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9|回复: 0
收起左侧

论颜子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19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27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5-4-9 15: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十一届世界颜氏联谊大会“成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作品)


陈德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教授;四川省颜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关键词]颜子 思想 现实意义



正值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弘扬国学、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儒学不只是中华文化的主干,也是全人类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颜子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颜子思想,塑造和创新中华民族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颜子其人
颜子即颜回,字子渊(前521-前481),亦称颜渊,孔子的学生,春秋末鲁国人。颜回之父颜无繇(字路),也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颜回 “少孔子三十岁”,早夭,据《孔子家语》记载:“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一早死”,但又证据说他活了四十一岁。
颜回在孔子七十二贤人中是最优秀的,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为孔门十哲之首位(其次是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深受孔子的赞扬和喜爱,以“德行”著称于世。颜渊死,孔子悲痛到了极点,不停地发出:“天丧予!天丧予!”的感叹,孔子为失去了一个得意的学生、为失去了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而悲痛、为失去了一个深悟其学说旨趣的人而悲痛。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有“颜氏之儒”,就是指的颜回一派。有学者经过考证,认为《易传》是颜氏之儒所作。宋代以前,与孔子的名字合称为“孔颜”。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唐玄宗封他为“亚圣”、“衮国公”,元代被封为“复圣公”。山东曲阜有“复圣庙”,即“颜子庙”,供后人瞻仰、缅怀和祭祀。
在孔庙中,颜回为四配(颜回、曾子、子思、孟子)之首位。可见,颜回在儒学中享为很高的地位,他的思想与言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产生过深刻的印象,对他的思想和精神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颜子思想的内涵
颜回何能成为孔门“十哲”和孔庙“四配”之首呢?何能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呢?是因为颜回领悟了孔子学说的核心,并且能认真实行之,因而德行最高,所以受到了老师特别钟爱,为后人所崇敬,称赞为“亚圣”、“复圣公”。
颜回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他留给我们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第一、仁爱的精神。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孔子的“仁”又是界定人性的基本概念,它统帅一切德行和美德,是诸德之首。因此,孔子除颜回外是不随便说某人具有仁德的。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1]再根据王充《论衡·定贤篇》的记载:“或问孔子曰:‘颜渊何人也?’曰:‘仁人也,丘不如也。’” 这是孔子对颜回的最高的评价。就是说颜回是具有仁德的人,有仁爱精神的人。
颜回也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也对孔子仁学的学习十分用功。《论语·颜渊篇》记载:颜回认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给予了全面的回答,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进一步请教具体如何做,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听了孔子的教诲之后,颜回表态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首先回答颜回什么是“仁”呢?即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合符礼的规范就是“仁”。“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核心范畴,没有私欲,用礼的规定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仁”。再回答“仁”是人本性中具有的,“仁”在自己的本性中,因而“为仁由己”,即明白并遵守自己“仁”的本性,就能行“仁”,不需要他人或外力的帮助。颜回领悟到了“仁”的内涵之后,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就是要立即去实行。孔子对颜回这种“闻斯行之”的态度十分满意,所以赞叹地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是对颜回很高的评价,又是实事求是的评价。
由于颜回有仁爱之心,因而他“不迁怒,不贰过。”[2]“不迁怒”,恕也。“不贰过”,善也。孔子说:“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3] “不善”就是过失。颜回一旦有了过失,自己会知道,知道了就会改正,使自己的行为回复到正道;同时记住教训,不重犯同样的过错。孔子还说:“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4]孔子指出,颜回行中庸之道,得到一善道、善言、善行,就把它牢记在心中而不使之失去。因为仁爱之心是要通过善的行为,合符于“礼”的行为来表现的。按“礼”的规定行事就是合乎中庸、中道。
《韩诗外传》卷九载:“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孔子对他们三个的言论进行评价说:“由(子路)之所持,蛮貊之言也;赐(子贡)之所持,朋友之言也;回之所持,亲属之言也。”可见颜回之言根于“仁爱”的学说,心底十分善良,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
根据《列子·仲尼篇》的记载:“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曰:‘回之仁贤于丘也。’” 孔子肯定颜回比自我还要强,但是孔子又说:“夫回能仁而不能反”。反,变也,即权变。孔子在肯定颜回仁德的时候,还要求他要有权变的思想。权变思想是儒家极为重要的思想。孔子在批评颜回的同时也批评了其他的学生:“赐能辨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和也)。”要辨而能讷,勇而能怯,庄而能同,才是辩证法。只有具有权变的思想才能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迂腐,才能和达于世。
