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31 19:51:18央视网
编者按: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一个个文化遗产从传统到现代,连接历史与未来,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生动文化名片。央视网《联播+》栏目特推出“薪火相传”系列策划,从文化传承中感受中华文脉底蕴。
古语云,“无画不年”。
从镇恶驱邪的门神画,到娃娃抱鱼、五谷丰登等祈福画,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盛况和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新年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浓缩在一幅幅寓意着吉祥如意的年画里。
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古文化街,在挤满了游客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店铺前停下脚步。摊铺上摆放的,是一张张渲染着吉祥、氤氲着年味的年画。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
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儿怀里抱着一条大鲤鱼,手里拿着莲花,构成了杨柳青木版年画最经典的作品《莲年有余》。总书记端详“勾、刻、印、绘、裱”道道工艺,说道:“连年有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年画,见传承。
我国年画界素有“南桃北柳”之说。“北柳”指的就是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刻工精美、绘制细腻、人物生动、色彩典雅闻名;“南桃”指的则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2023年7月6日,总书记来到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现场体验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印刷制作。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最古老的彩色印刷术,属于套色印刷,一版一色。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来时,还有最后一个套印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乔兰蓉对那天的场景记忆犹新。当时,乔兰蓉正在店内制作年画。见到总书记来了,她热情邀请总书记体验用棕擦印刷年画。
将颜料均匀平刷于雕版,再小心套印在画稿上……一幅苏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年画作品《一团和气》跃然纸上。画中人物既似老妪又似老叟,既似青年又似孩童,集男女老少于一身,整体造型圆润讨喜,寓意“团圆”“圆满”。
“《一团和气》年画寓意很好!”总书记借这幅年画表达期许,“我们要推动形成一团和气的社会氛围”。
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到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023年2月3日,游客在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内参观。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成为文化新IP,年画制作体验馆吸引不少青少年前来参观体验。
在苏州,一些学校通过“校社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非遗传承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为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机。
全国多地年画传承人开始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年画的形式、内容、载体等不同层面向内挖掘,让古老年画焕发出时代气息——
有人将国产大飞机C919、5G芯片等现代科技元素巧妙融入年画创作;有人将年画元素与丝巾、包具、抱枕、台灯、点心等物品相融合,制作出随手可用、随心可赏、随口可尝的“年画”;还有人借助数字化传播手段激发年画活力,让年画中的核心形象以数字产品形式“活”起来,融入人们的生活……
年画,在时代变迁中陪伴国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变化的是形式和内容,不变的是传承,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李珊珊
编 辑丨蔡纯琳
AI视觉丨颜妮 张紫曦
校 对丨李珊珊 王卓婕 宋春燕 毛长志 李英卓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2025-01-31 19:52:41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本期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在中国,被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项,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一个多月前,“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价值,同时也赋予了2025乙巳蛇年春节特别的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迎接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人们体验剪纸艺术,感受春节韵味;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鱼灯巡游迎新春,热闹非凡;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孩子们手举糖人,体验“指尖上的非遗”……在古老传统和现代开放的融合中,春节既是“中国时间”,也成为了“世界时刻”。
