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水龙
5、《永春县姓氏志》考
《永春县姓氏志》是官方所编,姓氏谱史是权威的。但谱史资料是姓氏族人提供的。永春颜氏故意向《永春县姓氏志》提供错误资料:“五代末,颜真卿后裔颜洎,由江西永新入闽,再入永春达埔定居蕃衍。颜洎传三子,仁郁、仁贤、仁贵;长仁郁迁归德场,为德化三班颜氏始祖,其后裔部分迁入永春。”硬把“归德场”塞进“五代末”,否定入闽始祖芳公和五子雅公、七子仁郁公在归德场传播中原文化、蕃衍生息、施惠政的历史,还把德化泗滨族人变成仁郁公的后裔,而泗滨族人是雅公后裔和仁郁公的后裔在厦门漳州是众所周知的。这种有意搞乱谱史的胡作非为令人遗憾。更有甚者,不管是向世界颜氏联谊大会,还是全国各省、各地颜氏文化研究提供谱史资料,都故伎重演,让《永春县姓氏志》一次次扮演“左史公”,提供上述错误谱史资料到处宣扬所谓的“洎公派”,继续以讹传讹的误导不知情的我姓宗亲,不但自欺欺人,而且把《永春县姓氏志》的权威破坏殆尽!
试析历朝历代的历史记载,再次确认颜仁郁的生年
据史料记载,闽王治闽二十九年,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还兴修了水利,保障了农业生产;在用人方面,他对士人极其恭敬,大加重用,其中就有以“清廉”著称的贾郁,重视农业发展的颜仁郁、黄滔等;在商业方面,王审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开辟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为了进一步增加贸易收入,闽王下令撤除关卡,免除苛税,使得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以上摘录的“短文”,在各时期论“三王入闽”的记载、文章中均依此描述、记载、论述。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唐乾宁二年(895)考中进士,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晚唐•黄滔在许多方面的成就均优于晚唐•颜仁郁,为什么历史记载、历史学家、专家撰文叙述,都是先述颜仁郁,再述黄滔呢?唯一的因素就是颜仁郁(年龄)比黄滔(年龄)年长。由此可以确立,颜仁郁(835年——不详)的生年是正确无疑的。
德化乡贤——颜仁郁
一、再次确认颜仁郁的生年
试看一下、试析一下历朝历代的历史记载 :
据史料记载,“闽王”王审知治闽二十九年,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还兴修了水利,保障了农业生产;在用人方面,他对士人极其恭敬,大加重用,其中就有以“清廉”著称的贾郁,重视农业发展的颜仁郁、黄滔等;在商业方面,王审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开辟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为了进一步增加贸易收入,闽王下令撤除关卡,免除苛税,使得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以上摘录的“短文”,在各时期论“三王入闽”的记载、文章中均依此描述、记载、论述。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唐乾宁二年(895)考中进士,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
晚唐•黄滔在许多方面的成就均优于晚唐•颜仁郁,为什么历史记载、历史学家、专家撰文叙述,都是先述颜仁郁,再述黄滔呢?唯一的因素就是颜仁郁(年龄)比黄滔(年龄)年长。由此可以确立,颜仁郁(835年——不详)的生年是正确无疑的。
二、颜仁郁生平简介和黄滔生平简介
科场才俊——颜仁郁, 字文杰,号品俊。福建德化三班泗滨人。生于唐大和(835年)。祖籍河南温县。祖父颜景茂,为兵曹参军,入闽任福州侯官县令。父颜芳(787~860),随其父入闽,辗转来到永福(今永泰)县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受聘于金员外为家塾教师,后怡情当地山水,定居肇基于此。仁郁为颜芳第七子。
