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11:13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中国企业承建的河内轻轨2号线方便了市民日常出行”。4月14日,在赴河内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人民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
清晨5点半,越南首都河内,在由中企承建的越南首条城市轻轨吉灵—河东线上,列车伴着晨光飞驰而过,上下穿梭的人们,开启了新一天的生活。
当地时间4月14日中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河内,应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林、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梁强邀请,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2017年,习近平主席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备忘录》。此后,两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调,加快“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战略对接,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
河内轻轨吉灵—河东线,正是两国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
这条轻轨由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于2021年11月投入运营。线路全长约13公里,设有12个站点,列车行驶全程仅需23分钟。轻轨出行全程用时比汽车出行快将近1小时,既节省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时间,也缓解了沿线交通压力。
列车行驶在越南河内城市里的轻轨吉灵-河东线上。(图片来源:新华社)
上午10时左右,一趟列车稳稳抵达文溪站,河内法律大学学生草原熟练地登上轻轨,坐在喜欢的窗边位置。轻轨是草原上学的首选交通工具,从文溪站到泰河站,这条线路,她几乎每天往返。“舒适,便捷,干净,安全。”草原赞不绝口。
和草原一样,34岁的阮清河每天乘坐轻轨上下班,“以前上班骑摩托车,单程需要约40分钟。现在坐轻轨只要15分钟左右,不堵车,也不怕风吹日晒。”
2014年,阮清河加入中铁六局越南公司,见证了这条轻轨线路建成、通车、运营、融入当地人生活的全过程。“能够参与这条线路的建设,为城市作出贡献,非常自豪!”阮清河说。
中铁六局越南公司副总经理张强介绍,项目在2023年底完成了全部质保工作,到目前保持高效、平稳运行。截至今年4月,线路累计载客超3500万人次,因为绿色便捷、票价合理,日益受到河内市民的欢迎。
越南当地民众在河内吉灵-河东线轻轨车厢里自拍。(人民日报记者 沈小晓 摄)
傍晚时分,夕阳给列车镀上一层金黄。站台上,一些游客拍照打卡“河内新地标”;车厢里,很多年轻人特意搭乘轻轨吉灵—河东线“空中看夕阳”。
轻轨给当地带来的,不只是出行方式的改变。中方在合作中分享中国地铁运营管理经验,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中国装备、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赢得口碑和信任。列车在城市往来穿梭,沿线吉灵站区域、泰河站区域、河东站区域等多个商圈串点成线,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越南是我们“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理想相同、命运与共”的近邻。依托陆海相连区位优势,面对实现现代化的共同梦想,中越互学互鉴、携手共进,培育了丰硕成果——
看经贸合作,中国连续20多年是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越双边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榴莲、椰子等越来越多越南优质农产品走进中国千家万户;两国铁路互联互通和智慧口岸建设有序推进,光伏、垃圾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有力保障越南电力供应;
看人文交流,2024年中国赴越游客超过370万人次;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正式运营、多条跨境自驾游线路开通,让“一日游两国”成为现实;中国影视作品、电子游戏成为越南青年热议话题,带动越南“中文热”持续升温;不少越南歌曲登上中国互联网热搜,河粉等越南美食吸引不少中国民众品尝;
…………
放眼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像河内轻轨吉灵—河东线一样的务实项目在两国落地生根,推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不断取得新成果,为“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续写更多动人篇章。
策划:田俊荣
统筹:杨学博、陈振凯
协调:李 翔、梁昌杰、宋静思
文字:李 洋、李 婕
编辑:朱笑熺
校对:朱利
责任编辑:朱笑熺
(责编:赵欣悦、袁勃)
2025年04月16日13:40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学习进行时】4月14日,在赴河内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题为《志同道合携手前行 继往开来续写新篇》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的很多细节,承载着中越友好的生动故事,一起来看。
“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高唱”。
中越两国是社会主义友好邻邦,志同道合、命运与共成为两党两国关系最鲜明特征。
4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越南《人民报》发表题为《志同道合携手前行 继往开来续写新篇》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的很多细节,承载着中越友好的生动故事。
