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理论强才能人心齐(思想纵横)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6-20 14:48:32 | 浏览:1398次 ]
分享到:

2024-06-20 11:59:37人民网

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有着许许多多“人心齐,泰山移”的生动故事。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是“人心齐”创造了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其筹办举办是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推进的,是“人心齐”让我们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为何我们能做到“人心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理论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我们党是一个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大有大的难处,其中一大难处就是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步调一致向前进,这离不开科学理论统一思想。思想上的统一,是党的团结统一最深厚最持久最可靠的保证。我们党是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如何把14亿多人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信赖党、支持党,坚定跟党一起团结奋斗,这离不开科学理论凝心聚力。“理论强”是凝聚共识、团结人心的重要保障,“人心齐”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把握理论强才能人心齐的道理所在,在新征程上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确保“人心齐”,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理论照亮人心。科学的理论,能够用真理的光芒照亮人心。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也照亮了人心,激励人们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闪耀着理想信念的光芒,彰显着文化主体性的光辉,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下,坚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

理论鼓舞人心。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科学的理论能够使人们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明确方向、矢志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中既有党和国家的远大前程,也有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既有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安排,也有围绕奋斗目标作出的具体规划,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为共同目标而砥砺前行。

理论凝聚人心。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就能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就能把人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这一重要思想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故而能够赢得亿万人民拥护、凝聚亿万人民之力,让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百川入海、万壑归流的生动局面。

“人心齐”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引领。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新征程上,“理论强”的优势必将进一步展现,“人心齐”的力量也必将进一步发挥,我们必将在团结奋斗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 09 版)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踏“云”而行 工程机械“掘进未来”

2024-06-20 10:33:13央视网

Loaded: 100.00%
Current Time 2:08
Duration 3:20
自动播放

央视网消息:江苏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占比超过60%。当前,传统产业正面临着“智改数转网联”,也就是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的深刻变革。工程机械是徐州的一大优势产业,如何让这个优势产业走向未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起走进徐州。

走进江苏徐州一家挖掘机厂的生产车间,一个特别的空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面白板、几张会议桌,这个就建在生产线旁的小空间被大家称为“创新工作室”。无论是研发成果的验证,还是生产线上的难题,都能在这里第一时间解决。

工作室的成员们正在为焊缝智能检测系统做升级,这套新型系统就像挖掘机的“数字医生”,可以通过在线3d扫描把挖掘机动臂在焊接过程中的缺陷智能识别出来,而成员们的创新成果主要都集中在一个不到巴掌大的探头里。

方荣超说,有了这项突破性技术,现在的智能检测与人工相比,效率提升了120%,检出率也由82%提升至100%,但创新的路从来都不好走。

创新的成果还体现在一个个小细节里。记者看到重量相差30吨的动臂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智能化改造让这些“大块头”也能柔性生产。记者还发现每个零部件上都有一个二维码,这个专属的“身份证”让它们有序组装,每8分钟就有一台挖掘机下线。生产质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让团队里的成员对创新充满了信心。

在工厂内部,像这样的创新工作室还有6个,它们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目前,企业已经获得了超过800项专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创新研发的背后还有着数字技术的强大支撑。通过5G技术和云服务平台,产品从一块钢板到最终下线,全生命周期都可以监测和追溯。

工程机械上有朵“云”

Loaded: 35.00%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2:33
自动播放

今年以来,徐州市新建5G基站900个,累计超1.95万个,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很多传统企业都在积极“上云”。这朵“云”能释放出什么样的能量?继续来看。

徐州的这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和80多个行业的7万多家企业建立合作。这朵“云”要想将人、设备、信息化系统及整个工业体系连接起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接入设备。

在这张产业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平台最远的合作在18000公里之外的巴西,最深抵达了地下1000多米的矿井,最高去到了青藏高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可以为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提前预判风险,保证生产安全。

张启亮告诉记者,这朵“云”要做的下一步是能更好地服务于人,这也是未来的新趋势。因此,他们不仅仅和制造型企业合作,还要在“云上”和设计企业牵手。在一台可以远程操作的设备上,就运用了两大平台的优势。

路易霖告诉记者,这朵“云”的能量还能更大,依托云平台,他们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大到驾驶舱,小到零配件上的一个按钮,他们都做过无数次的数据分析和实验。

工程机械“掘进未来”

Loaded: 24.78%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3:24
自动播放

不少企业告诉记者,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还有一些更难更深的问题需要雄厚的科研力量才能突破。现在徐州已经建立起由头部企业和多所高校组成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正在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徐州地铁四号线的施工现场,看似传统的地铁隧道挖掘,如今却用上了前沿技术。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场地内架设了100多组传感器,可以实时汇总数据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且还实现了“随掘随探”。让记者没想到的是,提供这项技术的是来自于几公里外的一家深地工程实验室。

