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基本内容
简体:颜氏家族
繁体:顔氏家族
拼音:yán shì jiā zú注音:ㄧㄢˊ ㄕㄧˋ ㄐㄧㄚ ㄗㄨˊ
荣耀:一门三世四节钺(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
简介:广东省连平县颜氏家族在清代曾以“一门三世四节钺(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显赫家世成为当时全国“二十八世家”之一,在当时,与武将世家赖家并称“文颜武赖”。并以“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三十六字官箴受到后人的推崇和敬仰。颜氏三代以清正廉洁、亲民爱民、忠贞爱国的精神惠泽后世。
一门三世四节钺(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
解放前,连平县城颜检故居“宫保第”正厅两旁圆柱上,挂着一副笔法十分清秀的对联,其文曰:“一门三世四节钺(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节钺(yuè):指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节是指古代地方官授职时皇帝颁赐的旌节,钺是指皇帝颁赐的一种青铜制形如板斧而较大名叫斧钺的兵器,凡是不听将令者皆可斩杀,二者都象征着极大的权力。《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斧)钺然后杀。”)这副对联看似平平,但要详细解释,也颇为不易。
对联第一句“一门三世四节钺”,意思是:这一家人,三代当中,出了四个做过巡抚、总督的封疆大吏。他们分别是:第一代的颜希深,依次做过湖南巡抚、贵州巡抚、云南巡抚;第二代的颜希深之子颜检,做过河南巡抚、直隶总督、贵州巡抚、浙江巡抚、福建巡抚、漕运总督;第三代的颜希深之孙颜伯焘,做过陕西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闽浙总督,及颜希深的另一个孙子颜以燠,做过河东河道总督(东河总督)。对联第二句是“五部十省八花翎”。
先说“五部”。清代中央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而连平颜氏一门分别有人在除吏部之外的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和兵部等五个部担任过官职。具体是:颜检先后做过礼部员外郎、户部侍郎、工部侍郎;颜培瑚做过刑部给事中;颜希深、颜伯焘、颜以燠分别做过兵部侍郎、尚书等职。再说“十省”。清朝把全国划分为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和实行盟、旗制度的内蒙古地区。清政府分别设立总督、将军、办事大臣等高级地方官管理这些省区。计有:直隶总督(辖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两江总督(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两省),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两省),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两省),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两省),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两省),四川总督(辖四川一省),盛京将军(辖辽宁),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西藏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而颜氏一门曾有人在十八个省中的十个省做过封疆大吏。即:颜希深在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做过巡抚;颜检在河南、贵州、浙江、福建四省做过巡抚,而他一次护理两次实任的直隶总督(人称“三次督直”)则辖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颜伯焘在陕西、云南做过巡抚,而他做过的云贵总督又辖云南、贵州二省,闽浙总督则辖福建、浙江二省,将他们祖孙三代重复任职的省合并记作一省,则刚好是湖南、云南、贵州、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福建、陕西十省。
