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习近平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会谈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2-05 15:06:16 | 浏览:2254次 ]
分享到:

2025-02-05 13:47:58新华社

132人参与29评论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董雪、邵艺博)2月5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举行会谈。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山水相依、民心相亲,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近年来,中吉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的新高度。双方政治互信持续巩固,各领域合作喜讯频传,构建中吉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和民意基础日益牢固。中方支持吉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愿同吉方深化发展战略对接,扩大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推进全方位互利合作,携手维护两国共同利益,推动中吉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好落地走实。

习近平强调,双方要继续开拓思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线,推动互利合作不断深入。中方愿持续扩大经贸投资合作,进口更多吉尔吉斯斯坦优质商品,支持更多中资企业赴吉投资兴业,希望吉方切实保障中国投资者合法权益。全面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中吉乌铁路,同步推进既有口岸现代化改造,开通更多客货运航班,为两国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提供更多便利。拓展跨境电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合作,打造新增长点。双方要运营好中国文化中心、鲁班工坊、孔子学院等机构,加强地方交流,培育更多投身中吉友好的力量。中方愿同吉方密切协作,提升中国-中亚机制合作水平,做实做强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扎帕罗夫表示,很高兴新年伊始访问中国,谨向习近平主席和中国人民致以最美好的新春祝福,祝愿中国成功举办第九届亚冬会。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中国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上取得辉煌成就,与各国分享发展成果,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吉方愿学习中国成功经验。吉中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两国关系近年提升到新水平,中国是吉方可靠的朋友和伙伴,各部门各地方开展密切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吉方将继续在台湾、涉疆、涉港等问题上坚定支持中方。吉方愿与中方推动吉中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更多成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好中吉乌铁路这条“钢铁丝路”,推进产业、投资、贸易、交通、电子商务、教育等领域合作。面对国际地区形势的复杂变化,吉方愿同中方紧密合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和中国-中亚机制取得更大发展,积极落实三大全球倡议,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见证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以及外交、经贸、农业等领域多项合作文件。

会谈前,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扎帕罗夫和夫人扎帕罗娃举行欢迎仪式。

天安门广场鸣放21响礼炮,礼兵列队致敬。两国元首登上检阅台,军乐团奏中吉两国国歌。扎帕罗夫在习近平陪同下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并观看分列式。

当天中午,习近平和彭丽媛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为扎帕罗夫夫妇举行欢迎宴会。

王毅参加上述活动。

别样团圆 家国情深——“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年

2025-01-31 08:36:54新华社

0人参与0评论

万家灯火,辞旧迎新。

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有这样一群中国海外建设者,继续奋战在全球各地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线,用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以实际行动促进中外务实合作,共同迈向更美好未来。

Loaded50.96%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1:45/Duration 4:38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中国年世界年 携手同庆

“春联一贴,年味儿就浓了!”除夕当天,塞尔维亚“多瑙走廊”快速路项目综合部负责人吴一带着塞籍员工一起贴春联装扮项目营地,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多瑙走廊”是塞尔维亚东部地区重要的快速公路项目,由中国山东高速集团承建。项目雇用的塞籍员工大多学习了简单的汉语。

春节前夕,在塞尔维亚“多瑙走廊”快速路项目营地上,中方工作人员与塞籍员工一起贴福字。新华社发(内马尼亚摄)

火红春联映衬下,项目营地迎来除夕夜的“重头戏”——包饺子。调馅、和面、擀皮、下锅,动作一气呵成,项目桥梁工程师莎拉·塔迪奇和同事们学得起劲,饺子包得有模有样。“恭喜发财!蛇年大吉!”端着自己包的刚出锅的饺子,塔迪奇用中文向同事送出新春祝福,“能和中国同事一起过新年,体验春节传统习俗,太兴奋了!”

