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习言道 | 侗寨迎接习近平的这段表演,很不简单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3-24 07:06:24 | 浏览:4033次 ]
分享到:

2025-03-23 21:31:12中国新闻网

156人参与31评论

中新网3月21日电题:侗寨迎接习近平的这段表演,很不简单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同乡亲们亲切交流。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唱起了世代相传的侗族大歌。

习近平总书记说,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

“总书记听得认真,还夸赞侗族大歌保护得好、演唱得好,十分专业。”参与现场表演的肇兴侗寨村民陆昌龙接受采访时表示,“那一刻,我的内心满是感动与自豪,这是莫大的鼓舞,我们定当将这些珍贵的曲目代代相传!”

这些从山野间飘出的天籁之音,已经传唱了2500多年。

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千百年来,侗族人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通过以老带新、以大带小的口传亲授,将侗族大歌代代相传。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高音部像蝉翼划破晨雾,中音部如溪水漫过青石,低音部则是土地深处的共鸣。

从历史故事到生活礼仪,侗族人不仅歌唱自然之美、爱情与友谊,还唱出对生活的热爱。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侗族大歌的声音飘出了深山,走向了世界。

1986年,侗族大歌亮相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就技惊四座,被誉为“如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委员会评委们称它为“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他曾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0世纪80年代起,侗族大歌开始被引进小学和中学课堂,部分高校还开办了侗歌、芦笙、少数民族歌舞等专业,让艺术在年轻人的心中萌芽、开花。

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被观众频频点赞的“宝莲盛开”配乐,正是来自侗族大歌。目前,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侗族大歌舞台表演创作人才培训》正式开班,为侗族大歌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让2500多岁的天籁之音越传越远,愈发动听。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阚枫

|执笔:张曦 任思雨

|校对:孙静波

|视觉:倪雯冰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学习时节|总书记来村里

2025-03-21 20:29 来源:南方网 

字号减小字号增大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了黎平县肇兴侗寨。在村寨的信团鼓楼,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边共话乡村全面振兴。

  对祖国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怀有无限深情,而他最关心和牵挂的,始终是农村与农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总书记心中时时不忘让广大农村居民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多次走村入户,与乡亲们亲切交谈,体察民情、倾听民意。 

  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在一起的暖心场景,感受总书记的惦念与牵挂。




  统筹:李琳 杨格

  策划:倪仕轩

  剪辑:张瑞霖

  设计:汪婉莹

  校对:陈学德

编辑:叶莉子   责任编辑:于艳彬  

时政微观察丨歌声唱深情

2025-03-23 21:28:27央视新闻

83人参与28评论

时政微观察丨歌声唱深情

地处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侗乡第一寨”。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寨门口,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唱起侗族大歌欢迎总书记。歌声如清泉流淌,饱含乡亲们对幸福生活的感恩。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听取侗族大歌的艺术起源、曲调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离开侗寨时,村民又深情唱起《侗歌声声唱给党》,表达对总书记的爱戴和依依不舍。“美丽的侗寨哎,绿水青山好风光。鼓楼下把歌唱,千年的侗歌唱给党……迈进了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美好的生活幸福万年长……”歌声宛如天籁,承载着侗家人最质朴、最诚挚的感恩之情,萦绕在古寨的上空。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结束时,同乡亲们挥手道别。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结束时,同乡亲们挥手道别。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留下许多与人民在一起的温暖瞬间。各族群众也用歌声表达对领袖最真挚的情感。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四川大凉山深处的火普村,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建设情况。考察快要结束时,村里的男女老幼排起长长的队伍,同总书记依依惜别。队伍里有人唱起彝族民歌《留客歌》,乡亲们跟着唱了起来。“明年今日早早来,满山花儿在等待,美酒飘香在等待。珍贵的朋友、朋友,请你留下来、留下来……”

2020年1月,云南腾冲司莫拉佤族村,总书记对村民说道:“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乡亲们唱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簇拥着总书记走出村口,歌声笑声在村寨久久回荡。

△3月19日,云南丽江古城各族群众热情欢迎习近平总书记。

△3月19日,云南丽江古城各族群众热情欢迎习近平总书记。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考察,在丽江古城沿着石板路边走边看,不时停下脚步同大家亲切交流。古城居民和游客见到总书记十分兴奋,争相问好,有的还弹奏乐器、载歌载舞欢迎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祝福大家,“希望你们的生活幸福安康,就像纳西族的大姓‘和’姓一样,和和美美”。

