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2-25 05:41:40 | 浏览:2307次 ]
分享到:

2025-02-24 18:45:23新华社

1478人参与20评论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2月2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

习近平指出,中国春节前夕我同总统先生视频会晤,对全年中俄关系发展作出规划引领,就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加强协调。两国各部门正按照我们达成的共识,稳步推进各领域合作,包括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中俄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是患难与共、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真朋友。中俄关系具有强大内生动力和独特战略价值,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任何第三方影响。中俄两国的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是管长远的。任凭国际风云变幻,中俄关系都将从容前行,为各自发展振兴助力,为国际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普京表示,俄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期待同中方在新的一年保持高层交往,深化务实合作,共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发展对华关系是俄方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选择,绝非权宜之计,不受一时一事影响,不受外部因素干扰。当前形势下,俄中保持密切沟通符合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精神,也将释放俄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稳定作用的积极信号。

普京介绍了俄美接触最新情况和俄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表示俄方致力于消除俄乌冲突根源,达成可持续和长久的和平方案。

习近平强调,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之初,我就提出解决危机的“四个应该”等基本主张。去年9月,中国同巴西一道,会同部分全球南方国家成立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为推动危机政治解决营造氛围、积累条件。中方乐见俄罗斯及有关各方为化解危机作出积极努力。

双方同意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保持沟通协调。

微视频|看广袤乡村新面貌 绘乡村振兴锦绣图

2025-02-24 20:05:44新华社

15人参与10评论

Loaded11.02%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14/Duration 6:13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五年在标题直接提到“乡村振兴”。

带着对“三农”工作的殷殷关切和深深期望,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一次次深入乡村考察调研,为乡村全面振兴擘画出宏伟蓝图。

产业振兴,苹果铺就致富路。

在甘肃天水,丰收时节的果实缀满枝头。火红的苹果,连接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

人才振兴,“新农人”干劲十足。

在湖南常德,春耕农忙正当时。“新农人”们把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模式带到农村,在希望的田野上,打开新的天地。

文化振兴,苗韵新生绣时尚。

在贵州黔西,当地群众将传统苗绣和时尚相结合,不仅传承了文化,更增收致富,过好了幸福生活。

生态振兴,大山深寨换新颜。

在海南五指山脚下,优美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村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有奔头。

组织振兴,社区基层新风尚。

在湖北嘉鱼,基层减负以后,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村民们正在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总书记引领推动下,“五大振兴”的系统工程,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的肌理。一幅和美的乡村振兴锦绣图,正在华夏大地徐徐铺展。

策划:孙志平、张平锋

统筹:李杰、李佳琳

编导:吴昊

记者:多蕾、丁春雨、刘勤兵、赵玉和、潘志伟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绿水青山间|长江的美丽变奏

2025-02-24 20:03:40央视网

32人参与9评论

编者按:对生态环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历来看得很重。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就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江河湖泊到林海荒漠,从湿地草原到青山沃野,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一份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是美丽中国最生动的注脚。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央视网推出系列微纪录片《绿水青山间》,与您一起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受绿水青山间的幸福。

Loaded10.99%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07/Duration 8:39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浩荡奔流的长江,如一条蜿蜒巨龙横卧于中国版图之上,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对于长江,习近平总书记念之系之。曾经,无序开发让长江不堪重负,总书记痛心形容,“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深入长江沿岸考察调研,登大坝、乘江船、进企业、访农家……一步一履间,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把脉开方。

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在“长江之腰”湖北,总书记进一步阐释:“要设立生态这个禁区,也是为如何发展指明路子。我们搞的开发建设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

在长江下游安徽,总书记叮嘱:“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在一首首美丽“变奏曲”中,一江两岸迎来蝶变。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孟利铮 李夏

编 导丨孟利铮 栾秋琪

导 演丨李夏 邹可强

摄 像丨陈嘉俊 宋飞

制 作丨张小龙 江皓汶 宋超阳 胡岩岩 杨帆帆

校 对丨蔡纯琳 鲁杨 李珊珊 刘禛 梁雅琴 闫田田 宋春燕 任佳 李英卓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鸣 谢丨湖北省委网信办 宜昌市委网信办 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三峡集团 湖北省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委宣传部 湖北省宜昌市城区渔政协助巡护队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稿拟增加规定不得实施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