当“一带一路”遇上新春佳节,“中国年”正成为“世界年”。中国海外建设者也在世界各地播撒下和谐和睦的种子。

“春节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员工扎克利娜·钱贝尔对记者说。今年是钱贝尔与中国同事一起过的第六个除夕夜。暖黄灯光倾洒工地,热气腾腾饺子上桌,中外员工欢聚一堂,共同举杯,祝明天更美好。

作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项目的样板工程,中国北方国际承建的塞尼风电项目自2021年12月投入运营以来已累计发电12.6亿千瓦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宜且稳定的电力供应,还给当地合作企业带来可观收益,为解决克罗地亚全国的能源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春联福字映入眼帘。在万里之遥的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最南端,中国援建的格林纳达国家板球场维修项目生活区洋溢着喜悦欢乐的新年氛围。

1月28日,在格林纳达国家板球场维修项目生活区,来自中格两国的工作人员一起包饺子庆祝春节。新华社发

“海外过年同样年味十足!”项目组施工经理许素星告诉记者,与中方人员共度新春佳节的格林纳达朋友对中国美食和中国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大家一起包饺子、写春联、尝美食、演节目。“很多人很快学会了用筷子,团圆饭气氛十分融洽。”

家国情赤子心 无悔坚守

“想家确实是想的,虽然过年没能回家,但爸妈都理解我、支持我。”除夕当天,身在刚果(布)的廖志康和往常一样忙着项目安全排查。

作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刚果(布)国家四号路项目的建设者,廖志康忙完一天的工作,算好时差,在北京时间新年钟声敲响时拨通视频电话,为父母送上新春祝福。

国家四号路项目是刚果(布)最大港口城市黑角市的重点工程,对改善当地交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深知当地民众对这条路翘首以盼,廖志康选择在春节坚守岗位。“这不仅是责任,更是对项目的热爱。”

一路跨越山海,一路风雨兼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多年来,许多中国海外建设者寒来暑往坚守一线,怀着对事业的热爱,用青春和奋斗绘就着共同发展、美美与共的丝路画卷。

在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项目位于诺维萨德的调度指挥中心,已经6年没回国过年的项目副总工程师杨冠岭春节期间照常值班。除夕和大年初一那天,他早上6点多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开会、现场协调、回驻地处理邮件。

春节前夕,在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项目位于诺维萨德的调度指挥中心,项目副总工程师杨冠岭(后)询问线路试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颖 摄

“这里与国内有7个小时时差,有时忙完想打个电话,家人已经睡下了。”杨冠岭说,夜深人静时,还是会想家,“但看着项目一天天平稳推进,心里就非常踏实”。

思念,无碍坚守;奉献,更显赤忱。

在伊拉克工作多年的中国绿洲石油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王晖已想不起上一个全家团圆的春节是什么时候,却对项目油田所有生产数据谙熟于心。

1月28日,在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中国绿洲石油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王晖(右)在项目现场巡检。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作为伊拉克战后首个对外能源合作项目艾哈代布油田的作业方,中国绿洲石油公司2009年起便来到这里。油田生产不分昼夜,为伊拉克最大热电厂提供燃料,确保设施安全运行是王晖的主要职责。用他的话说,“我们是在守护这里的万家灯火”。

“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王晖却选择和我们坚守一线,这令人钦佩!”艾哈代布油田生产管理部主管哈迪·奥贝德说。

舍小家顾大家,常坚守勇担当。十多年来,中国海外建设者携手各国合作伙伴,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变成现实。

中国梦世界梦 美美与共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为有抱负、敢作为的中国青年提供在海外奋斗成长的广阔舞台。

哈萨克斯坦里海沥青厂改造项目工程技术部主管周祖灿来自贵州,去年6月刚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这是他走出校园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参与的第一个海外项目。今年春节,他和170多名同事一起冒着严寒,坚守在项目一线。

由中国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里海沥青厂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石化项目,为哈公路建设提供了大量道路沥青。去年5月,中信建设启动在原厂址基础上的改造升级工程。

在周祖灿看来,沥青厂为当地道路建设提供了材料保障,也为铺设中哈互利共赢之路添砖加瓦。“作为一名年轻的海外建设者,能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我深感荣幸。这是挑战,更是成长的机遇。”

通过一项项新成果、一个个新项目点亮全球共同发展之路,身在海外的中国建设者们生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除夕夜,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简称“马东铁”)项目综合管理部员工杨志超组织中马两国员工一道,将从国内带来的红灯笼高高挂起,期盼这份红彤彤的暖意能为乙巳蛇年带来好运。

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马东铁项目是中马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旗舰项目,设计全长600多公里,被视为连通马来西亚东西海岸的“陆上桥梁”,建成后将带动东海岸地区经济发展,并极大改善沿线地区互联互通。

