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台湾颜艾琳上传《乡愁》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19-01-29 08:07:51 | 浏览:2537次 ]
分享到:

泪目!当《乡愁》首度被两岸音乐人完美演绎时,那张摇椅上的老人已随乡愁而去......


腾讯视频《乡愁》首度被两岸音乐人完美演绎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可观看视频


《乡愁》

现代 ·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中央

那把空摇椅

在等一个永远不会出现的人

——乡愁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的一生

是一代中国人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

1928年,余光中生于南京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余光中随父母迁往重庆

并在那里度过了中学时代

抗战胜利后,余光中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

随后在香港、台湾、美国有较长的生活和学习时间

如此丰富的人生履历

即使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当下也不多见

却属于余光中那代人的寻常

尽管一生都在迁徙

但是诗人始终葆有故乡情结

《乡愁》就是余光中回肠百结的“乡愁”

既有余光中思念母亲的愁绪

也有在时代背景下对祖国的思念

更有着作为一个中国的文人

对于中华文化的那份眷恋

充沛的情感慰藉了所有华人游子的乡愁

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了这首诗

当时的他仅用了20分钟一挥而就

余光中说:“为写这首诗此前已积累了20年,

20多年前离开大陆直到那时的感情一直没有表达,

后来一朝表达,其实不是灵感。”

二十多年的情感一夕爆发

余光中用20分钟写下了享誉海内外的经典诗篇

47年后,内地音乐人赵照用了两年才写下这首歌

为了从余光中家人那里拿到这首诗的授权

赵照翘首以待了近两年

几经波折,直到录制节目前一个多月

才终于获得了余光中家人的认可

这份执着背后源于创作的初心

时至今日赵照仍然记得写歌时

被朴实文字触动的瞬间

一首诗,需要好的旋律唱出来

一首好歌,也需要合适的人、好的声音去演绎

当拿到这首诗的授权后

赵照兴奋之余,感觉自己的歌里还缺少一种声音

而齐豫辽阔空灵的嗓音最适合和他演绎这首《乡愁》

于是赵照第一时间联系到了齐豫

但是面对赵照的热情相邀

齐豫却有自己的顾虑

担心自己的声音

“没有那种愁绪,没有那种沧桑”

这种犹疑让她对赵照的这首歌

一开始“无从下口,不知道从哪里唱”

一番深入讨论后

齐豫和赵照在音乐中找到了完美的默契感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

这首《乡愁》用最特别的方式

演绎出了触动人心的回忆杀

随“乡愁”远去的余光中用动情的朗诵

与齐豫、赵照的歌声默契配合

两岸音乐人跨越时空,用同样的“乡愁”

唱响了亿万华人的故土之情



在聆听这首歌的瞬间

勾起的乡愁是所有听者的情感共振

乡愁是所有人的泪点

让朱丹泪洒现场的乡愁

是未能与离世亲人告别的遗憾

她的乡愁,是成长的代价



让康震一度哽咽的乡愁

是一种滋味

是味蕾与美食磕碰时的五味杂陈



乡愁是全球华人的共同归属感

是我们的根

齐豫说自己的家乡在台中

而父母的乡愁在东北

从父母亲的嘴里永远听到的是东北的种种

他们总是兴致勃勃地讲述着祖辈的故事

虽然两代人之间的“乡愁”并不在一处

但共同的归属感让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心安处即是吾乡



中国人从古至今

对故乡的歌唱从未停止过

从儿童启蒙诗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开始

“乡愁”似乎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文化记忆中

从汉乐府中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到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再到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种愁绪是一脉相承的

虽然诗词的曲调会因为时光褪色

因为动乱失落

但对故乡的咏怀不曾被时光湮灭

它一直在流淌在我们的经典里



无论身在何处

只要懂中国话,识中国字,念过中国的经典

就会在经典里遇见你的思念,你的感动

所有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乡愁”

这是一种中华古老文明的文化基因

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模式隐藏在文化之中的传承



读诗成曲

传唱经典



上一篇:灯笼花
下一篇:颜家就是你家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