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干部群众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本报记者 卫 庶 何 聪 李嘉宝
2025年07月06日05: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宋公堤绵延在黄海岸边。抗战烽火中,新四军和苏北人民一起修堤筑坝,留下一段“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动人故事。
抗战时期,江苏是新四军抗战的主战场之一。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时指出:“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近日,记者走进盐城、淮安、南京等地,寻访红色地标,领略今昔巨变,感受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宋公堤畔念党恩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逢潮声思宋公。”73岁的滨海县居民杨步庚缓缓唱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苏北民谣,“我的父亲曾随‘宋公’筑堤。每每讲起往事,他都会感念共产党的恩情。”
陈列于新四军纪念馆的“宋公纪功碑”上,碑文字字真切,记录着军民合力筑堤的场景。
苏北沿海百姓曾长期饱尝海潮侵袭和海水倒灌之苦。1941年5月,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在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的支持下,广泛动员群众,历时两个多月筑成长达45公里的拦海大堤。当地百姓将其与北宋范仲淹所修“范公堤”并称,命名为“宋公堤”,立碑纪念。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坚持敌后抗战。“经常有参观者问,盐城是平原,没有山,新四军如何能在这个地区坚持下来?”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说,“我们能从宋公堤上找到答案——盐城最大的‘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80多年过去,宋公堤日夜守护的这片海岸,已发展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临海远眺,海堤公路蜿蜒延伸,月亮湾风景区游人如织,风力发电机的白色风轮迎风旋转……近年来,盐城坚持沿海湿地生态保护,开发风光等清洁能源。昔日贫瘠的盐碱地上,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今年9月,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在盐城举办,向世界展示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绿色低碳发展实践。
距离海岸线10多公里的小街村实现大变样。曾饱受海潮冲击的沿海小村,如今道路平整宽阔,公共设施完善。“家乡发展得好,吸引许多年轻人回乡工作。附近新能源企业和工厂‘扎堆’,就业机会真不少。”小街村95后村干部卢艺说。
宋公堤纪念亭、宋公大道、宋公堤主题文化展陈馆……如今,宋公堤畔涛声依旧,“红色课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追寻红色记忆,感悟为民初心。
刘老庄的“希望之树”
“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
在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的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内,李爱云读着大哥李云鹏这封写于1941年的家书,眼眶泛红。
1943年3月18日,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名官兵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的率领下,在刘老庄与千余名日伪军殊死战斗。战士们从拂晓战斗至黄昏,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最终因陷入重围,弹尽无援,全部壮烈牺牲。
年近百岁的退伍老兵于跃书,当年是地方抗日武装的情报员。“82名战士抱着战斗到底的决心,没有给敌人留下一杆枪、一颗子弹!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我们一定不能忘本。”于跃书说。
今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不朽的英雄番号——“刘老庄连”,仍闪耀荣光。每年3月18日,很多人都从各地赶赴刘老庄祭奠英烈。人群中,总能看到李爱云的身影。1969年,21岁的李爱云来到刘老庄插队落户,“下定决心守护82位英雄”。这一扎根,就是半个多世纪。
多年来,八十二烈士陵园逐步扩建,新修了纪念馆、红星广场、纪念林等,并于2009年更名为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人们对烈士们的崇敬和怀念更加深厚了。”李爱云说。
纪念园不远处,500亩碧根果树迎风而立。说到自己创业经历,果园经营者朱海兵讲起一段往事——
纪念园里树木种类繁多,有几棵碧根果树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在园里自然生长,后经农科院专家确认非常适宜在当地种植。
“我从2014年开始种植碧根果,如今年产值能达到两三百万元。”朱海兵说。碧根果树,也被当地群众称为“希望之树”。乘着刘老庄红色文旅资源开发的东风,休闲观光采摘园受到游客欢迎,被列入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
刘老庄村党总支书记孙伟峰介绍,近年来,刘老庄村立足红色资源,创新传承红色文化,年均接待游客60万人次,走出一条“红色教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接力讲好红色李巷故事
