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3|回复: 0
收起左侧

颜氏族人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19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27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5-7-30 13: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号应方,颜惟贞六子。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八月十五日,官至太子太师,封爵鲁郡开国公,世人尊称“颜鲁公”。
颜真卿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从十三世祖颜含以下,自西晋迄唐,颜氏一族以儒雅传家,重在学识,尤以训诂、书法见称于世。五世祖颜之推、高祖颜思鲁、曾伯祖颜师古、曾祖颜勤礼、祖父颜昭甫、伯父颜元孙都是有名的硕儒博学之士,朝廷名臣。父颜惟贞,天授元年(公元689年)以考试判入高等,任太子文学,“侍奉文章”。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因历官清白被选为薛王李隆业的僚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卒于薛王友任上。当时,颜真卿年仅三岁。
颜真卿母亲殷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世代皆以儒学、书法闻名于世。而殷家世代与颜家联姻。颜惟贞病逝后遗孤十人,家境贫寒。颜真卿随母寄居在南京通化坊殷家,依靠舅父殷践猷。颜真卿幼年的教育,除母亲的悉心垂训,伯父颜元孙、舅父殷践猷、姑母颜真定及胞兄颜允南也给予孜孜不倦的教诲。颜真卿自幼受家庭熏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即是他勤奋好学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颜真卿少时便积累了坚实的经学和诗赋功底,在书法艺术方面显露了出众的才华。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颜真卿中进士,不久又拔取制科,历仕校书郎、醴泉尉、长安尉,后升监察御史。第二年,奉命出使河西和陇右(今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当时,五原(今宁夏盐池)有桩案件久悬未决。颜真卿审核后,为蒙冤者平反,使冤案得以昭雪。当时这里已久旱无雨,结案时恰逢天降大雨,人们就把它与颜真卿断冤狱联系起来,称之为“御史雨”。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八月,迁殿中侍御史。此时,颜真卿身处朋党李林甫与杨国忠的角逐之中,面对两股恶势力,颜真卿守贞如玉,态度鲜明,绝不参与结党营私。御史中丞宋浑是名臣宋璟之子,因私怨被御史吉温、崔珪诬告,贬谪贺州。此事背景复杂,牵扯到宰相李林甫和权臣杨国忠的派系之争。颜真卿职卑言轻,本可置身事外,远离危害。但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不顾自身安危,当面指责吉温:“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颜真卿传》)此举招致了吉温同党杨国忠的嫌忌,受到排挤,被贬出京,任东都(洛阳)畿采访判官。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十二月,再入御史台为殿中侍御史。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三月,迁尚书省兵部员外郎。
颜真卿的奏议文章,率真慷慨,说理透辟,意直气壮,生动感人,在书写墓志和碑文时,也宗经尚典,宏词沉郁。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颜真卿在长安为千福寺和尚费全书写了墓碑《多宝塔感应碑》。正当壮年的颜真卿,在书法上已赶上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晚年的成就了。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颜真卿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为杨国忠所不容,被杨以加强地方吏治为名,逐出中央政府,担任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太守。
