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颜建波
收起左侧

福建颜氏源流探究

  [复制链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5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在翔
质疑《颜洎之光》之“固始入闽”
 
《颜洎之光》2016年10月在达埔隆重发行,虽美其名曰研究谱史,却行修改谱史之实。《颜洎之光》把“颜洎五代末江西永新入闽”改为“颜洎唐末固始入闽”,在全省颜氏宗亲引起轩然大波。《颜洎之光》如此轻率地改谱改祖换宗,进一步证实南宋晋江尚书公颜棫“不知其派别所由分也,惟泉之永春”的记述是千真万确的;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颜洎之光》仍然不知道祖宗是谁,仍然不清楚祖宗的来龙去脉。
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宗亲在研究我姓入闽开基福建谱史有真知灼见:“叙述我姓南迁福建经过,当以教先公之子仁郁公一生之事迹,最为可靠。”这篇刊登在《新编陋巷志》和《世界颜氏宗亲联谊会大会会刊》的论文《颜氏先人繁衍华南地方之经过》认为福建颜氏谱史研究必须围绕颜仁郁任归德场长官这段历史;
明朝左史公颜廷榘云:“惟长官公之惠政在归德,遗庙俨然,血食至今,则有不可泯者”;强调颜仁郁是颜氏入闽后蕃衍生息历史的“标杆人物”,归德场长官仁郁公的官声宦绩是颜氏入闽后初始阶段卜居蕃衍生息迁徙历史十分重要的证据。严格地说,左史公对谱史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和达埔颜氏宣称的“左史公尝谓”的左史公判若两人,可以断定“左史公尝谓”是达埔颜氏假借“左史公”之口说给不明真相的族人听的谎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5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在翔
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和德化县人民政府在研究德化千年陶瓷历史,认为归德场长官颜仁郁和颜化綵叔侄对德化陶瓷史的贡献最大,被誉为“瓷都德化千年陶瓷的开拓者”。由于颜仁郁的生卒年月失考,省市的有关专家学者根据福建省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辑和《德化县志》有关唐末归德场的设置来确定颜仁郁的生年。清乾隆版《德化县志》的《沿革志》记载:“唐贞元年间析永泰县归义乡设归德场,属福建观察使治下的长安郡永泰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伪闽王延均废归德场建德化县”。福建省政协文史辑载“唐昭宗乾宁五年(公元898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命之为归德场长官。”经由专家学者慎重研究,最终确定颜仁郁生于唐文宗大和九年乙卯(公元835年);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王审知进封闽王,鉴于颜仁郁为政归德场时,实行很多惠农举措,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深得王审知青睐,任命颜仁郁为闽农官(《十国春秋》卷90)。因此,颜仁郁卸任归德场长官当在公元910年。公元898年任职至公元910年为闽农官止,颜仁郁在归德场共任职11年。上述研究颜仁郁和归德场、德化县历史的史志,都围绕归德场的设置到德化建县这段历史时间以内。因此《瓷都德化陶瓷人物传》推测颜仁郁的生年基本符合史实。
《颜洎之光》为了证明颜仁郁是“颜洎的长子”,加上现代思维作祟和计算错误,把《德化县志》记载的“三年民用足”作为颜仁郁任职时间,得出的结论是任职3年,再用公元909年减去3年,得出颜仁郁任归德场长官的时间是公元906年,把颜仁郁任归德场长官的年龄推测为72周岁,任农官为75岁。《颜洎之光》对颜仁郁任归德场长官的年龄有疑问,却对唐末政荒民乱,颜仁郁怀才不遇的处境避而不谈,有意规避古代的官吏并无年龄限制的事实;试问,如果不是写了百首反映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的田园诗,如果不是王审知正在延揽人才,颜仁郁有被任用的可能吗?《颜洎之光》通过“各种资料”证明归德场长官是“颜洎的长子”,人为地把颜仁郁归德场场长的任职时间向五代末靠拢 ,认为“颜仁郁应当出生于公元869年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5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在翔
《颜洎之光》引用《青礁颜氏族谱》载,“颜慥(1009-1077),颜氏入闽始祖洎公长子仁郁公裔孙”与《重修青礁颜氏始祖墓碑记》载“始祖讳慥,先居泉之德化,(唐)时为归德场长官仁郁公之五世孙”相互打脸。《颜洎之光》认可《青礁颜氏族谱》篡改谱史,毫不理会青礁始祖墓的《碑文》镶嵌在始祖墓墓后、刊登在《新编陋巷志》里,全世界颜氏宗亲历历在目。《颜洎之光》只认“洎公派”,“名为尊祖,实则诬先”,其实质是拉帮结派,明目张胆地分裂族群,这是在维护团结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5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在翔