看着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杨志超和同事们坚信,这条凝结了汗水和努力、通向未来的铁路,将成为中马两国建设者共同的骄傲。

岁聿云暮,万象更新。中国海外建设者不断挥洒汗水、激扬热情,将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美好愿景播撒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广阔大地上,与各国合作伙伴携手同行,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深刻诠释着同球共济、命运与共的理念。

文字记者:于荣、闫洁

视频记者:唐婧瑶

海报设计:刘雅萱

统筹:韩墨、赵卓昀、金马梦妮、王洁、王宇轩

别样团圆 家国情深——“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年

2025-01-31 08:36:54新华社

0人参与0评论

万家灯火,辞旧迎新。

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有这样一群中国海外建设者,继续奋战在全球各地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线,用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以实际行动促进中外务实合作,共同迈向更美好未来。

Loaded50.96%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1:45/Duration 4:38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中国年世界年 携手同庆

“春联一贴,年味儿就浓了!”除夕当天,塞尔维亚“多瑙走廊”快速路项目综合部负责人吴一带着塞籍员工一起贴春联装扮项目营地,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多瑙走廊”是塞尔维亚东部地区重要的快速公路项目,由中国山东高速集团承建。项目雇用的塞籍员工大多学习了简单的汉语。

春节前夕,在塞尔维亚“多瑙走廊”快速路项目营地上,中方工作人员与塞籍员工一起贴福字。新华社发(内马尼亚摄)

火红春联映衬下,项目营地迎来除夕夜的“重头戏”——包饺子。调馅、和面、擀皮、下锅,动作一气呵成,项目桥梁工程师莎拉·塔迪奇和同事们学得起劲,饺子包得有模有样。“恭喜发财!蛇年大吉!”端着自己包的刚出锅的饺子,塔迪奇用中文向同事送出新春祝福,“能和中国同事一起过新年,体验春节传统习俗,太兴奋了!”

当“一带一路”遇上新春佳节,“中国年”正成为“世界年”。中国海外建设者也在世界各地播撒下和谐和睦的种子。

“春节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员工扎克利娜·钱贝尔对记者说。今年是钱贝尔与中国同事一起过的第六个除夕夜。暖黄灯光倾洒工地,热气腾腾饺子上桌,中外员工欢聚一堂,共同举杯,祝明天更美好。

作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项目的样板工程,中国北方国际承建的塞尼风电项目自2021年12月投入运营以来已累计发电12.6亿千瓦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宜且稳定的电力供应,还给当地合作企业带来可观收益,为解决克罗地亚全国的能源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春联福字映入眼帘。在万里之遥的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最南端,中国援建的格林纳达国家板球场维修项目生活区洋溢着喜悦欢乐的新年氛围。

1月28日,在格林纳达国家板球场维修项目生活区,来自中格两国的工作人员一起包饺子庆祝春节。新华社发

“海外过年同样年味十足!”项目组施工经理许素星告诉记者,与中方人员共度新春佳节的格林纳达朋友对中国美食和中国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大家一起包饺子、写春联、尝美食、演节目。“很多人很快学会了用筷子,团圆饭气氛十分融洽。”

家国情赤子心 无悔坚守

“想家确实是想的,虽然过年没能回家,但爸妈都理解我、支持我。”除夕当天,身在刚果(布)的廖志康和往常一样忙着项目安全排查。

作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刚果(布)国家四号路项目的建设者,廖志康忙完一天的工作,算好时差,在北京时间新年钟声敲响时拨通视频电话,为父母送上新春祝福。

国家四号路项目是刚果(布)最大港口城市黑角市的重点工程,对改善当地交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深知当地民众对这条路翘首以盼,廖志康选择在春节坚守岗位。“这不仅是责任,更是对项目的热爱。”

一路跨越山海,一路风雨兼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多年来,许多中国海外建设者寒来暑往坚守一线,怀着对事业的热爱,用青春和奋斗绘就着共同发展、美美与共的丝路画卷。

在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项目位于诺维萨德的调度指挥中心,已经6年没回国过年的项目副总工程师杨冠岭春节期间照常值班。除夕和大年初一那天,他早上6点多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开会、现场协调、回驻地处理邮件。

春节前夕,在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项目位于诺维萨德的调度指挥中心,项目副总工程师杨冠岭(后)询问线路试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颖 摄

