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教育强国,高校何为?重庆大学以“四重身份”解题 | 我与教育强国共成长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8-26 02:58:52 | 浏览:1684次 ]
分享到: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展示教育系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今天,“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之“我与教育强国共成长”系列,一起看重庆大学如何以“四重身份”回答“教育强国,高校何为?”之问——

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笃行者”、高精尖科技创新的“攀登者”、高质量发展大局的“担当者”、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践行者”,重庆大学以“四重身份”回答“教育强国,高校何为?”之问,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强国答卷。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笃行者”

2024年的毕业名册上,重大学子都找到了人生新阶段的新目标。大数据学院武宇江将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矢志攀登学术高峰;电影学院李青原作为选调生将前往贵州习水,扎根基层奉献青春;材料学院孙振宇将入职中核集团,服务祖国核工业发展;法学院李俊如将赴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任职,助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

一直以来,重庆大学坚持鼓励引导青年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018年以来,每年60%的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地区,其中1500余名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地区基层、乡镇成长锻炼。围绕服务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庆大学打造“启航计划”“远航计划”“使命行”军工单位专项社会实践等品牌活动,向重点国防军工单位输送高层次人才。

服务人民、奉献国家已经成为重大学子就业的主旋律。

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5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40余人当选两院院士,在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上勇当先锋;近五年,重大学子在各大竞赛中获得各类奖项共计4633项;重庆大学成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全国仅10所),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全国仅10所),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国仅7个)……这一系列数据彰显了重庆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高精尖科技创新的“攀登者”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重庆大学锚定世界科技前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建设“大平台”,承担“大任务”,作出“大贡献”,成为教育强国征途的攀登者。

牵手科学城,共建重庆大学智谷校区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与重庆大学长期以来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重庆大学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方面开展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合作。2024年5月23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与重庆大学再次签约,共建重庆大学智谷校区。拟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嘉陵江实验室、重庆市高等研究院、重庆市分析测试中心、芯片实验室、头部企业研发基地等。

新型高层混合结构体系,实现国人“登高”梦想

高层建筑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20余年攻坚,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团队研发了系列新型高层混合结构体系,建立了相应的结构分析与计算理论,研发了高效的新型施工技术,形成了设计与施工标准,推动了我国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发展,实现了中国人“登高”的梦想。其主导的“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膺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世界领先!“镁”梦成真

镁作为最有潜力的轻量化材料之一,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从成功研发一批高塑性高性能新型镁合金,到研发非对称加工技术;从组建国内唯一一个以镁合金命名的国家级研究平台,到国际国内引入尖端人才……20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潘复生,带领团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在轻量化节能产品、高塑性镁合金、镁电池、镁储氢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让镁材料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国计民生。

高质量发展大局的“担当者”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一直以来,重庆大学主动担当作为,与国家、地区发展大局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与28家“头部企业”深度合作,聚焦国家战略需要

2022年,重庆大学+航天八院→线面对构齿轮成功应用在我国空间站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对日指向传动系统。2023年,重庆大学+中国船舶集团、中国建筑集团→完成全球首台165米级轮毂高度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样机工程示范。2024年,重庆大学+中国商飞→共建大飞机研究院。

自2021年启动实施“头部企业”工程以来,重庆大学积极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引领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已与28家“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联合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探索建立了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形成了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与3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联动,深化合作共赢

早在2014年,重庆大学就与委内瑞拉、智利、土耳其、布隆迪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展开高水平科研合作,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在新加坡,重庆大学联合当地政府、大学、企业等,开发出高性能预制钢混凝土复合梁(HPCB)系统。在埃及,联合科研成果“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智能化评估与优化平台”,已服务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埃及“2030愿景”规划。2023年11月,重庆大学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常态化科技交流机制,汇聚更广泛的全球大学科技资源,服务“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合作需求。

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践行者”

微生物化身“文物医生”

很多石刻文物在与自然环境接触的那一刹那,就开始“生病”了。裂隙发育、片层脱落、空腔、石质风化、污染侵蚀……“老年病”日渐缠身。如何给石刻文物“治病”?重庆大学刘汉龙团队开辟了将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应用于岩土文物修复的新领域,让微生物成为“文物医生”。该技术已应用于瑞金红井纪念碑、重庆大足石刻、河南张公巷汝窑遗址、甘肃敕赐感恩寺碑、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刘汉龙团队还与云冈研究院达成合作,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动力。

国家级非遗上央视春晚

今年,重庆大学原创舞蹈《手龙人》作为唯一拥有独立舞段展示的高校原创舞蹈作品,亮相央视春晚开场舞。该作品以重庆国家级非遗项目“铜梁龙舞”为创作素材,选取“手龙”这一道具,以当代舞台创作技术与传统龙舞套路相结合的方法,让龙舞焕发新生。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想象与精神传承的高度融合,也是重庆大学坚守优秀文化传承的缩影。