《颜洎之光》还用仁郁公的诗《赞神曲》“县前归来传好语,黄纸赎放身丁钱”的“身丁钱”做文章,考证颜仁郁的年龄和任职时间,    声称“经查阅多种资料考证身丁钱”是后唐清泰二年(闽永和元年)即公元935年王审知之孙王昶(继鹏)承袭闽王之后开始在福建推行,并以此推测得出颜仁郁出生于公元869年。《颜洎之光》绘声绘色地描绘:归德场建县后的公元935年颜仁郁仍然健在,“当时颜仁郁是从德化县归来至居住处,给当地农民传递‘黄纸赎放身丁钱’这个消息的。”故事很精彩,但有悖史实:颜仁郁公元910前是“归德场长官”,公元910后是“闽国农官”,公元933年归德场置县,公元935年颜仁郁又以“归德场场长”身份继续在归德场和德化县“奔波”和“吟诗作赋”,给“当地的农民”传递朝廷减免“身丁钱”的信息。为了证明是“颜洎的长子”,《颜洎之光》逻辑混乱、时空错乱地编造谱史,不仅对仁郁公胡言乱语,还把归德场拉到公元935年后,成为“德化县的归德场”,否认“先有颜长官,后有德化县”的归德场历史!为了证明《颜洎之光》错误的历史观,现将几个著名的刊物有关“身丁钱”的学术研究摘录如下: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8月版):“身丁钱:五代至宋南方地区征收的丁赋。五代时吴越、南平、南汉按人丁征收钱米,称‘向丁钱’。宋南方仍沿袭此制。纳税对象为年二十至六十岁男丁,有些地区扩大至幼儿和老人。主要纳钱,也有纳绢、绵、米的,各地课额不同。
2、《通志》“丁钱:即丁税。唐末,马殷据湖南,始征梆桂等处民丁钱绢米麦。”
3、《中国经济史论坛》“唐代建中元年(780)推行新制,废止此前‘惟以资产为宗’的租庸调制,改行‘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新法,实可为其中关键性的转折。”(包伟民“唐宋转折视野之下的赋役制度研究”;
4、《宋史食货志》“丁口赋,百姓岁输身丁钱米是也。”宋代沿袭前朝仍然“岁输”丁口赋。“本朝经国之制,县乡版籍,分户五等,以两税输谷帛,以丁口供力役。
上述的记载表明,福建与其它地方一样,至少在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就实行“身丁钱”的税赋,五代至宋以后因袭前朝做法,至清朝初期才推动“摊丁入亩”的改革。《颜洎之光》认定“身丁钱”始于公元935年显然有违史实。《颜洎之光》想当然地推算出来的颜仁郁的出生年、任职年龄和任职时间都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5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在翔
《晋江尚书棫公谱序》之“皆繇之固始来也”是《颜洎之光》把“五代末江西永新”入闽谱史修改为“唐末河南固始”最重要的证据。“繇”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是:①同“徭”②同“谣”,另见you(由)。“皆繇之固始来也”解读关键是“繇之”二字;既要解释词义,还要参照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读懂作者的原意。宋朝后民间氏族才开始编修族谱,编纂者都是取得功名的官员或名士,皆“正本清源”,认为“固始来也”是“从寇”,认为“吾祖非寇”,为何要人云亦云“固始来也”。晋江尚书公颜棫修谱时否认“固始来也”就是正本清源!由此,“皆繇之固始来也”的正确解读是“都谣传是固始来的”或“固始来的是道听途说”!《颜洎之光》把“繇之”的“之”字拿掉,一口咬定“繇”字的读音是you,并高调宣布“读懂一个字就读懂一本谱史”,以现代人的思维,把“皆繇之固始来也”作为“颜洎”参加农民起义军跟随王审知“自固始入闽”的依据,甚至自比井冈山的红军,误导性地曲解晋江尚书公颜棫正本清源的原意,彻底颠覆当时姓氏望族谱史编纂者“正本清源”和“吾祖非寇”避讳的观念。
他姓修谱也正本清源,以德化郑赖两姓为例:郑氏修谱之人是举人郑兼才,他在《龟迪郑氏谱议》中指出:“吾昭祖非为盗者何事避秦宗权同王审知等南奔耶?”郑兼才认为“硕傑郑氏非随王审知入闽之固始之郑”。德化赖姓承认是“固始来也”,但说赖祖是固始令,光州贼乱,固始令弃官南奔入闽;南宋藏书家陈振孙曰:“尝怪闽之士族推本家世,辄言出固始。光在唐为下州,固始又其一县,当时不闻显人,安得衣冠望族如许?就令有之,王绪以寿春屠者,为盗,王潮从之,为部曲转斗万里而后入闽,士大夫何缘随逐不置,盖尝思之,王氏初建国人不自保,谩言乡人,幸其不杀,后世子孙承其说,世禩绵邈,与其初而忘之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5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5-25 07: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探究有利理清源流,可起到正本清源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5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6-5 07: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水龙
抵制和反对颜建清篡改谱史的呼吁
永春宣传部的颜建清,在两年之内,数次肆无忌惮的篡改谱史,把江西永新入闽改到河南固始入闽再改到河南固始经江西永新入闽,并全省各地串联,联合所谓的“洎公派”为之壮胆,如此胆大妄为令人咋舌,他将成为颜氏有谱史以来的最无耻、最胆大妄为的“笔削手”,成为千古罪人,他篡改的谱史也将成为千古笑柄!
福建省颜氏委员会的会长、副会长、常务副秘书长、副秘书长等等领导,你们的失职和纵容和参与,已经成为颜建清明目张胆篡改谱史、撕裂族群的靠山,已经成为这次改谱的推手!
把自己家族的谱史写进《福建省颜氏志》,责任重大,各地颜氏宗亲写志的宗长,一定不要被所谓的“洎公派”蒙住我们的眼睛。颜建清到处串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抱团取暖”!没有你们的支持,他就不敢如此肆无忌惮。他的先人几次改谱就是在当时 “左史公颜廷榘”、“突山公颜畴”、“举人斯谋公”等有识之士的反对和抵制之下流产!
