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神秘的商代青铜王国
新干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始建于秦代,属赣省最早设置的古县之一。今县城地处赣江中游东岸,县城以北20公里的大洋洲乡程家村,原有一座高出地面 3~4米的椭圆形封土堆,人称涝背沙丘。由于为防水患而历年在这里取土护堤,使之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年前巨大的封土堆就已经被逐渐夷为平地。
1989年下半年,为了维护加固赣江防洪大堤,当地好几个村庄的数百名民工来这里挖取沙土,开始虽也曾发现过一些汉代至清代的小型墓葬,出土有铁剪、铜钱、陶罐之类少量的随葬品,但并未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9月20日下午,在民工挥锹继续下挖时碰到了坚硬的金属器,待刨开沙土仔细察看,方知是一批绿锈斑驳、造型繁多、花纹怪异的古代青铜器,此时它们正东倒西歪地堆压在一起。于是挖沙马上变成了挖宝,没过多久就有17件青铜器在你争我夺的铁锹下伤痕累累地面世了,并随即被当地村民哄抢运回家中。傍晚时分,县政府领导得到消息报告后高度重视,立即亲自率领文化、公安队伍赶赴现场,发动各村基干民兵连夜将遭到哄抢的文物悉数追回,并及时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告。随后,有省、县考古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迅速进驻工地开始科学考古发掘,经过两个多月认证和细致的工作,终于全面揭示出了这座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大墓的全貌,使绝大部分随葬器物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墓葬处于沙丘之下,墓室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棺椁均已腐朽无存。椁室长8.22米,宽3.60米;棺床长2.34米,宽0.85米。棺内人体骨骼早已朽烂,但在棺床外的棺室内发现有分属3个不同个体的24颗人牙。大多数随葬器物较有规律地置放于棺床、棺室之中及两端的二层台上。
新干大墓是一座蕴含极其丰富的文物宝库,该墓在不到4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出土各类随葬器物1374件(颗),其中包括青铜器475件,陶器和原始瓷器139件,玉器754件(颗),另有近千件小玉珠、玉片、玉管等尚未计算在内。出土器物中尤以数百件青铜礼器、生产工具、兵器、乐器最引人注目,其器类齐全,铸工精良,为江南地区所罕见,被誉为“长江中游的青铜王国”。这里我们仅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件文物珍品予以介绍。
立鹿四足青铜(,音yǎn,古代炊器)(图1),口径61.2厘米,通高105厘米,重78.5公斤,因其特大的形体而被文物专家戏称为“中国王”。该器的双耳外侧装饰有双重燕尾纹,竖耳上立有雌雄一对正回首顾盼的小鹿,鹿身饰鳞片纹,腿足饰云雷纹,短尾上翘,上部盘口外沿饰一圈斜角目雷纹,腹上部饰以突扉棱相隔的四组兽面纹,下部通体饰四组牛首纹。此为甑、鬲连体式,上部是圆形甑,斜腹,腹内箅已失,但甑、鬲相连处有箅托一周;下部是四足鬲,足中空,足上部呈袋状,下为圆柱形,底端外鼓。这种上圆下方的组合,再加上附铸动物造型及多种奇特的纹样装饰,使之更显得庄重神秘,华贵高雅。
卧虎青铜方鼎(图2),口径长58厘米,宽49.3厘米,耳高18厘米,腹深41厘米,全器通高97厘米,重49.2公斤。此鼎为斜折沿,口、腹呈横长方斗形,口沿两边有双圆拱外槽式立耳,耳上各铸有一卧虎。在方鼎的四周腹壁上除中间是素面外,上部及四隅饰有八组带状兽面纹,每一面的两侧边和下部饰有排状乳钉纹。鼎足呈圆柱状,上粗下细,饰高浮雕式羊角形兽面。在鼎的腹足间尚保留有烟火熏烤的痕迹,可知该鼎为实用煮食器具。
双尾伏鸟青铜虎(图3),身长53.5厘米,高25.2厘米,重6.2公斤,虎身饰有简洁流畅的阴刻交迭式雷纹。老虎呲牙咧嘴,双目有神,两耳竖立,威风凛凛,呈半蹲欲起之状。虎的脊骨突出,背上伏有一只尖嘴小鸟,虎尾垂卷,奇怪的是它有两条粗壮美观而外形相同的大尾巴,造型怪异,古朴可爱,实在是一件难得的精美铜铸工艺品。
双面神人青铜头像,通高53厘米,角距38.5厘米,重4.1公斤。其内空的双眼突目怒睁,宽大的嘴巴除整齐的两排八颗方牙外,还显露两颗獠牙。头顶正中有可供插物的圆管,两侧各伸出遍饰阴线卷云纹的一角,角端外卷。整个头像神情凶恶,给人以狰狞恐怖之感。此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商代青铜面具之一,堪称是现今仍在江西南丰、萍乡、万载等地流行的傩舞面具的老祖宗。
