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央视快评】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6-26 10:33:21 | 浏览:1443次 ]
分享到:


2024-06-26 08:32:55央视网

Loaded: 96.40%
Current Time 0:39
Duration 2:18
自动播放

在世界瞩目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技界又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探索浩瀚宇宙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嫦娥六号平安回家的喜讯,振奋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深刻阐述了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重要意义,高度评价了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任务的广大工作人员多年来付出的努力、作出的贡献,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总书记的贺电必将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科技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各自科研领域发愤图强、团结奋斗,不断取得新成就、新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等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

不只是“嫦娥”揽月,还有“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新征程上,我们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无不反映出中国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的新跨越,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生动缩影。

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我们的科学家实现和见证了“嫦娥”系列从首次降落月球,到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勘察,再到完成月球月壤采集、月背采样等一系列奔月壮举,并加紧研制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新时代“嫦娥奔月”的故事仍在继续。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总书记贺电精神为强大动力,持续攻坚、接续奋斗。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贺电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要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不负殷切期望,在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上勇毅前行。要乘势而上,精心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接续实施好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再立新功。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朝着建成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六集政论片《解码中部崛起》第二集:点燃科创引擎

2024-06-26 08:34:48新华社

Loaded: 10.06%
Current Time 0:22
Duration 9:45
自动播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点燃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1999年创办于湖南长沙的山河智能,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现已成为全球工程机械企业50强,挖掘机企业20强,产品远销海内外。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他的激励落地有声,“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今后我们爬坡过坎必须要做到的。”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上空,高性能直升机“腾飞起舞”。从1969年到如今50多年发展,景德镇直升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完整的直升机研发与制造体系。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他指出,航空装备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要坚持创新驱动,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下更大功夫,面向未来需求出新品,努力构建先进制造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直升机企业。

如今,在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聚集航空相关企业近70家。随着一批批项目的落地生根,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航空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到配套服务的完整体系。

中国光谷,以“光”命名,因“光”闻名。作为我国第一根光纤的诞生地,中国光谷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是代表我国在光电子领域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主力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到光谷。2018年他考察光谷时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

“三夏”,老百姓俗称“过麦天”。从5月下旬开始,小麦专家张锦鹏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来回跑。

中原大地,国之粮仓。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牢牢抓住种业这颗“芯片”。中原农谷建设三年多来,大力支持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吸引相关的人才、技术、企业纷至沓来。从实验室到广袤大地,一粒种子换回巨大产值。

点燃科创新引擎,塑造发展新优势,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展望未来,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中部地区必将“跑”出新时代的新风采。

策划:李拯宇

出品:孙志平

制片:樊华

主编:杨咏、汪奇文

编导:邓驰旻、陈洋

记者:程济安、郭杰文、姚子云、饶饶、潘志伟、王自宸、杨金鑫、杨静

配音:王帅龙

海报:史凯丽

摄制:朱新国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科技向新丨闽宁草,幸福草

2024-06-26 08:33:58人民网

“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共产党好,还是社会主义好。”在宁夏闽宁,有老百姓编了这样一句顺口溜。

菌草,是一种可用作食用菌、药用菌栽培的高大草本植物。它缘何被称为“幸福草”?故事还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1996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两省区就此“千里结亲”。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时兼任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牵头负责对口帮扶宁夏工作。

林占熺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1997年4月,习近平亲自点将,派他远赴宁夏传播菌草技术。

林占熺带着团队,把带来的6箱菌草苗,种在闽宁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上。靠着之后成立的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从西海固大山里易地扶贫搬迁到此的群众学习用菌草种植双孢菇,第一次尝到了产业脱贫的甜头。助力脱贫的菌草,被当地人称为“幸福草”。

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右二)与农户交流菌草种植技术(2021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右二)与农户交流菌草种植技术(2021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2000年7月5日,一场特殊的颁奖会在福建省政府举行。这是专门为一个人授奖的颁奖会,也是福建第一次为科技工作者记一等功。

获奖者正是林占熺。为他颁奖的,是时任省长的习近平。

颁奖会上,习近平说:“我们的科技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为世人瞩目的、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卓越贡献。”

2000年7月,习近平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颁发福建省政府“一等功”荣誉证书。图源:《习近平在福建》(下)

2000年7月,习近平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颁发福建省政府“一等功”荣誉证书。图源:《习近平在福建》(下)

进入21世纪,菌草技术走到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林占熺呼吁尽快在菌草技术发明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设立菌草科学实验室。但在当时,意见分歧很大。

两次安排督查调研、充分研判后,习近平坚决支持建设菌草科学实验室,菌草技术才得以取得新世纪的大发展。

目前,菌草技术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0多个县(市)和全球100多个国家应用推广。

“完全可以说,这项前沿技术是在习近平同志的关怀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林占熺说。

从福建到宁夏,从宁夏到全国,乃至不断走出国门,在习近平推动下,小小菌草,当之无愧是跨越山海、造福人类的“幸福草”!



上一篇: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下一篇:时政新闻眼丨一场科技盛会召开,习近平强调锚定这个战略目标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