生平:幼承庭训,博览经史,饱学多才,擅长文学,胸有抱负。他所生活的晚唐年代,政治腐朽衰败,农村经济破产,疾病灾荒四起,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水深火热。仁郁面对国家社会人民的灾难,无限忧虑与同情,寄怀笔端,抒发胸臆,写下许多忧国忧民、揭露时弊的诗篇;并在“政荒民散”、社会萧条、民不聊生的困难时期接任归德场(德化县前身)场长。他上任后,勤政爱民,抚慰百姓,解困扶危,安定民心,倡导农桑,兴办陶瓷,发展生产。“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历经数年努力,给归德场村村带来喜悦与丰收,出现了社会局部的稳定与繁荣。仁郁看到境内处处丰收,百姓欢乐喜悦,他乐民所乐,兴奋地写下《赞神曲》:村南村北春雨晴, 东家西家地碓声;麦黄正满绿针密, 稻黄无际红云平。前年谷与金同价, 家家啼哭伐桑柘;岂知还复有今年, 酒肉如山祭春社。吏不登门白昼眠, 老稚雅乐如登仙:县里归来传好语, 黄纸赎放身丁钱。颜仁郁是古瓷都德化历史上一位关心民瘼的出色领导者。他博学多才,爱好吟咏,又是当时的知名诗人之一。其诗篇《谕农》的首章收辑于《全唐诗》。他长期生活于农村,接触人民最底层,了解百姓的疾苦,与广大劳动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谕农》、《贫女》等篇中,写出了贫苦农民的疾苦与呼声,写出封建社会贫女的不幸遭遇、闺妇的痛苦哀怨、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残害以及她们对爱情的憧憬。如《谕农》:(一)夜半呼儿趁晓耕, 赢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八) 夏日炎炎如火钻,野田禾秀半枯干;皇天不雨农家望,何恨龙神不我看!颜仁郁所写的诗篇富有强烈的人民性,与社会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人民的疾苦与欢乐。其《谕农》(又名《桑农》)、《朱门》、《客路》、《边庭》、《城市》、《贫女》、《负薪》、《空门》、《山居》、《渔家》十门百首(各10首),反映了农家、朱门、城市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揭露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罪恶的现实,道出人民的心声,同时表达了自己看透现实,寄情田园,娱于山居、闲逸淳朴、洁身自好的思想境界。因此,这些诗篇很快在民间广为传诵,人们称其为“颜长官诗”,并流入京师。昔曾编入《龙浔志》,惜大多已失传。南宋绍定五年(1232),欧宁人、进士朱继芳到德化任职,在晋谒长官祠并读颜诗后,曾以次韵作《和颜长官百咏》,该诗今犹存,收辑于《德化文史资料》第三期(1980年3月版)。颜仁郁辞世后,葬于三班纱帽峰山腰。德化人民为怀念他,绘像恭奉,并于龙浔山腰及三班湖内寨(亦称归德寨)立祠,称“长官祠”,塑像奉祀。其后民间将他神化,传他“在世爱民,死而爱国”,宋末曾“显圣拒元”,后又屡次“显圣抵御匪寇”,有“光前扶后,济世保民”之功。南宋乾道四年(1168)敕封为忠应侯,赐额“忠应庙”。宝庆元年(1225)加封济灵王,二年又加封孚佑王。明嘉靖德化知县许仁(1528~1530年任)建乡贤祠,请于学院高贲,奉仁郁为首祀乡贤。仁郁妻郑钰,三班硕杰郑孚奕之女,册封为一品夫人,卒与仁郁合葬;继室姚氏,永春桃溪人,册封为一品协灵夫人,卒后迁葬其侧。子颜蕃(郑出,姚养成),长成后移居永春,其子孙先后徙居漳州、古田、台湾、广东等地,肇基蕃衍,枝繁叶茂,桂馥兰馨。仁郁墓及故居永茂堂,现为德化县文物保护单位。泗滨名士、南宋淳熙七年至十一年(1180~1184)知德化县事颜敏德曾谒归德寨并诗:二百年来孺慕深,德声教泽惬民心;造祠想见公如在,灵镇寨湖颂至今。绍定三年(1230)七月,福建仙游县隐士林云亦曾到庙留题:当年俯首仰庙池, 曾向南州制魅魑;生死乐哀无二憾, 请君细读长官诗。干戈五季血成川, 市井依公一帖然;汉代神灵天助顺, 公然无意扫腥膻。清康熙年间,德化县典史颜志美(三班泗滨人)谒湖内寨长官祠留题:当年德政纪鸿猷, 兴废未知几度秋;一到故祠无限感。 湖山云水两悠悠。清乾隆年间,泗滨里人颜种玉谒庙留题:山川清淑气,人杰地钟灵;归德钦膺长,居民赖以宁。邦家栋梁望,姓字里居馨;名世虽恒产,几乎独残形。殊允起阡陌,诞降擅风霆;忠贞炳日月,庙儿凌何兵。圣贤生迈种,邹鲁著芳型;护国奇勋在,荣封仰宗庭。