玉雕羽人,呈红色,系采用质地莹润的叶蜡石雕琢而成,通高11.5厘米,双臂拳屈于胸前,作侧身蹲坐状。巧匠运用简洁明快的刻线勾勒出粗眉、大眼、半环大耳。羽人鼻子高勾,口内有獠牙,头戴高冠,腰部至臀部阴刻鳞片纹和羽纹,胁下和腿部雕有羽翼;在其头顶后部用掏雕技法琢出三个相套活链,环环紧扣,造型工整,器表圆滑,未见任何瑕疵,可见其娴熟高超的琢玉工艺。艺术化了的羽人可以像凌空奋飞的鸟雀一样展翅翱翔,这件形象别致的玉雕工艺品可能与原始先民的早期鸟图腾崇拜有关。
青铜镈,通高31.6厘米,铣间宽26.6厘米,重12.6公斤。这件形似大钟的乐器发音浑厚、洪亮,其器体立面呈梯形,横截面呈椭圆形,口平。舞部上立环形钮,两侧铸有凸扉棱,中央有长方形孔与腔相通;舞部两端各铸一伏鸟(一佚),鸟长颈尖喙,短尾敛翅。器身两面纹样均以云雷纹衬地,中间部位以浮雕式牛首纹为主体,牛首宽鼻,小耳,双牛角内卷成圆形,围抱一圈燕尾纹组成的圆形,环中部饰变体火纹。浮雕纹饰之上阴刻雷纹,周边环饰燕尾纹。这件铜是迄今发现的该类乐器中时代最早者,故而可以认为,铜为南方古代先民所首创,尔后流传到中原地区,至西周中、晚期才开始流行。
青铜鉞,通高36.5厘米,刃宽36.3厘米,重11.4公斤。该是墓中出土的六件青铜鉞中形体最大的一件,在国内同类器物中也属罕见,故被誉为“中华王”。其身较宽,刃部微弧,整体形制刃宽大于肩宽,长方形内,内部无穿,两肩有对称的长方形穿,器身中间上部有一形似阔嘴的长方镂孔,露出两排三角形利齿,且环饰一圈燕尾纹,肩下方及周边均饰云雷纹带,纹饰线条粗犷,两侧边亦压印有凹凸不平的燕尾纹。器表残留有清晰的织物包裹痕迹。
青铜胄,是古代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多呈圆顶帽形,左右两侧和后部向下延伸,可以同时保护头顶、面颊和颈部。该胄通高18.7厘米,内径 21×18.6厘米,重2.21公斤。其正面有直通头顶的脊棱,顶部有一圆管,用以安插缨饰。正面以脊棱为中心,饰一浮雕式兽面,双耳作斜长方形,双角斜上外卷,这种怪异狰狞的兽面装饰能对敌方产生一种威慑力量。虽已历经千秋岁月,胄身却未见有锈蚀之处,依然光滑透亮,坚固如初,当时精良的铸铜工艺技术由此可见一斑。
新干商墓出土的卧虎大方鼎、虎耳扁兽足圆鼎等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构图均与河南郑州等地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像,只是双耳上的卧虎装饰在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上未曾见过,虎形装饰的青铜器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应是南方土著居民依据自己的图腾崇拜及风俗民情而对中原地区的器具进行加工创造的产物。大量生动逼真的虎形装饰和虎形铸器表明,尽管如今在赣江流域已经难以寻觅到虎的踪影,但当年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今天有很大的差别,这一带应该是森林茂密、猛虎出没之地,故而商代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会对虎十分熟悉且非常崇拜,于是有专家推测新干极有可能属于商朝方国“虎方”的所在地区。
新干古名新淦。古代将“金”作为金属的统称,亦特指铜,如“金人”、“金石”、“金文”等等,还含有珍稀、宝贵之意。这奇妙的“水傍带金”的“新淦”古县名,莫非正是在形象地暗示“赣水畔存放有大量珍贵的青铜器”?
新干商代大墓的主人可能就是商朝“虎方”的最高统治者或其家族成员,该墓以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全面展示了江南地区商代文明的发达与昌盛,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历史价值,它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也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专家们认为,新干商代大墓呈现出一幅我们过去并不知晓的商代江南的文明图景,这足以改变人们对商代文明的整体性认识和传统的历史观。新干商墓考古发掘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名列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并受到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的隆重表彰。当地政府还拨出巨款,在墓地旧址附近兴建了规模宏伟的“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每天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有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赣水苍茫鄱湖秀,英杰辈出胜迹留。先民创业磨顽石,奴隶奠基拓荒丘。农耕渔猎话艰程,冰雪雾霜写春秋。青铜王国藏奇珍,光耀青史竞风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