与组派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香港特区救援队、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等多支队伍奋战在救灾一线,与缅甸人民并肩抢救生命。在曼德勒、在内比都、在仰光,都有中国地震专家、救援人员、医护人员奋战的身影,他们以专业负责的精神、高效的行动传递跨越国界的温暖与共克时艰的决心。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胞波情谊真挚深厚。中方根据缅方需要,尽己所能向缅甸灾区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和支持,宣布向缅方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第二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4月3日抵达缅甸,在缅甸的中国企业、商协会和志愿者也积极参与到救援中。缅甸仰光省首席部长梭登表示,运抵的救援物资承载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缅甸人民的深情厚谊,“缅方对中方的真诚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并将铭记在心”。缅甸驻华大使丁貌瑞说:“中方在缅方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中国救援力量率先入缅协助救灾,让缅甸人民深切感受到中国兄弟的胞波情谊。”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考验的不仅是一国的应急救灾能力,更检验整个国际社会的协作担当。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人道主义救援中展现积极作为。2018年至今,中国向70多个国家提供千余次紧急援助。2019年莫桑比克遭受“伊代”飓风袭击时,中国紧急提供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并派出国际救援队;2023年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时,中国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救援队星夜驰援……中国救援行动不附带政治条件、不谋求地缘私利,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为全球人道主义事业注入温暖与力量。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只有坚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才能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中方将发扬中缅胞波情谊,携手国际社会一道帮助缅甸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2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探访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本报记者 张 枨
2025年04月05日05: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 |
图①: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及水资源再生利用项目中控中心。 |
开栏的话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工厂和园区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推进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全国多地陆续探索建立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而行。
本版今起开设“人与自然·走进零碳园区(工厂)看转型”栏目,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寻访各地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的生动案例、鲜活实践,讲述绿色转型发展的故事,展现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澎湃动能。
初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寒气未消,位于这里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已是一派火热繁忙景象。光伏、光热、氢能、储能等企业加速生产,蓝色光伏板和风力发电机源源不断地生产绿电,输送到各家企业;工业污水处理厂将废水处理后重新输回企业循环使用……
园区企业绿电使用比例接近70%,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正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化管理、绿色产业链构建等创新方式,逐步探索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近日,记者走进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探访园区如何实现零碳生产。
园内企业绿电使用比例接近70%,同时利用循环水,全程碳排放抵消归零
什么是零碳园区?专家介绍,零碳园区是指在一定周期内,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储存交换等方式,对碳排放进行减少、抵消或清除,最终实现碳排放总量在核算周期内“归零”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走进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远景项目,一排排光伏板鳞次栉比,远处的大型风力发电机随风转动。作为最早落地零碳产业园的企业,远景动力鄂尔多斯电池超级工厂一期项目已全部投产,每天可产电池电芯3万颗。
2020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鄂尔多斯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急需实现绿色转型。“我们当地的风能、太阳能及土地资源十分丰富,零碳应用场景也很多,如新能源重卡、光伏储能产业集群,具备发展零碳产业园的条件。”蒙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建刚介绍。