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胡志明主席先后在延安、桂林、重庆、昆明等地参与和支持中国抗战。”在署名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胡志明主席的故事,深情地说,“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成为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胡志明主席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熟悉。他曾经说:“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心中,胡志明主席是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我们叫他‘胡伯伯’。”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内瞻仰胡志明陵并敬献花圈。 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201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越南,第一场活动就是瞻仰胡志明陵并敬献花圈,参观胡志明故居。习近平为故居题词“伟人精神千秋颂,中越友谊世代传”。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向胡志明陵敬献花圈,寄托缅怀。在越南国会发表演讲时,他援引胡志明主席的话“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2017年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共赴胡志明故居。在那里,习近平总书记追忆老一辈领导人一心为民的贡献和彼此结下的深厚传统友谊:“见贤思齐,我们应当向毛主席、周总理和胡志明主席学习看齐,把中越友好传承好、发展好,造福两国人民。”
2023年6月27日,人们在越南首都河内巴亭广场参观胡志明陵。新华社发(范庭德摄)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越期间来到巴亭广场,沿着载有无数历史印记的石板路,前往胡志明陵敬献花圈,追思缅怀。
2024年8月,苏林就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出访就来到中国。得知苏林来华首站到访广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他会谈时表示这个安排“很有意义”。百年前,胡志明赴广州开展革命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说,那段峥嵘岁月成为中越两党交往史中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要使中越友好事业代代相传”。
近年来,两党两国领导人充分发挥高层交往政治引领作用,保持密切战略沟通,不断推动中越关系更上层楼。
茶叙,是两党两国领导人之间更加亲密的交往方式。2024年8月,苏林访华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他举行小范围茶叙,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就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继续进行深入交流。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和越方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茶叙,到河内胡志明故居品茗畅谈,到越共中央驻地茶叙……一次次深入坦诚的交流交心,留下一段段外交佳话,酿出越来越醇的情谊,也蕴含着携手共创未来的美好期待。
方便市民日常出行的河内轻轨2号线
署名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一系列中越两国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的鲜活案例,中国企业承建的河内轻轨2号线就是其中之一。
2024年10月9日,市民准备乘坐越南河内轻轨吉灵-河东线列车。新华社记者 姚琪琳 摄
河内轻轨2号线即吉灵—河东线,是越南首条城市轻轨。这条轻轨线路2021年11月通车,全程约13公里,设有12个站点,列车行驶全程仅需23分钟,大大节省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时间,极大缓解了沿线交通拥堵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备忘录》。河内轻轨2号线正是这一战略对接的标志性项目,不仅带动河内经济发展,更让中国装备、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赢得口碑和信任。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项目非常关心。2023年访越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署名文章中也提到了它,称之“为河内市民出行带来便利”。
如今,搭乘轻轨“空中看首都”、在车站拍婚纱照,成为不少越南年轻人的“时尚”。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周边是搬不走的邻居,成就邻居就是帮助自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越合作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项目在越南落地。两国铁路互联互通和智慧口岸建设有序推进,光伏、垃圾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有力保障越南电力供应。榴莲、椰子等越来越多越南优质农产品走进中国千家万户。2024年中越双边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
中越人文交流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署名文章中表示,要以今年举办“中越人文交流年”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元的人文交流。
“中越人文交流年”是由中越两党两国领导人共同定位的。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和苏林总书记共同宣布,中越人文交流年正式启动。
在越南首都河内,有一座象征两国友好的越中友谊宫。今年3月,正是在这座友谊宫,为庆祝中越建交75周年暨人文交流年,举行了中国和越南各时期留学生、大学生见面会。来宾们共同观看中越建交75周年成就图片展和纪录片,栽植“越中人文交流树”。两国友好人士深情回顾双方守望相助、携手并进的光辉历程,共同畅想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光明前景。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出席了越中友谊宫落成移交仪式暨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
2017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内出席越中友谊宫落成移交仪式暨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这是习近平和时任越南国会主席阮氏金银共同为中国文化中心揭牌。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越中友谊宫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8万平方米,是中国对越南援助的标志性工程。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派驻越南的官方文化机构。
落成移交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时任越南国会主席阮氏金银移交项目“金钥匙”,表明越中友谊宫正式转交越方管理运营。随后,两人又共同为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
一场仪式,双“喜”临门,台下掌声阵阵,人人笑容洋溢。
