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54|回复: 1
收起左侧

“海丝”始于梅岭,“世界瓷都”源于迪云州

[复制链接]

306

主题

47

回帖

196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68
admin 发表于 2016-8-21 14: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亲,实名注册一下吧,方便大家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福建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福建德化其陶瓷业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去年荣获“世界瓷都”称号。其始端于唐末五代闽国王审知执政期间。从现有资料看,那时颜仁郁、颜化彩叔侄对德化陶瓷业发展贡献最大。
      据清乾隆版《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乡贤)记载:“颜仁郁,字文杰,归德场场长,号颜长官。时政荒民散,公抚之,一年繈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有诗百篇,传于民间,至今邑人歌之。”在德化,非发展陶瓷业无法做到“民用足”。而颜仁郁侄儿颜化彩编著了《陶业法》,绘制了《梅岭图》,成为德化历史上第一位总结陶瓷业经验并研究,具有前瞻性的历史人物。
       颜仁郁叔侄能成为德化陶瓷业的开拓者,与其中原身世有很大关系。据《德化泗滨颜氏族谱》记载,颜仁郁的先祖颜真卿为唐开元进士,安禄山叛乱时,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入京任太子太师等要职,封鲁郡公。唐德宗时,受奸臣设计陷害,颜真卿被割据军阀缢死,颜氏家族受到很大打击,颜真卿子颜庀(颜仁郁曾祖)便从都城长安迁回河南温县故居;以后虽然当过礼部郎的小官,但已无意于仕途。温县离盛产白瓷的河北定州(定窑)不远,颜氏家族对定窑必有所了解。后来颜仁郁的祖父颜景茂(颜真卿孙)担任福州侯官县县令,并带第三子颜芳入闽。
       颜芳字教先,号泽三,“少习诗礼,旋擢明经”,“独不嗜仕宦,乐游山水,结纳名流,道义相高,声名籍籍。”唐永贞元年(805年),18岁的颜芳经闽江、大樟溪到浐溪,从福州来到当时永泰县所辖的归德场(公元785年至804年唐德宗贞元年间,永泰县析归义乡置归德场)。在归德场山亭里(现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颜芳被当地金员外聘为私墪教师, “三年中,春风化雨,桃李咸沾”。据乾隆版《德化县志》记载:“(唐)永贞元年金员外聘请颜芳为师,为德化史载最早的办学形式”。
  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颜芳年届30,“卜筑”新居“永茂堂”。他“偕儿童耕云锄雨,共圃灌园”。颜芳活了77岁,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去世,成为泗滨颜氏的肇基始祖。
  颜芳生有七个儿子,仅五子颜文丽及七子颜仁郁留居德化。颜文丽号品藻,“        弱冠举秀才,终生不仕”。颜仁郁生于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9年)。他少有大志;但时逢唐末乱世,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直至63岁那年(公元898年,唐昭宗乾宁5年)王审知接任威武军节度使时,发现了这个人才,并任命为归德场场长。颜仁郁减免赋税,招抚流民,倡导垦荒,发展陶瓷,适应闽国内、外贸易需要,使德化出现了“一年繈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的新气象。颜仁郁在《赞神曲》一诗中,生动描写了全村老少制造陶瓷的场面:“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这种描写,在德化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颜仁郁诗“山居之五”(本诗收入《全唐诗》)还提到用瓷瓶装茶:“傍人莫怪山间静,药满瓷瓶酒满樽。”我国古代,茶叶首先作为药用进入百姓生活;这里讲的“药满瓷瓶”,应指“茶满瓷瓶”。而当时酒碗和茶碗并没有严格分开。说明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瓷器了,与隋、唐时代只有达官贵人才用瓷器相比,已大不一样了。他在诗“山居之二”中还写道:“柏树竹阴覆竹斋,烧黑药灶纵高怀”。 “烧黑药灶”应当是“煎茶”。
