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复圣后裔——山东省沾化县颜杨张氏家族尊师重教纪实” 复圣第六十代孙颜文智同兄颜文昌自河北滦州赴沾化县六百余载,子孙繁衍22代,人口逾万人。颜文昌住颜家,颜氏后人数千。颜文智住院堤圈村,因“地名不利”更姓张(家谱中有详载)。文智祖有五子,人丁兴旺,后有一孙因过继外祖杨氏为嗣,其后人遂改姓杨,因而形成了沾化县颜杨张氏家族。三姓一脉相承,班序行辈皆同于曲阜《陋巷志》60字。
张姓颜氏后人多集中于堤圈村,实时多为布衣耕织,虽人丁兴旺,但无大器大成。到解放初,村中兴办高小(完全小学)除本村孩子大都上学外,周围邻县、邻村也有不少送子女到堤圈上学,堤圈成了有名的文化中心。堤圈完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也成就了堤圈村的孩子们。50-60年代堤圈村办学有名,尊师重教亦蔚然成风。形成了家家有孩皆读书,陋堂茅舍无白丁之俗。教师是村中最受尊重的人。谁家有重大喜事宴请宾客,都要以请到村中老师作陪为荣。春节和中秋节也有宴请老师之习俗,村民见了老师大多主动打招呼,以示尊敬。有的学生家长逢年过节,以给老师送点礼品为荣,给干部送礼品为耻,前者叫尊师,后者叫拍马屁,尊师是光荣的、高尚的,拍马是丢人的、下贱的。
由于村中上学的多,考出去的学生也特多,70年代初统计光堤圈村当教师的有70余人,因而村中在外工作的人员也特别多。在沾化县县城仅堤圈村的工作人员不下三百余人,党、政、军、农、工商、学、医各界几乎到处都有堤圈村的人,甚至有不少人,居于县里主要领导岗位。当地人们称堤圈村是“才子村”,什么“人杰地灵,先祖有德”,其实这都是尊师重教的结果。假如堤圈人都不上学,目不识丁,那怎么能到外地去担任重要职务呢。
堤圈村在外工作的人多,干部多,高级知识分子多,堤圈人办事也方便的多,如村中要修柏油路,和续家谱,在外工作人员自动捐款数十万,很快把路修好了,也把家谱续好了,各方面的工作都协调的很好,公路修成庆典之时,县里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人,光临现场,这使附近邻村的人都对堤圈刮目相看。
村中人多耕地少,这是全国农村的一个通病,可堤圈村第一生产队就相反,人均土地不仅不减少,反而增多了。这不仅是计划生育搞的好,而主要是教育搞得好的结果。大量孩子升学后户口外迁,再加上农转非的特别多,转走了户口,却带不走土地,因而造成了这一例外。第一生产队中有一个家庭,20年内竞考出去15名大学生,出了三个县级干部,科级干部6名,正教授一名,副教授5人。
堤圈村的人才,很多在海内外教育,科研等部门,成了栋梁之才。有在美国航天中心工作的博士后张景昌。先服务于德国,后被美国聘请。有在参与国家大型工程设计的毕业于哈工大的高工张希岭,现有三人正在读博士,后起之秀,群起令人欣慰。“堤圈出才子”,县里好多人都这么说。例如77年第一次恢复高考,全县考上大专的共有44名,仅堤圈村就有6名,占全县的八分之一多,引起全县的震惊。2008年堤圈考上第一批本科的(580分以上)学生就有7人,加在其他村的颜杨张氏学子2人,共9人进入一本线。二本、三本数十人,沾化县颜面杨张氏宗亲联谊会,为进一步发扬光大尊师重教这一传统美德,落实于科教兴国战略,向每人赠送了奖杯、奖金和鲜花。水晶奖杯的题词是“复圣后裔,国家栋梁;科教兴国,家族之光”。根据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奖金500—3000元不等,主要是精神鼓励。家族“致富精英”张立军,主动拿出助学金9000元,联谊会会长张承收从退休金中捐出5000元,其他宗亲也有资助。重教活动引起乡领导的重视,派宣传部门进行了跟踪报导,并一起合影留念。每个学生家中留下一个大型合影照。照片上面的题词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国兴家,教育为本”。国家振兴靠科技、靠人才、靠教育,家庭振兴也要靠教育。只有尊师重教,多出人才,家庭才有希望,家族才有前途。凡是不重视教育的民族、家族都没有前途和希望。
沾化县颜杨张氏宗亲联谊会
撰稿人:张承收 张景贞 张荣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