“这里与国内有7个小时时差,有时忙完想打个电话,家人已经睡下了。”杨冠岭说,夜深人静时,还是会想家,“但看着项目一天天平稳推进,心里就非常踏实”。

思念,无碍坚守;奉献,更显赤忱。

在伊拉克工作多年的中国绿洲石油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王晖已想不起上一个全家团圆的春节是什么时候,却对项目油田所有生产数据谙熟于心。

1月28日,在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中国绿洲石油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王晖(右)在项目现场巡检。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作为伊拉克战后首个对外能源合作项目艾哈代布油田的作业方,中国绿洲石油公司2009年起便来到这里。油田生产不分昼夜,为伊拉克最大热电厂提供燃料,确保设施安全运行是王晖的主要职责。用他的话说,“我们是在守护这里的万家灯火”。

“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王晖却选择和我们坚守一线,这令人钦佩!”艾哈代布油田生产管理部主管哈迪·奥贝德说。

舍小家顾大家,常坚守勇担当。十多年来,中国海外建设者携手各国合作伙伴,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变成现实。

中国梦世界梦 美美与共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为有抱负、敢作为的中国青年提供在海外奋斗成长的广阔舞台。

哈萨克斯坦里海沥青厂改造项目工程技术部主管周祖灿来自贵州,去年6月刚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这是他走出校园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参与的第一个海外项目。今年春节,他和170多名同事一起冒着严寒,坚守在项目一线。

由中国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里海沥青厂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石化项目,为哈公路建设提供了大量道路沥青。去年5月,中信建设启动在原厂址基础上的改造升级工程。

在周祖灿看来,沥青厂为当地道路建设提供了材料保障,也为铺设中哈互利共赢之路添砖加瓦。“作为一名年轻的海外建设者,能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我深感荣幸。这是挑战,更是成长的机遇。”

通过一项项新成果、一个个新项目点亮全球共同发展之路,身在海外的中国建设者们生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除夕夜,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简称“马东铁”)项目综合管理部员工杨志超组织中马两国员工一道,将从国内带来的红灯笼高高挂起,期盼这份红彤彤的暖意能为乙巳蛇年带来好运。

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马东铁项目是中马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旗舰项目,设计全长600多公里,被视为连通马来西亚东西海岸的“陆上桥梁”,建成后将带动东海岸地区经济发展,并极大改善沿线地区互联互通。

看着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杨志超和同事们坚信,这条凝结了汗水和努力、通向未来的铁路,将成为中马两国建设者共同的骄傲。

岁聿云暮,万象更新。中国海外建设者不断挥洒汗水、激扬热情,将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美好愿景播撒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广阔大地上,与各国合作伙伴携手同行,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深刻诠释着同球共济、命运与共的理念。

文字记者:于荣、闫洁

视频记者:唐婧瑶

海报设计:刘雅萱

统筹:韩墨、赵卓昀、金马梦妮、王洁、王宇轩

第一视点·学习手记丨习近平的四副春联

2025-02-05 11:45:23潮新闻

146人参与20评论

编者按:本端2023年8月推出《第一视点》专栏,深入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浙江贯彻“八八战略”的生动实践,受到读者欢迎。为深化循迹溯源,新春伊始,本端今起刊发《第一视点·学习手记》栏目文章,旨在进一步揭示这些故事的丰富意蕴,提炼启示意义,激励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行。首篇推出《习近平的四副春联》,为您讲述“四副春联”蕴含的殷殷嘱托,为合力拼出“开门好、开门稳”提供指引。

过年贴春联,是民间传统风俗。每年正月,家家户户门楣上,文采竞涌、热闹非凡,有贴财源滚滚的,有贴紫气东来的,有贴风调雨顺的。不同的春联,寄托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而在21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为全省党员干部送出四副春联。

2004年1月29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新年第一次专题学习会上说:春节期间,我情之所至,忽发奇想,写了四副春联,权且作为我的一点学习心得,与同志们共勉互励。

这四副春联分别是“求客观实际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深化理论武装求真谛,深入调查研究重实际”“狠抓工作落实动真格,加快浙江发展务实效”“高度关注民生系真情,坚持为民谋利出实招”,横批都是四个大字“求真务实”。