现代人篡改谱史,会成为千古奇观,千古笑柄!因此,呼吁各地宗长,一定要严肃把关,坚决反对把篡改后的谱史写进《福建颜氏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5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6-5 13: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水龙
颜氏入闽已有1200年,有人总结永春达埔谱史有三个“里程碑”,虽有调侃的意味,却高度概括为永春达埔三个“四百年”的谱史。
  第一个“四百年”:晋江尚书公于公元1200年修谱,此时距入闽始祖唐末入闽已经四百年。达埔颜氏宣称是晋江尚书公为永春颜氏第一次修谱,是达埔谱史第一个“里程碑”。“晋江尚书公谱”留给后世两个史实:1、“皆繇之固始来也”。尚书公修谱正本清源,明确传闻我姓“固始来也”是“道听途说”,必须正本清源。2、“不知其派别所由分也,惟泉之永春”。明确指出永春达埔颜氏“不知其派别所由分也”,没有写入谱中。明朝左史公上场谱序、左史公达埔下荇谱序、仙游麟溪谱序均有此记载。永春达埔颜氏却矢口否认。
第二个“四百年”:左史公颜廷榘公元1588年修《桃源上场颜氏族谱》,此时距颜棫修谱又是四百年。期间由于谱牒散失,谱史中断,左史公修谱困难重重。达埔颜氏宣称左史公谱是永春现存最老的族谱,是达埔谱史第二个“里程碑”。“左史公谱”留给后世两个史实:1、“惟长官公之惠政在归德,遗庙俨然,血食至今,则有不可泯者。”颜廷榘以公正的态度,强调研究谱史必须以仁郁公为标杆,以归德场历史为中心;2 、“自尚书公作谱后,一修于三十一处士公,再修于佥宪公。遭宋末兵革之秋,宗族散处,虑谱牒之散失,所修者存尚书公之旧谱序耳。中间百余年,厌元之乱,不以仕进为荣,惟事耕艺,诗书之风缺焉。至于名字俱亡,但以行称微,一脉之传,几无所考耳。”颜廷榘以坦荡的胸怀承认:明代修谱之前,达埔谱史一片空白;达埔颜氏对此也是矢口否认。
第三个“四百年”:1996年永春达埔颜氏与仙游溪美颜氏合修族谱距左史公修谱又是四百年,永春和仙游在谱史的第三个“里程碑”留下的是全面修改族谱的荒谬事实,通过这次改谱实现四个目标:1、确定“五代末”颜洎自“江西永新入闽”;2、确定颜洎的父亲是“永新令颜诩”;确定是“永新令颜诩”的次子颜洎字漠之(后改为颜洎字甚之);3、确定颜仁郁是颜洎的长子。4、完成编造元代以前直至南北宋、五代末一片空白的谱史成“详实族谱”。完成无谱变有谱、伪谱变正谱的过程,塑造出来“另一个入闽始祖”并推向全省,误导各地颜姓族人加入所谓的“洎公派”。
2016年《颜洎之光》赤膊上阵,把颜洎“五代末从永新入闽”修改为“唐末固始入闽”;在“要团结,不要争论”的口号下,《颜洎之光》篡改谱史大功告成,并散发到全省各地和东南亚诸国宗亲手中。更有甚者,永春达埔和仙游溪尾把明清的旧宗祠拆掉,毁掉旧的遗存,新建富丽堂皇的新宗祠,挂上杜撰的“功德”匾额,把新纂联文“固始入闽桃源衍派,下荇达仙麟溪开基”刻进石柱,向全省颜氏表示义无反顾的改谱态度!族谱是告诉后世子孙祖宗的来龙去脉,古时修谱正本清源,摈弃“固始来也”之“道听途说”;今天《颜洎之光》否认祖上“正本清源”,用“固始来也”再一次修改谱史误导族人,愚蠢地认为这次用“唐末、固始来”修改谱史就能把历史时间,历史人物摆平,彻底解决五代末入闽和颜洎的长子等等争议问题。然而,如此一次又一次不断修改谱史证明,假的就是假的,要自圆其说就必须不断地修补漏洞,因而陷入不断改谱的恶性循环的泥淖里不能自拔。清乾隆进士突山公颜畴对这种“改祖换宗”深痛恶绝,抨击是“名为尊祖,实为诬先”,特撰《伪谱辩》针砭“笔削”谱史,“恐后人有所惑,故辩此以明之”。面对上述荒唐的现实,德化颜氏期望福建官方编纂的《福建省颜氏志》能准确反映蕃衍生息迁徙发展的历史,要坚决杜绝把永春颜氏一次又一次不断修改的谱史写进《福建省颜氏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5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6-5 13: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水龙
附一:
1、《晋江尚书棫公谱序》
颜氏之先皆兖国公所出也。唐师古以博洽闻,真卿以忠义显。而本朝如凫绎先生,岐者皆其系欤。今鲁公之后,家于永嘉者。族党繁甚,若凫绎之子孙。尚有居于闽之合沙,淛之吴门。近世龙学尚书公师鲁,则又家闽之清漳。皆繇之固始来也。谱系既远,族属既广,有漠焉,不知其派别所由分也,惟泉之永春。为族凡四十五位,其间齿名仕坂。虽未卓然闻于时者,而人自箕裘,家自诗礼。其为子若弟盖为己也,安知异时无亢于平原之忠义者。若夫岁月深驶,族属湮微,似续益远。传闻易讹,则图之纪志。服属之戚疏要,不可不详告来者。而敬祖尊宗,睦族厚俗,则深望于南北阮矣。庆元六年岁次庚申六月溯朝散郎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监公事升吏部侍郎权工部尚书九世孙棫谨书。
----录自仙游溪美颜金钏《颜氏古今概况》
2、南宋庆元重修家谱序
南宋庆元重修家谱序①    养斋敏德公