2017年10月9日拍摄的越中友谊宫。新华社发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推动下,中越两国的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不断为两国友好注入蓬勃动力。
多年来,河内中国文化中心通过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文化体验、座谈交流、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向越南公众推广中国文化。从“欢乐春节”到“茶和天下”,从“兰亭·雅集”到“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从“音乐对话”到“影视欣赏”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推动中越友谊在人文交流中焕发光彩。
中越青年友好会见
在同越南的交流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青年的重要作用。在署名文章中,他特别提到要“共同办好中越青年友好会见”等人文交流活动。
2023年访问越南期间,越方领导人曾经为习近平总书记安排了一场特别的活动:会见两国青年和友好人士代表。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河内同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夫妇共同会见中越两国青年和友好人士代表。这是习近平发表题为《赓续传统友谊,开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征程》的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中越友好的根基在人民、未来在青年。”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两国各界友好人士特别是青年一代成为中越友好征程的领跑者。殷殷期望,为中越青年友谊注入动力。
这次活动,越南青年歌手杜氏清花也在现场。她被中国观众誉为越南“小百灵”,曾经是一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月度冠军,并多次参加中越两国电视台携手举办的“跨国春晚”。
2017年出访越南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署名文章中曾经提到过她。
“我非常自豪和荣幸被习近平主席在他的文章中提及。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励。”杜氏清花说,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
2024年9月16日,在越南胡志明市,艺术家在中越跨国中秋晚会上表演。新华社发(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供图)
如今,杜氏清花积极与中国艺术家开展合作,成为中越民心相亲的推动者之一。
对于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越南之行,杜氏清花期待地说,希望能有更多针对年轻一代的倡议,让友谊能长久。
一代又一代青年心手相连、互学互鉴,为两国友谊注入持久活力。
策划:储学军
统筹:车玉明 李志晖
执行:万方 王子晖 翁伟庆
主笔:金佳绪 赵乙深 邹学冕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编:袁勃、赵欣悦)
2025年04月16日11:04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春日的河内,繁花盛开,生机盎然。
4月14日下午,越南主席府广场上,五星红旗同金星红旗迎风招展。
新华社记者的镜头,记录下这样的瞬间——
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为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两位领导人在红毯上并肩前行。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欢迎仪式后,从主席府到越共中央驻地,双方边走边谈。沿途数百名越南民众挥舞两党两国旗帜,对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传承“同志加兄弟”的特殊情谊——
“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越南老一辈领导人胡志明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并称之为“两党两国关系最生动写照”。
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75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双方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携手并进,在推进各自现代化进程中砥砺前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
新时代以来,两党两国高层互动更加密切。2017年,中共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首次出访首站就是越南;2022年,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第一个来华访问。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访越,实现了同越南领导人的第四轮互访,“两党两国高层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
14日欢迎仪式后,习近平总书记同苏林总书记举行会谈。会谈前,苏林邀请习近平进行小范围茶叙。双方就治党治国理念进行交流,一致同意加强交流互鉴,共同走好社会主义道路。
深化“山连山、水连水”的人民友谊——
河内,红河流经之地。沿着红河向北,上游便是中国境内的元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中越两国人民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访问越南期间所到之地,从河内内排国际机场,到越南主席府、越共中央驻地,再到会见中越人民大联欢活动代表现场……人民的真挚情谊,汇成热情的海洋。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2023年12月,同样在河内,同样的笑脸、掌声、欢呼声中,中越两党最高领导人共同会见中越两国青年和友好人士代表。
“中越友好的根基在人民、未来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的寄语,传递将中越友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殷切希冀。
今年是“中越人文交流年”。此访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苏林总书记举行会谈时宣布,今后3年邀请越南青年赴华开展“红色研学之旅”。
迈向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明天——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性访问越南,双方宣布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引领两党两国关系迈入新阶段。