多国人士表示,春节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
监制:苑听雷、戴爽、金近
策划:张倩楠
文案:娄珂馨
编辑:田媛媛、黄蓉、王鲁平、谢诗佳
视觉:陈佳杰
审校:位树理、任丽君
2025-01-31 19:38:30人民日报
打转向灯、靠右出高速,一路驶进上海临港集卡服务中心停车场,杨中继停好车、拉上手刹,拎着水壶下车,径直向停车场对面的“司机之家”走去。
临港集卡服务中心地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位于上海市区通向洋山港的必经之路上。每天,平均有超过1000辆集卡在这里短暂休整,随后开往洋山港,将货物送到码头、运往世界。
春节假期,临港集卡服务中心停车场里满满当当。杨中继所在的物流公司主营出口业务,今年春节接了不少订单。“留下加班,8天能领近2万元。”一番盘算,杨中继没多犹豫,选择留下过年。
走进“司机之家”时正是饭点。一进门,杨中继就闻见了饭菜香。他取盘、选餐——20元,两荤两素,米饭和汤不限量。一个月里,他有超过20天在这里吃。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今天的菜品多了水饺。“今天特意煮了两大锅水饺,吃完再来添啊!”窗口打餐的服务员笑着说。
吃完饭,杨中继看一眼时间,离报关单出来还有大概两小时,刚好可以休息一下,洗个热水澡。从2002年开始干这行,20多年里,他拉过红木家具、玩具鞋服、电子器件、汽车配件,作息都是跟着订单跑,“如今有这么个地方能歇歇脚,真好。”
不远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挂中国结、贴“福”字,墙上还贴着服务中心春节假期的值班表和每天一场的新春活动安排。“春节假期,贸易不停、运输不停,我们的服务也不能停。”临港集卡服务中心负责人梁鸽峰说。
去年,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了5000万标箱。“5000万标箱,这可都是我们的集卡师傅一趟趟拉出来的!”梁鸽峰告诉记者。“谁说不是呢!”杨中继在一旁自豪地说。
聊家常间,时间过得很快。杨中继把水壶接满热水,拎着往外走,准备启程上路。眼前这条路,杨中继跑了20多年,近几年间临港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周边发展越来越快,服务也越来越暖。踩下油门,从集卡服务中心驶出,前方有他坚守岗位的决心。
2025-01-31 20:00:38新华社
0:30/4:51自动播放
百节年为首。当中国人庆祝千百年的节日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与世界共享节日的欢庆。
1月28日,表演者在柬埔寨首都金边舞龙庆祝春节。新华社发(批隆摄)
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欢乐春节”庙会现场,中塞民众一起迎接乙巳新春。
1月28日,人们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的“欢乐春节”庙会现场观看焰火。新华社发(普雷德拉格·米洛萨夫列维奇摄)
在荷兰海牙,“欢乐春节”彩绘电车为街头增添浓厚的中国年氛围。
这是1月21日在荷兰海牙拍摄的“欢乐春节”彩绘电车。新华社发(孙晶晶摄)
在英国伦敦,伦敦眼亮起“中国红”,舞龙、舞狮表演精彩上演,现场锣鼓声震耳欲聋,年味儿浓厚热烈。
1月28日,英国首都伦敦的地标建筑“伦敦眼”亮起红色灯光。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它既是中国人的节日,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1月29日,游客游览日本横滨中华街。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春节,为世界感知中国打开一扇“窗”。
在遥远的西非国家科特迪瓦,阿比让一所中学的师生们齐聚一堂,共同在气球上写下“新年快乐”的拼音,共享热闹中国春节的节日氛围。
1月28日,师生在乌克兰基辅第一东方语言学校手举福字合影留念。新华社发(罗曼·佩图什科夫摄)
1月28日,学生在乌克兰基辅第一东方语言学校创作春节贺卡。新华社发(罗曼·佩图什科夫摄)
春节,为中外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桥”。
在南非立法首都开普敦,“开普敦中国年”活动为维多利亚港区披上节日盛装,年味十足的中华文化视听盛宴接连上演。人们因春节而相聚于此,交流各自文化的异同。
1月25日,演员在南非开普敦举办的“开普敦中国年”活动上表演川剧变脸。新华社发(辛克拜尔·姆蒂姆库卢摄)
1月25日,人们在南非开普敦举办的“开普敦中国年”活动上观看演出。新华社发(辛克拜尔·姆蒂姆库卢摄)
春节,凝聚着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在马来西亚华人中,“捞生”是一道带有吉祥意味,祈求来年好运、发财的菜式。在粤语里,“生”与“升”谐音,越捞越“升”,代表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
1月19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一家餐馆,顾客享用“捞生”菜肴。新华社发(张纹综摄)
这是1月19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一家餐馆拍摄的“捞生”菜肴。新华社发(张纹综摄)
“希望我们所有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共同迎来和平与健康。”德国北威州议会第一副议长莱纳·施梅尔策说。
“我衷心祈愿蛇年能为世界人民带来富足与安康。”荷兰皇家音乐厅乐团首席中提琴迈克尔·吉勒说。
统筹:吴炜玲
编导:张欢
记者:袁亨瑞、李函林
程一恒、毛鹏飞、王嘉伟
配音:胡函博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1月28日凌晨
州公安局禁毒局
联合布拖县公安局组成的专案组
顶风雪、冒严寒
经过数日不眠不休的艰苦侦查
成功侦破一起特大贩卖运输毒品案
抓获犯罪嫌疑人8人
缴获冰毒1000余克
该案是2025年全省破获的
首起大宗毒品案件
也是开年我州禁毒攻坚首案
为维护春节社会稳定、守护人民安宁
贡献了凉山公安禁毒力量
2025-02-04 20:26:48央视网142人参与27评论Loaded: 29.14%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nb..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
总访问量: n|总访客量: n|今日访问量: n|今日访客量: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