黄滔(840~911年),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
黄滔出身贫寒,志向远大。他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东峰书堂(今广化寺旁)苦学,唐咸通十三年(872)北上长安求取功名,由于无人引荐屡试不第,直到唐干宁二年(895)才考中进士。其时藩镇割据,政局动荡,朝廷无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黄滔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闲职。一年后,宦官刘季述作乱,黄滔避乱回闽。
唐天复元年(901)起,黄滔应主持闽政的王审知征聘并得到重用,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历时八年。
综上所述,并结合历史记载片断,认真分析颜仁郁生平简介和黄滔生平简介描述,得出以下结论:
(一)颜仁郁比黄滔年长;
(二)颜仁郁可能被王审知先行任命为:“农官”,之后黄滔再被王审知“任命”,接任颜仁郁“农官”之职位;
(三)颜仁郁被王审知任命为“农官”,黄滔“同时”被王审知任命为:辅助(颜仁郁)管理农业的“农官”一职。
本人认为:第一点,基本确认无疑;第二点、第三点,如果设定成立,颜仁郁任归德场场长和农业农官(主官)的时间应该往前“推算”,至少任“农官”的时间往前“推算”。因为黄滔在909年时的官位,已经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史推官,所以颜仁郁被王审知任命为“农官”不是909年,而是在901年左右。
此外,有“某些”颜氏族人为了把颜仁郁“编入本(颜氏)支系”,“质疑”颜仁郁“高龄”任官。
质疑说:颜仁郁(935年——不详)“如”生于935年,则推算出,颜仁郁63岁(898年)任归德场场长,74岁(909年)任闽“农官”。
本人也客观地以时间推算一下颜仁郁的“同袍”黄滔(840年——911年),黄滔55岁(895年)才中进士,59岁(899年)授“四门博士”闲职,61岁(901年)才得到王审知的重用,历时八年,69岁(909年)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
由此可见,在唐未(晚唐)“哪个动乱”时代,士人“60岁”才被“重用”是一种“常态”,而非“奇事”。只是“某些”人“大惊小怪”罢了。
tomato 12:45:09
颜仁郁《赞神曲》诗要厘清的问题
郑宝国
晚唐,曾任德化建县前归德场场长颜仁郁有一首《赞神曲》,曰:“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麦黄正满绿针密,稻黄无际红云平。前年谷与金同价,家家啼哭伐桑柘;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祭春社。吏不登门白昼眠,老稚雅乐如登仙。县里归来传好语,黄纸赎放身丁钱。”对于这首诗有三个问题要厘清:首先,这首诗是出自颜仁郁手笔吗?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本》2014年版3286页“身丁钱”条目:“即人口税,此制自汉始,历代相沿,但名称各异,赋额不一。宋时称身丁钱或丁钱。宋陆游《剑南诗稿》三四《丰年行》:‘县前归来传好语,黄纸赎放身丁钱。’”《辞源》把“身丁钱”一词来源定为出自宋陆游《剑南诗稿》的《丰年行》,其全诗是:“南村北村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稻陂正满绿针密,麦陇无际黄云平。前年谷与金同价,家家流涕伐桑柘。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赛春社。吏不到门人昼眠,老稚安乐如登仙。县前归来传好语,黄纸赎放身丁钱。”两诗基本相同,只有细微差别。