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李林甫、杨国忠先后为相,淆乱朝纲,闭塞言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阴蓄异志已达数年之久,暗地招兵买马,阴谋叛变。颜真卿身处虎狼之地,以虞不测之祸,假借防范洪汛,加紧修固城墙,疏浚城河,并悄悄登记壮丁,储备粮草,积极做好反叛乱的准备。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冬,安禄山派人至平原,名为游历,实为侦查军情。颜真卿坦然策马,亲自至境上迎候,并约集文士,泛舟饮酒,赋诗写字,打消了安禄山的怀疑。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判乱,以高尚、庄严两龌龊士人为谋士,鸠集孙孝哲、史思明、阿史那承庆等武士,拥兵20万自渔阳而南下,直扑洛阳。叛军铁骑,狼奔豕突河北二十四郡,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各郡纷纷陷落,唯独平原一城固守。唐玄宗听到河北各郡纷纷陷落的消息时,哀叹道:“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当听到平原郡坚守的情况时,激动得对左右说:“河北二十四郡,唯真卿一人而已。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乃若此!”安禄山叛军十一月九日南下,十二月十三日便攻陷洛阳,杀死留守李憕、卢奕、蒋清,并派党羽段子光携三人首级来胁迫颜真卿投降。首级传到平原,段子光有恃无恐,威胁颜真卿说:“仆射十三日入东京,远近尽降。闻河北诸郡不从,故令我告之。公若损我,悔有日在!”(殷亮《颜鲁公行状》)说完摆开三具首级。颜真卿确认是李、卢、蒋三人首级,为了稳定军心,他强忍悲痛,当着众人的面说他与三人熟识,首级是假的,立命部下,当场斩了段子光,表示了同叛军战斗到底的决心,并为李憕等人发丧,哭祭三天,左右将士没有不落泪者。颜真卿一面固守平原,一面令卢逖去常山联络堂兄颜杲卿起兵,一同讨伐安禄山。常山太守颜杲卿破土门(井陉),起事成功,河北诸郡纷纷反正,归顺朝廷,大家公推颜真卿为盟主,得兵20万。平原、常山东西相对,互成犄角之势,切断安禄山叛军同后方的联系和归路,有效地牵制了安禄山西进的力量,使朝廷得以重整旗鼓,调兵遣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平原》诗中这样评价道:“唐家再造李郭力,逆贼牵制公威灵。”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派史思明攻打常山。颜杲卿率军民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城陷被害。颜杲卿遇难不久,唐将李光弼率军出土门,攻克常山。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十万大军会师常山,当时被皇帝授为户部侍郎充本郡防御使的颜真卿也率军向西南魏郡进发,在堂邑附近同太守袁知泰的将领白嗣深二万人激战终日,大败敌军,歼敌一万多人,收复魏郡。堂邑一战,是唐王朝在河北讨叛战役中唯一的一次大胜利。顿时,河北军威大振,境内人心安定了许多。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在率部攻打信都(今河北冀县)时,久攻不下,却又造成重大损失,因豪无战功而受到朝廷指责。颜真卿为顾及平叛大局,把堂邑之战的功劳让给贺兰进明,使他据此升为河北招讨使。
平卢(今辽宁朝阳一带)将领刘客奴(正臣)等打算杀死安禄山的节度使反正,特派人渡海与颜真卿联系。为坚定其反正归顺之决心,颜真卿不但派人送去大批军饷和军服,还让长子颜頍前去做“人质”。在兵荒马乱中,颜頍流落中原十余年,历尽煎熬,三十岁时才回到父亲身边,后又不幸早逝。
颜真卿在河北的军事行动有力地声援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军事进攻。但因唐王朝的腐败和大臣之间的相互倾轧,使京洛战场失利,潼关、长安相继失陷,唐玄宗仓皇逃蜀,肃宗李亨在灵武继位。肃宗急于收复长安,把郭子仪、李光弼大军从河北战场调回,安禄山趁势派大军猛攻河北,至使河北广大的土地又重新陷入叛军之手。颜真卿孤城难守,不得已撤出平原。
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四月,颜真卿历尽艰辛赴凤翔朝见肃宗,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旧唐书·官职三》)。面对朝廷纲纪松弛的局面和部分朝官“苟贪利权,多致颠覆,害政非一,妨贤实多”(《谢兼御史大夫表》)的现象,颜真卿以振举朝纲为己任,秉公执法,对朝臣的过错知无不言。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崔漪面带酒容上朝,谏议大夫李何忌不孝父母,朝会时行为不检点,颜真卿立即上奏朝廷,使二人受到处罚。当朝宰相房琯是武后时宰相房融之子,与颜氏家族一向交谊深厚,但他在率军平叛时指挥失误,致使陈涛斜之败。兵败后竟称病不朝,不理政务,“日与庶子刘秩,谏议大夫李揖,高谈释、老,或听门客董庭兰鼓琴”(《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已属渎职,又公开袒护李何忌,纵容董庭兰收受贿赂。颜真卿不徇私情,据理弹劾,朝廷罢免了房琯的宰相之职,降为太子少师。
