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述评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6-19 05:54:59 | 浏览:1519次 ]
分享到:

2024-06-18 20:13:35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述评

开栏的话:

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即日起,新华社开设“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专栏,充分宣传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决策部署和各部门各地区的行动举措,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新华社记者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新征程上,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指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

夏日的新疆,风景如画。各族人民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片热土,从南疆重镇喀什到首府乌鲁木齐,深入乡村、企业、部队、学校等调研,行程满满。

同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在这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开创性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高度,强调“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2023年,在内蒙古考察和在新疆听取工作汇报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

从世界屋脊到天山南北,从西南山寨到塞北草原,习近平总书记同各族群众广泛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共话民族地区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在内蒙古赤峰市河南街道马鞍山村,走进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指出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宁夏,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在贵州,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西藏,指出“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思想的火炬,照亮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日新月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翻开新篇章。

聚焦主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5G信号覆盖全乡、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走进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一步跨千年”的独龙族群众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独龙江乡巨变,正是近年来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发展能力,各族群众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立足实际闯出增收致富路,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心手相牵,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称号的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居民。近年来街道不断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打造红石榴志愿服务矩阵,各族群众共商共建美好家园的画面跃然呈现。

从邻里节百家宴,同吃一桌饭、同感民族情,到“村BA”赛事,打造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载体,各地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断巩固,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民生为本,各族群众生活迎来新飞跃——

走上柏油路、喝上自来水、住上安居富民房……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给新疆各族群众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

在雪域高原,“电力天路”编织起一张张安全可靠的“光明网”“民生网”;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注入动能;在内蒙古草原,乌兰牧骑为各族群众送去惠民文艺表演……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心田。

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

北京西长安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吸引八方来客。展厅内,铜鼓、箜篌、马头琴的千年回响,汇聚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万千气象。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以文结缘、以艺聚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更加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激励全国各族儿女满怀信心,踏上新征程。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征程上,一幅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徐徐铺开。

做好新征程上的民族工作,必须协同推进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

仲夏时节,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麻吉村的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热闹起来,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乡村振兴不仅扮靓了村子,更让村民的日子红火起来。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

面向未来,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做好新征程上的民族工作,必须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不久前,聚焦“闽宁协作 山海情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亮相位于北京西单商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漫步其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气度神韵。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走进校园,引导青年学生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化共同价值、弘扬中华文化,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做好新征程上的民族工作,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凝聚各民族携手奋进的强大合力——

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

“各民族群众和睦融居、和衷共济、勠力同心,汇聚起了守边卫国的磅礴力量……”2023年举行的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生动讲述了广西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党支部书记陆兰军等“中国守边人”的故事,令人动容。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面向未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必将汇聚起各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记者王琦、范思翔、王明玉)

交汇点评|从“何以中国”读懂大运河的时代表达

2024-06-18 20:20:02新华报业网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6月,我们迎来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千年传承,十年蝶变。对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来说,十年,短同一瞬,但这十年,却波澜壮阔。

江苏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790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拥有大运河全线最长的通航里程、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最广阔的覆盖地域。十年来,江苏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站位,“走在全国前列”的历史使命,扛起“原点”的责任担当,护水脉传文脉,把运河故事讲好讲活。

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江苏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出台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构建全国最全面的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1+6+11”规划体系;成立全国首只大运河文旅基金;发行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历时八年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组建省级重点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连续多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搭建世界文明交流对话平台;建成开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达450万人次……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江苏经验”全国瞩目。

十年之间,大运河展现了大气磅礴的时代表达和文化自信。十年,寻脉,江苏不断丰富大运河文化:以运河为线,串联起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江海文化,一河尽览江苏文化之美,演绎了江苏吴韵汉风、水韵书香的人文特色。十年,求变,江苏不断取得新突破:2019年,江苏段被列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2022年4月28日,借道大运河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助力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十年,立法,江苏不遗余力保护大运河:《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开地方立法保护大运河的先河,19部规划构建起完整严密的江苏大运河文化事业顶层设计体系,全省13个设区市均被纳入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朋友圈”……