在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回峰山下,一座白墙黛瓦的小村庄静卧于青山绿水之间,这就是位于白马镇石头寨村的红色李巷。沿着青石板路步入村子深处,新四军高级将领和地方党政干部旧居、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苏南新四军廉政教育馆等分布其中。这里,有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抗战时期,李巷地区是中共苏皖区委、苏南区行政公署、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部等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陈毅与江渭清、钟国楚等新四军将领曾在这里指挥战斗,制定颁发《苏南施政纲领》等重要法令。
2016年,溧水区开始对李巷进行整体改造,挖掘整理红色故事,打造红色街区,进一步加强对李巷红色遗址遗迹群的修缮保护和利用。2017年,红色李巷对外开放。
李巷村的退休教师任生安,走上了更大的“讲台”。自2018年起,他在红色李巷任志愿讲解员,已累计完成近600场讲解。如今,70多岁的任生安是李巷的名人,许多单位组团前来听他讲解。
“我从小听着新四军的战斗故事长大,就想发挥余热,把李巷的红色记忆留存下来。”针对不同群体,任生安注重“因材施教”,“给小朋友讲,我选那些激烈的战斗故事;面对大学生,启发他们成才报国;给党员干部讲,提醒他们不忘初心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接力棒代代相传。石头寨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明,曾是任生安的学生。“红色李巷的打造,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村里的老人们很早就自发保护旧址旧物。”他介绍,目前,李巷已累计接待游客百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
推出“战火青春·红色李巷十七公里越野行走”线路,连续多年举办“村晚”融入红色故事,推出微党课和红色沉浸式剧目,打造军备粮制作、磨豆浆和打草鞋等体验式教学……如今,李巷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传播红色文化。
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红色李巷的建设发展。“我也是任生安老师的学生。”1988年出生的讲解员陈美说,“李巷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想把这里的新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本报记者申琳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6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2025年07月06日05: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本报北京7月5日电 (记者王政、刘温馨)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5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良好,收入和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数据显示,前5月,软件业务收入稳健增长,达到55788亿元,同比增长11.2%;软件业务利润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达到12.8%;软件业务出口227.1亿美元,同比增长3.3%。
分领域运行情况显示,软件产品收入稳定增长,占全行业收入的22.4%。其中,基础软件收入704亿元,同比增长10%。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前5月,实现收入38096亿元,占全行业收入近七成。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6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信息能否“一键迁移”,事项如何跨区域通办
本报记者 王 观
2025年07月06日05:3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过去,跨区域特别是跨省份办理涉税事项,对于不少纳税人是件既跑腿、又费心的事。如今,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跨区域办理方便了吗?企业跨省份迁移后,遇到“水土不服”怎么办?请看本报记者的报道。
——编 者
京津冀三地实现企业涉税信息“一键迁移”,广西、山西在电子税务局增加“一键式”跨区域迁移功能模块……不少纳税人明显感到涉税事项跨区域办理更容易了。
这一感受得到数据验证——今年前5月,税务部门累计办理跨区域通办业务52.77万笔;全国有1.47万户纳税人顺利完成跨省份迁移,同比增长13.52%。
跨区域业务如何办?
通过“远程虚拟窗口”进行身份核验、资料传递
“电子税务局上能查到这个证,但是操作不了。”成立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赣州市光福建筑劳务工程有限公司,曾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承接工程项目,有一份2020年的跨区域涉税事项管理证明需要完成核销反馈,公司办税人员郭洁担心:“以往涉及此类问题,需要办税人员在注册地与项目地之间往返办理。”
如今,通过电子税务局征纳互动功能,纳税人不仅可以获得“一对一”的专属远程辅导,还能和多方同时在线会话,实现多地同步操作。
于都县税务人员了解需求后,通过征纳互动功能在线邀请三水区税务人员加入会话;三水区税务人员随即为郭洁提供远程辅导,引导其以特定主体中的跨区域报验户身份登录电子税务局,完成相关业务办理,省去了跨省往返奔波。
跨区域通办,重在“通”,贵在“办”。聚焦企业和群众异地业务办理不便问题,税务部门依托征纳互动构建“远程虚拟窗口”,进一步便利跨区域业务办理。
“在‘远程虚拟窗口’,我们通过远程身份核验、资料传递、音视频互动、屏幕共享等方法,实现办事人员与外地税务人员的可视化互动,在不改变执法主体、不改变税务人员权限、不改变业务办理流程的前提下,线上通办跨区域税费服务。”重庆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处副处长张罗乐介绍,“远程虚拟窗口”上线后,纳税人进入任何一个综合性办税服务厅或线上发起互动,均可以办理全国业务。
今年1—5月,重庆税务部门累计接受或发起跨区域互动服务1.3万次,通过“远程虚拟窗口”办理跨区域税费通办业务4.72万笔。
企业迁移便利吗?