颜氏之先出于邹。自公子友封于郳,是为小邾子。夫子之门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居七焉,皆其苗裔也。秦、汉、魏间、卓然可称者、日芝、日真、日驷(作肆)、日異、日裴、日盛,始之鲁郡琅琊。至晋侍中讳含,唐中郎杲卿,鲁公真卿,皆以忠义著。唐季以来,有自衡阳迁于温者,有自固始迁于闽者。皇宋中兴,乃思遗烈将以风天下守节之士,召至廷阙并赐□□卓、昭二人,遂为温之望族;而固始之族,散居温陵,德化之涂坑,永春之桃源,或为官长,或为三卿,或为少府,三世仕官。而官长之后,八翁②復以文章德行,应辟为漳州路教授,娶自焦许氏,卜居岐山之阳,是为青焦始祖。至先君朝请之世,通籍放庙朝,子孙蕃衍,登仕版者,接踵而出,亦庆元有来矣。敏德窃虑岁月益远。嗣续并繁,无由考证,因纪其世次,以诏来者继,吾子若弟相与恳隆诗礼箕裘,振大家声,庶无忝乃祖云。□□时庆元乙卯③年三月十八日赐进士第,朝奉大夫,邕莞安抚使来孙敏德谨书
点校者注:
①        此序文引自福建青焦《颜氏族谱》(手抄旧本)卷十三,艺文三,旧谱序(十七----十八页)。
②八翁,慥公八十岁时自号遁翁。
③庆元乙卯年,庆元系南守宁宗赵扩年号,乙卯乃庆元元年(公元一一九五年)。               
----厦门青礁崇恩堂颜建春微信照片提供
3、《上场颜氏族谱序》:
吾谱作于尚书公,前此所未有也。尚书公为少卿公九世孙,自九世以上至少卿公,图之纪志备焉。而上世之在归德者,传问异同,世次莫辩。惟长官公之惠政在归德,遗庙俨然,血食至今,则有不可泯者。自尚书公作谱后,一修于三十一处士公,再修于佥宪公。处士公去尚书公近,遭宋末兵革之秋,宗族散处,虑谱牒之散失,所修者存尚书公之旧谱序耳。佥宪公去尚书公远矣,中间百余年,厌元之乱,不以仕进为荣,惟事耕艺,诗书之风缺焉。至于名字俱亡,但以行称微。佥宪公则自处士公而下,一脉之传,几无所考耳。再修之功于是为天。然,谓派出于鲁公,则因芗城谱而慕之过也,不以尚书公之序存乎,恶得而附焉。自佥宪公后则杂记于曾大父恕庵公之手。至于吾父曲周公府君,因取而序次之,又有石渠吴先生之润色,论著而后,先世之行,谊盖以彰微。又二十余年矣,则命不肖榘曰,赠文林郎公后,承祧在余。余老矣,孝子不匮,事莫大于修谱,兹惟汝。责榘跪而受简焉。则一切以尚书公谱序为据,而去其附芗城谱之谬。于郡邑志而稽其入士之宦绩。于长老而询其已逝之芳规。又于其履端之,曰大合族。而书其未书者,谱成较旧为详耳。中遭倭乱,几失而幸存。乃谬通士籍,浮沉于南北者十五六年。归来山中,依故事增辑往碟。则见族之子侄来见者,已不知其谁。何则自祖称而上,音容已远,而子孙焉得而知哉。不知祖则不知一本之亲,不知一本之亲,则视一从再从三从,以致九族皆为路人。于是凌侮牃嫚忘其尊卑者、有墙阋庭讼贱其骨肉者、有厚自封制其亲属勿述者、有袖手食贫者,而先祀用堕者,有不持正义惟知私己,敢犯族怒者,有腹剑口蜜自陷祸患、有辱及其亲者、有情薄礼废者,出入不相见,而庆吊不相及者,岂非不明谱致然。故作谱以彰往,亦以训来。为吾宗子孙,因是而朔其流之所,自有不惕。然,兴孝悌之心者,是自丧其秉也。砥砺名行,元宗平原尚书公有是言也。而佥宪公不欲陷道笃亲,以无愧于鲁公矣,启曰,附之云乎,是不可思也。明万历戊子夏左史廷榘撰
----录自仙游溪美颜金钏《颜氏古今概况》
4、《漳州青礁颜氏始祖教授公行实录》
“公讳慥,字汝实,号朴菴。先居泉郡之德化县,唐时为归德场长官仁郁公之五世孙,为德化硕傑巨族。慥公少时与蔡公襄同窗友谊读书白莲书院。不求仕进,以文章德行相高。宋仁宗庆历年间,襄为泉郡守,辟公为州教授。情洽交孚,义重金兰。
----录自马来西亚颜荣文《鲁国颜氏谱史宗亲录》

5、《重修青礁颜氏始祖墓碑记》
“始祖讳慥,字汝实,号朴庵,宋恩贡。先居泉之德化,时为归德场长官仁郁公之五世孙。庆历四年,泉郡守、端明殿大学士蔡公襄荐辟为漳州路教授,遂肇基漳郡之青礁(今厦门市)为一世始祖。娶许氏太孺人,子孙繁盛,遍布闽粤台及海内外,科甲联登。祖生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己酉正月十六日,卒于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十五日,与祖妣许氏俱葬于此地。为铭记祖德宗功,与本次重修祖坟之际,特立碑为记。青礁崇恩堂理事会立,公元一九九九年三月,岁次己卯年正月。”
----录自《新编陋巷志》
6、《下荇颜氏宗谱序》
鼻祖者一人之身也,一家之亲也,久之而少者众矣,亲者疏矣。又久之而分居散处,相晤时希。苏长公所云,视至亲如路人。即吾祖少卿仁贵公,肇基达理山下。生兄弟有六,长必敬,予其派。至于第三必正公,分居达埔东村霞颜。而九世孙尚书棫公,作谱伊始,未详其世系。大抵兵豕之秋,窜居逃迹,故未及记载耳。今予修谱后,有必正公之裔孙矢志修谱,特来索序于予。予辄为之手额曰,谱之攸关大矣哉,倘家乘不辑则情谊有。乘睚眦小忿而萧墙起寡也,比闾聚居而庆吊不及也。其或是非莫办,屈膝当途相待如秦越也。滋生是举笃亲谊也,称锡类也。虽百世之遥,千万人之身,亦式好无尤。若夫,家自诗礼,人自箕裘,尚书公已明训矣,后世子孙勉乎哉。明万历22年甲冬奉议大夫岷山府长史司左长史20世孙上场派廷渠桃陵氏序
----录自仙游溪美颜金钏《颜氏古今概况》

7、记载唐“归德场”的县志和文史资料:
“唐贞元年间析永泰县归义乡设归德场,属福建观察使治下的长安郡永泰县”;  
----录自清乾隆版《德化县志》的《沿革志》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伪闽王延均废归德场建德化县”。
----录自清乾隆版《德化县志》
清乾隆年间把颜仁郁列为德化县首祀乡贤:“唐•颜仁郁,字文杰,归德场场长,号颜长官。时政荒民散,公抚之,一年繦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有诗百篇,传于民间,至今邑人歌之。”