颜真卿自二十六岁登科,二十九岁任校书郎九品官以来,以尽职为己任,忤权臣,凌焰势,尽职宪台,以图重整朝纲。锋芒初试,终为宰相所忌,当论太庙筑坛事,为宰相所恶,以“事乖执法,情未灭私”的罪名,于十二月贬为同州(即冯翊,今陕西大荔)刺史。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三月,转蒲州(今山西永济)刺史,充本州防御使,晋爵丹阳开国侯。十月又受到酷吏唐旻的诬告,左迁饶州(今江西鄱阳)刺史。
在饶州刺史任上,时饶州一带盗匪横行,颜真卿首先注重教化,整顿治安,大力缉捕盗贼,对为首作恶者,一经捕获,即行处斩,使凶顽之徒很快匿迹。德兴县妇女程小娘,父亲、兄长皆被强盗杀害,她自己也曾被劫掳。颜真卿得悉后,仔细询问案情,随即差遣得力捕役将盗首擒获,磔之于市,全州人拍手称快,自此“四境肃然”。其次,颜真卿针对饶州徭役、捐税苛重,经济每况愈下的趋势,采取了简徭役、黜贪残、劝课农桑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在饶州任职虽然不足一年,但政绩突出,影响深远。历代撰修图经方志,无不提及他的德政。宋代以后,人们往往把他与范仲淹在饶州的德政相提并论,称为“颜范遗风”。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六月,调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充浙西节度使兼江宁军使。当时,扬州长史刘展蓄谋反叛的迹象已很明显,颜真卿担心刘展叛变后,侵扰江南,于是选拔良将,训练士卒置备军械,预先做好各种准备。江淮都统李峘却认为是无事生非,向肃宗密奏颜真卿祸乱人心,为人所疑。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二月,颜真卿便被召回长安,任刑部侍郎。不久,刘展果然起兵叛乱,横行江淮,攻陷润州、升州等地,致使百姓惨遭荼毒,李峘败走。
颜真卿受诏入朝任刑部侍郎还未至京,寻改尚书,晋爵县公。时肃宗亲信太监李辅国专掌禁兵并任兵部尚书,在宫廷独断专行。颜真卿不肯迎逢于他,为李辅国所忌恨。七月,颜真卿因与御史中丞敬羽语及政事,酷吏敬羽告他言语忤旨,被李辅国趁机出贬蓬州(今四川仪陇)长史。两年任上,颜真卿救灾恤患,民称其德。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李豫即位。颜真卿召拜利州刺史(今四川广元),因羌人围城,未就任。不久李辅国免职并被杀。十二月,颜真卿被召回长安,入尚书省任户部侍郎。第二年三月调任吏部侍郎,并恢复旧阶,散官为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八月,迁江陵尹兼御史大夫。未行,改尚书右丞。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改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三月二十二日,晋爵鲁郡开国公,上柱国正二品勋阶,食邑三千户。十一月十四日,颜真卿针对尚书右仆射郭英乂在迎接汾阳王郭子仪的兴道会上,谄媚宦官鱼朝恩一事,向郭英乂提出了严正的批评,写了著名的《与郭仆射书》,又称《争坐位帖》。元载与李辅国是一丘之貉,李辅国死后,元载唯恐有人攻讦他的罪行,便通过御史中丞李进以代宗的名义向百官宣布:“诸司官奏事颇多,朕不惮省览,但所奏多挟私谗毁,自今论事者,诸司官皆须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后奏闻。”(《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诏谕一下,朝野哗然。时任吏部尚书的颜真卿不顾个人利害,凛然而起,写下了另一篇著名于史的诤谏《论百官论事疏》,反对这道堵塞言路的谕旨:“诸司长官皆达官也,言皆专达天子也。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曰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焉……臣窃闻陛下在陕州时,奏事者不限贵贱,务广闻见,乃尧舜之事也……”(同上)奏折被宦官传抄出来,在朝廷内外广为传抄,影响很大。元载深恨之。次年二月,摄祭太庙,颜真卿以祭器不修,言之于朝,元载诬以诽谤朝政,怂恿代宗将颜真卿出贬硖州(今湖北宜昌)别驾。三月,又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马。后又谪守抚州(今江西临川),大历七年再历湖州刺史。