2024年,苏林总书记就任后首访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愿同苏林同志“共同引领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此次在河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当前,世界变局加速演进。作为改革道路上的同行者、现代化道路上的好伙伴,中越继续并肩同行,既是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也将有力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访问越南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六点举措,同越南领导同志共同擘画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新蓝图。
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春日,在两党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越开展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合作,必将谱写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策划:张晓松、韩墨
主编:杨依军、毕晓洋
主笔:冯歆然、温馨、邹学冕
视觉:张爱芳、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国际部、摄影部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编:赵欣悦、袁勃)
陆远
2025年04月16日13:42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4月14日,在赴河内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人民报》发表题为《志同道合携手前行 继往开来续写新篇》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中国广州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广西靖西‘越盟’办事处等革命旧址是中越革命友谊的历史见证。”
一年前,2024年3月26日,广州文明路248号、250号上,修缮一新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首次开放,陈列着实物展品154件,多媒体展示平台6个。正是在这座三层岭南骑楼中,诞生了越南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革命组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越南革命干部的摇篮——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越南第一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纸——《青年》报以及汇编越南第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革命之路》。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
自法国入侵越南以来,无数越南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祖国前仆后继,其结果却均以失败告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越南的革命力量太过分散,缺少一个强而有力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青年胡志明抵达法国后,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并由此明确了对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开展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1923年,胡志明进入苏联东方大学深入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随后进入共产国际机关工作。这段经历提升了胡志明的组织工作能力,当1924年11月胡志明从莫斯科来到广州时,已经是一个思想坚定、工作成熟的共产党人了。
在广东活动时期的胡志明同志。来源/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胡志明同志在广州”展览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并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广州作为革命浪潮的中心,这里不仅是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同时也聚集了一批以越南革命者黎鸿峰、胡松茂、黎鸿山、邓春洪等人为代表的越南爱国青年,并成立有自己的组织“心心社”。他们虽怀抗法热血,却困于旧式复国思想,在斗争的纲领路线和策略上都有许多问题。胡志明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心心社”进行了改组,成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并通过举办特别政治训练班的方式,向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成员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胡松茂等组织成员经过培训回国后,在越南各地进行广泛地宣传和发动工作,同时物色新的革命青年带回中国广州参加训练班,学习期满后加入青年同志会,促进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基层组织的快速发展。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创立和特别政治训练班的开办,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越南革命青年。许多越南青年冲破了法国殖民者设置的重重障碍,经海路或陆路来到广州,来到胡志明的身边,参加训练班,加入同志会。据统计,1925年至1927年间,胡志明在广州举办过3期训练班,至少有70多名越南革命青年参加过训练,包括陈富、阮良朋、黄文欢、范文同等人,这些越南青年后来都成为越南革命的重要骨干。
胡志明在担任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之余,还需兼顾特别政治训练班。忙碌的工作并没有让胡志明放松对学员们的革命理论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闷热的阁楼里,在老式印刷机昼夜不停地轰鸣声中,《青年》问世了。
复原的《青年》报印刷室。来源/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