最后说说“八花翎”。清代时,朝廷用颁发花翎(也称赏戴花翎)来嘉奖官员。花翎插在官帽边缘,以示荣耀。花翎是用孔雀尾部的羽毛加工而成的。根据翎尾上似眼状的彩色斑纹的多寡,花翎又分三眼花翎、双眼花翎和花翎三种,没有“眼”的称为蓝翎。颜氏一门曾有八人得到过朝廷赏戴的花翎,共计八支。分别是:颜希深在四川西北高原金川前线时,以转运粮储有功,乾隆皇帝赏戴花翎;颜检在嘉庆七年(1802年)以兵部尚书衔任直隶总督,嘉庆皇帝赏戴花翎赐黄马褂,后又加太子少保衔;颜伯焘在道光七年(1827年)随朝廷大军征讨回疆,因转运粮草及兵马辎重有功,道光皇帝赏赐了花翎;颜培壿,翰林院待诏,诰赠中宪大夫,花翎道衔;颜培文,安徽铜陵、宣城、东流、怀宁、宿松等县知县,军功保举同知直隶州,钦加道衔,宁国府知府,赏戴花翎;颜培高,督粮道,二品顶戴,钦加按察使衔,云南候补道,赏戴花翎;颜培瑚,翰林院检讨,山西、陕西道监察御史,刑部给事中,淮安府知府,淮徐扬海兵备道,钦加按察使衔,赏戴花翎;颜钟俊,三品衔,浙江补用知府,署湖州、台州、定海厅同知,赏戴花翎。
来源
连平颜氏家族的来源,应当追溯到三百五十多年前的明季崇祯年间。那时连平尚未建城,是“滑冠盘据,久梗王化,崇祯间削平建州辟莱的地方”(《连平州志》卷一序一)。统治者为了“拓疆、任土、作贡”(《连平州志》卷一),便在这凤山下、鹤水滨的荆棘地首创起“连平新州”(即现今的连平县城)。因为“新”,便吸引了四方有识之士纷纷聚拢到这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来,大振宏图,成家立业。 原住福建漳州府龙岩州缘岭河口村的颜氏振耀公,也和其他开拓者一样,不远千里而来,1634年携两个子正式在连平定居,从此便为连平人,颜振耀便是连平颜氏的开基始祖(连平颜氏除颜振耀一支外,还有别系的兄弟来连平定居,但人数极少。)。 颜氏振耀父子三人经过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到第三代生活上已达到了小康之家的水平,人口也开始繁衍了。俗语说:“衣食足,礼义兴,”于是他们便以“荆树开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这两句格言来要求后辈们发奋读书,以求上进。不久,第三代的颜子仁、颜子纯就开始进入了封建官场,颜子纯连续十四科考举未中,六十四岁才以贡生资历首任长宁县训导(长宁县训导:长宁县,即现在的新丰县。训导,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副职。)。训导的官职虽然微小,但也使当时“州人士滥以为荣”。颜子纯的出仕,标志着颜氏这个新发户在连平新区渐露头角了。到第五代,颜希圣于1723年一举考中了雍正朝的翰林(未任职),颜希深又由贡生做到贵州巡抚、侍郎等职。后来颜希深之子检,孙伯焘、以燠先后出仕,均官至总督。这就把颜氏从“州人士滥以为荣”进一步推向几乎是全国闻名的“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鼎盛时期,成为清代二十八世家之一的官僚家族。 颜氏从清代康熙朝起至光绪末年止的二百多年中,在人口不满一千(男性)的小小家族里,却有二甲进士(即翰林)三人,三甲进士一人,举人二十一人,拔贡近五十人(不含秀才和监生)。其中有揭露封建科场舞弊案而誉满全国的颜希圣(雍正时期与金圣叹同案);有兄弟同榜考中举人的颜模、颜樾(书法家,与练庭璜同时齐名);有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抗英的爱国志士颜伯焘;有忠于职守、护理黄河十几年不出事故的颜以燠;也有著作家颜尔轼(著有《四书典考》和《思复堂文集》)、颜筱园(著《眼科约编》);还有名噪一时的文人豪士颜培瑚、颜钟徕、颜大花等。此外,还有七品以上的官员六十多人。当时确是兴旺发达,人杰地灵。 