他念了这四副春联,并一一作了解释。第一副讲的是求真务实的深刻内涵,就是求什么真、务什么实的问题;第二副讲的是求真务实的主要途径,就是怎么求真、怎么务实的问题;第三副讲的是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就是如何做到求真、做到务实的问题;第四副讲的是求真务实的根本目的,就是求真为了谁、务实为了谁的问题。

把工作的要求写在春联里,很别致,但绝不是仅仅为了别致。如今回望,2004年算得上浙江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是浙江全面实施“八八战略”的“狠抓落实年”。于是就有了用四副春联诠释“求真务实”的故事,有了“八八战略”的落笔铺陈。

翻开《之江新语》,“求真务实”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高频词。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在浙江发展的不同阶段,“求真务实”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高频词、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将求真务实作为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过一系列生动论述。某种程度上,求真务实打的是一切工作的地基。地基稳了,才有大厦;地基不稳,全都白干。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很实在,“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

老百姓以春联表达对好日子的向往,党员干部则要把“求真务实”作为座右铭。融融新春氛围中,多读读这四副春联,想想怎么把“求真务实”变成全年工作的“横批”,变成执政为民、创业干事的“横批”。

踏上返岗复工路,他们温暖启程

2025-02-05 10:11:44新华社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45.51%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44/Duration 2:30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春节假期结束在即,多地务工人员再次离开家乡,踏上返岗复工之路。为保障务工人员顺利返岗,各地各部门提前谋划,积极开展返岗就业服务宣传,组织务工人员乘机乘车,做好相应接送及安置工作。

■2月3日上午,600余名贵州外出务工人员搭乘D1835次列车,从桐梓东站出发前往广州南站。这是贵州开行的2025年首趟免费返岗务工专列。

■威宁是贵州省人力资源大县,当地紧抓春节劳动力转移就业黄金期,于1月31日至2月13日,通过返岗补贴等方式,“点对点、门对门”一站式服务,集中输送务工群众前往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务工就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60余名务工人员免费乘坐飞机前往上海返岗复工。文山州人社部门联合上海市静安区、虹口区两地人社部门提前谋划,通过精准摸排返岗意向,统一时间地点,保证60余名务工人员安全顺畅返岗。

■2月2日晚,上海迎来今年春节首批包列“点对点”返岗复工劳动者,车上有40名来自云南昭通的来沪务工劳动者。上海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和对口地区负责人到站台迎接。

春节长假期间,上海还将组织一系列“专机”“专列”“专车”服务,帮助安徽、四川、湖南、河南、甘肃等劳务输出大省的大批务工劳动者陆续返岗,并计划在春节后有针对性地密集举办110多场招聘会,提供10万多个岗位。

记者:张梦洁、吴斯洋、崔晓强、熊轩昂

编导:房宽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金观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5-02-05 13:51:10中国经济网

0人参与0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制高点。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长远发展看,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都需要创新融合的支撑。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算法创新与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在智能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量子信息技术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在从提升计算处理速度、增强信息传输安全、提高传感测量精度三大方向开辟新的产业赛道。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以及临床试验与产业化的有效衔接,帮助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石墨烯等新材料则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正在航空航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打开新的应用空间。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要加快构建创新融合的生态系统,厚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制度创新是创新融合的重要保障。需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有利于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人才是创新融合的第一资源。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创新文化的培育同样不可或缺。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加强创新价值观的传播,培育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创新融合,我们将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球前沿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作者: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

央视主播再上新

长安街知事

2025年02月05日 10:36:19

51人参与3评论

2月3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再迎新面孔,周婧雨成为新主播。这是她正式以新闻主播的身份亮相央视荧屏。

公开信息显示,周婧雨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1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后任总台记者。

近日,央视主播连番上新。此前的2月2日,“00后”哈乐亮相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

公开信息显示,哈乐出生于2001年6月,宁夏银川人,2019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播本)。

幸福河湖海丨用“指尖上的绝活”书写文化传承华美篇章

2025-02-06 19:59:38央广网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25.11%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36/Duration 4:58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央广网天津2月6日消息 天津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独特的地缘优势带来了商业繁荣与特色民俗文化,孕育出众多非遗瑰宝。这些非遗见证了海河两岸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彰显着天津深厚的文化底蕴。

