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调研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6-19 17:42:55 | 浏览:1389次 ]
分享到:

2024-06-19 15:37:53新华社

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他先后来到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和宏觉寺,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藏传佛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

文字:张晓松 朱基钗

摄影:鞠鹏 谢环驰 燕雁 岳月伟 翟健岚

编辑:刘欣 毕晓洋 李琰 虞东升 许睿 张曼怡


时政微视频丨瞰青海

2024-06-19 15:41:12央视新闻

Loaded: 82.17%
Current Time 1:28
Duration 2:20
自动播放

世界屋脊 山宗水源

千山堆绣 百川织锦

青海

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

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四位

截至2023年末

全省常住人口594万人

2023年

全省生产总值3799.1亿元

比上年增长5.3%

人均可支配收入28587元

比上年增长5.9%

三江之源 中华水塔

牢记“国之大者”

扛牢源头担当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区域之一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资源富集 物产丰饶

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

聚力打造产业“四地”

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多民族集聚 多文化荟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国土安全 资源能源安全

深入推进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监制丨申勇

制片人丨许达

编导丨张洛嘉 刘会民 王萌萌 郭晓龙

摄像丨总台青海总站

制作丨钱子琦 段昊辰 李明芮


时政镜距离丨“这,是我的新家”

2024-06-19 20:03:38新华社

在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

宽敞明朗的教室中传出琅琅读书声

音乐教室里奏响了悠扬的管弦乐

这一切,正是破解高海拔地区享受优质教育的有力实践

Loaded: 31.85%
Current Time 0:32
Duration 2:36
自动播放

来自高一一班的学生尼东拉毛

出生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

幼时,尼东拉毛的生活就没有离开过草原和牛羊

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

但她始终渴望依靠知识的力量改变命运

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上课。

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上课。

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图书室看书。

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图书室看书。

果洛州地处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地广人稀,高寒缺氧

但巍峨磅礴的雪山,挡不住高原孩子逐梦的脚步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拍摄的村庄景色(2021年8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拍摄的村庄景色(2021年8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在上海市对口帮扶下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于2017年在西宁破土动工

2019年7月

396名牧区孩子从雪域果洛辗转四五百公里来到西宁

踏入承载草原希望的校园

这是果洛西宁民族中学(2021年4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

这是果洛西宁民族中学(2021年4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

2023年,尼东拉毛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果洛西宁民族中学

走进校园,尼东拉毛激动又新奇

她欣喜地在日记中写道

“我来到了环境优美的学校,心情非常激动。我要努力学习,考到很好的大学。”

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图书室看书。

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图书室看书。

目前果洛西宁民族中学

六个年级共有近千名在校生

其中多数学生来自高原牧民家庭

上海援青教师阚延俊在给学生上音乐课(2023年2月23日摄)。

上海援青教师阚延俊在给学生上音乐课(2023年2月23日摄)。

多年来,从国家部委到援青省市,从中央企业到内地高校

各援助方跨山越水倾情付出,众志成城凝聚合力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定期与内地交流,开展研学活动

5月4日,来自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在山东省日照市演出。

5月4日,来自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在山东省日照市演出。

“我住黄河源,君住长江尾,江河奔腾不息,承载深情厚谊”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园里

讲述沪青情谊的校歌时常回荡。

“援青情”的情缘

在孩子们的歌声中飞扬

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流淌

记者:卢烨 张宏祥 张龙 李占轶

编辑:刘欣 卢烨 虞东升 许睿 张曼怡

制作:卢烨工作室


一见·从一所学校,看东西部协作这项大战略

2024-06-19 20:01:14人民日报客户端

大大.jpg

从三江源腹地到湟水之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孩子们在西宁有了一所新学校——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在上海市的援助下,这所学校专为解决果洛州农牧区孩子上学难而建。

2024年6月18日下午,在青海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情况。

半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回信,忆起20年前为学校培土奠基的情景。这所学校是在浙江省对口帮扶下实施的迁建。

两所学校,承载跨越千里的情谊,点亮西部孩子的梦想,都缘于东西部协作这项大战略。

87880f27cd8c41bc8f9793c5debf490.jpg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从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拉开帷幕,到新时代扩展升级为东西部协作;从“给钱给物”到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涌入西部。

数据显示,1996年至2016年,东部地区共帮助西部贫困地区援建学校7325所,卫生院(所)1690个,帮助修建农村公路2.15万公里;2015年至2020年,东部9省市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和社会帮扶资金1005亿多元,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1万多亿元。

28载同心接力,东西部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的关切。

根据中央部署,福建对口帮扶宁夏。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不久,赴宁夏西海固进行扶贫考察。

连续多天调研5县,一路上的见闻让他深感震撼:

“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家徒四壁。一家子既没有桌椅板凳,也没有铺盖。家里唯一的‘财产’是挂在房梁上的一撮发菜,就靠卖这么一点发菜来买油盐酱醋。”

在西海固的调研,让习近平同志对闽宁对口协作的模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建设闽宁村,推动实施“吊庄移民”工程;点将林占熺,为宁夏带去菌草技术;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为闽宁协作搭建四梁八柱……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又分别在2008年、2016年、2020年三次踏访西海固,重点都是扶贫。

2016年的宁夏之行,当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闽宁镇,他特意叮嘱,让车绕着镇子转一圈,仔仔细细把那里看了个遍。昔日尘土飞扬的“干沙滩”变为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的“金沙滩”,8000多人的闽宁村成长为6万多人的闽宁镇。

那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他感触很深:“组织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而且大规模长时间开展这项工作,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这就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时光向前。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当时任闽宁镇党委书记张文接过闽宁镇荣获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奖牌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一以贯之,刮目相看!”