策划 |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

来源 | 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重庆大学供稿

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

( 点击词条回顾系列内容 ↓ )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山东 广西 浙江

天津 陕西 河北

江西 宁夏 内蒙古

【我与教育强国共成长】

学校篇:

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

人物篇:

刘希娅 谭家华 钟义信

周荣方

【教育强国“我”想说】

人物篇:

李德仁 方 成 张伯礼

薛其坤 许健民 丘成桐

杨 哲

【教育时评】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洱海治理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

2024-08-25 19:01:19央视新闻

Loaded: 12.31%
Current Time 0:17
Duration 5:05
自动播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在大理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近十年来,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着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当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走出了一条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云南大理,洱海湖面,连片海菜花在水面绽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游客:这边的环境特别美,保护得非常好,水质非常优质。

海菜花,被视为“水质指示生物”,二十多年前,洱海曾因水质下降爆发过几次大规模蓝藻,海菜花在洱海难觅踪迹。

上海交通大学河湖环境技术开发中心主任 孔海南:有海菜花的地方,水一定是三类水以上,另一方面由于有海菜花,它会进一步对水质净化,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洱海的变化主要源于近十年来的综合治理。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在洱海边,总书记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牢记总书记嘱托,大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大力气整治洱海污染问题。作为洱海发源地的洱源县贡献了洱海一半以上的地表径流水。为保洱海源头活水来,当地建成了3万多亩人工湿地,并通过基底修复、植物优化等措施对湿地进行升级改造,入洱海水质从四类提升至二三类。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 杨春冰:这些海菜花在这些湿地库塘里面种植以后,实际上它把水里面的这些富营养物质也吸附了,它对于整个水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非常好的助推作用。

水质的改善让海菜花的大规模生长成为了可能,也让当地政府看到了农民致富增收的商机。

总台央视记者 李可婧:像我手中这几株刚刚采摘下来的海菜可长达将近两米,它们不仅仅在水中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还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如今,在大理的餐馆里,海菜花是许多游客都会品尝的一道大理特色菜肴,旅游旺季到来时,甚至供不应求。

一张蓝图、整体规划,在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记者看到,如今,除了洱海的源头水源得到治理,整个洱海流域建成5700多公里的污水管网、20座再生水厂、25个有机废弃物收集站点,实现了污水垃圾的全覆盖全收集,为洱海织就了一张巨大的生态防护网。

云南省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 熊仲华:整个洱海流域我们按照全处理全覆盖这样一个理念,把整个流域的2565平方公里纳入统一来保护治理,这个是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然后流域之治到生态之治。基本建成一个整个洱海流域的治污体系。

如今,环洱海129公里生态廊道星星点点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滨缓冲带和湿地,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物理隔离的绿色生态屏障,生态修复后美丽的洱海风光也为周边的民宿和餐饮带来了更为火爆的生意,保护好洱海成了当地村民的共识。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太和街道下末北村村民 杜杰:我们村的人去洱海,如果看到垃圾他们会去捡。政府对洱海保护的决心力度是很大的,现在慢慢把我们村民也感化了,一定要保护好洱海,洱海水清了,一直清下去,我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过。

洱海生态的持续改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大理旅游观光,今年上半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1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0.87%,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副州长 鲁旭俊: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擦亮生态这张靓丽的名片,促进大理旅游高质量发展。

护好湿地资源 释放生态红利(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2024-08-25 08:26:48人民日报

一场细雨过后,江西省南丰县杨梅村的田园山色,愈显青翠怡人。“走,带你看看咱农村公园。”跟随村民徐国良穿过一片蜜桔林,眼前豁然开朗:碧水如镜,红霞满天,修长芦苇随风摇曳,鸟叫雀鸣此起彼伏。

“这里不仅是村民的公园,还是我们精心打造的湿地资源。”同行的南丰县湿地资源运营中心主任朱明胜边走边介绍。

近年来,江西开展湿地资源运营机制改革试点,通过指标交易、产业化经营等途径,完成湿地占补平衡的同时,还实现了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湿地资源丰富的南丰,就是试点县之一。

2022年2月,南丰成立湿地资源运营中心,集湿地资源收储、修复、评估、交易和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图斑比对、实地核实等方式,先是摸清县域湿地资源“家底”,接着制定《湿地运营技术规程》,确定湿地修复、经营的标准流程。

“再去看看我们南丰小微湿地改革的第一片‘试验田’吧。”朱明胜热情推荐。穿上雨靴、带上镰刀,直奔墩里上村暗山组,蹚过蒿草丛生的山路,顺着哗哗的水声,寻到了一片宁静湖泊。

湖面中心已是白鹭、斑嘴鸭等水鸟栖息的家园。17亩的湿地交易指标,供给了南昌九龙湖跨江大桥等工程,同时从工程方获得160余万元的湿地修复款。

首选暗山,是因为这片小微湿地人为干扰少,修复成本较低,便于试点。

如果将湿地放在人口密集区,能否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2023年初,南丰县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围绕蜜桔等产业,开展“湿地+产业”试点,打造杨梅村等6个示范点。