为此,2021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尝试打造零碳产业园。可园区建设初期,标准编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碳计量等工作都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标准可依。
“我们边摸索边与各方合作推动标准建设,先后参与《零碳产业园建设规范》《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等多项国家、地方标准编制,从规划布局、统计核算、减排路径等方面,为零碳产业园的建设提供统一指导和保障。”徐建刚告诉记者。
2022年3月,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获批建设。2022年4月8日,远景项目一期建成投产。
“我们配套了4万千瓦的风光新能源,为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绿电,剩余部分优先采购绿电指标,同时利用循环水,全程碳排放抵消归零,真正实现零碳生产。”远景鄂尔多斯基地副总经理王尧介绍。
据介绍,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依托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配套建设38.5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实现新能源就地转化,园内企业绿电使用比例接近70%。
将绿色能源用来生产零碳产品,通过提升技术和工艺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
零碳园区真的没有碳排放吗?专家解释,零碳产业园并不是没有碳排放,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生产,同时通过提升技术和工艺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
在零碳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及水资源再生利用项目中控中心,通过大屏幕,可以实时看到上游光伏企业产出的浑浊废水,经过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以及膜处理等过程,最终产出了清澈的再生水。
“这是目前国内光伏领域最大的工业废水零排项目,由中铁上海局承建,目前日处理废水规模约5万吨。”中铁上海局水资源再生利用项目党支部书记高伟说,这一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将上游光伏企业的废水,经过处理后重新输回上游光伏企业利用,回用率达到95%。
这个项目基本解决了园区内多家新能源企业工业生产用水需求,真正实现废水零排放。“剩余的浓盐水则通过蒸发结晶工艺处理,产出氯化钠、硫酸钠等工业盐,能够二次销售,为光伏废水处理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高伟说。
在园区内的内蒙古百川光热科技有限公司反射镜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按要求对玻璃原片进行严格检验。
“我们生产的曲面和平面反射镜用于太阳能光热发电,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绿色发电方式,不需要消耗矿物燃料,更加环保。”内蒙古百川光热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怀新告诉记者。
据介绍,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绿电比例达到80%,热力也由绿电加热,92%的用水实现循环利用,剩余则进入工业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最终产出用于绿色产业的产品。
“今年我们将与园区合作,建设一个以光热为支撑、为整个园区提供绿色热能的‘零碳’供能体系。”窦怀新说。
在距离企业15公里的苏布尔嘎镇,当地已有不少牧民用上了该企业研发的小型化民用光热系统。据估算,每户牧民单个采暖期可节省40%的供暖费,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800千克,既减轻了牧民生活负担,也改善了当地空气质量。
近年来,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不断引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包括华景、隆基等10家,形成了集风能、光伏、光热、氢能、储能、新能源重卡等为一体的“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条,将绿色能源用来生产零碳产品,推动零碳工业体系逐渐形成。
2024年,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新能源产值达到200.9亿元,实现翻倍增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
探索制定零碳园区标准,开展绿色产品认证
零碳园区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园区管理、企业生产提出了更为精细、更为全面的环保要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在快速发展中,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面临着不少难点与问题。
“一方面是鄂尔多斯地处西部内陆,吸引发达地区头部企业落地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在绿色电力系统配套、相关标准认定以及绿色产品认证等方面没有先例,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蒙苏经济开发区发展和招商局局长何宏治说。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先行先试,展开探索。
“我们配套打造零碳创造中心、青青客舍、实验转化基地等科技人才服务基地,搭建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氢能关键装备检测实证研发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使企业能够无缝衔接、就近融入‘风光氢储车’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何宏治说。