船影悠悠承匠心

“我的先祖在明朝时便从宁波来到了天津,在海河边儿扎下根来。我家祖上世代经营漕运生意,可以说是见证了天津的历史变迁。”走进漕运船模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翟俊正的工作室,几艘木质船模排列整齐,散发着岁月的光泽。“过去的船和现在大不相同,你看这艘‘邦摇’,就是百年前我的高祖(爷爷的爷爷)按照家中大船样式建造的。”

翟俊正展示其高祖制作的“邦摇”船模(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翟俊正展示其高祖制作的“邦摇”船模(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天津被称为“大运河载来的城市”,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境内分为南运河、北运河两段,总长170多公里。其中全长71公里的“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天津也随之成为了北方重要的漕运枢纽。“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元代人张翥就曾用这样的诗句描写当时三岔河口千帆云集的壮阔景象。

“堵车都见过,‘堵船’见过没?听我爷爷跟我说,他年轻时,三岔河口可真是船头顶船尾、船帆蹭船帆。”提起漕运历史,翟俊正侃侃而谈,“起初,我家主要是将海上运来的物品转运向内河,使用的便是能应对海与河两种航行的‘登悠’。后来随着生意逐渐向内河转移,我们便开始使用‘海邦摇’,这是一种大型漕运船只。当时我的高祖家中有很多船,我的爷爷就是在这些船上长大的。”

“天津市东丽区新立街翟鸿仁,现年八十岁……”翟俊正展开一卷卷轴,一股厚重的年代感扑面而来。“这是我爷爷留下的信,上面介绍了我家的来历,以及这门技艺的历史。我是和爷爷长大的,在我小的时候,爷爷边做船模边给我讲述运河上的故事。九岁那年,我开始和爷爷学习漕运船模制作技艺,漕船是运河特有的文化符号,我也立志要把这门手艺继承好,不能在我这儿断代了。”

翟俊正在制作船模(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翟俊正在制作船模(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如今,翟俊正也会在工作之余带着船模走进校园,向孩子们讲述那些爷爷讲过的运河故事,并鼓励孩子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我儿子今年也九岁。我做模型,他就在我旁边跟着做些小手工。”在翟俊正的工作台旁,散落着一些小学生的手工作业。

每逢春暖时,翟俊正会将船模放到河中,让船航行一段,既是用以纪念曾经的漕运生活,也是检验自己的手艺。“爷爷在的时候,每年都在海河里放船模,这在村里是件大事,大家都会来看。我也正在做一艘新船,等今年开春,让它也下水跑跑!”

翟俊正的船模在水中航行(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翟俊正的船模在水中航行(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青砖垒垒刻“创新”

悠悠大运河畔,石家大院静静矗立,其精美的砖雕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诉说着往昔岁月。而这些灵动逼真的作品,皆是“刻砖刘”先辈们匠心独运的杰作。

“刻砖刘”的始祖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马顺清,其外孙刘凤鸣是天津第一代专业砖雕工匠。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砖刘”砖雕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季赟(刘挽云)自出生便与砖雕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其他孩子玩玩具、看小人书,我就捏泥巴、钻研爷爷的古建图纸,所以走‘刻砖刘’的传承之路对我而言是必然的。”忆起往昔,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热爱。

刘季赟在工作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刘季赟在工作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南北贯通的便利航运带来了众多能工巧匠,也让许多熠熠生辉的非凡技艺在天津诞生,“刻砖刘”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窑后雕技法就是运河文化的产物,我自己也创作过很多以海河、运河为主题的作品。”刘季赟告诉记者,前不久,她雕刻了一个开桥状态下、全形砖雕镂空的解放桥,虽然挑战重重,但成果令人欣慰,赢得了藏家和观众的高度认可。在她的刻刀之下,海河地标化作砖上艺术,凝固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独特纽带。

刘季赟雕刻的解放桥作品(央广网发 受访人供图)

刘季赟雕刻的解放桥作品(央广网发 受访人供图)

砖雕,是藏在建筑里的文化印记。曾经,北方传统四合院内遍布砖雕艺术,而在建筑不再需要大量手工砖雕的当下,砖雕的传承之路更为曲折。作为青年非遗传承人,刘季赟将砖雕从房檐搬到案头,让砖雕有了活态转化之路。“一方面,我将砖雕艺术化,将砖雕从建筑装饰转型为纯粹的艺术观赏品;另一方面,我将其与生活相结合,将青砖制作成茶盘,同时,砖雕上一些边款铭文都非常好看,我们会将一些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制成拓片,开展体验活动,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刘季赟说道。