  颜文丽去世时,颜化彩刚18岁,在其叔颜仁郁关照下成长。他“弱冠入国子太学,文炙一时,列为博士。”颜仁郁出任归德场场长那年,颜化彩35岁,正是才华横溢的年代。《德化泗滨颜氏族谱》记载,颜化彩“最大者著陶业法,绘梅岭图,俾后人谋”。其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开德化之先河。而当时颜仁郁领导下德化陶瓷业的发展,是推动颜化彩编著《陶业法》的最大动力。颜仁郁、颜化彩居住的归德场山亭里(现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村旁的南岭(又称梅岭),邻近观音歧(德化瓷土著名产地),贮藏的白瓷土量多质好,尤其适合制作德化白瓷;且森林资源及水源都十分丰富,山坡斜度也不大,适合建筑龙窑。颜化彩绘的《梅岭图》,是有根据并具前瞻性的。传至明代正统、景泰年间,后人颜俊高得颜化彩《陶业法》善本,按图依法建梅岭窑(即南岭窑),取得实效,颜俊高一尊绿釉描金瓷观音作品曾在2005年拍卖得价650万元。到清朝泗滨已有窑址十个,其中南岭窑址范围最大,大约有七百亩,三十多条龙窑,一百多个工场作坊。“千余丁仰给裕如斯”。
       德化白瓷
       中国福建的德化白瓷,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德化白瓷是中国陶瓷史、雕塑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种,宋、元时期“马可波罗瓷”是德化白瓷的发展期,明、清时期“中国白”是德化白瓷的成熟期。
  德化白瓷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制瓷法由《马可波罗游记》首先外传欧洲,由此引发了长达三百年的欧洲“白瓷”的仿制史。最终在1710年由德国麦森仿制成功,整个欧洲开始了长达百年的以德化白瓷为样本的制瓷史。
何朝宗,明代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后所村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杰出的陶艺家和雕塑家,被誉为“瓷圣”。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有诗吟:“明代德化何朝宗,瓷艺史上实无双;我今称他为瓷圣,他最无愧足以当。”
  明代德化白瓷艺术大师何朝宗,以其“鬼斧神工”将全世界最白的德化瓷泥演绎得淋漓尽致,其“中国白”观音、达摩塑像不仅征服了东方世界,还征服了西方世界,其艺术水准绝不亚于同期欧洲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和后期的罗丹。  
  中国陶瓷雕塑有史以来形成三大艺术成就:秦兵马俑、唐三彩、明、清德化瓷塑。秦兵马俑是高、大写实陶塑作品的代表,唐三彩是艳丽写意陶塑作品的代表,明、清德化瓷塑是精细传神瓷塑作品的代表。
从宋、元时期的“马可波罗瓷”到明、清时期的“中国白”,可以说是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最为辉煌时期的畅销产品。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两种中国瓷器都是德化窑所生产。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1275年来到中国,他在游记中记述了在德化窑的见闻,“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因德化瓷是马可波罗首先介绍并带回欧洲,意大利学者将其命名为“马可波罗瓷”。
  据考古及传世资料表明,德化在宋时即有生产白瓷,元代白瓷观音已很成熟并成为朝廷贡品,目前国内、外尚有少量遗存。现存威尼斯圣马可宝物陈列所的“马可波罗罐”是目前有文献可证,最早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
  “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不兰克帝支那”),是法国人普拉德在《1692年巴黎通讯地址实用手册》一书中对明末清初德化白瓷的命名。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从“Porcelain”到“欧洲白瓷之母”
  在西方,瓷器通用英文单词叫做Porcelain而Porcelain这个词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是贝壳的意思。马可波罗在元代曾经造访云南省的大理市和福建省的德化县,精美的德化白瓷呈半透明状,洁白似他在大理市所见的贝壳,便以为是贝壳磨粉所造,于是就叫它贝壳瓷,使用了Porcelain这一美如贝壳的别称来命名中国瓷器。由于马可波罗在德化考察时的命名,数百年来Porcelain已经成为瓷器的通用英文单词。
  正是由于德化白瓷的洁白、光亮、高透光度,以及《马可波罗游记》传播的影响,欧洲人从此踏上了长达数百年仿制中国瓷器的历程。他们一直以为瓷器是可以按欧洲制造玻璃的方法去制造。
  欧洲最早学习制瓷的国家是马可波罗的家乡意大利,他们在1470年从《马可波罗游记》那里学到了德化制瓷法,生产出“梅迪契瓷器”,实际上产品还是陶器。1708年,德国化学家柏特格历经数年的努力,认识到瓷器是瓷土所制作,第一次成功烧制出欧洲真正意义上的硬质瓷器。1710年6月6日麦森皇家瓷厂在德国德累斯顿正式建立。在德国的引领下,当时不少欧洲皇家瓷器工厂都纷纷模仿生产德化白瓷。法国的圣科得、查得密瓷器工厂,英国切尔西工厂都纷纷仿制。德国麦森瓷厂还模仿德化的弥勒佛,著名工艺家柏特格也用红色黏土复制了高14寸的德化瓷送子观音。德化白瓷的传人,可以说在欧洲创立了欧洲白瓷和欧洲瓷塑两大系统,对欧洲陶瓷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世界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天下共宝之”到“中国白”课题研究