第二、安贫乐道的精神。孔子对颜回的这种精神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5]这里孔子用了两个“贤哉,回也”来赞扬,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充分肯定。孟子也对此作出评论:“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6]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与满足,是为了生存。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应该有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孔子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仅只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是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由“内圣而外王”,这才是儒家学说的根本宗旨。凡立志有功于社会者,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献身者,都不追求物质享受;相反,凡是只追求物质享乐的人,是不会有成就的。所以赞扬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条件下,还“不改其乐”的这种精神。孔子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过分的物质追求,影响进德修业和对事业的追求,应该要“贫而乐”[7],只有这样才能“生于忧患”,避免“死于安乐”[8]的不利境地。孔子对颜回抱有极大的希望,深信他能成为治国的人才,“贤哉回也”,即是赞扬也是鞭策。
据《列子·仲尼篇》记载:“仲尼闲居,子贡入待,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遣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谓所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孔子在这里向颜回阐述了为什么而忧,不为生活的贫困而忧很好,乐天知命而不忧也很好。孔子教育颜回要以更广大的视野来对待忧乐,必须要忧患为何礼乐不兴,为何天下不治这样的国家大事,颜回听了孔子的教诲,深受教育,于是“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呀。
第三、尊师好学的精神。孔子十分重视向学生传教古典的文献和文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古典文献是保存和传承文化的基础。孔子用“文、行、忠、信”来教育学生,文献是排在第一位的。要学习好,一定要尊敬老师。因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非生而知之,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颜回十分尊敬老师的,他赞扬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评论说:“此言颜渊学于孔子,积累岁月,见道弥深也。”[10]只有尊敬老师,虚壹而静,才能更好地接收知识。由于颜回尊师好学,不断和进步,孔子感叹地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11]只见颜回进步,没有看见他停滞不前的时候。
颜回十分好学,孔子赞扬他说:“有颜回者好,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音无)” [12],“未闻好学者也”。[13]颜回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给他作了详尽的解释。颜回不但认真学习文献和文化知识,学习道德修养,还认真学习治国的方法。颜回还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据记载:“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14]孔子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管理国家的人才,并不时教育学生如何参与行政、如何进行国家治理的方法。颜回的这一提问很合符孔子教育思想的宗旨。
颜回天资聪明,对学习很有悟性,很有创造性的思维。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相比哪个更强?”子贡回答说:“赐(子贡姓端木,名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回答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确实比不上他,我与你都比不上他。颜回能闻一知十,说明他有很高的悟性,一个人能举一反三就不错了,颜回能闻一以知十,说明他有很强的联想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孔子还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5]颜回对老师的教导不是皮球似的反应,而是深思,追其所以然。孔子教育学生是用的启发式的方法,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孔子还要求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7],对待知识和学问要有老实的态度;还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8]颜回正是遵循了老师的这些教导,学思结合,不但好学还要审问、慎思、明辨,因而能够触类旁通,能闻一以知十。这是正确有学习方法。
第四、立志为国的精神。颜回是怀有仁德的贤人,是有远大政治理想的君子,不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又是一个谦逊的人,他自述自己的志向是:“愿无伐(夸耀)善,无施(表白,夸大)劳。”[19]颜回还是一个“相才”。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了楚国,楚昭王要封七百地给孔子,楚令尹子西反对,问楚王:“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尹子西还说:“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于是楚昭王就不给孔子封地了。由此可知,颜回是一个有才华的相才,楚国人都怕他。由于颜回十分谦虚,不善于表白自己,用今天的话来说,不善于包装自己和推销自己,好像是“愚钝”的样子,其实不是这样的。
有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鲁孝经·丧亲国境内),子路、子贡和颜渊陪着,孔子叫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和子贡谈了自己的志向之后,颜回却不说话。孔子问颜回,难道你没有自己的志向吗?颜回说:文武两个方面子路子贡都说了,我还有什么说的呀?孔子说:虽然如此,你还是谈谈你的志向吧!颜回回答说:“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20]就是说,颜回希望找到明王圣主并辅助他,向他的人民宣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教,用礼乐来引导他们的行为;使百姓不修建城墙,不逾越护城河;剑戟之类的武器改铸成农具,平原湖泽上放牧着成群的牛马,百姓家中的妇女没有因为丈夫出征而引起的思念,千年都没有战争的灾祸。到了这个时候,子路没有机会施展他的勇敢,子贡没有机会运用他的口才了。孔子对此严肃在评价说,这种德行,多么美好呀。这里颜回道出了自己志愿和美好的政治理想。