可是,咸丰朝以后,连平颜氏虽仍有人做布政使、道、府县官儿,但对照雍、乾、嘉、道时期,其显赫趋势开始逊色,乃至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而逐渐衰落了。清王朝覆灭后至解放前(即民国时期)的三十多年中,连平颜氏家族已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因为破产,早已转向从事其他职业了;一部分人仍坐享祖辈余荫,吸烟(鸦片)赌博,拈花斗草,直至把家产花光,仍不悔悟,一直穿空心袍,拖燕尾屐,苦苦支撑着“书香世家”的空架子;另一部分人如颜恭叔、颜菊泉、颜仲华、颜重光、颜甘棠、颜泽滋、颜建华、颜伟青和颜保华等虽然先后做过简、荐任的官员,但比起上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解放后,颜氏家族大部分成员又起了质的变化:大部分人接受了共产党的政策,经过改造,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颜氏家族绝大多数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已达到了小康之家的水平。不乏劳动致富的万元户,读大学的人数,逐年也有所增加。难怪有人说:连平颜氏在清一代是做官的人多,民国时期是吸烟赌博的人多,解放初期是地主多,粉碎“四人帮”以后是建筑工人多,一九九零年后大学生多,连平颜氏子孙又开始走上了“以诗书为兴业资本”的道路,这种说法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 有人认为:连平颜氏之发迹,在于有二十四个山头的好风水(即葬有好坟墓),颜氏之衰落,也是由于龙气过峡,牛形、幢幡形(牛形、幢幡形,均是颜氏祖坟,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一是主富,二是主贵。)等不管事成了所谓“风水尾”了。这实在是无稽之谈。因为每一个家族有兴盛也必有衰落,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曹雪芹笔下的贾氏家族的成员们不就因养尊处优,昏昏沉沉,导致一败涂地么!由此看来,一个家族的兴盛和衰落,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同时也离不开人为的因素,而“风水”是不足信的。
三十六字官箴
连绵巍峨的九连山下的连平县城里,有一幢古老而普通的屋宇,谓之“宫保第”,她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之间,显得有点寒酸。然而,门庭上依稀可辨的对联“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这默默地昭告了这个家族曾经有过的何其显赫的地位。的确,这个家族曾出现过颜希深、颜检、颜伯焘一世三代。他们不仅光家耀祖,而且能为官一任,积德一生,造福一方。封建社会的不少做官为宦之人,为了坐稳宝座,乞求“保官符”,那么颜氏三代能三代相袭靠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三十六字“官箴”和颜氏三代为“官箴”作的跋,可说这是颜氏三代从政为官的座右铭。一、箴文的来历与颜希深三十六字的箴文,是颜希深在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间任山东泰安府知府时,在旧科房的残壁中发现的。箴言原是明孝宗弘治年间,为了整顿吏治,提倡廉政,时尚流传的做官格言,故曰“官箴”。当时,贞庵主人任泰安知州,曾将箴文刻石自警。箴文共三十六个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颜希深读了这碑文后,受到很大启示,将它移到署内西边走廊,并在碑文后面写了跋文,当作自己和后继做官人的座右铭,以鞭策自己和教戒属僚及子孙后代。颜希深(1729-1780)是落居连平颜氏的五世祖,他是连平颜家进入仕途的第一代。为官清廉,从贡生直至云南巡抚,深孚众望。娴习吏治,所至有声,至今民间还流传着颜希深母子“开仓济民”的故事:颜希深在山东济南州任上,时逢特大水灾,难民前往衙署请求救济,颜希深对灾民深表同情,但又畏惧王法,不敢擅自开仓赈饥。老母何氏见状后,教诲儿子道:“此乃人命关天之大事,还是从速施赈才是,纵使为此朝廷责罪下来,以我家数口,拯得千万灾民,这也值得。”颜希深遂开仓赈济,并亲自监发。