  德化白瓷的问世和外销,引起艺坛的巨大反响,获得高度评价。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白高丽”,“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可以说是比白玉更为为华丽。以陶土的技巧来说是比,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而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法国美术家把它命名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萄萄牙人认为此“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
  在欧洲,巴黎的吉美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阿斯特丹的的国立博物馆、莫斯科的东方艺术博物馆等世界大型博物馆都珍藏有数以百计被冠名“中国白”的德化白瓷,其中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在1721年就藏有1255件“中国白”的瓷器,成为德化仿制中国瓷器的主要样本。除了各大博物馆外,私人收藏也颇具规模。英国丘吉尔家族藏品就超过1000件,爱尔兰唐纳利、瑞士仇炎之、瑞典肯贝、香港胡惠春、新加坡海蒂等大收藏家均藏有何朝宗等人所作精品的德化白瓷,数量上百件。在非洲,埃及、摩洛哥等国也出土有德化白瓷。在大洋洲,远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动力博物馆、新南威尔士州艺术博物馆也珍藏有何朝宗观音。在美洲,美国的纳尔逊、佛罗里达、波士顿、旧金山、西雅图等地博物馆就有为数不少的精品,其中单何朝宗作品就有10件左右遗存。在亚洲,印尼、菲律宾、日本、越南、新加坡、泰国等国博物馆有关德化白瓷的藏品也比比皆是。中国故宫博物院尚有500件以上的贡品瓷,福建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均有上千件的藏品。
很多中国研究专家对欧洲陶瓷业仿制中国瓷器是从德化白瓷开始都感到奇怪。实际上因为白瓷才是瓷品制作的最基本功。由于德化白瓷有“欧洲白瓷之母”,所以欧洲对德化白瓷的研究从17世纪就已经开始,并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特的研究学科——中国白(Blanc De Chine)。
  1610年出版的《葡萄牙王国记述》一书中记载:“这种(德化)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金、银或水晶瓶更为可爱”。
  早在1850年,英国人就将研究“中国白”德化白瓷印章的专著《关于爱尔兰发现的中国印章》在贝尔法斯特市出版,这是欧洲研究“中国白”德化白瓷的第一本著作。
  英国伦敦的马钱特父子公司在其成立60、70、80周年的时候,都是以举办一场德化白瓷专题展览来庆祝的;1985年、1994年、2006年分别请古陶瓷研究专家精心编著出版一本《中国白》研究书籍,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真正将德化白瓷作为专题研究的时代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居住在英国的爱尔兰人唐纳利花了六年时间于1969年成书的《中国白》,是目前所能见到中外文献中最早以德化白瓷为研究专题的单行本,是国内外学者推崇备至且引用广泛的经典之作,堪称欧洲研究德化白瓷的百科全书。受其影响,欧美研究学者连续推出了数十本《中国白》研究专著,将德化白瓷作为中外文化门交流的一个重要课题来进行系统研究。欧洲研究方向主要放在德化白瓷的外销历史上、存世状况、加彩配件、模仿研制上。
目前欧洲市场德化的存世量大于国内,有些明代的精品在欧洲还是可以买得到的。
     推荐大家去德化县的德化陶瓷博物馆去看看。
     “海丝”始于梅岭,“世界瓷都”源于迪云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1

主题

2198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27
QQ
颜才里 发表于 2016-8-21 14: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颜氏网手机端|小黑屋|颜氏宗亲论坛 ( 闽ICP备12021329号-5 )

GMT+8, 2024-11-22 13:43 , Processed in 0.3499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