在标准制定方面,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先后发布了零碳园区建设多项自治区地方标准。“我们还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制定国家标准《零碳产业园建设导则》,计划今年上半年发布,并将在园区内实践检验。”徐建刚介绍。
在绿色产品认证方面,园区于去年8月成立了净零工业环境服务(内蒙古)公司,帮助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绿色低碳产品认证等方面服务。园区还建立了能碳管理平台,目前52家规上企业已接入平台。
“零碳园区建设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零碳生态,打造绿色转型先行区、兴业富民示范地。以建设绿色电力消纳集中地、绿色制造业集聚地、绿色商品出口贸易集散地为牵引,着力打造零碳产业园升级版,提升绿色转型竞争力。”蒙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崔永平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寻味、寻生活——
2025年04月05日05: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 |
![]() |
图①:上海“我家菜场”外观。 |
在休闲观念日益多元的当下,人们的旅游选择更为丰富,曾经受到本地居民青睐的菜市场,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在菜市场中穿梭,能收获哪些区别于传统景区的独特体验?面对大量涌入的游客,菜市场的基础设施能否满足需求?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几家颇具特色的菜市场,开启不一样的城市漫游。
——编 者
上海“我家菜场”探索跨界混搭
“老街坊”有了新模样
本报记者 季觉苏
当潮流街区遇上烟火气菜场,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武夷路既是承载上海城市文化的“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之一,也是时尚创意产业聚集区。早上八九点,上班族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拐进路边一间间“小而美”的公司,爷叔阿姨们则从附近的社区聚集而来,专门逛一家便民菜场——“我家菜场”。午休时间,菜场依旧热闹,上班族们吃完午餐,端着咖啡顺便逛个菜场去去“班味”;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也喜爱这里,感受上海市井的烟火气与时尚范。
我家菜场所在的位置,原先是一处工业厂址,老工业退出市中心后,这里被改建为菜场。2022年,更新后的菜场正式开业,居民们熟悉的“老街坊”也有了新模样——工业厂房的结构被基本保留下来,菜场的外观采用时下流行的混凝土风格,简约大气;内部装饰橙白相间、十分明亮。
菜场内的水产和肉类区,地面干净,空气流通顺畅。“改造时,我们花了大力气重组菜场排水系统,增加空调循环系统,夏天不闷热,冬天也不刮穿堂风了。”菜场运营主体上海长宁花园住宅置换有限公司董事长封汶璟说:“此外,我们还加强了日常管理,督促商户保持摊位的干净整洁。这也是每年评估考核商户的重要指标。”
菜场内,每个商户都配备了统一的智慧电子秤,电子秤记录下每一笔交易后会录入智慧平台,数据经过分析汇总后,价格实时更新显示在菜场的大屏上,“当日菜价、供货渠道等数据公开透明。”封汶璟说。
菜场原先是一处工业厂房,因此整体空间格局十分狭长,“是否可以作为走秀台?”2023年上海设计周筹备期间,一个策展团队考察了菜场后,提出以菜场为秀场的跨界方案。活动主办方以我家菜场为场景蓝本,进行了一场数字走秀,虚拟的数字人走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菜场里,将时尚与生活融合,让城市处处有设计。
菜场里也可以开美妆店。创意团队调研了菜场的布局和摊位的设置,想出了许多标语,例如“不要‘蕉’绿,脸会变黄”“下班后的‘石’间,‘榴’给自己”……每一个标语都贴在了相应的果蔬摊位,通过消费场景的混搭增添了趣味性。“我们的创意活动充分利用了菜场的特点,做到活动与场地融合,让年轻人发现,原来菜场也可以这么有趣。”武夷路城市更新项目相关负责人孙璟来说。
浙江杭州“大马弄菜市场”拥抱市井烟火
“老底子”酿出新滋味
本报记者 窦瀚洋
清晨5点,杭州吴山脚下的大马弄逐渐“苏醒”,这是条长约230米的弄堂,也是杭州为数不多的马路菜市场。
伴随各种熟悉的叫卖声,各式早餐飘香,各色行人摩肩接踵,大马弄菜市场里充满了杭州“老底子”(杭州话“过去”)的市井烟火气。
“一份6块,加素烧鹅10块”“甜酱多放一点,辣酱少放一点”……循声望去,大马弄的葱包烩摊前,已经排起了长龙。“毛落胃咧(杭州话‘很舒服’),吃得出是‘老底子’的味道……”杭州人汤大姐趁热咬了一口刚出锅的葱包烩,另一只手里还拎着三四袋蔬果生鲜,队伍后面的小朋友等得心急。
“逛菜场的不只有老杭州人,这五六年来,年轻面孔也不少,都是跟着短视频找来的,哪家价格实惠,哪家味道好,拎清得很。”在大马弄住了60多年的居民邵有财感触颇多,去年底,他在大马弄所在的紫阳街道当上了“坊巷长”,自发参与旅游引导、市场管理等工作。相比本地居民日常买菜,他发现年轻人更热衷于品尝特色小吃、在老屋老巷间拍照打卡。
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底子”也酿出了新滋味。“以前学的是老底子味道,现在也要适应新杭州人的口味……”开了20多年酥鱼店的蒋纯福说,店里除了有传统做法的酥鱼,现在他还自制研发了刀鱼、白条等酥鱼新品。
“大马弄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其名可追溯至南宋马军司驻地。”杭州市上城区文广旅体局四级调研员潘守卫长期研究大马弄所在御街二十三坊片区,他介绍,该区域存在市级保护建筑30多处,居民中就不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杭州,除了大马弄,还有不少新式菜市场频频“出圈”。文二菜市场融入咖啡馆、花店等年轻人热爱的时髦业态,还计划举行创意市集、演出活动、农产品展销会,近期又推出大厨“代炒”服务,顾客在市场里就能加工食材;采荷农贸市场保留了许多知名老店,成为游客体验杭州特色美食的优选之一;政苑农贸市场将火锅店开进了菜场,顾客可以现挑现涮,品尝食材新鲜本味……
据统计,目前已有126家农贸市场入选2024年度浙江省三星级及以上文明规范市场。这些市场为百姓提供了三餐四季、五谷六畜,兼具地方传统、时代特色、文化底蕴,留存下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黑龙江哈尔滨“道里菜市场”丰富美食业态
“老字号”打开新空间
本报记者 祝大伟
随着黑龙江哈尔滨文旅火出圈,带有“中华老字号”名头的道里菜市场,成了游客来哈尔滨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高峰期一天客流量达6万人次,菜市场不得不限流。”道里菜市场总经理孙书才介绍,道里菜市场前身是老哈尔滨人熟知的“八杂市”,始建于1902年。历经百年,老市场如何焕发生机、成为当地文旅的亮点?