《青年》是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第一份革命报纸,也是越南第一张传播马列主义的机关报,学员们将之作为学习资料带回越南进行革命宣传,为越南人民指明了民族解放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向学员们解释马列主义及其与越南革命的关系,胡志明于1926年发表了第一本用越南文写的马克思主义小册子——《革命之路》。其中第一页就引用了列宁的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它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成为越南革命的指南针,为后来制订越南共产党的纲领奠定了基础。
1924年6月19日,越南青年范鸿泰在广州沙面刺杀法国总督未遂,纵身跃入珠江前高呼:“自由不死!”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广州沙面华工团体、惠州工会及其他工人纷纷举行罢工,惠州船工冒险打捞烈士遗体,广州学生连夜编演话剧《珠江魂》。消息传回越南也引发了极大震动,广大爱国青年纷纷来到广州,投身于中越两国的革命浪潮之中。在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胡志明活跃于广州期间,广州的风云激荡着中国革命,同时也点燃了越南革命的火种。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总部设在文明路,附近有中共广东区委机关,离农民运动讲习所也不远。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总部是一座两间相连的三层楼房(当时的门牌是13号和13号之一),楼下为老百姓的住家,楼上是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办公地点。相邻的两间楼房,式样是相同的,面积是相等的,在后院有小门相通。每层楼房呈“日”字形,长约十二米,宽约四米,分里外两小间,里间比外间面积稍小。在13号楼的后院,有一狭窄的厨房,那是“总部”工作人员做饭的地方。胡志明白天主要在鲍罗廷公馆办公,但他经常来文明路给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学员上课,有时晚上在此休息。
旧址三楼复原陈列。来源/广州日报
同志会总部的条件并不丰裕,但好在有中国同志热情款待,双方亲如一家。周恩来、李富春、陈延年等同志都是胡志明当年旅居法国时就已结识的老友。这次在广州一起干革命工作,感情更加深厚。应胡志明的邀请,周恩来、张太雷、陈延年、李富春、彭湃以及领导省港大罢工的一些同志,都曾到特别政治训练班讲课。后来黄文欢访问广州时,还记得当年在青训班听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党委书记陈延年和中国农民运动领袖彭湃讲课的情景。
在广州期间的陈延年,留下的唯一一段影像资料。来源/央视纪录片《山河岁月》
当时,越南青年到广州青训班学习很不容易。据广州的老同志回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海员工会曾尽力帮助越南爱国者往返海防与广州。他们还协助越南同志,把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出版的书刊运进越南国内和越南侨民集中的地方。训练班办到第三期,学员人数较多,“总部”地方狭小,开饭也有困难。学员们就到附近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搭伙吃饭。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和青年政治训练班会址的租金和活动经费,一方面靠胡志明等人的薪金和少数越南爱国商人和华侨捐款;另一方面靠中国共产党的资助。当时广东省政府财政厅厅长廖仲恺也给予了帮助。据曾在训练班学习的学员黎孟桢回忆:“训练班的经费一部分由中国共产党和各个革命团体资助,另一部分由黄埔军校的越南军官和学员节省薪金资助。”
由于周恩来当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并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利用这个条件,胡志明在举办训练班的同时,挑选了一些优秀青年进黄埔军校,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学习军事、政治。黎鸿峰、黎广达、武鸿英、张云岭就分别是黄埔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学员。
“中越情谊深、同志加兄弟。”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中越关系的生动写照。
早在1903年,胡志明在法国巴黎就与周恩来等中国革命同志接触。那时,中国共产党与越南共产党都还没有建立。此后,胡志明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活动,又认识了更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包括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在广州领导工人运动的刘少奇。大家都以革命同志相称,抱有深刻的革命友谊。
张太雷的爱人王一知曾追述当年在鲍公馆与胡志明相处的情况,说道:“胡志明和张太雷在苏联时就建立了友谊,这时又在一块工作,一块生活,倍觉亲切。记得有一次,我和太雷为一点小事发生了争执,吵了起来,胡志明听到后,微笑着走了过来,用俄语问我们:‘你们是不是共产党员?’我和太雷立刻领悟到,胡志明这是在批评我们,作为共产党员,应该互相尊重,不要为一点小事而争吵。这事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工作之余,胡志明常常到周恩来、李富春的住处座谈,亲密如一家。1968年春,胡志明在北京治病时,就曾在邓颖超同志面前,以十分亲切的语气对前来探视的中国同志说:“我以前(指大革命时期)在广州邓大姐家里,也像现在周总理一样,叫她(邓大姐)小超。”1961年3月,在邓颖超同志率中国妇女代表团参加越南妇联“三大”,并作为胡志明的客人在越南访问期间,胡志明也曾陪同参观河内中华中学,向师生们介绍:“我以前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的时候,常到周恩来同志家里,邓大姐曾亲手打毛线衣给我穿。”这些充满感情的话语,生动反映了大革命时期中越同志亲如一家的深情厚谊。
黄文欢后来回忆在广州青训班的那段时光说:“我是训练班第三期学员,就在这里附近的仁兴街上课。当时,农讲所有许多教员给训练班讲过课,印象较深的有彭湃、陈延年同志和领导省港大罢工的一些同志。通过他们的传授,我们学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在第一次大革命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中越两国的革命者真是志同道合,亲如兄弟。当时政治训练班没有饭堂,我们每天都来这里(农讲所)吃饭,常常和中国同志一起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胡志明于1968年题写
这些发生在胡志明创办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期间的点滴故事,绝非孤立的片段,而是中越两国革命情谊长卷中浓墨重彩的笔触。这份在广州革命岁月中铸就的超越国界、亲如一家的深情厚谊,也成为此后中越关系发展的坚实基石。
(责编:赵欣悦、袁勃)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工匠绝活·我在重大工程一线)2025-07-01 08:50:11人民日报0人参与0评论 ..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