刘季赟向青年学子授课(央广网发 受访人供图)

刘季赟向青年学子授课(央广网发 受访人供图)

为了培育新一代传承力量,刘季赟积极投身“产教融合”,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携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与系统化课程。“我们研发了气电混动工作台、砖雕材料包和多媒体互动课件,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现在的教学情况超出了我的预期,每个班都能涌现出一两位优秀人才,参与到我们工作室的创作中。如今,我们已与多地高校建立合作,受到大家青睐。”谈及未来传承,刘季赟目光坚定,信心十足,“我坚信,在职业教育的有力推动下,砖雕技艺必将代代相传,重焕生机。”

芦苇荡荡画“门道”

每年金秋时节,天津七里海湿地周边芦苇泛黄,随风摇曳,宛如金色海洋。飞扬的芦苇花丛间,总会映出田宝军的身影。作为七里海芦苇画手工制作代表性传承人,他用“火眼金睛”臻选着适合做画的芦苇。

田宝军展示芦苇画制作技艺(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田宝军展示芦苇画制作技艺(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适合做苇画的芦苇需要轻薄且韧性极好,易于裁剪、整理、适合熨烫染色,这种芦苇一般我们叫做‘蔫苇’。”田宝军分享说,七里海的优质芦苇与芦苇画最适配,“七里海的芦苇比较坚韧,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用它制作出来的画栩栩如生。”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七里海是中国四大芦苇产地之一,当地人民自古就用芦苇制作各种生活用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向往和精神的寄托催生了芦苇画这一艺术形式。

以芦苇的叶、杆、花穗为原料,经过剪、烫、贴、润等十几道工序,一幅芦苇画就在田宝军手中诞生了。田宝军表示,芦苇画制作过程中的“绝活”,一是熨烫烙环节,二是“剪毛”环节。

田宝军展示“剪毛”技艺(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王婧瑜 摄)

田宝军展示“剪毛”技艺(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王婧瑜 摄)

“熨烫时间的长短、力度大小都会影响芦苇画的好坏。像这些栩栩如生的小鸟,都是我们一下一下剪出来的,剪毛时必须要做到心如止水、心无旁骛。”田宝军说,“静”是制作芦苇画的基本功,也是最难的一项,“要想学会这些门道,没有坐冷板凳的功夫可行不通!”

从20年前的懵懂青涩,到如今的游刃有余,田宝军对热爱的芦苇画一直初心未改。在他的工作室里,那幅闪着“金黄”微光的芦苇画作品——《兰亭序》便是见证。

芦苇画作品《兰亭序》(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李骏宇 摄)

芦苇画作品《兰亭序》(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李骏宇 摄)

“这个作品我做了一年半,每次看到它都感觉心里热乎乎的,在感到技艺精进的同时,也感到更要敬畏这项技艺,更好地去传承它。”田宝军表示,传承这项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传承爱国精神,他也常常勉励自己的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专注于眼前,把一门手艺弄精”。

当下,田宝军正尝试把芦苇与汉简结合,打造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那是真正的艺术品,可以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让世界更能了解天津宁河,了解中国。”

川流不息的运河,正是一条绵延不止的文化血脉。在祖辈世代生活的河旁,翟俊正不断调整着船模的风帆,等待着今年河开时与孩子一同在水中放船;在清雅古朴的工作室内,刘季赟手持砖料,眉头微颦,寻找着下一件文创作品的艺术灵感;七里海湿地畔的芦苇昂扬挺拔、迎风招展,田宝军正在不远处的家中熨烫着新摘回的苇叶。运河与天津的故事还在延续,未来,运河两岸的“守艺人”,仍将以技为笔墨,以“指尖上的绝活”继续书写文化传承的华美篇章。

总策划:王晔彪

统筹:张强

记者:周思杨 韩雨晨 褚夫晴

实习记者:王婧瑜 李骏宇 王灵鑫

天津市委网信办 央广网天津频道 联合出品


上一篇:习近平:“不出正月都是年”很高兴总统先生来华同中国人民一起欢度新年
下一篇:【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 “冷资源”释放“热动力”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