在抚州刺史任上,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经常泛滥淹没农田的现状,他集资鸠工,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不仅解除了水患,而且可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坝,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在湖州他广泛结交历史上著名文人和儒、释、道、宦各方友朋多达八十余人,探讨学习,著书立说,筑路建亭,修缮寺观。并亲笔书写了《天下放生池碑铭》。
直至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奸相元载伏诛,颜真卿才在中书侍郎杨绾的推荐下奉诏入朝,任刑部尚书,次年改任吏部尚书。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代宗去世,德宗李适继位。颜真卿以吏部尚书充礼仪使,参定朝廷礼仪。后为宰相杨炎所忌,免吏部尚书,改任太子太师。卢杞代杨炎为相后,更加嫉贤妒能,专权自恣。他曾派人征求颜真卿的意见,以出任何方节度使为宜。颜真卿听后十分生气,便到中书省面责其曰:“真卿因性格褊躁,为小人所憎,窜逐不止一次,今已羸老,幸得宰相庇护。宰相先父御史中丞卢奕曾被安禄山传首至平原,面上有血痕,真卿不敢用衣拭,硬是用舌舐净,相公能忍不容?”卢杞矍然下拜,然益加衔恨。
当时,淮西都统李希烈背叛朝廷,攻陷汝州,卢杞为借刀杀人,对德宗说:“希烈年少骁将,恃功傲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昏聩的德宗,竟不顾大臣谏阻,诏颜真卿以淮西宣慰使身份前往许州(今河南许昌)宣慰李希烈。颜真卿明知卢杞用意,但为了国家利益,他不顾七十多岁高龄,毅然前往。颜真卿到达李希烈军营后,李希烈使出种种伎俩,威逼利诱,颜真卿不仅始终没有屈服,而且据理力争,痛斥叛贼,并力劝李希烈归顺朝廷。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李希烈谋划在汴州(今河南开封)称帝,派人去向颜真卿请教登基礼仪,颜真卿严正回答道:“老夫曾掌国礼,所记惟诸侯朝见天子礼耳!”李希烈不日即皇帝位,国号大楚。事后派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囚所,堆柴燃油胁迫颜真卿曰:“不能屈节,当自焚。”颜真卿闻声昂然走向火堆,使者惶惶然惊愧交臻,急忙加以拦阻。
自兴元以后,王师复振,五月收复京师,斩伪汉王党羽李希倩,十一月收复汴州,李希烈遁逃蔡州。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正月,移囚颜真卿于蔡州龙兴寺。李希倩是李希烈的弟弟,李希烈闻讯弟弟被杀,勃然大怒,即行报复,于八月十三日,派人到龙兴寺缢杀了颜真卿,时年七十七岁。
嗣曹王李皋听到颜真卿被害的消息后,泪流满面,三军将士为之痛哭。于是李皋上表朝廷,陈述颜真卿的高风亮节。第二年四月,李希烈部将陈先奇鸩杀李希烈,率叛军归顺朝廷。十一月,陈先奇派军将护送颜真卿灵柩回京。德宗闻鲁公死,为其辍朝五日,且诏赠“司徒”,谥“文忠”。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十一月,颜真卿灵柩由其子颜頵、颜硕营护回京,“灵车归路,千里同悲”。最后,移窆于万年凤栖原颜氏祖茔,右庶子令狐峘写了神道碑铭。其后,平原、抚州、湖州、吉州、沂州、金陵、永嘉等地又相继建立颜鲁公祠堂及衣冠冢等,刊石建碑,千古共祀。
颜真卿文集有:在吉州著《卢陵集》十卷,在抚州著《临川集》十卷,刺湖州著《吴兴集》十卷、《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任礼仪使时著《礼仪集》十卷,均不传。《颜鲁公文集》十五卷见行于世。其书法作品现存有170多件,如《大唐中兴颂》、《祭侄文稿》等,均是传世之瑰宝。

颜允藏
颜允臧,字季宁,颜惟贞第七子,生于唐少帝李重茂元年庚戌(公元710年)。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应县令举对策及第,授延昌令,监察御史,赐绯鱼袋,以清白闻名。肃宗至德初年,奔行在,拜监察御史,推劾不避强御。仕朔方节度判官,迁殿中侍御史。出为栎阳令,时录事有作奸犯科者,立榜杀之,豪强惴恐,全县屏息。迁侍御史,转大理正复,拜御史兼太子中允。唐代宗广德三年(公元765年)十月,拜江陵少尹兼侍御史,充荆南行军司马,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十月五日暴卒于江陵任上,享年五十九岁。累官至朝散大夫,勋上柱国。原配韦氏,继配殷氏,生三子:颜颇、颜颒、颜 。
颜泉明