“远方的贵宾到苗寨,苗家儿女喜盈盈、喜盈盈……”2021年2月,总书记来到贵州毕节化屋村。村广场上,少数民族群众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唱起了欢快的苗家迎客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歌声融情,声声歌唱幸福,诉说感念之情。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同居民、游客亲切交流。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同居民、游客亲切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民族地区群众,一次次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一次次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下,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守望相助,420个位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新征程上,各族儿女心手相牵阔步前行,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马丽君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程昱

学习笔记丨“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2025-03-21 21:05:30人民日报客户端

42人参与17评论

学习进行时|很古朴也很时尚,总书记点赞的那些中国锦绣

2025-03-21 21:03:38新华社

42人参与10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17日下午来到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同乡亲们亲切交流。总书记说,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

这是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侗族文化展示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这是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侗族文化展示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为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织绣技艺点赞。

【1】

苏绣温婉细腻,一针一线,一沉一浮,绣造出两千多年的悠长岁月,展示着江南水乡的柔美风情,诠释着中华文化的典雅韵味。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学习进行时|很古朴也很时尚,总书记点赞的那些中国锦绣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

看着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听闻四代人传承的故事,总书记十分感慨:“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2】

“九仙织女下凡间,开创黎锦三千年。”黎族儿女手中的黎锦纺、染、织、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锦,以其古朴的图案与斑斓色彩,彰显着黎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

学习进行时|很古朴也很时尚,总书记点赞的那些中国锦绣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调研时,遇到了一个7岁的男孩。他很小时就跟着奶奶学织锦,长大后的梦想是“想跟奶奶一样”。总书记说:“很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

习近平总书记沿长廊察看黎族特色农产品和黎锦、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3】

藏毯是传统手工织造品,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这项古老技艺不断创新发展,已经成为青海特色产业的一张名片。位于西宁的加牙村是著名的藏毯专业村。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习进行时|很古朴也很时尚,总书记点赞的那些中国锦绣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考察调研。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块块不同规格、不同颜色的藏毯挂满展示墙。

“真是琳琅满目。”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走近察看,不时用手触摸感受藏毯的质地。

看到加牙藏毯非遗传承人正手把手给身边的徒弟教学,总书记停下脚步,勉励他:“你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弘扬好。”

【4】

苗绣,被称为“彩线绣成的无字史诗,穿在身上的民族图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飞针走线五彩缤纷,制作手法千变万化,刺绣图纹寓意丰富,诉说着苗族古老的历史,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注入了独特魅力。

学习进行时|很古朴也很时尚,总书记点赞的那些中国锦绣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这是手工做的吗?价格多少?销路怎么样?”扶贫车间里,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5】

潮绣始于唐代,属我国四大名绣中的粤绣门派,以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著称,色彩亮丽又具立体感。2006年,潮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习进行时|很古朴也很时尚,总书记点赞的那些中国锦绣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总书记在同非遗项目传承人亲切交流时连连称赞,“这个要耗费不少心力和时间吧!”“潮州人不愧是做工夫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以丝线为笔触,以绣布为画卷,经纬交织之处勾勒出天地万象。习近平总书记曾赞叹:“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一方方锦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推动了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各族人民用一针一线,绣出了美好生活,也将织就更加美好的锦绣中国。

策划:储学军

统筹:车玉明 李志晖

执行:万方 王子晖 翁伟庆 杨昱

主笔:赵刚 潘子荻

设计:樊珊珊 初林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一见·总书记黔滇之行,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2025-03-21 21:02:46人民日报客户端

186人参与26评论

“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这是5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

倏忽之间,已经来到“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国两会后第一次国内考察,总书记来到贵州和云南,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细致的问答里,透辟的要求中,两个聚焦点跃然浮现,蕴含其中的是对“国之大者”的了然于胸,对民族未来的深远思量。

第一个聚焦点,关乎夯实民族团结的根本。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14亿多总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国情里有任务单,做好民族工作头绪万千。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明确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总书记的第一个考察点是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这里有传唱千年的侗族大歌、民族特色浓郁的吊脚楼,也有浸润儒家底蕴的“仁义礼智信”鼓楼。

在云南,总书记来到丽江古城内的木氏土司府衙署。中原楼阁的富丽古朴,江南园林的玲珑精致,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建筑风格,在这里融为一体。府内议事厅门楣上悬挂的三块大匾,均是“诚心报国”字样。

一部中国史,正是广土巨族整合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交流交融史。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不是西方民族学说所谓的“想象的共同体”。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考察期间,总书记就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明确要求,着眼的不只是记住历史、留下乡愁,更是为了筑牢民族认同的精神基座。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近年来,循着总书记的指引,一系列关乎民族团结根基的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中华民族通史,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云南,总书记再次强调,“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国式现代化行进到了关键一程,夯实民族团结根基必须久久为功。“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这一部署,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千秋大计。