----录自清乾隆版《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乡贤
“颜仁郁,字文杰,生于唐文宗大和九年乙卯(公元835年),先居涂坑,后归西颜。唐昭宗乾宁五年(公元898年),威武軍节度使王审知命之为归德场长官。”
----录自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瓷都德化陶瓷人物传》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闽王王审知任颜仁郁负责农业,派得力官员到各州县视察农业,劝农桑,为发展闽国农业做出了贡献。”
----录自福建省政协文史辑《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
8、《伪谱辩》:
原吾宗所由来,未必非出自鲁公,顾无的确凭据,乌可冒昧而祖之。因予阅各处宗家谱,其世系上溯鲁公者不少,率多附会。世谱最荒唐者,莫若泉南传抄之谱,直以普洎潾三公,为鲁公四世或五世孫翊之子。且云翊入闽寻子,遂家居泉之双乳峰下,腹生二子,曰倡曰熀,分派南安及泉州北门外。余考朱子芗城谱,跋言翊五代间,受永新令,任满乐其风土之美,寄居双乳峰下,子侄廿余人,皆明经,业结户庐阜白鹿书院,进修者数人,后卒寓所。据此则翊之子孙,俱在永新。其所谓双乳峰者,乃永新之双乳峰也。抄谱者竟移作泉州双乳峰,谬甚矣。又云洎公登后唐之武第,为副元帅,提兵十七万同唐将军入闽征讨平定闽粤,封建德侯,食邑归德场,子顔仁郁任归德场场长。余按仁郁公为归德场长官,已在后唐长兴以前。洎公居归德时,回气之亲不少,有顔橹者为贡元,则其来也已久,非自后唐来也。闽自唐以来,历梁、后唐、晋,长为王氏所据。粤为刘所据。何平定之所言。当时王审知父子兄弟据闽。留从效分据泉漳,其事凿凿,载在史记。若洎公领兵17万来平闽粤,如许大事不特史传中从未之见。吾古谱亦毫无言及,则其诬也。岂待智者而后知哉,是谱盖出自青礁武官之手,妄为杜撰谬甚矣。显与青礁旧谱相背,青礁之人亦知其非而深识之。然此本已在泉南传抄,无识者奉为家宝。恐后人有所惑,故辩此以明之。(清乾隆癸未科进士,文林郎,授泾县县令永春上场“突山公”顔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850

回帖

78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5
 楼主| 颜建波 发表于 2017-6-5 13: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水龙
----录自仙游溪美颜金钏《颜氏古今概况》
附二:
1、“左史公尝谓”考
左史公尝谓:“尝从先君至石碣(泗滨)谒长官公墓,见石碣谱(泗滨族谱),有竹下芳者,生有九子,仁郁公居九也,其八俱不以仁字入行,又无仁贵、仁贤二公名字。且云其先自侯官而来,与吾谱不符,慕长官公而牵合也。”
《龙浔泗滨颜氏族谱》根本就没有上述之记载,不知左史公所谓“尝谓”从何而来?左史公有没有到过德化?有!左史公曾在德化泗滨“青螺书院”任教过,闲暇之时,常耽游德化绮丽山川,尽情讴歌古瓷都德化的旖旎风光。左史公咏“螺峰书院”诗《螺峰叠翠》“一亭插汉隐苍松,积雨青螺叠翠浓。远眺云天光似锦,临轩无数子孙峰”就是证据。左史公有没有看过德化颜氏族谱?有!左史公来德化任教时,德化颜氏族谱《龙浔泗滨颜氏族谱》,已经修谱五次,第五次修谱之人聘请“银同沧浯”王毅,时间是大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左史公在入闽始祖宗祠永茂堂留有楹联。“政绩著侯官昔日入闽持虎节书香传嘉礼今朝归德肇龙浔”,赞扬“侯官县令景茂公”的官声宦绩,褒扬“入闽始祖芳公”在归德场为师,传播中原文化的丰功伟绩。这副书写在“永茂堂”大厅中柱上的对联就是他看过《龙浔泗滨颜氏族谱》的证据!左史公是大文人,族人敬重他,尊称他“桃陵先生”,是因为他是个大孝子!如此大不孝的话是他讲的吗?令人匪夷所思。闽南各支派颜氏族谱,几乎都记载宋末元初或元末明初“遭兵革焚毁”或族人逃难“谱牒之散失”。《龙浔泗滨颜氏族谱》却能在历朝历代战乱中安然无恙,这就是德化颜氏祖上先人的智慧。“永茂堂”元末被贼兵焚毁,因族谱藏在族里德高望重的族人家里,幸免于难,完整地保留。而“左史公尝谓”竟然妄言《龙浔泗滨颜氏族谱》“与吾谱不符,慕长官公而牵合也”。可见栽赃左史公的人是个强词夺理、无中生有的高手,桃源族谱在左史公修谱之前,一片空白,拿什么与泗滨族谱比较,没有族谱又怎讲“与吾谱不符”?长官公的宗庙坟墓皆在泗滨,一千多年来泗滨族人每年祭祀,难道还需要“慕长官公而牵合也”吗?但是,通过左史公之口蒙人,效果就不一般,所谓的“左史公尝谓”与左史公的人格、文风截然相反,有人不信,有人半信半疑,确实也蒙骗一部分人。其实,永春桃源颜氏是芳公三子瀚公的后裔子孙,历史上并无异议。永春族人每年到泗滨参加祭祖祭墓,为入闽始祖宗祠永茂堂的修缮、保护芳公墓和重建被毁被盗的芳公墓和仁郁公墓,出过力、出过钱、流过汗,足见兄弟情深,血浓于水。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有人“改宗换祖”还是偷偷摸摸的小动作,不敢拿上台面。所谓的“左史公尝谓”是借左史公的口蒙人的勾当,对于这个“笔削”出来的祖宗争论,德化永春我姓族人也没太当一回事。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永春和仙游合修族谱后,认为“改宗换祖”已经成功,遂改变过去的态度和做法。