颜泉明,颜杲卿长子。初仕安平尉,孝义佐父,授左金吾兵曹,迁郫县令,擢彭州司马。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颜泉明在安史之乱中,于常山佐父举义旗。在常山起义成功后,尊父命与真定县令贾深,郡人翟万德等赴京呈献叛将李钦凑首级,并押送俘虏报捷。安禄山伪宰相张通儒之弟张通幽时任内丘县丞,以开脱自己挽救族人,请求与颜泉明等一同赴京,行至太原,张通幽勾结太原尹王承业扣押颜泉明等人。王承业另写新表,将井陉大捷之功据为己有,另派亲信赴京报捷。玄宗皇帝未辨真伪,加封王承业为羽林大将军。张通幽又在杨国忠面前百般诋毁,加之贾深不为作证,至使颜杲卿不仅未得到褒扬,反而蒙受不白之冤。
王承业遣颜泉明回常山,还表面上赠之甘旨,却暗地里派壮士翟乔在路上扮贼诛杀颜泉明。壮士翟乔为之亦愤,不忍加害,并以实情相告,颜泉明幸免于祸。
颜泉明后陷敌军之手,历经磨难辗转来到蒲州,找到任职蒲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的颜真卿,向叔父禀明原委。颜真卿得知真相后悲愤难抑,立即上表朝廷为堂兄申诉。乾元元年(758年)五月二十八日,肃宗下诏追赠颜杲卿太子太保,谥“忠节”。常山沦陷中受害将士也受到追赠。
颜泉明又奉颜真卿之命,回河北寻找失散流落的亲属。他沿途号泣求访,哀感路人,先后赎回姑母、姐妹,而后才赎回自己的儿子。姑母的女儿被叛军劫虏,时颜泉明手中有钱二百缗,他想用来赎回自己的女儿,可看到姑母悲痛不已,便先赎回姑母的女儿。等到他借钱欲赎回自己的女儿时,已不知女儿的去向。颜泉明一路上遇到了流落在河北地区的众堂姐妹和父亲的部将袁履谦等人的妻小,共五十余家,三百余口。一路上大家均分所有钱粮,如同至亲。至蒲州,颜真卿对他们一一周济,让他们度过了很长一段安定的日子,欲他往者,准备盘缠送之。
颜泉明找回了颜杲卿、袁履谦、颜季明及卢逖等人遗骸,护还长安,重新安葬。后任职四川郫县令,政化清明,人情翕然,被成都尹举荐,迁彭州司马。“家贫,居官清廉。而孤藐相从百口,饘粥不给,无愠叹。居母丧,哀毁骨立。其义行,当世以为难”(《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生五子:颜诞、颜证、颜谅、颜评、颜谊。
颜威明
颜威明,颜杲卿次子。以父死事,受太仆丞,邓州司马,东阳县令。生三子;颜注、颜论、颜诒。
颜季明
颜季明,颜杲卿三子。为安禄山所害,时年十八岁。追赠赞善大夫(五品京官)。一子颜幹。
颜  翙
颜翙,颜旭卿长子。历仕汉州户曹,华原主簿,温县丞,通议令。
颜  岘
颜岘,颜茂曾四子。唐穆宗时为安邑、解县两地摧监巡官,迁汝州录事监查禁史,以功授左善大夫,改授赞善大夫、御史大夫。
颜  颀
颜颀,颜乔卿三子,生于唐天宝己丑(公元749年)三月。性颖巽,博览通古今。仕江陵参军,浚仪尉,越州长史,邹县男。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正月,享年六十五岁。娶曹氏,生三子:颜仁期、颜元淑、颜景灵。
颜 頍
颜頍,封赠太子洗马,仕郑王府司马。颜真卿守平原时,为了能坚定刘客奴反正回归朝廷,被质于刘客奴(正臣)军中做人质,此时他年仅十余岁,至使他在兵荒马乱之中流落中原十余年,人皆视他已死,肃宗遥封为太子洗马,后于三十岁时才辗转回到父亲身边。因在中原流落十余年,身心遭受孤独和惊恐的蹂躏,染疾在身,后不幸英年早逝。
颜 頵
颜頵,颜真卿次子。右率仓曹,栎阳尉,河东士曹,沂水男。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十一月,授五品正官员。生一子;颜曜。
颜  硕
颜硕,颜真卿三子。秘书正字,泾阳尉,殿中侍御史,福州都团练判官,新泰县男。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十一月,授五品正官员。生子三;颜琮、颜璋、颜湘。
颜谋道
颜谋道,唐琅邪临沂人,字宗玄。荫补泽州司法参军,累历乌程、南和二县令,入为户部员外郎,出为相州长史,迁涪、和二州刺史,封琅琊县伯。
颜 防
颜防,唐京兆万年人。唐德宗贞元四年即公元788年,书浑瑊贺表。顺宗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自溰州刺史授湖州刺史。宪宗元和二年即公元807年,任常州刺史。时镇海节度使李锜反,乃矫制斩叛将,传檄诸州进讨。官至同州刺史。卒谥“穆”。《家庙碑》载:“防,有文词。”
颜 标
颜标,唐人。唐宣宗大中末年,郑熏主试,误以为颜真卿后人,取之,旋知非是。后举子赋诗嘲之,有“错认颜标作鲁公”句。郑熏取标,非贿、非势,盖感鲁公忠节。示人心之向往也。众举子嘲之,未揣郑之心也。
颜 证
颜证,颜泉明次子。唐德宗贞元年间,为桂管防御使。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拜桂管观察使。宪宗元和年间,官至右庶了。
颜仁郁