平均办理时长压缩5至10天,符合条件的当天即可迁出
“我们在市场监管部门办理跨区住所变更登记后,第一时间就收到了电子税务局推送的跨区域迁移涉税事项办理指引,还有注意办理未办结的涉税事项的提醒。”原常州万联网络数据信息安全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田野说,“事前提示提醒,让我们‘搬家’更加心中有数。”
因经营需要,今年,万联将企业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迁至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常州市税务局通过跨部门信息联动,及时获取跨区住所变更登记信息,以数赋能“政策找人”,让纳税人在迁出前即做到事未办、人先知。
“税务部门跟办辅导、提速审核,只用1个工作日就办结了迁移业务。”田野说。
“过去,纳税人办理跨区迁移要先注销、后迁移;如今,只需向迁出地税务机关提交一次申请,迁出、迁入涉税事项便由税务部门自动接入办理,审核通过后即可完成迁移,办理流程更加优化。”常州市税务局副局长季苏云说。
发票额度能否承继、没有抵扣完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能否继续抵扣等,往往是迁移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税务部门设计未结事项自动办理、数电票纳税人“无感”迁移等场景,实现迁移办理提速增效。
“一般刚成立的企业发票额度只有50万元,当时很担心因为搬迁导致重新申请发票的额度太低,影响之后几个月的销售。”原重庆宜必兴商贸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徐小林说,近期公司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迁移至四川省宜宾市,幸好纳税信用级别、发票额度、预缴税款等相关权益和资质都可以延续使用,帮公司实现了平稳过渡。
税务部门持续推进便利纳税人跨区域迁移系列措施,目前,企业迁移事项平均办理时长较过去压缩5至10天,符合条件的企业当天即可顺利迁出。今年,国家税务总局还联合相关部门推动上线运行省内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服务专区,全面推行企业迁移登记“一地、一窗、一网、一次办结”,进一步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迁入后“水土不服”怎么办?
通过跨区域迁移机制,实现纳税信用等权益“无感”延续
“没法缴纳当月社保费,这可怎么办?”今年,云南炬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因业务变动从普洱市思茅区迁至昆明市盘龙区,在思茅区税务局完成税务登记迁出手续后,公司办税人员张金婷便到盘龙区税务局办理迁入税务登记手续,办理过程中却遇到了小插曲。
“由于公司在迁出地未解除社保关联关系,所以不能重复关联。”盘龙区税务局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的话让张金婷十分担心,因为这就意味着公司员工的社保缴纳将面临中断,一系列后续问题可能会接踵而至。
就在她手足无措时,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通过征纳互动功能联系上了普洱市思茅区税务局,请他们帮助查询企业是否有未办结事宜并协助解除社保关联关系。
没多久,普洱市征纳互动服务运营中心工作人员便完成相关数据查询核验工作,将未能解除关联关系的原因告知张金婷,详细讲解处理流程,还协助她线上办结了关联解除。
“《社保参保关联解除申请说明》可以在线提交,社保参保关联解除业务远程办理,本以为迁出企业后办理跨区业务会很麻烦,没想到‘云上’就能解决。”张金婷说。
考虑到新迁入的企业可能会在新环境中遇到业务办理“水土不服”、流程衔接不畅等问题,云南省税务部门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部署,通过完善“全流程电子化+权益无缝衔接”的跨区域迁移机制,实现一般纳税人资格、纳税信用等权益“无感”延续,并积极为企业提供未办结事项专项辅导,必要时送政策入户,上门“手把手”为企业纾困解难。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6日 02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河北强算力产业育创新场景本报记者 万秀斌 张腾扬2025年07月06日05:32 |..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