徐国良的1600多平方米果林和山塘,也被南丰县湿地资源运营中心收储。其时,山塘环境脏乱,果林管理不善。

“改造改出了新风景!”曾让徐国良头疼的山塘,如今焕然一新:后山的山泉变为源头活水,清挖出来的塘底淤泥成了周边蜜桔林的有机肥料,种下的芦苇、荷花、菱角等又为水面晕染出靓丽色彩。

湿地生态修复后,南丰县蜜桔产业局等部门指导村民开展有机种植。一方面,开渠引流,以湿地水调节蜜桔树生长季水量;另一方面,严控农药和除草剂用量,肥料以湿地水生植物和淤泥为主。

“县里的专家说,有机蜜桔价格高出普通蜜桔两倍多。湿地周边这1000多棵树,一年估计能挣20多万元。”徐国良算起了账。

更让村民们兴奋的是,通过水系连通、景观打造,杨梅村湿地公园和百年桔树园名气渐响,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旅游、采摘、餐饮……靠着湿地好生态,今年咱村能增加近50万元收入。”杨梅村党支部副书记季强笑言。

截至目前,南丰县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已完成近130亩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交易金额约1200万元,“湿地+”为当地农民带来的各种收入超过百万元。湿地资源运营中心还与赣州银行合作,发放了950万元湿地收储及修复项目贷款。

“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南丰将继续探索湿地资源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最大限度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南丰县委书记叶峰表示。

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2024-08-25 12:15:52中国经济网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已是全球第二大市场,上市公司超5300家,总市值约80万亿元,投资者达2.2亿人。资本市场能否平稳健康运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投资者利益。

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这为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多方面持续发力。

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证监会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严审“伪科技”、突击冲业绩等问题,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审核注册各个环节严之又严,一批造假者、不合格者被挡在资本市场门外。与此同时,新股发行市场撤单现象频现,其中有企业“一查就撤”。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未来要加大新股发行领域现场检查、现场督导和稽查执法力度,对于“一查就撤”现象要追究到底、责任到人,并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严格落实“申报即担责”,坚决阻断发行上市“带病闯关”。

优化上市公司结构,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应有之义。田利辉说,一方面要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和适配性。例如,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创造更为适宜的成长环境,提升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企业的精准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用好各种资本市场工具,特别是发挥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推动优质产业横向协同、纵向整合,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

把好“入口关”的同时,还要畅通“出口关”。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深化退市制度改革,严格执行退市规则,年内已有逾20家A股公司退市,面值退市数量攀升,占比近一半,市值退市首度出现。

“打造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需进一步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规定,鼓励引导头部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同时要进一步拓宽中小投资者救济渠道,健全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

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

中长期资金是市场的“压舱石”。从融资端来看,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壮大耐心资本,是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完善适配长期投资的基础制度。截至去年底,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共持有A股流通市值16万亿元,5年增长1倍多,持股占比从17%提高到23%。其中,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5.1万亿元,已成为A股市场最大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但总体上,我国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仍然不足,“长钱长投”的政策环境没有完全形成。

对此,证监会市场一司司长张望军表示,将推动有关方面针对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等中长期资金特点,优化入市政策安排,打通制度堵点痛点。支持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推出更多匹配中长期资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发挥行业机构引领和示范作用,稳步推进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落地见效。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目前,我国风险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单一、退出难度较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投早、投小的热情。未来,应进一步拓宽并购重组退出渠道,支持发展并购基金和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等。

营造可预期、有吸引力的市场环境,也是吸引长期资本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沪深交易所启动“提质增效重回报”“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引导上市公司以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式,提升投资者回报水平。与此同时,市场仍不乏“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也有公司因“掏空式”分红、“忽悠式”回购等广受诟病。

田利辉表示,相关部门可考虑把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工作、市值管理工作纳入内外部考核评价体系,并持续督促上市公司更好地运用现金分红、注销式回购等“工具箱”,提升对投资者回馈的及时性、稳定性。

加强逆周期调节

当前,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加强逆周期调节,做好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为各类投资者提供更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条件和市场环境,是稳市场不可或缺之举。

今年以来,针对高频量化交易对市场的消极影响,以及投资者对于融券和转融券的关切,证监会采取暂停转融券业务、进一步强化融券逆周期调节、强化对程序化交易监管等举措,取得良好成效。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市场风险综合研判和应对,提高交易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着力强化对高频量化交易、场外衍生品等交易工具的监测监管,严厉打击扰乱市场、非法牟利的行为。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还离不开有力的监管执法。证监会坚持强本强基、严监严管,上半年,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489件,作出处罚决定230余件、同比增长约22%,惩处责任主体509人(家)次、同比增长约40%,市场禁入46人、同比增长约12%,合计罚没款金额85亿余元、超过去年全年总和。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始终将维护制度公平性和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同时,根据市场情况,加强日常监管和逆周期调节,对不当套利等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打击,保障市场稳定运行,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 (经济日报记者 李华林)





上一篇:学习卡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和推进改革
下一篇: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