一以贯之,着眼的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大战略、大布局、大举措,鲜明阐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深刻重大意义。

一以贯之,锚定的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加快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了,不能不管其他地方,要共同富裕”;

合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

当前,东西部协作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2023年,东部8个省市向西部10个省区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31.9亿元,协作双方互派党政挂职干部3045人、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

无数人,无数的努力,正写下中国式现代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策划:杜尚泽

撰文:李建广

海报:田兴洲

摄影:鞠鹏

视觉:毕晓洋 李琰

编辑:皇甫凌雨

校检:朱利

第1视点丨在孩子们心田种下团结进步的种子

2024-06-19 20:02:19新华社

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他来到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情况。

第1视点丨在孩子们心田种下团结进步的种子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由上海市无偿援建,是一所隶属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全日制寄宿制完全中学。

2021年4月28日拍摄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无人机照片)。

2021年4月28日拍摄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无人机照片)。

学校面向全国选调管理团队及教师队伍,现有教师68人,其中上海援青教师团队7人。

2023年2月23日,上海援青教师钟祖华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给学生上课。

2023年2月23日,上海援青教师钟祖华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给学生上课。

2023年2月23日,上海援青教师阚延俊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给学生上音乐课。

2023年2月23日,上海援青教师阚延俊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给学生上音乐课。

2023年2月23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机器人教室内操作自己组装的机器人。

2023年2月23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机器人教室内操作自己组装的机器人。

2023年2月23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食堂吃午饭。

2023年2月23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食堂吃午饭。

2024年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图书室看书。

2024年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图书室看书。

2024年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上课。

2024年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上课。

2024年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打篮球。

2024年6月18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打篮球。

学校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实现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还每年组织学生赴上海、江苏研学,开展“同上一堂课”等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2024年1月18日,在上海市大同中学,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给上海大同中学师生献哈达。新华社发(果洛州教育局供图)

2024年1月18日,在上海市大同中学,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给上海大同中学师生献哈达。新华社发(果洛州教育局供图)

2023年7月10日,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上海市大同中学学生(右)与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交流。新华社发(果洛州教育局供图)

2023年7月10日,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上海市大同中学学生(右)与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交流。新华社发(果洛州教育局供图)

“我住黄河源,君住长江尾,江河奔腾不息,承载深情厚谊……”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园里,讲述沪青情谊、民族团结的校歌时常回荡。互学共建化作桥梁,将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

第1视点丨在孩子们心田种下团结进步的种子

记者:鞠鹏 谢环驰 岳月伟 张龙

编辑:侯俊 刘欣 许睿 虞东升 张曼怡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一见·这堂思政课,蕴含民族团结大题目

2024-06-20 10:47:29人民日报客户端

西宁城北,元朔山麓,蓝天白云掩映下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绿意葱茏。6月18日,正在青海省西宁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并观摩了一堂思政课。总书记对思政课历来很重视——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思政课,怎么讲才能讲得好?长期以来,总书记在思索中作指引:“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这堂思政课,正是从可知可感的生活变化上巧妙破题。这堂课上,心灵手巧的学生们画出了家乡的新变化,一幅幅手中画述说着孩子们的心里话——家乡果洛正建设得越来越好。

121.jpg?x-oss-process=style/w10

家乡之变,依靠发展。“民族地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4月,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明确要求。

民族地区的发展,蕴含的是民族团结的力量,揭示的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道理。这所民族中学,本身就是解决急难愁盼的务实之举、就是民族团结的一个标识。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高、气候恶、环境苦,师资力量短缺,办学水平不高。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当地借助上海市对口支援,在西宁建起了这所学校。

东西协作,三地联动,发展之变可知可感,民族团结沁润其中。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所学校从无到有的过程,正是一堂关于“民族团结”最有说服力的大思政课。

看一个学校的从无到有,看一个民族地区的蓬勃发展,看不同民族间团结互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实践……这些年,总书记一次次深入民族地区,雪域高原、天山南北,祖国北疆、西南边陲,调研的足迹自信而坚定。

这些年,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的“直过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一朵朵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竞相绽放。

前些年一次在新疆考察时,总书记就指出:“通过调研我们要建立一种自信。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都是压不倒的。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

光明在前,更需在民族团结的奋进之路上笃行不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总书记强调。

去年,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策划:杜尚泽

撰文:王洲

海报:李艳

摄影:谢环驰

视觉:毕晓洋 李琰

编辑:王嵘 王萍萍

校检:朱利





上一篇:让博物馆在乡村拔节生长(金台随笔)
下一篇:【理响中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