颜仁郁出生于晚唐大和九年(835年),卒年不详。父颜芳( 公元783--860年),明经进士,唐永贞元年(805年)由侯官经永泰入当时还属永泰县管辖的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泗滨村),受聘金员外家为塾师,为德化有史载以来最早教师。七子颜仁郁幼承庭训,饱学多才。他所生活的晚唐至五代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水深火热。唐昭宗乾宁5年(898年),颜仁郁在“政荒民散”、社会萧条、民不聊生的困难时期接任归德场场长。场,原是征税的机关,兼顾民政、治安的功能。他上任后,勤政爱民,倡导农桑,兴办陶瓷,发展生产。乾隆版《德化县志》载他上任后“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就是说他治下的归德场,“第一年逃难的百姓纷纷回归安居;第二年田地都被开垦出来种上庄稼;第三年老百姓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归德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与繁荣。因此从诗的内容上看,契合当年的时代背景。
从诗的风格上看,《赞神曲》具有颜诗的特点。《龙浔泗滨颜氏族谱》始修于北宋初期,迄今已至九修,是德化最早修纂族谱的姓氏,神奇的是,《颜谱》历经千年沧桑,九次修纂,都陈陈相因保留《仁郁公传》,《赞神曲》连同《谕农》等诗篇就收记入传中。根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载,颜仁郁诗有《朱门》、《客路》、《边庭》、《城市》、《贫女》、《负薪》、《空门》、《山居》、《渔家》十门百首(各10首),白描了农家、朱门、城市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这些诗篇很快在民间广为传诵,人们称其为“颜长官诗”,并流入京师。昔曾编入《龙浔志》,惜大多已失传。其中《农家》、《山居》两组诗首章收入《全唐诗》和清乾隆版《德化县志》。如《谕农》:(一)夜半呼儿趁晓耕, 赢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八)夏日炎炎如火钻,野田禾秀半枯干;皇天不雨农家望,何恨龙神不我看!
三百多年后,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福建建宁人、进士朱继芳任德化县令,在晋谒邑东颜长官祠(978年漳泉两州归宋后,于龙浔山腰及三班湖内寨(亦称归德寨)立祠,称“长官祠”,塑像奉祀)并读颜诗后,以次韵作《和颜长官百咏》。次韵,就是以原诗的韵脚并顺序所作百首和诗。《百咏》诗今犹存,收辑于《德化文史资料》第三期(1980年3月版)。读朱诗用次韵作的百咏和诗,可窥见颜诗风格之一斑。
著名作家刘克定指出,“陆游的《剑南诗稿》版本很多,其中一些诗的真伪,争议也多。《四库总目提要》云:‘夫游之才情繁富,触手成吟,利钝互陈,诚所不免。故朱彝尊《曝书亭集》有是集《跋》,摘其自相蹈袭者至一百四十余联。是陈因窠臼,游且不能自免,何况后来。然其托兴深微,遣词雅隽者,全集之内,指不胜屈。安可以选者之误,并集矢於作者哉!今录其全集,庶几知剑南一派自有其真,非浅学者所可藉口焉。’这是非常客观的评价。后人编选‘剑南诗稿’时,核实、考证不严,重复和误选,张冠李戴的事就很难免,把唐代颜仁郁的诗误收入《剑南诗稿》就是这样,这并不奇怪。但《辞源》修订本何以失察于兹,就匪夷所思了”。(《新民晚报》2009年11月24日第B8版)