《韩诗外传》卷七集中反映了颜回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1、愿意作明君圣主贤相,辅佐他们实行德治,去实现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去引导国君实行“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垂拱无为”,就是“进贤使能,各任其事”。这样就能使“君绥(安,安抚)于上,臣和于下”;同时还要求国君实行“中道”,使国君“动作中道,从容得体”,从而达到“垂拱无为”的目的。2、使君主们以道治理国家,“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施行道德礼乐的教化,使君、臣、民都提高道德自觉,“使臣同心,内外相应”,给各诸侯国树立榜样,从而各国人民都自觉来归附,“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政治上出现一遍祥和的景象。3、“教行乎百姓”,“家给人足”,“德行乎四蛮”,对百姓进行文化和道德的教育,人人都有很高的道德和法律的社会自律性,社会安宁,家家富裕,人人丰足;把这样德教和德治的理论和经验推广到周边落后的民族,使他们受到华夏先进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尽快进入文明社会,能够与华夏民族和睦相处,使得周边也出现和平安宁的局面。4、基于以上的原因,“天下咸获永宁”,没有武力冲突,没有战争,生灵不遭涂炭,财产不遭损失,这样各国都可以“使城郭不治,沟池不凿”,“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铸库兵以为农器”。不必修建城墙和护城河,也不需要军队和战车,把兵器铸成农具,用以发展生产,使天下出现和平的局面,使天下的人民过着安宁的生活。颜回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要求给“明王圣主”作相,不给昏王暴君作相的,其基本态度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第五、追求和谐的精神。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追求和谐,不但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颜回作为孔门的得意门生,当然追求和谐也成为颜回的理想。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颜回内在心灵和谐的表现;孔子说颜回“仁人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是他自身与社会和谐的表现;他要求“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教行乎百姓”,“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安,安抚)于上,臣和于下”,“家给人足”是追求国内政治和谐的表现;“德行乎四蛮”,“使城郭不治,沟池不凿,铸库兵以为农器”,“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是追求天下和谐的表现。不仅如此,颜回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希望自然界“阴阳和调”,阴阳平衡,“喧飞蠕动,各乐其性”,使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应该“各乐其生”,都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自在地、欢乐地生活着,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的境地。这是儒家学说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颜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颜回英年早逝,离开我们有二千多年了,但是他的德行、思想和精神的影响却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应该在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弘扬颜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颜子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学说的仁爱精神,并始终贯穿于颜子思想中。颜回“仁人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种仁爱精神是其他一切精神的基础。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仁爱的精神。仁爱的精神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的价值。爱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也是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谐团结的基础;更是力量泉源和战胜困难的基础。现在虽然是我们民族复兴之时,但仍然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国际资本势力、反华势力想尽一要办法甚至卑鄙的手段,对我国进行打压,造谣、诽谤、中伤,他不希望我们富裕和强大,企图永远成为他们奴役的对象;内部由于经常发展的不平衡、政治改革滞后、法制不够健全、贫富悬殊拉大,存在着许多的矛盾,都需要弘扬颜子的仁爱的精神,团结一致,共同面对问题和困难。在汶川大地震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全国人民都把爱心投向灾区的人民,这种爱灾区人民的精神,也体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只要我们弘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中华民族就是任何困难、任何敌人都不可战胜的。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颜回的其他精神,如“安贫乐道”、“尊师好学”、“立志为国”、“追求和谐”等等精神都是以仁爱精神为基础的。儒家的仁爱思想不是狭隘的爱,而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博爱,不但要爱亲人,爱人民、还要爱宇宙万物。“安贫乐道”不只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追求治国之道的严肃态度;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就不能学习文化,更不能学好 治理国家的理论。“尊师好学”,既是一种爱的体现,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如果只把老师当作传授知识的一种工具,就是对老师最大的不尊重,是心不仁的表现。“立志为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三不朽”之一,这是把爱实现到对国家的爱上。“追求和谐”是儒家学说的最终目标,四海为家,天下大同是儒家社会治理要达到的目标;阴阳和调,天人合一,宇宙万物“各乐其生”,是儒家追求的总体目标。所有这些都已经包含在颜子思想之中了。
颜子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经过了一百年的深重灾难之后,正值民族复兴的大好时光的时候,必须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民族的凝聚力,是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力量。
颜子思想或颜子精神不只是颜氏一个家族的思想,颜子文化不仅只是家族文化,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属于全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由此可知,认真继承和弘扬颜子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乃至构建和谐世界都是有价值的。
[提要]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颜子思想的内涵,并指出颜子思想是儒学精神乃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 [5] [13]《论语·雍也》。
[3] 《周易·系辞下》。
[4] [18](《礼记·中庸》。
[6] 《孟子·离娄下》。
[7] 《论语·学而》。
[8] 《孟子·告子下》。
[9] [11]《论语·子罕》。
[10] 《论衡·恢国篇》。
[12] 《论语·先进》。
[14] 《论语·卫灵公》。
[15] [16] [17] 《论语·为政》。
[19] 《论语·公冶长》。
[20] 《孔子家语·致思》。





传播颜子文化 继承颜氏祖德 成就颜氏精英 育才颜氏后裔


传播颜子文化 继承颜氏祖德 成就颜氏精英 育才颜氏后裔


传播颜子文化 继承颜氏祖德 成就颜氏精英 育才颜氏后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4-27 22:25 , Processed in 0.18577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