颜仁郁,字文杰,号品俊,生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公元827-835年),他博学经书,胸有大志。唐末,“政荒民散”时政危机四伏,王先之、黄巢农民起义失败后,藩镇割据,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颜仁郁任归德场长官后,勤政爱民,抚慰百姓,倡导垦荒耕作,努力发展生产,百姓温饱得以解决。“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菜辟,三年民用足”。即第一年施以仁政,招抚灾荒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使还家园安居;第二年大力组织百姓开垦田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第三年施政有方,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闽王王审知任命颜仁郁为闽国农官,颜仁郁选派得力官员巡视州县,劝农桑,兴水利,为发展闽国农业做出了贡献。
颜仁郁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百篇。他的诗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出民众的疾苦和欢乐,具有强烈的民众性,传于民间,并流入京师,人们美称其为“颜长官诗”。其诗分为《农桑》(又名《喻农》)、《朱门》、《客路》、《边庭》、《城市》、《贫女》、《负薪》、《空门》、《山居》、《渔父》十门类(各十首),反映了农家、朱门、城市各阶层民众的生活和封建社会的现实。颜仁郁的诗歌被收入《全唐诗》和《新选唐诗三百首》。
颜仁郁卒后,葬于三班纱帽峰山麓。民怀其德皆绘肖像奉祀。唐末宋初在县城浔山麓和三班归德寨(湖内寨)建“颜长官祠”。宋嘉定年间,又在三班后房街建“忠应庙”,塑像祀之。民间把他的事迹神化,传说他“生也爱民,死也爱民”,“有光前扶后,善世保民之功”,宋末“显圣拒元以扶宋”。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赐额“忠应”,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敕封善利侯,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封灵济王,次年封孚佑王。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汀寇入境,闻金鼓声惊怖而遁,皆公默护之灵,动闻京师,复加显惠王”。明嘉靖年间,德化知县许仁,请于学,奉颜仁郁为首祀乡贤。
颜标
颜标,世系不详。唐乾符年间(公元874年至879年)任饶州刺史(今江西上饶)。唐末农民起义军攻城,颜标力战不支,死于城陷之日。事见江西《〈饶州府志〉卷十二·职官四·名宦上》。
颜宏式
颜宏式,颜琮之子,仕同州参军。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以颜真卿之孙,授殿中侍御史。据沂州府(山东临沂)《颜氏族谱》记载:“闻父被害痛心不已,愿殉父难。时有从堂叔任工部尚书名讃者,从堂侄金乡丞名君佐者,二人曰:‘颜氏被禄山所害者多,今公被贼裔所害,尔其应苟活者,承先人之似续尔?’公遂行在同州守墓三十年,命其子曰:‘倘余既没之后,尔其归临沂祭扫先人之灵墓乎!’。故葬同州,一子颜君杰。”
颜弘式
颜弘式,字茂魁,颜曜之子。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生。举进士,任邵陵长史,诏受同州参军,天成三年(928年)卒,享年八十七岁,生三子颜诩、颜翊、颜翔(据湖广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南北颜氏通谱》记载)。
颜庆复
颜庆复,唐人。唐懿宗咸通年间,为左神武将军。咸通十年即公元869年,南诏进陷黎、雅,受诏统兵往援成都。右武卫上将军宋威先至,破敌居多。颜庆复疾之,夺宋威军。次年,拜东川节度使。南诏兵退去后,教蜀人守备之策。南诏知有备,不复犯成都。
颜  诩
颜诩,字如昌,一字宗鲁,号思嵩,进士第,颜弘式之子。少孤,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年间(公元923-946年)自金陵赴吉州永新任县令。颜诩觅鲁公永新捣石遗迹---颜真卿游览禾山所书 “龙溪”大字,青原山净居寺题名“礼关”。
后为避兵乱,遂与其弟颜翊、颜翔徙居永新双乳峰下捣石村。笃志儒学,尤精词翰,严于礼法。当时因战乱而寄居其门下的宾客亲友常有十几人之多,颜诩早晚接待而无懈怠,即使少儿上门,相见也衣帽整齐,恭敬而不失礼仪。《宋史·孝义传》载:“颜诩,唐太师真卿之后,事继母以孝闻。一门千指,家法严肃,男女异序,少长辑睦。匜架无主,厨馔不异。义居数十年,终日怡愉,家人不见其喜愠。年七十余卒。”子侄二十余人,皆习儒明经。听说有的子弟与宾客戏耍影响了学业,他并不当面责备,而是手抄韦曜《博弈论》挂在室壁上,使之自感惭愧。他的季父因占据乡邻桑田引起诉讼,县令将此事告知颜诩,他当即自己出钱赔偿了对方。所居捣石村,泉石相依,碧鲜丛绕,翠微环列,杜绝尘嚣。水部员外郎孟宾于、司农卿何蒙、殿中丞蒯鳌、国使馆孙伯纯各作诗序相赠。卒后由长子颜谌之、次子颜谟之护送至金陵葬北曲勾山。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朝廷下诏旌表其门,改乡名为“义感”,里名为“和顺”。 著《秋山草堂》。五子,谌之,谟之,谳之,诚之,谫之。