以“永春达埔颜氏一世祖宇谱史研究组”名义散发一本《桃源颜氏谱史》的小册子,用《告洎公派宗亲书》的形式传播不和谐的声音:宣扬所谓的“左史公尝谓”、宣布与德化祖宗不同、声称自己是所谓的“洎公派”,除了吹嘘自己是“永新令”的正宗嫡系后裔,还严正宣布芳公与洎公“不相同属”,重新挑起祖宗争论;以一些所谓“谱史诠释”,宣布《龙浔泗滨颜氏族谱》是“伪谱”,是“一团废纸耳”。几十年来,泗滨族人隐忍不发,就是怕伤了和气,然而,不想争论却被误解为不敢争论,公然把“杜撰谬甚”的谱史“五代末,颜真卿后裔颜洎,由江西永新入闽,再入永春达埔定居蕃衍。颜洎传三子,仁郁、仁贤、仁贵;长仁郁迁归德场,为德化三班颜氏始祖,其后裔部分迁入永春”塞进《永春县姓氏志》,故伎重演,让《永春县姓氏志》再一次扮演“左史公”,妄图把谬误变成史实。清乾隆年间突山公颜畴对偷偷摸摸地改宗换祖就一针见血地批判:“盖前代之祖,世次恒多遗佚。吾观古来世家,其谱牒所载,有知父名字,而忘其由来之祖者;有知子名字,而缺其本生之父者。无他,或遭兵燓,或遇播迁,卷逸难稽所在之有。如若影借而传之,窃恐以他人之祖为祖,以异类之宗为宗,冒假作真。揆诸冥漠中之先灵,得无怨恫乎?名为尊祖,实则诬先,不孝莫大焉。”(《重修江田族谱序》)看来,突山公的批判并不是单对前人,对后人的教育也是入木三分,十分深刻。
从北宋年间至民国十六年,经八次修谱的《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入闽始祖芳公”在归德场传播中原文化,后裔子孙迁徙闽南诸县蕃衍生息和“归德长官仁郁公”施德政,诗百篇的的历史,揭开了颜氏入闽一千多年的沧海桑田的神秘面纱;由于《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族人蕃衍生息迁徙详实信息,每年才有那么多宗亲来寻根谒祖,堂堂正正地为祖先歌功颂德、和和谐谐地敦亲睦族;《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的史实,证明“左史公尝谓”确实是有人假借“左史公”之口说给不明真相的人听的谎言,目的是挑起祖宗之争。
tomato  12:43:58
2、《上场颜氏族谱序》考
左史公颜廷榘明万历戊子年(公元1588年)编修的《上场颜氏族谱》,“谱序”中载几次修谱的情形即可看出,永春桃源颜氏谱史资料残缺、修谱艰难的多舛遭遇。
《上场颜氏族谱序》传达永春桃源颜氏几次修谱信息:
(1)“吾谱作于尚书公,前此所未有也。尚书公为少卿公九世孙。自九世以上至少卿公,图之纪志备焉。”尚书公第一次修“永春谱”。尚书公是少卿公的九世孙,有详细的自尚书公至少卿公的世序图与文字记载。(尚书公第一次修谱,上文已详细论证,这里不再赘述)
(2)“上世之在归德者。传问异同。世次莫辩。惟长官公之惠政在归德。遗庙俨然。血食至今。则有不可泯者。”(谱牒在宋末元初、元末明初,兵荒马乱、族人四处逃难中散失),致使老祖宗身份和世系有不清楚的地方。但长官公的宗庙坟墓在德化,族人年年祭祀,老祖宗在德化的历史是可靠的,老祖宗开发德化的功绩不会被人遗忘。
(3)“一修于三十一处士公。再修于佥宪公。处士公去尚书公近。遭宋末兵革之秋。宗族散处。虑谱牒之散失。所修者存尚书公之旧谱序耳。佥宪公去尚书公远矣。中间百余年。厌元之乱。不以仕进为荣。惟事耕艺。诗书之风缺焉。至于名字俱亡。但以行称微。佥宪公则自处士公而下。一脉之传。几无所考耳。再修之功于是为天。然。谓派出于鲁公。则因芗城谱而慕之过也。不以尚书公之序存乎。恶得而附焉。”古时“一次二次三次”是“一而再,再而三”。因此看来,“三十一处士公”才是永春颜氏族谱第一次编纂人。第二次修谱之人是佥宪公。左史公感叹“处士公”修谱的时间距“尚书公”修谱的时间较近,而“佥宪公”修谱的时间距离“尚书公”修谱的年代已经很远了。最令人遗憾的是:在宋末至明初一百多年,先是兵荒马乱,族人四处逃难,族谱散失,只存“尚书公之旧谱序”,后又以不做元朝官吏为荣,专心种田做手工艺,因此没有人读书,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以数字命名,世系也不知道。特别是处士公之下到佥宪公,一脉之传,几乎没有遗存什么族谱资料。从上述左史公的感叹可见,宋末几十年,战乱不断,族人四处逃难,生活十分不安定,无人专心读书;元朝建立后,社会较安定,“三十一处士公”第一次修谱,这次修谱距尚书公修谱时间已经有一百多年。元初,族人又不认同元朝统治,以不做元朝官吏为荣,专心种田做手工艺,没有人读书,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以数字命名,世系也不知道,“三十一处士公”不就是以数字命名的人吗?他是元朝年间少数读书识字的人之一,只是不想做元朝的官吏而被族人尊称为“处士公”。而佥宪公修谱时间左史公没有交代,大抵是天下太平,社会安定才修谱,距“三十一处士公”至少几十年。如此算来,佥宪公第二次修谱时间据尚书公修谱时间至少近200年,的确“去尚书公远矣”。特别是“佥宪公则自处士公而下。一脉之传。几无所考耳。”要如何续修族谱,让左史公特别伤脑筋:①先祖出处只知道“派出于鲁公”;②参考“芗城谱”时,则因芗城谱记载“颜洎是后唐副元帅,率17万大军平闽粤,自江西永新入闽”的故事太离奇,“尚书公谱序”没有记载,“恶得而附焉”;由于左史公没有交代,“三十一处士公”和“佥宪公”名讳世系、修谱时间,所修之谱和谱序都一无所知。因此,“一修于三十一处士公”和“再修于佥宪公”都成历史之谜!这里就产生了疑问,族谱如此残缺,又如何证明晋江尚书公修的谱是为永春颜氏第一次修谱呢?又如何证明颜棫是从永春迁徙晋江的?又如何证明晋江尚书公颜棫是少卿公的九世孙?又如何证明少卿公即仁贵公?