新华社

2025年02月24日 18:08:28 来自北京市

0人参与0评论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稿24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任何单位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民营经济组织收取费用,不得实施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不得向民营经济组织摊派财物。这样规定进一步突出了法治的保障作用。

2024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随后,法律草案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从常委会审议和征求意见情况看,各方面对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高度认同,对草案充分肯定,普遍认为:草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对于全社会稳定预期、振奋信心、凝聚力量,激发民营经济发展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民营经济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尽快审议出台。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企业、社会公众提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建议进一步突出法治的保障作用,充实完善相关内容。对此草案二审稿中增加规定:一是,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与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二是,针对同一检查对象的多个检查事项,应当尽可能合并或者纳入跨部门联合检查范围;三是,任何单位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民营经济组织收取费用,不得实施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不得向民营经济组织摊派财物。

此外,草案二审稿还增加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有关行业协会商会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及时反映行业诉求,为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提供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市场拓展、权益保护、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服务。

德国农业专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显著、前景向好

2025-02-24 22:44:19中国日报网

0人参与0评论

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中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中德农业中心德方副主任白闵琦(Michaela Boehme)2月24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近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

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马雪晶

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马雪晶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显著

文章指出,数十年来,得益于更高效的机械、更有效的投入以及更优质的作物品种,中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政府正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生物育种产业化,同时大力发展无人机技术、生物科技和智能温室。在此基础上,中国可以用更少的土地和人力种植出更多的优质蔬果。与此同时,中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打通偏远乡村网络覆盖“最后一公里”,全力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中国农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更加重视食品安全,想要获得更健康、更多元化的食物。专家和决策者认为,中国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人们可以获得充足、健康、有营养的食物,同时避免破坏子孙后代种植粮食所需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系统。

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向好

文章进一步表示,中国正致力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比如,中国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同时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这些对于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化至关重要。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性耕作、土壤“全面体检”和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已经是大势所趋。

中国深入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将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发酵为有机肥再还回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这不仅可以改良土壤,而且有助于通过减排固碳促进低碳农业发展。

除了推动农田建设,中国还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建设零碳乡村。

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至关重要。随着人们对优质、可持续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农村地区有望通过发展与绿色农业相关的产业来实现经济多元化。

一言以蔽之,中国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农业体系,降低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英文原文刊发于《中国日报》智享汇栏目)

(编辑:严玉洁 王辉 周凤梅)

在正能量里看见活力中国的万千气象

2025-02-24 20:30:34环球网

0人参与0评论

连日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持续进行中。细细品读这些精品佳作,既有宏大叙事的特写,也有民生暖语的镜头,从中获得的是精神滋养,澎湃的是家国情怀,于情感共鸣中凝聚成一股正能量暖流,予人力量、激人奋进。

在正能量中,感受创新创造的奋进中国。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2024年,中国创新领域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从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到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顺利点火;从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回收,到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传感器血管内取出试验获得成功;从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到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全方位、多维度讲述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技术创造故事,生动呈现出奋进中国日新月异的宏伟气象。

在正能量中,触摸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连续5年稳定达标;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超过90%,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的美好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享受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记录生态文明进程,描绘水清岸绿中国画卷,向世界诠释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塑造绿色发展的中国形象。

在正能量中,品味情满人间的温暖中国。“小人物”有大担当,小故事也有大情怀。行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湖北麻城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90后小伙夏亚玲“搬家式”驰援高速滞留旅客,以爱心传递温暖;背着爷爷爬长城的“90后”女孩张应贤,用日复一日的爱与陪伴,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不平凡的模样;行走东非的白衣使者仵民宪医生,和以爱之名坚守的杨慧峰护士,为患者点亮了生命的灯塔……大爱浸润人心,希望生生不息。被时光定格的正能量作品涌动着永恒的力量,就像微光汇聚成冬日暖阳,照亮奋斗之路。2024中国正能量活动带我们重温了那些温暖的共同记忆,让“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精神走进亿万网民心中,鼓舞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携手并进,在非凡的新时代追梦前行。

网络精品在指尖跳跃,奋进希望在心中升腾。随着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的持续开展,一大批正能量内容将在指尖屏上集中展示、亮眼呈现。一件件记忆犹新的“中国网事”,恰如星星之火发热发光,照亮我们无比广阔的新征程。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迎着新时代春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共书美好未来。(甄郝)


上一篇:奋进的春天|粮食连年丰收,还需要大食物观吗?
下一篇:奋进的春天丨中国经济春潮涌动开新局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