第二个聚焦点,是各族群众要一起过上好日子。

从黔岭云雾深处推开千年山门,肇兴侗寨在时代的春风中苏醒为文旅地标。今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洗尽沧桑的古寨向远道而来的游客展现独特魅力。

“从你们的讲述、你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村寨这些年欣欣向荣。”同侗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

云南考察期间,总书记调研丽江花卉产业发展,了解丽江古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情况,祝愿丽江人民的生活如同纳西族的“和”姓一样,幸福安康、和和美美。如何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是总书记思虑所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总书记时时牵挂在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牵挂里有信念决心,也有对国情的准确把握。

直面困难,咬定目标;精准落子,破局突围。当初,脱贫攻坚战是这么走过来的,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伟大成就彪炳史册。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中华民族大家庭还是要循着这条路笃定前行。

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记录下对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闽东畲族地区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到外力扶持与内力,即自身生产力的提高紧密结合。”

今天,擘画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总书记既重视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发挥制度优势,又谆谆叮嘱“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当年的一线实践者,到如今的全局擘画者,推动发展的方法论思考步步走深。让各族群众一起过上好日子,离不开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是关键。各展其长,做好特色文章,才能盘活发展资源,激发内生动力。

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其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发展维度。总书记的这番话值得反复研读:“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黔滇之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其中。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伟大梦想前进。“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策划:杜尚泽 马小宁

撰文:胡泽曦

海报:陈晓劲

编辑:张达海 温腾

校检:朱利

看图学习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 总书记战略指引贵州高质量发展

2025-03-21 16:33:36央广网

54人参与12评论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调研,并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总书记强调,贵州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一起来学习!

总监制:骆红秉

总策划:张军 于锋

监 制:伍刚 王薇

编 辑:王晶

设 计:陈颖

奋斗在春天里丨火箭排队上天 发射场加速扩容 中国商业航天开启星辰征途

2025-03-23 20:25:28央视新闻

0人参与0评论

Loaded100.00%Picture-in-PictureReplayCurrent Time 0:25/Duration 0:25FullscreenMute亲,播放结束了重播自动播放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是继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连续第二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为何对商业航天如此重视?我国的商业航天企业都在做什么?

Loaded16.30%Picture-in-PicturePlayCurrent Time 0:00/Duration 2:08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北京顺义的一个试验场所正在进行火箭着陆腿的试验。王铭刚是这项试验的负责人,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这里跑前跑后,确认试验前各系统的准备情况。他告诉记者,火箭装上了腿,是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标志。这个着陆支撑腿将在火箭回收过程中距离地面100米左右时展开,让火箭能够“站得住”。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着陆腿主管设计师 王铭刚对于着陆腿系统而言,咱们是进度比较靠前的着陆腿。这个有一些是国内首创的,比如说大尺寸的铝合金套筒,以及这么大尺寸的结构。

这次试验的着陆腿将用于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为了这次试验他们已经准备了半个月,而这次,已经是着陆腿的第32次试验了。

试验准备开始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瞄着安装在墙上的这个大家伙。

不到4秒,着陆腿展开到位。王铭刚告诉记者,由于国内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他们在设计之初,经历了无数的推倒重来。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着陆腿主管设计师 王铭刚:它在三四秒内就展开,属于载荷偏大的工况,但是安全系数还是比较高,结果从载荷上来说算还可以。

王铭刚介绍,目前,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已经先后完成了百米级、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今年将迎来它的首飞。

蓝箭航天创始人 首席执行官 张昌武:朱雀三号飞行所需要的关键产品配套、技术配套,关键的一些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对于关键的技术形成了充分的积累,给下半年我们推动朱雀三号的火箭入轨和一级回收铺平了道路。

除了朱雀三号,今年我国还将有智神星一号、天龙三号等多型可重复使用火箭实施首飞,这将降低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成本,同时加快建设速度。

热闹的火箭一条街

不仅是蓝箭航天,目前,我国多个商业航天企业都在全力推进技术攻关。北京亦庄有一条街叫火箭一条街,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在研究上天的事儿,我国已经入轨的六型商业火箭大部分都是在这里研发诞生的。

Loaded13.11%Picture-in-PicturePlayCurrent Time 0:00/Duration 3:06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在东方空间,记者见到了1994年出生的联合创始人彭昊旻,他们这个由两百多人组成的团队研制出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并在去年1月11日成功首飞。一走进这家公司,一面特殊的墙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记者:这是一个专利墙?

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 副总裁 彭昊旻:是的。

记者:咱们申请了多少个专利?