这家在地下深耕的实验室里摆着上百组接收器,可以超前50米为地铁中的盾构机“探路”。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一场“跨界合作”研讨会正在进行,来自不同机构的研发人员正向工程机械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发起挑战。

为了真实还原工程中的多重场景,团队甚至把即将在青岛海底隧道使用的钻取测探设备搬到了地下。

李晓昭说,打破垄断不在一朝一夕,靠的是耐得住寂寞、久久为功。现在,他们研发的“导向取芯”技术就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深地空间综合实验也开始启动,地下超算中心按计划进行测试。这个产学研联盟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让传统产业面向未来。

今年以来,徐州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学成果落地转化。前四个月,徐州市新能源、智能装备和新材料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00.7%、36.7%和51.2%,逐渐形成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矩阵。

共享机遇,同绘蓝图

2024-06-20 10:45:18人民日报海外版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5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内软硬联通正不断拓展,科创产业加速发展,青年英才齐聚共创,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在形成。

5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增长了3.2万亿元,2023年突破14万亿元,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广东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鼓励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大湾区这一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和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圆梦桥绘出同心圆

2018年10月,“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座“圆梦桥”创下多项世界之最,同时将粤港澳三地紧紧相连。

近6年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交通枢纽深中通道建成在即,其中主跨达1666米的深中大桥再次创下多项世界纪录。建成通车后,深圳与中山间的通行时间将由目前的约2小时缩减到30分钟左右。广深港、广汕高速铁路和汕汕高速铁路汕尾至汕头南段相继建成通车,广东高铁运营里程达2838公里,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已基本成为现实。

8个月,50万辆次,这是“港车北上”正式实施以来的“成绩单”。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澳车北上”和同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港车北上”,让港珠澳大桥变得更加繁忙,见证着内地与港澳的“双向奔赴”。数据显示,今年内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在5月21日正式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达127.7%,较2023年提前4个月,刷新大桥通车以来的最快纪录。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国际上没有先例。过去5年来,大湾区实现了粤港澳跨境信用报告标准互认、质量认证规则衔接,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运行良好,“互换通”政策落地实施。“湾区标准”已覆盖32个领域的183项,“湾区认证”首批15个项目已经落地。

前海创新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横琴打造琴澳跨境法律服务新模式,南沙创新与港澳教育衔接机制,河套率先试点数据跨境交易……粤港澳大湾区的8600万居民,正在用自己的生活轨迹,在这5.6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级湾区,绘出最大的同心圆。

科创湾区协同发展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将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药物研发方法与云计算有效结合完成药物设计,让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方法的效率、精确度和适用性得以提升。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已聚集了160余个科创项目推进和落地。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企业选址落户,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鲲云科技等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成果斐然。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版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榜上,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已连续第四年排名居全球第二位。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为结合点,广深港、广珠澳作为主骨架的大湾区科创协同框架已逐步形成。

2023年,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7.95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9%。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是突出亮点。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专利能力已位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成为电子信息、软件、医药等领域的全球科技竞争前沿,也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载体。

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行动已在大湾区布局推进。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说,广东正与香港创新科技署、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支持粤港澳三地创新主体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合作。

青年共画湾区蓝图

日前,来自中山大学、香港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专注干细胞、脑机结合、生物传感等前沿领域的青年科学家来到东莞松山湖,与大湾区企业技术需求对接,为未来的行业发展埋下一颗颗种子。

在广东,包括松山湖在内的“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已搭建完成,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48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近5500人。

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已获批准,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等6类内地人才可申办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截至去年底,近1万名内地人才通过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来港。北上方面,已有约9000宗申请获批。

在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和香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粤港澳三地融合加速,背靠广东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港澳的创新优势,大湾区的“半小时科研圈”为青年的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来说,在香港产生科幻的“灵光一闪和冲动”,可以在三四十分钟的车程后,在深圳得到验证。

自2018年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克带领团队,实现了产品“香港研发、深圳落地、佛山生产、销往全国”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说,期待更多青年人才到大湾区来、在大湾区流动起来,让粤港澳大湾区从人才高地向创新高地不断发展。

(据新华社广州电 记者洪泽华)




上一篇:【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国宝里的大运河|穿越300年,探秘乾隆沿着运河下江南的行宫
下一篇:时政新闻眼丨从古田到延安,这次重要会议传递哪些鲜明信息?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