其二,这首诗写于何时?有族谱研究者认为,这首《赞神曲》应写于后唐清泰二年(闽永和元年)即935年之后,理由是:诗的尾联有“身丁钱”一词,而福建实行“身丁钱”的时间是王审知之孙王昶(继鹏)承袭闽王之后。因此得出颜仁郁出生于五代(907年)后,公元935年后还健在,以佐证颜仁郁是福建颜氏入闽另一始祖长子、到归德任场长的臆断。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8月版):“身丁钱:五代至宋南方地区征收的丁赋。五代时吴越、南平、南汉按人丁征收钱米,称‘向丁钱’。宋南方仍沿袭此制。纳税对象为年二十至六十岁男丁,有些地区扩大至幼儿和老人。主要纳钱,也有纳绢、绵、米的,各地课额不同。”
《通志》“丁钱:即丁税。唐末,马殷据湖南,始征梆桂等处民丁钱绢米麦。”
《宋史食货志》曰:“丁口赋,百姓岁输身丁钱米是也。”宋代沿袭前朝仍然“岁输”丁口赋。“本朝经国之制,县乡版籍,分户五等,以两税输谷帛,以丁口供力役。
“唐代建中元年(780)推行新制,废止此前‘惟以资产为宗’的租庸调制,改行‘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新法,实可为其中关键性的转折。”(包伟民“唐宋转折视野之下的赋役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史论坛》)
上述记载与研究表明,福建与其它地区一样,至少在唐建中元年(780年)就实行“身丁钱”的税赋,五代至宋以后因袭前朝做法,至清朝初期才推动“摊丁入亩”的改革。
梁开平四年(910年),王审知进封闽王。鉴于颜仁郁为政归德场时,实行很多惠农举措,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深得王审知青睐,任命颜仁郁为闽国农官(据《十国春秋》卷90)。因此,颜仁郁卸任归德场长当在公元910年,后由硕杰郑昭祖继任,有省、县志书可查。“县前归来传好语,黄纸赎放身丁钱。”应是他任归德场长时到永泰县城公干归来,带回来朝廷减免“人口税”的好消息。“身丁钱”始于王昶为闽王的935年之后,显然有违史实。更不用说此时归德场业已作古,升为德化县了。因此,此诗应写于颜仁郁任归德场长时(898——910年间)。再说,德化文庙奉颜仁郁为首祀乡贤(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若是外邑来任就应奉为首祀名宦(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着有德业之官员,逝后由当地士民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会同学政审核批准,将其牌位入祀于所在州县名宦祠。)
其三,《赞神曲》写的什么?很多陶瓷文化研究者和陶瓷专著把《赞神曲》捧为晚唐诗人颜仁郁描写陶瓷生产的诗歌,因为诗中首联即是: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地碓”,不就是舂瓷土的吗?于是“描绘了当时德化县陶瓷作坊遍布乡里的情景”,“形象地勾画出了当时德化陶瓷生产的胜景”等等。若如此推断,诗中赞颂的神祇就是窑神啰?非也!诗中要歌颂的神祇是土地神。这要从全诗来解读。(这里以《剑南诗稿》为准,也许编者误选编《诗稿》时作了订正)南村北村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稻陂①正满绿针密,麦陇②无际黄云③平。前年谷与金同价,家家流涕伐桑柘④。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赛春社⑤。吏不到门人昼眠,老稚安乐如登仙。县前归来传好语,黄纸⑥赎放身丁钱。注:①陂:这里作山坡、斜坡解。稻陂:长满稻谷的梯田。②陇:古同“垄”,土埂。 ③黄云:五谷熟,田野金黄。《东方朔传》:“天有黄云来覆车,五谷大熟。”④桑柘:桑树和柘树,叶均可饲蚕。这里是采摘野菜的意思。⑤春社: 古代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唐宋时期最为兴盛。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现民间仍有以农历二月二日,祭“土地公公生日”习俗。⑥黄纸:即黄册也。统计户口之册籍。赎放:犹减免。全诗的意思是:赞颂土地神的歌 连连绵绵的春雨停了,雨后初晴的农村景色真是美丽;你听,村子里此起彼伏地传来了地碓舂米(或舂糍舂粿)的声音。看,绿油油的梯田里,水稻茁壮成长,像一根根绿针刺向天空;金黄色的麦垄一望无际,一派丰收的景象。