十年之间,大运河促进了经济和人文的双重发展,成为人文经济学的典型案例。千年水潆涟,这条河不仅守候着历史的回响,也见证着区域的新生:扬州三湾古运河畔,从80多家企业聚集、环境堪忧到如今成为4A级景区,织就一幅古韵今风交叠的生态人文景观;作为明清漕运管理、河道治理中心,淮安规划大运河百里画廊,绘就淮上四卷、运河八园的时代画卷;随着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工业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园、研学实践基地等散落其间,熠熠生辉……

十年之间,以运河为纽带,江苏推动构建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打造文化交流互鉴的“大客厅”。依托我国唯一的运河领域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已连续举办十六届,以河为媒,共话友谊、共谋发展,江苏的运河朋友,遍及五大洲。

“何以中国”?答案丰富多彩,但大运河一定是浓墨重彩、掷地有声的时代表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明创造标志之一,大运河古时发挥着交流会通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功能,串联和滋养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连接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惠及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

展望未来,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长路漫漫亦灿灿。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大运河时代价值的挖掘,加强顶层设计,打造运河文化大IP,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利用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方式,激发文化遗产的活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让大运河的文化光芒更加璀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下一个十年,大河奔流,未来可期!

“很开心能和我的中国朋友一起奋斗”(侨界关注)

2024-06-19 12:08:02人民日报海外版

格林堡绿色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德国专家约翰(左一)介绍节能材料。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格林堡绿色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德国专家约翰(左一)介绍节能材料。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浙江伊比利公司来自西班牙的技术专家玛吉(左)和侨商季剑欣查看萨拉米。

浙江伊比利公司来自西班牙的技术专家玛吉(左)和侨商季剑欣查看萨拉米。

近年来,各地侨务部门出台一系列鼓励侨商回国创业举措,吸引了一大批侨商回到中国。侨胞回国后,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引进了海外人才。本报采访了几位外国专家,听他们讲述在中国工作与生活的故事。

俄罗斯专家克洛索夫:

“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

“我们的第一代辐射解调仪有电脑主机那么大,随着技术改进,越做越精巧,最新一代产品已经小了一大圈。”近日,在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锦熹(秦皇岛)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技术顾问、来自俄罗斯的专家克洛索夫拿着一个手掌大小的仪器介绍。

这家公司主要研发、生产高端激光传感器和激光环保设备,产品特点是在传统的光纤分布式传感基础上,能够耐得住极端工况。作为重要零部件的辐射解调仪,其大小主要取决于传感芯片。如何在把产品做小的同时提升品质?克洛索夫和同事们想了很多办法。

谈起和中国同事的合作,克洛索夫用“开心”来表达。他在工作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如果某个细节不够完美准确,会要求反复实验,直至达到预期效果,才能继续下一步。他说:“不管我如何反复进行实验,中国同事都会欣然配合,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细节做到极致。”

在研制一个传感器项目的过程中,因为光源的特殊性,中国市场缺乏这种设备,从国外进口又来不及。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克洛索夫和同事搭建了一个特殊光源,很快把问题解决了,大家欢呼雀跃。

为帮助公司科研攻关,克洛索夫还提出新的管理模式,建议公司以项目为抓手,有项目便组队、项目结束就解散,这对一个初创公司来说非常有用。下一步,他计划协助公司将高端激光传感器硬件在中国完成本土化生产,实现市场批量供给。

“克洛索夫在技术、材料、封装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我们的产品孵化速度非常快。”锦熹(秦皇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新侨陈月娥说,与克洛索夫的结识是在一次业务交流中。双方通过技术合作,提升了公司效益、结下了深厚友谊。

从去年5月来到河北秦皇岛,克洛索夫便深深爱上了这座滨海小城,公司不仅给他提供了海景房和车辆,还委派从俄罗斯留学归国的同事崔锐轩担任科研和生活助理。崔锐轩说,克洛索夫对在中国的生活十分适应,工作之余,他们一起爬老龙头长城、逛海滩……

在助理的帮助下,克洛索夫学会了几句中文,比如:“你好”“这个多少钱?”“一个”“两个”“谢谢”“再见”……这几个词汇已经让他可以顺畅地进入菜市场购物。克洛索夫还常在周末下厨,请助理和朋友小聚。有时他还和中国同事一起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很开心能和我的中国朋友一起奋斗。”他说。

西班牙专家玛吉:

“这是一个很优秀的工作团队”