颜 翊
颜翊,字禾川,号群山,别号木石主人。性格好静,仁善信,以孝友闻名四方。笃以儒学,尤精词翰,严于礼法。举进士第,初仕襄阳主薄,晋升巴县令,迁宝宁峰太守。五代时,授台州招讨使,后归永新讲学,主白鹿院事。生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后晋高祖统一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卒,享年六十六岁。宋晦庵先生朱熹在颜氏家谱序文中曰:“及葬之日,远方吊者以千计,服缞绖徒跣者百余人。时议谓泉下得其仁人。观孟宾于题颜处士二十绝可见之矣。”生二子,颜俨、颜兴。
颜  翔
颜翔,字东龙,举人,仕赣州长史,鹿州剌史,致仕后归永新,生二子,颜禄、颜质。
颜文铎
颜文铎,赠太常卿,平原郡节度副使。李阐为其撰神道碑并书丹额“周赠太常卿颜公神道碑”。生子颜衎。
颜承祐
颜承祐,系颜文威之子,系复圣四十六代嫡长孙。颜承祐由峄山迁徙回曲阜故里。生二子:颜崇德、颜仲昌。长子崇德无后,宗子地位则由次子仲昌取代。
颜  涉
颜涉,系颜文蕴之子,乡贡进士。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太祖郭威行至曲阜,以兖国公之后裔,特授曲阜县主簿。居曲阜故里,生四子:颜匡朗、颜匡密、颜匡美、颜匡赞。
颜  衎
颜衎,字祖德,系颜文铎之子。少时能苦学,治《左氏春秋》,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科举擢第,历仕北海主簿,临济、邹平令,以治行闻于世。天平观察推官房知温镇守青州,招其为幕僚。房知温险愎厚敛,多为不法。颜衎每遇其事极力规谏。后晋代梁,高祖石敬瑭入洛阳,房知温恃兵自傲,颜衎审时度势劝其入贡,受到石敬瑭嘉奖,归功于颜衎,拜殿中,不久迁都官员外郎,充河阳三城节度使。累迁河阳三城节度使,知州事。后历任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青州行营司马、驾部郎中、盐铁判官、天平军节度副使等职。后晋开运末年(公元946年)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后辞官,侍养其母。后周广顺初年(公元951年)起为尚书右丞,旋充端明殿学士。后周太祖郭威征兖州,以颜衎权知州事。归朝后,权知开封。显德初年(公元954年)上表辞官,授工部尚书放还乡里。年七十四岁卒,生五子:颜柽、颜进朝、颜知勉、颜知谦、颜卓。
颜仲昌
颜仲昌,系复圣四十七代嫡长孙。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讲五经,赐第,终南京判官,以曾孙颜岐任执政,赠太子少保。生四子:颜太初、颜太易、颜太元、颜太冲。
颜季昌
颜季昌,系颜大烈之子,仕海陵县尉。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有从堂叔祖颜文威、颜文铎劝归于鲁之曲阜,公曰:“余曾祖受高祖之命祭扫先人之灵墓,余小子岂敢归乎?”卒葬临沂之祖茔。生一子:颜念鲁。
颜化綵
颜化綵,名徒纹,唐明经博士颜文丽之子,福建归德场(今德化县)三班乡泗滨村人。陶瓷工艺名家。生于陶瓷业比较繁荣的泗滨。任归德场长官的颜仁郁曾在其诗中,生动地描写了故乡农桑、陶瓷业兴旺的情景:“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麦黄正满绿叶密,稻黄无际红云平。”这里的地碓,是指加工瓷土的工具。颜化綵总结了本地先辈制作的智慧结晶,编著了一部陶瓷工艺专著《陶业法》,并绘制了《梅岭图》,规划了梅岭陶瓷的发展蓝图。至明代正统、景泰年间,后人颜俊高得到颜化綵《陶业法》善本,按图依法建梅岭窑,开始成规模生产瓷器。所产瓷器远销海外,“千余丁仰给裕如斯”。
颜元晋
颜元晋,字天一,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武魁进士,统兵镇守于楚。历岳阳、常德、长沙、衡阳,永宝各郡恢愎有功,遂镇衡郡,因叔父颜良为衡郡长史数任,故具表谢恩辞爵。宋真宗天僖五年卒,享年七十四岁,生三子,德佩、德乾、德坤。
颜太初
颜太初,字淳之,自号“凫绎先生”。系复圣四十八代嫡长孙。少博学有才华,喜为诗,慷慨好义。颜太初作《东州逸党书》,时任御史中丞的孔道辅阅后深感器重。中进士后,尚为临晋主簿,莒县尉。宋天圣年间为亳州卫真令,亳人黎得润为官吏诬陷,屈死狱中,颜太初乃以诗发其怨,见者莫不壮之。任临晋主簿时,此前有太常博士宋武任同州通判,与太守争事,宋武怨恨而死。太守深恨之,搜构其子罪名,其子发狂亦死,父子寓骨于僧舍,当时太守方以贵显,无人敢为其直冤。颜太初因事至同州,闻此毅然葬宋武父子。著名诗人苏舜钦表其事于墓左。后迁应天府户曹参军,累官南京国子监说书。隐于凫、绎两山之间,自号“凫绎先生”。有文集十卷及《淳曜联英》行世。生三子:颜复、颜公弼、颜随。