(4)“吾父曲周公府君因取而序次之,又有石渠吴先生之润色,论著而后,先世之行,谊盖以彰微。又二十余年矣则命不肖榘曰。赠文林郎公后。承祧在余。余老矣。孝子不匮。事莫大于修谱。兹惟汝。责榘跪而受简焉。”曾任曲周县令的父亲命左史公修谱:赠文林郎公后,我担祭祀大任。现在老了,家族不缺孝子,最大的大事是修谱。这件大事只有你能胜任。当即举行隆重仪式,命左史公跪下,“曲周公”亲手把修谱的资料授予左史公。左史公发现族谱年久失修,旧谱散失无存,族谱资料严重缺失、特别是宋末至明初百余年,“佥宪公则自处士公而下,一脉之传,几无所考”,要如何修谱,感到困难重重,压力山大,也感慨良多。
(5)“则一切以尚书公谱序为据。而去其附芗城谱之谬。于郡邑志而稽其入士之宦绩。于长老而询其已逝之芳规。”“曲周公”交代修谱的原则:一要以《尚书公谱序》为依据,虽然“尚书公谱”已经散失,谱序也可以作为续谱的依据;二要去掉《芗城谱》的谬误,说明当时就有人要求依附《芗城谱》修谱,而“曲周公”坚决抵制;三要录入当官的官声宦绩必须在府志县志中查找,说明“曲周公”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修谱态度;四要询问于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重新制定已经遗失的族规谱例。
(6)“不知祖则不知一本之亲。不知一本之亲。则视一从再从三从。以致九族皆为路人。于是凌侮牃嫚忘其尊卑者。有墙阋庭讼贱其骨肉者。有厚自封制其亲属勿述者。有袖手食贫者。而先祀用堕者。有不持正义惟知私己。敢犯族怒者。有腹剑口蜜自陷祸患。有辱及其亲者。有情薄礼废者。出入不相见。而庆吊不相及者。岂非不明谱致然。”左史公指出不知谱所产生的种种恶行是没有修谱所致和修谱的紧迫性、必要性。
(7)“砥砺名行,元宗平原尚书公有是言也,而佥宪公不欲陷道笃亲,以无愧于鲁公矣。”左史公决心遵照鲁公的教诲,坚守自己名节操守;向佥宪公学习,坚持客观公正,不胡编乱造,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祖宗。
从左史公族谱序所述想象左史公的原谱,肯定没有《芗城谱》的种种谬误。应该是一部世系残缺、客观反映永春我姓族人蕃衍生息迁徙卜居的“大合族谱”。
3、《下荇颜氏宗谱序》考
《下荇颜氏宗谱序》是明万历22年(1594年),即左史公修谱后6年,因永春达埔下荇颜氏不满意左史公所修的谱,执意要重修族谱,派人到左史公府邸强索《谱序》。左史公在无奈之下,写下这篇不像“谱序”,倒像是把索谱序的经过写下来的“信”。这封反对下荇颜氏重修族谱的“信”记叙以下几层意思:
(1)“鼻祖者一人之身也,一家之亲也。久之而少者众矣,亲者疏矣。又久之而分居散处,相晤时希,苏长公所云,视至亲如路人。”这段开场白好像与来者寒暄,相见不相识的感叹:同为一个祖宗就是一家人。以前人不多,现在人多了,来往少了,亲情也疏远了。分居散处的时间久了,见面少了,路上碰见都不相识了。
(2)“即吾祖少卿仁贵公,肇基达理山下。生兄弟有六。长必敬,予其派。至于第三必正公,分居达埔东村霞颜。”这段话好像是与来者互报家门。来者:“我祖少卿仁贵公,在达理山下开基蕃衍。生兄弟六个。”左史公:我是老大必敬公的后裔。来者:我是老三必正公的后裔,现卜居达埔东村霞颜。这句“生兄弟有六”,是来者的口语,应该是“仁贵公生有六子”的意思。左史公照原话录下,似有讥诮来者言行举止粗鄙无礼之意。称“少卿公”为“少卿仁贵公”就是这里第一次出现,由强求“谱序”的达埔下荇族人口述,左史公不知是计,照原话录下,于是乎,借左史公之口称“少卿公”为“少卿仁贵公”之目的达到。从此,“少卿公”变成“少卿仁贵公”。
(3)“而九世孙尚书棫公,作谱伊始,未详其世系,大抵兵豕之秋,窜居逃迹,故未及记载耳。今予修谱后,有必正公之裔孙矢志修谱,特来索序于予。”今有必正公的裔孙坚决要重新修谱,特地派人来索要谱序。重修族谱的理由是:九世孙修谱时,由于兵荒马乱,族人四处逃难,族人不清楚派别世系,所以没有写入尚书公谱中。这段话表达的意思:①我已经把永春桃源颜氏族谱写好了,而且是大合族谱,没有必要重修;②必正公的裔孙坚决要重新修谱,来人态度很坚决;③重修族谱的理由是:因不知世系、不知其派别所由分,尚书公没有把永春颜氏写进《尚书公谱》;④来人态度有点狠,一定要左史公写谱序。
(4)“予辄为之手额曰:谱之攸关大矣哉,倘家乘不辑则情谊有。乘睚眦小忿而萧墙起寡也,比闾聚居而庆吊不及也。其或是非莫办,屈膝当途相待如秦越也。滋生是举笃亲谊也,称锡类也。虽百世之遥,千万人之身,亦式好无尤。”这段话表达左史公反对态度异常坚决,指出修谱关系到整个家族,责任重大,不能毫无原则,说修就修;并用严厉的口吻表示(倘家乘不辑则情谊有)坚决反对重修族谱。还告诫来者不按常规乱修谱的种种危害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5)“若夫,家自诗礼,人自箕裘,尚书公已明训矣,后世子孙勉乎哉。”这句话是告诉来者,要遵照尚书公的教诲,教育我们的子孙要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家是书香门第,人要品质高尚。