“这是一个很优秀的工作团队,大家都热爱萨拉米行业。我与同事的合作十分愉快,他们对我提出的建议非常认同,与他们的相处如同亲人一般。”浙江伊比利公司来自西班牙的技术专家玛吉说。

萨拉米是欧洲尤其是南欧民众喜爱食用的一种腌制肉肠,生产程序包括灌肠、发酵、风干等。作为有着40多年发酵技术工作经验的专家,玛吉曾被数十个国家的发酵制品公司邀请担任技术指导。他与中国的缘分,源于季剑欣等几位西班牙侨商的邀请。

季剑欣等人在欧洲打拼多年,一直有将一些美食引进到中国生产的想法。他发现,欧洲一些美食在中国拥有大量的消费群体,但进口费用高、在国内售价高,很难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

作为浙江省青田县的一名侨商,季剑欣积极响应青田县政府提出的“青商回归工程”和“欧洲食品、欧洲工艺、青田制造”倡议,将欧洲传统美食“萨拉米”“哈蒙”等引进到青田生产。

2022年,季剑欣和朋友成立浙江伊比利食品有限公司,邀请专业团队设计萨拉米的净化生产车间,并从德国、奥地利等国引进先进的肉制品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

有了新设备,还需要懂行的专家才行。季剑欣想到,可以邀请西班牙专家玛吉进行协助。数年前,他和玛吉在西班牙一次发酵肉制品讨论会上相识。因为拥有对美食的共同爱好,两人一见如故。

来到中国后,玛吉对伊比利食品有限公司的萨拉米生产线进行了优化,采用先进的低温发酵工艺,在保持肉制品风味的同时保证产品营养。他还指导研发发酵肉制品的新产品,在生产中给员工介绍欧洲发酵肉制品工厂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助力伊比利公司生产出与欧洲工厂相媲美的产品。

玛吉十分喜欢在青田生活。在季剑欣和中国同事的邀请下,玛吉品尝了青田很多美味小吃、欣赏了当地的美丽风景。这一切都让他赞不绝口。青田居民也让他倍感亲切。在青田的咖啡店中,他常常会遇到一些生活在欧洲的华侨华人,他们会用玛吉熟悉的家乡话同他交流,让他感到自己不是“身处异乡”,而是“身在欧洲”。

在谈到萨拉米在中国的发展潜力时,玛吉认为,萨拉米作为类似鸡胸肉的低热量健康食品,在中国有着巨大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好。“中国的生产设备十分先进、生产场所标准化程度高,我会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中国朋友完善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他说。

德国专家约翰:

“助力中国绿色发展”

“我很高兴能参与研发格林堡的超低能耗免拆模体系,很多专家都来我们公司考察。”前些天,在格林堡绿色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山东济南的工厂里,该公司总工程师、德国专家约翰自豪地向前来考察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荣誉顾问叶耀先等专家介绍产品。专家们考察后认为,约翰所在公司研发的产品体系,其核心技术保证了保温、模板和结构的整合,有利于促进现浇混凝土建筑技术发展。

约翰所在的格林堡公司是一家从事“被动式建筑”推广的企业。1988年,“被动式建筑”概念被德国和瑞典的两位教授提出。所谓“被动”,主要是从采暖这个角度来说,即整个房屋不需要人类主动地消耗燃料供暖,而是依靠房屋内的人体、电器的自然发热,这要求房屋具备极强的保温性。

“为了保证温度,不仅房屋外墙要采用保温材料,门窗和玻璃也需要具备极高的气密性,通俗地说,就是不能漏风。”格林堡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丽,曾与约翰共同从事节能推广工作。作为一名美籍华人,赵丽和团队选择在祖籍国投资,2019年在山东济南成立该公司。

2020年初,该公司从欧洲进口设备,并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进行了安装、调试和试运行。在了解到赵丽团队缺乏有经验的外国专家后,约翰欣然加入。他说:“节能事业非常重要。我深知其对于地球的益处。”为了使进口设备适用于中国的建筑标准,他还重新制作了相关模具。

约翰说:“‘被动式建筑’有助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愿意运用自己在节能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助力中国绿色发展。”

创意长图|“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谈民族团结进步

2024-06-21 12:53:21新华社

记者:史卫燕 李宁 马丽娟 吕泽

设计:赵丹阳

编辑:姜子炜 郭洁宇




上一篇:【地评线】河声丨为乡村全面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下一篇:习近平对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