颜  端
颜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驾幸曲阜,以兖国公之后裔,特授郊社斋郎,终桂阳司理。生三子:颜继、颜希、颜绍。
颜  复
颜复,字长道,颜太初长子,系复圣五十代嫡长孙,东鲁名士。北宋仁宗嘉祐年间,皇帝下诏郡国敦访遗贤逸士,策试于中书省者有二十一人,考官欧阳修以颜复所上策言为第一,上奏仁宗,赐进士,仕校书郎,永宁县知县。宋熙宁年间任国子直讲,元祐初召为太常博士。上奏章“士民礼制不立,下无矝式。”请令礼部官员荟萃古今典范,为《五礼书》。又请考证祀典,使大小群祀,尽合圣人之法典,为后世所效法。迁礼部员外郎,兼崇正殿说书。时孔宗翰请教尊奉孔子之祀法,颜复云及五议,一曰:欲专其祠;二曰:飨优其田;三曰:禄捐其庙;四曰:干司其法;五曰:则训其子孙,朝廷多从之。进起居舍人兼侍讲,拜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祭酒,不足一年,改天章阁待制。年五十七岁去世。王言叟等人奏称颜复学行超特,宜加优赙,诏赐钱五十万治丧。著《陈亚之诗帖跋》、《宋书》有传。生六子:颜峣、颜岐、颜崘、颜 、颜嶕、颜岹。

颜孝初
颜孝初,宋泉州永春慕仁里人。北宋仁宗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中进士。初廷对有升黜,颜孝初凡两中南宫。以文名世,尤工于诗,人争诵之,至今脍炙人口。官秘书省校书郎。祀永春乡贤祠,载入郡人物志。
颜直之
颜直之,字方叔,号乐闲居士,宋平江府长洲(江苏吴县)人。气貌丰硕,善摄生,官至中散大夫。工画人物,善小篆,得秦《诅楚文》笔意。曾为参政楼钥书《攻愧斋》榜,楼钥为之赋诗赞美。著《集古篆韵》二十卷。
颜博文
颜博文,北宋画家。字持约,山东德州人。徽宗重和元年即公元1118年进士。历仕著作佐郎、中书舍人。金人立伪楚时,充事务官,草劝进表。宋靖康之乱,金兵南侵,高宗南渡初期,责授果州别驾、澧州安置,移贺州。以诗、画擅名,长于人物,有横披十六罗汉,其笔法位置如李公麟,但意差短;又善于水墨花卉,喜作墨梅;所作山水,亦颇有情致。晚年贬广州,以卖画为生。
颜 度
颜度,字鲁子,南宋江苏昆山人。以文章政事名于一时,登进士第,历海门主簿、临海令,有循绩。改长兴县知县,遇事慈善宽容,人不忍欺,审理案件,能于淳朴中生出智计,以得其事实真相,被人称做神明。有一次某亲王自宁国入朝,在其县界停船休息,看到为其挽船的都是妇女,感到很奇怪,向她们询问,她们回答,知县“颜佛子”爱惜民力,让男子都下田耕种去了,一时很难召集来,她们恐颜公受牵累,所以都来担当差役。该王入朝后向皇帝秉明此事,皇帝下诏拜其为监察御史,累迁工部侍郎、江东京西运副、福建运副、湖州知州、以秘阁修撰提举冲祐观。颜度与朱熹为善,宋孝宗谓颜度每出一言,不动如山,因以“如山”自号。
颜希芝
颜希芝,福建泉州人。南宋理宗年间(公元1225—1227年)科举中状元,钦命为巡按抚州。
颜雷炎
颜雷炎,字震伯,生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癸巳。由州庠《章华台赋》中进士,任浏阳县尹升潭州佥判。瑞宗景炎元年因元兵死难,嘉其忠节,赠礼部尚书,建祠享祀。时年四十三岁,葬大南冲龙形。
颜三甫
颜三甫,字均餐,号树菴,生于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籍贯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随宦徙居广东化州石龙,卜居城东霞街,立籍申十一都。进士及第,为修职郎,粤西开基祖。
颜  继
颜继,颜端长子。进士,自颜峣以下,子孙南徙,曲阜故里颜氏则以颜继为宗。世居陋巷故宅,主奉祀事。生二子:颜昌、颜择。自颜昌、颜择二公八世孙,之美、之习、之恭、之昭、之兖、之问 之德七公,派分三户,既大宗户、泗皋户、磁山户。
颜  希
颜希,南宋进士,徙居陋巷。生三子;颜终、颜絪、颜经。三公八世孙;之纪、之恒、之古、之益、之载五公,派分十户,既泗南户、陶村户、巧泉户、龙湾户、萃溪户、泗皋户、泗东户、临泗户,世有谱系亦不详载。
颜  绍
颜绍,进义校尉,徙居陋巷,后迁徙临沂。生四子;颜广、颜唐、颜庚、颜康,至八世孙,之德、之义、之荣三公,居临沂。之祖、之问、之固、之友,再迁徙曲阜。大宗分户,之祖分为汉下户,之问、之固、之友三公分防山户、陶乐户。之德、之义、之荣皆不与溯。颜绍卒葬芦柞村之北境(今苍山县芦柞村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4-27 02:10 , Processed in 0.23489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