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 副总裁 彭昊旻:这上面展示得不完全,实际上公司已经有200多项发明设计专利了,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还在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的专利墙背后是企业不断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的缩影。彭昊旻告诉记者,可重复使用火箭是航天发展的大趋势,他们正在研制的“引力二号”火箭计划2026年底实现回收。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就遇到他们团队正在讨论目前国际上最成熟的可重复使用火箭。

东方空间飞控及仿真技术部仿真设计师 祖运予我们通过讨论猎鹰9火箭去对比我们火箭上的一些差距。我们要通过很多次的迭代,很多次的设计和讨论去得到一个结果。

不仅是东方空间,在这条火箭大街,多家商业航天公司都在加速推进今年的工作计划。在星河动力,研发总监刘百奇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有两型火箭争取首飞。

星河动力航天研发总监 刘百奇“谷神星二号”火箭计划今年6月份首飞,“智神星一号”火箭是今年的8月底要进行首飞,然后捆绑式的运载能力30吨的火箭计划是明年的上半年要完成首飞。运载能力从300公斤到30吨整个覆盖。

星河动力的隔壁就是另一家商业航天公司星际荣耀,最近,他们刚刚在四川绵阳建成了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还在江苏扬州定制了火箭回收船。

星际荣耀双曲线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助理 姜沂:我们在四川绵阳的发动机试车台目前已经竣工了,这个月就会开展首次点火。我们的海上回收船也是在今年年中左右就可以完成建造,是国内现在首艘可以用来承担火箭垂直回收任务的海上回收船。

除了执行商业航天任务,很多公司今年还将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中,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火箭今年将要首飞,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轻舟货运飞船的初样试飞船。

中科宇航副总裁 李新宇随着商业航天发展到第十个年头,我们应该是能看到商业航天从入轨制造为牵引,现在已经到了以市场牵引和需求主导,我们也期待更加成熟,更加稳健,形成更多更健全的完整的生态链,从而为我们国家提供一个强大的商业航天发展的动力。

发射场扩容迎接商业航天高密度发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商业航天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型火箭的研制,但是,光有火箭还不行,还需要有配套的航天发射场,目前,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经成功进行了两次发射。那面对未来大幅增长的商业航天发射需求,他们又将如何提升自己的发射能力呢?

Loaded15.69%Picture-in-PicturePlayCurrent Time 0:00/Duration 2:24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大家正在一号工位上修塔架,不久前,他们所在的一号工位刚刚完成首发。接下来要尽快完成这个发射工位的状态恢复,准备下一次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张国栋工作台板正在做维修工作,像这种部位跟导流装置差不多,颜色变了就需要做修复,需要把涂层做一下修补。

张国栋是这个发射工位建设和维护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个发射工位具备7天发射、7天恢复的能力,最快半个月就可以在这里实施一次发射,效率非常高。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海南商发将成为星座建设的主要发射场之一,每年几百颗星要上天,这让发射场有点“压力山大”。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天梁需求非常大,而且还非常迫切,我们国家从现在已经在公布的几个星座来看,都是几万颗星,应该说在未来的三五年里面是一个高密度的发射期,需要我们有很大的发射场支撑能力。

杨天梁告诉记者,虽然海南商发已经建成的两个发射工位每年最多能完成约30次发射,但仍然不能满足“万星星座”的组网需求,他们已经开始建设另外两个发射工位,这样海南商发的年发射能力就有望超过60次了。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天梁有一期建设两年经验,现在我们按照一年半来计划我们的二期建设,然后留有几个月的合练,我们希望明年底就可以实现首飞。

为了能够就近发射,节省成本,许多商业航天公司都在海南商发附近就近建厂,火箭在这里总装测试,出厂后直接拉到塔架上发射,能大幅提高发射效率。

在发射场旁边的长征八号火箭厂房里,记者看到,下一发火箭已经完成了测试,不久后就将执行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崔硕:这发火箭在去年已经完成了绝大多数的测试,非常快地进行一个简单的处置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发射区开展测试工作了。

崔硕介绍,这个厂房目前还在扩建。完全建成后,可以实现四发火箭的脉动式测试和高密度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崔硕未来面对这样的一个比较新的模式,我相信我们在整个队伍组织以及后续的人力计划规划等方面,肯定也会有一些更开创性的方法和管理策略。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岳群 崔霞 李宁 陶嘉树)


上一篇:云 南 咖 啡 ,何 以 代 表 中 国 ?
下一篇:一见·抓作风,总书记为什么从这里破题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

总访问量: n|总访客量: n|今日访问量: n|今日访客量: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