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伏生壁藏《尚书》流芳万世
[ 编辑:admin | 时间:2014-11-17 21:54:00 | 浏览:2322次 ]
分享到:

伏生画像

明朝杜堇绘《伏生授经图》

   伏生保藏和传授《尚书》,“挽斯文于不坠”,开创两汉经学,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伏氏家族,自西汉初年伏生传《尚书》之后,即成汉代经学世家,伏生至伏寿计16代,历两汉400余年,世传经学,且以经学有成而进入政界上层,累代公卿,世称“伏不斗”。伏生及伏氏家族,在两汉的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留给后世的是一笔极其厚重的精神遗产。

   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壁藏《尚书》逃遁异乡

   伏生,字子贱,亦名伏胜,秦末汉初名儒,济南郡东平陵(治所在今章丘市龙山镇)人。按《水经注》卷五:“漯水径(通经)崔氏城(今黄河土城)北,又东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又东,径汉征君伏生墓南。”旧传伏生故里有伏生墓,可知伏生当为章丘与邹平交界一带人士。元代状元、著名史学家张起岩曾作《伏生词碑》,是研究伏生其人其事的重要史料。

   春秋时期,孔子弟子中有虙子贱,曾任单父(今山东单县)宰,据《颜氏家训·书下篇》载:“今兖州永昌郡城,旧单父地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云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后。是知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为宓,较可知矣。”可见,伏生是孔子弟子虙子贱的后裔。伏生自幼聪慧,从十岁开始攻读《尚书》。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录了他读《尚书》时的情景:“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每寻八尺)之绳,皆成结矣。”这种独特的学习精神,使他获益匪浅,究竟读了多少遍,读得多么熟可想而知,难怪耄耋之年仍能熟背如初,实在是早已烂熟在心了。秦初,秦始皇为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巩固已取得的政权,在全国选拔了70名博古通今的经学家、方术士,充当国策顾问。时伏生既长,学问亦博,乃被选为儒学博士。

   到了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强大的秦军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秦始皇非常高兴,便宴请文武百官,以示庆贺。有位叫淳于越的博士引经据典,直言不讳地批评始皇否定分封制。又说:“事不师古而能长存者,非所闻也!”这件事触怒了丞相李斯,李斯认为:这些儒生之所以如此“狂言”,都是读书所致,于是他建议秦始皇除秦国的历史书,以及有关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之外,“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甚至“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就在第二天即下达了“焚书令”,有书不交出者杀,伏生冒着生命危险将所存的《尚书》匿藏于家中墙壁里。余怒未息的秦始皇看到儒生们不服,借两位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儒生逃跑之机,又于次年在咸阳活埋了460名儒生,这时伏生早已逃亡异乡了。


上一篇:颜炳罡担任主讲嘉宾的国学讲堂首讲在临沂市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举行
下一篇:文汇报:不能忘记的家训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