上述文字可见,左史公是写信表达坚决反对重修族谱的意见。但是达埔下荇颜氏根本不理会左史公的意见,不管三七二十一,是左史公亲笔所书,而且把“少卿公”变为“少卿仁贵公”的目的已经达到,管他是信还是谱序,加上题目就是左史公为下荇颜氏修谱亲笔手书的谱序了。由于左史公生性耿直、为人正派。生性狡诈之人只要略施小计就能达到借左史公之口蒙人骗人的目的。因为是把左史公的信原文照登,因而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性鲜明、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为人正派的左史公的形象。按常理,修谱至少要30年后才续修,达埔下荇颜氏在左史公修谱后六年就急着修谱不符常规。晋江尚书公修谱时,没有把永春支派写入谱中,作为修谱的理由,是实情也是借口。通过重修族谱,把晋江尚书公和左史公不知道而没有写的谱史编造出来,篡改左史公谱才是目的。可以想象,如此编造之族谱,能客观如实反映谱史吗?“突山公”撰《伪谱辩》就是对修改左史公谱的无奈和不满。上场宗亲斯谋公乾隆年间为大田仙壶颜氏修谱,把修改左史公谱的人叫做“笔削手”的“屡屡笔削”《左史公谱》之事记入《仙壶颜氏族谱序》中,揭露有人借左史公的口蒙骗后人,误导后人的卑鄙行径。
4、仙游《颜氏古今概况》考
仙游《颜氏古今概况》的作者颜金钏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应“永春达埔桃源颜氏谱史研究组”邀请,为永春桃源颜氏重修族谱并认祖归宗,合修族谱,《颜氏古今概况》定性为“福建颜氏桃源衍派源流考”。
《颜氏古今概况》把收集来的谱序资料不分良莠,统统收入,出版时也不校对,错字漏字连篇。《颜氏古今概况》刊有《惟贞公庙碑文》、《五代闽国三王史料》片段、《芗城谱》和突山公的《伪谱辩》、《晋江尚书棫公谱序》、《上场颜氏族谱序》、《下荇颜氏宗谱序》、《鳞溪颜氏宗谱序》、《乌泥文昌政公谱序》、《青漳颜氏谱序》等等,唯独没有德化《龙浔泗滨颜氏族谱》、《仙壶颜氏族谱》、《永春东山桃源颜氏族谱》和《永春江田颜氏族谱》。《颜氏古今概况》根据上述谱序资料处心积虑的“考”:居然在“惟贞公庙碑文”里“考出”惟贞公“其六世孙洎公”;在《五代闽国三王史料》考出“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任用体恤民间疾苦的颜仁郁”为归德场场长(这个时间正是仁郁公卸任归德场长官去福州任农官的时间);在《芗城谱》中“考出”四十四世颜诩,永新令,子:普、洎、潾;四十五世洎,字漠之,五代居归德场,后迁永春达埔开基,子三:长仁郁、次仁贤、三仁贵等;在《伪谱辩》中“考”出“突山公”是“仁贵公廿六世孙,清乾隆进士”,而没有“考”出突山公的《伪谱辩》批《芗城谱》“妄为杜撰谬甚之伪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断章取义地、选择性地“考”,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颜氏古今概况》虽然同时登载“尚书公谱序”、“左史公谱序”、“达埔下荇宗谱序”、“麟溪族谱序”,却全然不顾上述谱序的记载,对“颜洎”之后随意杜撰。人们心存疑问,究竟《颜氏古今概况》是如何在“尚书公谱”、“三十一处士公谱”、“佥宪公谱”散失,谱史资料严重缺失、只存短短一百多字的“尚书公谱序”的状况下,凭几本跟那段历史根本搭不上边或根本没有记载的所谓“有关史料”(《颜子评传》、《颜子研究》、《青礁颜氏族谱序》、《东宫礼赞》、《达埔下荇颜氏宗谱序》、《永春县志》、《晋江南林颜氏族谱序》、《五代闽国三王史料》、《麟溪颜氏族谱序》、《鲁国颜氏谱史》)把元代以前直至南北宋、五代末的谱史从“一片空白”变成“详实族谱”!还枉费心机地把“达埔颜氏一世祖宇谱史”原载的永新县令“颜翊”修正为“颜诩”,并煞有介事地给“颜诩”之子“颜谟之”命名为“颜洎”,把“谟之”改为字“漠之”,让“颜洎、字漠之”于“五代末入闽”,来到已经是德化县的“归德场”,一口咬定颜仁郁是“颜洎字漠之”的长子,任“归德场场长”。在谱史一片空白的现状下,施展“智者而后知哉”的本事,把颜洎以下,一代一世,名讳、字号、世系昭穆,来龙去脉,迁徙蕃衍,一清二楚地编造出来,写入桃源颜氏谱史。这种“古谱亦毫无言及”而“智者而后知哉”的本事,确实惊天地泣鬼神,让人大跌眼镜。可以肯定,如此编写出来的族谱可信度等于零,其结果只能是搞乱福建颜氏谱史,误导后辈。连邀请重修族谱的“永春达埔桃源颜氏谱史研究组”都看不下去,在“告洎公派宗亲书”中建议:“仙游姓氏研究会,更进一步,跑远一点,到江西、双乳山,白鹿书院,永新县志办,实地考察一下。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等于坐井观天,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对《颜氏古今概况》真实性的绝好注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11-25 14:15 , Processed in 0.2849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