适时,大清乾隆皇帝南巡江南,沿运河顺风顺水而下,提前来到济宁州,知州颜希深下乡赈粮去了,误了迎圣驾之大事。大臣和珅和山东巡抚要拿颜希深是问。此时,何母被山东抚台的役从拘来,乾隆帝命将她带至船上,责问其儿为何目无皇上,擅发仓粮,不来迎驾。何氏跪着禀告说:“此地惨遭水灾,灾民惨切,各地绅士急乎赈济,臣妾命儿希深开仓发粮赈饥。希深未经上谕,不敢擅行。臣妾素仰圣母仁慈,圣上宽惠,对一方灾民切无坐视不理。但若待得上谕下来,那又是远水难救近火。为此,臣妾便斗胆将仓粮开发,命希深下乡施赈,不料至今未回,将供差接驾大事延误。臣妾自知万死。伏乞慈鉴。”皇太后见是白发老妇且能对答有理,不禁喜形于色,赞她是一片婆心,并勉励她须时常教儿女爱国爱民,做个贤母。颜希深在皇太后和乾隆帝的恩赦下回署。后来颜希深在其母的教诲下,果敢有为,沿级而上,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调任泰安知府,1760年后历任济南府知府,山东督粮道,四川、江西按察使,江西、福建布政使,赏戴花翎,兵部侍郎,河南巡抚,兵部左、右侍郎,钦差山东审办事件,授理贵州巡抚,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月调任云南巡抚,实授兵部侍郎。同月,迁任贵州巡抚,加节制通省兵马衔,加二级。七月,卒于任上,享年51岁,因子颜检官居要职,诰赠光禄大夫,其母何氏得诰赠一品夫人。二、箴文与颜检为官的一生颜希深题跋时,其儿子颜检才两岁,年幼无知,不知道有这回事。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检以仪部随从,跟圣驾到山东时,又因公事繁忙,虽离泰安很近都抽不出时间去游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颜检到吉安做知府,取道山东时,因泰安郡守徐大榕,是老相识,所以有机会进署内一见出生之所。忆起幼年在此游嬉之事,不禁无限感慨。索然返回家中,故又没有到西厢房将碑文抄下来。颜检真正得到箴文,是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七月做山东盐政时,由泰安令汪汝弼将石刻拓本寄送。颜检知道父亲能在外地做官数十年,“以诚事君,以德及民,以廉驭属,至今民怀吏畏,犹津津然称道不衰,所以整躬待物操持原有本也。”颜检立志继承父亲的遗志,以廉政来勉励自己。故令人重新将它刻在署内办公的厅堂,奉为座右铭。颜检(1756-1832年)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乾隆丁酉(1777年)科,颜检考取拔贡,开始步入仕途,初任礼部七品小京官,先后出任江西吉安知府、云南盐法道,江西按察使,河南、直隶布政使,河南巡抚,嘉庆五年(1800年)代理直隶总督。颜检以其才干,勤于吏事,政绩颇丰,得到嘉庆皇帝的重视和信任。嘉庆七年(1802年)以兵部侍郎授予居全国督抚之首的直隶总督,赐黄马褂,加太子少保衔。嘉庆帝给颜检的一道诏谕中说:“方中外吏治,贪墨者少,疲玩者多,因循观望,大臣不肯实心,惟恐朕斥其专擅。小官从而效尤,仅知自保身家。此实国家之隐忧,不可不加整顿,卿系朕腹心之臣,其勉之”。从谕中可看出嘉庆对颜检的赏识。颜检为官的一生,以三十六字箴文作为做官的格言,用来鞭策和约束自己。其表现为:(一)明于吏治,办案宽严得当。以两案为例:一案是嘉庆五年(1800年)从直隶布政使到代理直隶总督期间,东明县民李车,因奸情砍伤7岁幼童,从重拟以绞刑处决。另一案是永年县梁自新勒死继妻和媳妇一案,颜检了解案情是梁自新的继妻虐待前妻之子梁有幅,纵容媳妇与人通奸,并同谋毒死有幅。梁自新愤怒之下,将妻媳勒死。罪出有因,从轻拟杖,定为两年流放的处罚。此事为嘉庆皇帝嘉许,特下旨依议梁自新,加恩再减杖徙。(二)体察民情,对民宽厚,为民清命。清初,部分旗民徙至京师附近落居,垦荒耕作,缴纳租税。至嘉庆初年,直隶旗民徭赋加额,负担繁重。民众生活困苦,无法交租赋,积欠至13万两。前任总督胡季堂和汪承霈,屡议调剂,未有善策。颜检代任后,洞察民众疾苦,深为同情,则疏请恢复旗租原额,以纾民力,获嘉庆皇帝的恩准,积欠得全减免。嘉庆二十五年和道光元年(1820-1821年)颜检任福建巡抚期间,看到闽地群众,岁进荔枝树,素心兰采运艰难。上疏力陈,恳切之言词为道光帝所动,下诏永远停贡,并嘉奖颜检忠直,道光二年(1822年)复擢直隶总督,时年已66岁。在他的居宅,连平“宫保第”有楹联写道:“清白存心,精勤任事,勉为良吏,力挽颓风”。