道里菜市场距离哈尔滨索菲亚广场不远,随着城市样貌的变迁,菜市场所处的地段,已由过去的居民区发展成热门的文旅商圈。
走进道里菜市场,各色档口的招牌灯光明亮,地面由纯白的地砖铺就,各种食物的香味扑面而来。“好的美食体验,离不开亮丽干净的环境。从2024年开始,市场地面、通风系统、灯光牌匾等都进行了大幅升级。”孙书才说,除了硬件,菜市场优化网络支付环境,对销售大数据监控分析,便于调整业态。
道里菜市场的吸引力也源自“体验式消费”的转型。如今,逛菜市场的年轻人达到七成,日均客流量3万人次左右。
“吃饭不用东奔西走,菜市场里选啥都有。”孙书才认为菜市场变身年轻人美食体验“打卡地”走对了路。如今,菜市场商户130多家,经营生鲜的仅剩10余家,各大档口被各种宝藏小吃占据。
为满足顾客需求,道里菜市场努力以最快速度引入热门新品。摊主尹晓宇从父亲手里学成“尹胖子油炸糕”的手艺,在早市上做出了名气,随即被引入市场。“我也看中市场档口能全天售卖以及道里菜市场老品牌的新活力,便把早市摊位开进了市场。”
为了满足年轻人边走边吃的美食体验消费,尹晓宇一改油炸糕成盒卖的形式,开始单个销售。“年轻人喜欢啥都尝一口,多尝几样。”越来越多商户和尹晓宇一样,开始“拆零卖”,小份销售。
“老菜市场的精气神,就是紧盯市场求生存。”孙书才和市场的经营团队鼓励商户除了销售美食,有条件的还可以吸引年轻人来体验美食制作。借着哈尔滨文旅热的势头,道里菜市场正努力成为更有吸引力的城市漫游“打卡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7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曹怡晴
2025年04月05日05: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继“骑行游”“文博游”“赛事游”等等之后,“菜市场游”成为城市年轻群体中颇具人气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段时间以来,“年轻人逛菜市场”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各地政府和旅游机构也纷纷开始加大对菜市场的改造和宣传力度,一些特色突出的菜市场被纳入城市旅游线路,成为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一扇窗口。
年轻人为何爱上逛菜市场?本与潮流和时尚毫不搭边的菜市场,咋就成了年轻人积极“打卡”的热门旅行地?
一城一味,一地一食,菜市场堪称一座城市的味觉博物馆,蕴藏着丰富的美食密码。在云南昆明,篆新农贸市场成了当地的旅游新名片,新鲜上市的各色菌子更是人流量的重要保障;在四川成都,青羊小区菜市场里装满深藏不露的美味小馆,香辣过瘾的红油海椒透露了游人蜂拥的“独家秘方”。在本地方言热络的吆喝中、商贩们畅快的交谈里,城市记忆与人间烟火亦在菜市场中交汇。当年轻人行走其间,尝的是时间酿就的地道滋味,品的是岁月积淀的市井文化。
今天的菜市场,早已突破传统市场的范畴,不仅有“柴米油盐”,更添“诗与远方”。干净整洁的生鲜摊位旁,兼顾菜品、时间和成本的“代炒菜”档口为本地居住的上班族及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提供了新选择,还有追求“复古风”的迷你咖啡厅、不惧“市井气”的小型艺术展,更让年轻人眼前一亮。随着美术馆、美妆店、手工坊等纷纷入驻,不少菜市场在更新改造时将艺术、文化、社交等元素有机融入,针对年轻人的消费偏好,塑造出更丰富的新场景,创设出更多元的新业态。
既保持生活供给便利性,也增强消费体验新鲜感,摆脱“脏乱差”标签的菜市场在留住回头客的同时,也让新客群源源不断。作为城市中极具烟火气的公共空间、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重要场所,菜市场的年轻态与新变化,折射出城市发展的新活力、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7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2025年04月05日08: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清明之际,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祭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4月3日,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举办纪念杨靖宇烈士公祭活动,东北抗联将士后人及社会各界群众代表共700余人参加。杨靖宇烈士后人代表马继志表示:“东北抗联精神是照亮未来的明灯。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4月2日,黑龙江省青少年“赓续·2025年·清明祭英烈”主题团队日省级示范活动在牡丹江市举办,来自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青年代表及团员、少先队员代表300余人参加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4月4日清晨,上海市黄浦、普陀、静安三区举办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现场,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学生朗诵了朱自清先生创作的诗歌《血歌》。“我们不是故事的复读机,而是故事的续写者。”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学生沈思雨说。“先烈们用生命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这份精神。”市南中学初一学生袁伟祯说。
近日,福建省宁德市举办少先队“清明祭英烈”活动,缅怀陈祥榕烈士。活动现场,蕉城八小的少先队校外辅导员讲述了陈祥榕烈士的生平事迹,带领师生重温英雄戍边卫国的壮举。蕉城八小三年级学生以诗歌朗诵的形式,追思英烈。
4月4日,位于湖北省当阳市的湖北襄西革命烈士陵园苍翠环绕,人们在烈士纪念碑前瞻仰、敬献鲜花以寄哀思,步入纪念馆参观革命遗物,重温革命往事。“先辈们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更好地工作生活。”市民车浩说。
4月2日,川渝“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启动仪式暨“缅怀先烈 携手前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在重庆市潼南区举行。
近日,国网绍兴供电公司羽林供电所党员来到新昌县红色印记陈列馆和新昌县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综合本报记者孟海鹰、方圆、曹玲娟、刘晓宇、吴君、刘新吾、窦皓报道)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4 版)
(责编:江苇杭、刘卿)
2025-04-05 20:59:55新华网0人参与0评论Loaded: 85.11%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
总访问量: n|总访客量: n|今日访问量: n|今日访客量: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