大家还记得前年吗?那真是灾害无穷啊,稻谷与金子是一样的价钱;家家户户都揭不开锅,只好到处采摘野菜来充饥。今年真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呀;祭土地神那天,祭祀场面真是壮观,供桌上的酒肉堆得象小山一样,人们喝得醉醺醺才相扶而归。如今社会安定,官吏也没来骚扰,大白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老老少少日子过得象神仙一样自在。最近刚从县里办事回来,还有好消息告诉大家;今后,身丁钱税赋能减免了。我们真要感谢土地神的保佑啊!这分明写的就是他任归德场长后 “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的情景嘛。非得说“家家户户地碓声”写陶瓷生产的话,也许舂米的声音里夹杂着舂瓷土的声音,或者就是用舂瓷土的碓臼舂米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是“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陶瓷生产属百工之流,一般是不入正史或家谱。德化陶瓷历史悠久,涌现了多少陶瓷大师、能工巧匠,我们现在很难找到确切记载。《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能记载唐顔仁郁侄颜化采著《陶业法》、绘梅岭图,对德化陶瓷史是一大贡献。
郑兼才《龟迪郑氏谱议》
郑宝国
郑兼才《龟迪郑氏谱议》中指出:“(吾族)不得指为从王审知入闽,劝闽王归宋为予族始祖之昭祖公明矣,即以昭祖论,初王绪在光州与王潮、王审知避秦宗权,率众南奔(公元885年—据福建大事记),令老弱不得从行。是昭祖从王审知入闽,必非幼弱,可知孚所公及宇澄公两谱具载李唐末从王审知入闽,宋太平兴国间继颜仁郁为归德场长,中间历梁唐晋汉周及宋兴国约九十余年,加以入闽之岁昭祖公寿已逾百;归德场升县至宋兴国亦及五十年;又云力劝闽王归宋,按宋太平兴国间王审知死已五十余年,传二世称帝,改元五世,灭于南唐李景,景传李煜。宋太祖开宝八年灭自王氏,灭于南唐。闽惟留从效、陈洪进相继为清源军节度使,皆臣南唐。至归宋时,陈洪进亦只节度漳、泉等州,无所谓闽王者。”“予族之谱乃云从王审知来自五代,出于固始,仅知从节度使之王审知入闽,而不知审知等其先从为盗之王绪入闽,其为节度使在唐昭宗乾宁四年潮卒之日。我昭祖非为盗者何事避秦宗权同审知等南奔耶?此又孚所公宇澄公等所未及考者也”。 兼才公认为硕杰郑氏应为八姓入闽之郑,非随王审知入闽之固始之郑。并引郑樵、陈振孙观点佐证。郑樵[郑樵(1104年—1162年)。字渔仲,号夹漈,世称“夹漈先生”。封迪功郎,授枢密院编修,隐居广业里夹漈山(今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建有夹漈草堂,著有《通志》200卷。为宋大历史学家,有“理学名臣”之称。]家谱后序云:“吾祖出荥阳,过江入闽皆有沿流,孰为固始人哉?闽人称祖皆曰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曰固始,其实滥谬。”
《夹漈集》直斋陈氏[陈振孙(约1186—约1262),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一说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为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曾任嘉兴知府、国子司业,以侍郎、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赠光禄大夫。]曰:“尝怪闽之士族推本家世,辄言出固始,光在唐为下州,固始又其一县,当时不闻显人,安得衣冠望族如许?就令有之,王绪以寿春(安徽省合肥市)屠者,为盗,王潮从之,为部曲转门万里而后入闽,士大夫何缘随逐不置,盖尝思之,王氏初建国人不自保,谩言乡人,幸其不杀,后世子孙承袭其说,世禩绵邈,与其初而忘之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