一生为官四十余年,有升有降,褒贬自有论断。“颜检明于吏事,治尚安静,而屡以宽纵获谴焉。”“上素称检操守才干而病其不能猛以济宽累加训戒。”(《清史稿》三五八页)三、颜伯焘与箴文及他的督抚生涯。嘉庆十九年(1814年),伯焘考取翰林,利用假期省亲的机会,到了浙江(当时颜检任浙江巡抚)。颜检拿出先祖的箴词给伯焘看,并对伯焘说:“你现在已进入官场,应该懂得做官的道理。此是先人的格言,实也是祖训。”伯焘接过来把它收藏好,道光二年(1822年)伯焘授延榆绥道,颜检又教导说:“你今到外面做官,要随时以箴词勉励自己,不能松懈。”伯焘遵命,带着箴词去赴任。后来,在一起做官的同事,知道伯焘有一本“官箴”,都争相来索取手本。但陕西五原一带又缺乏雕刻的匠工,于是写信请长安令张爱陶重刻石碑,放到碑林去,以便广泛传播。颜伯焘(1792-1855年)字鲁舆,号载帆,又号小岱,自幼聪慧,嘉庆十六年(1812年),20岁中举人,嘉庆十九年(1815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年(1822年)出任延榆绥道,督粮道,历任陕西、甘肃、直隶布政使,统领军队征回疆,以征筹军粮有功,赐赏戴花翎,道光十年(1830年)任陕西巡抚。道光十七年(1837年)授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二十年(1840年)九月至二十一年十二月(1814年)为闽浙总督,因厦门失事,降三品顶戴留任。颜伯焘在任上,确实遵守祖训,做了一些有益于民众,有益于国家的事。主要有以下几件:(一)为民众办实事在任云南巡抚时,改建滇池石闸,兴修农田水利。“伯焘累世膺疆寄,娴习吏治,所至有声。”(《清史稿》三七一页)(二)在政治活动方面,反对投降派,支持林则徐抗英。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继邓廷桢任闽浙总督。时值鸦片战争爆发,赴任伊始,目睹英国侵略者的种种行径,眼看琦善、奕山等投降卖国,非常气愤。上疏力劾琦善、奕山等的妥协行为,斥之“开门揖盗”。对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表示支持,对他组织民众打击侵略者的爱国行动,备加赞赏。在奏疏中向道光皇帝条陈:“伏今逆势方张,资之库藏,何不以养士卒……于誓师之治,申效死之义与之同守。”(《清史稿》三七一颜伯焘传)又云:“粤民非不可用,前有萧关、三元里等乡数千人围困义律乃余保纯出城弹压始散去”,并建议:“斯时,惟有特简亲信重臣,督造船炮,以本省之人作本省之兵,悬以重赏,未有不堪一用者……”(《清史稿》三七一页)事实证明,颜伯焘民心可用的观点是非常有远见的。1841年5月英军侵犯广州时,市郊三元里等一○三乡的群众起来,用粗糙的武器狠狠打击侵略者的史实,便是佐证。(三)厦门抗战。道光二十年,颜伯焘任闽浙总督以来,为了迎击英军,作了周密而充分的准备。“奏请饷银二百万造船,募新兵及水勇八千,以备出洋御敌。”(《清史稿》三七一页)由于道光皇帝下令“撤兵省费”,将颜伯焘募集的兵勇遣散,炮台和战船亦中辍停建。颜伯焘不惜冒抗旨巨险,仍保留相当兵勇,加强巡防。1841年8月26日,英使璞鼎查率舰三十余艘进犯厦门,颜伯焘急调兵士分三路迎击。一路是对岸的屿仔尾,另一路为鼓浪屿,再一路由他亲自率领。自白头汛正面迎战,战斗相当激烈,清军“毁敌轮船一,兵艇伍,敌遂聚攻炮台,总兵江继芸,游击凌志,都司张然,守备王世俊皆死亡。” (《清史稿》三七一页)厦门陷落后,颜伯焘率部退守同安县,继续招募新兵、训练乡勇,屡扰英军。英军占领厦门大肆劫掠,激起厦门人民奋起抵抗,英军只好退去,转攻浙江,唯留部分兵船泊鼓浪屿。颜伯焘率兵收复厦门,道光偏信投降派的谗言:“诏斥不能预防,仓卒失事,以厦门收复,免其治罪。议革职从宽降三品顶戴留任。”(《清史稿》三七一颜伯焘传)接着,派侍郎端华到福建调查战况,弹劾颜伯焘在英军退却时,没有及时进剿,以及福建水师损失惨重,被革职,遣返故里。颜伯焘回连平后,在西门岗建有别墅,闲居十二年。“咸丰三年召来京将起用,道梗不得至。” (《清史稿》三七一)后受命江南军务事。1855年(咸丰五年)卒于任上,时年六十有三。物换星移,世道沧桑,曾为风流人物的颜氏三代均已作古,然其为官清廉,仍为今人敬重。据悉连平县打算把拓本重刻碑文,树在连平公园内,使更多人了解颜氏三代的家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