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恢复越好训练收获越大 盛夏这样运动安全又高效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7-13 07:59:22 | 浏览:24次 ]
分享到:

2025-07-12 20:33:43央视新闻

0人参与0评论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盛夏,7月20日起,还将进入为期30天的三伏天。三伏天适合锻炼吗?闷热天气下,运动需注意什么?

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1:01/Duration 2:08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炎炎夏日

如何安全运动?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康复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漓夏天温度高的时候,人体的整个代谢活性也是偏高的,实际上是比较适合运动的。首先要防止运动风险,在安全的基础上再去谈效益。

专家介绍,人们在炎热天气下锻炼时,补充水分、散热降温、控制好运动时间是三项需特别注意的保护措施。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康复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漓:高温天气下最重要的就是补水。高温天气下运动,体温比较难降下来,身体会出汗,帮我们降温。

专家介绍,用体重下降去衡量出汗情况:

体重下降超过2%,就开始头晕眼花,说明大脑开始缺氧、缺血;

超过5%,5%~7%,人可能出现热休克,是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症状,必须快速降温补水。

如何补水最有效?

专家介绍,饮水的温度适宜、不只喝纯水、运动的前中后期都注意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康复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漓:运动员为了在高温下能提高成绩,会在比赛前1到2个小时开始补水。低渗或等渗的糖盐水是最容易被吸收的。0.9%的氯化钠,也就是不到1%的盐,再加不超过5%的葡萄糖,配糖盐水,给身体补充一定的盐分和能量。从运动开始,每10分钟到15分钟,喝100毫升到200毫升。因为人体消化系统对水的吸收有一定的速度。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小时最多只能吸收800毫升。推荐喝10℃到20℃左右的冰水,既不至于让毛细血管快速收缩,又能保证有一定的血液接触到这样的温度,血液才能快速冷却。

暑期来临

青少年如何科学运动?

Picture-in-PicturePlayCurrent Time 0:00/Duration 0:55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康复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漓:不论春夏秋冬,都建议孩子到户外多运动。控制孩子在户外锻炼的时间,先半个小时叫回来,哪怕喝口水,待一会儿再出去。逐渐时间可以越来越长,最多也不建议超过两个小时。从健身效果和锻炼效果来讲,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是比较好的。

如何让运动效果更好,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提升运动水平?

专家介绍,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态,设置适宜的运动规划,要特别注意给身体留足够的修复时间。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康复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漓:人的竞技能力的获得,不是在训练过程中,而是在恢复过程中。也就是说,训练的时候状态是往下走的,恢复的时候状态是往上走的,所以恢复越好,训练收获就越大。

专家揭秘:

专业运动员的降温“神器”

运动后,如何科学、快速降温?

在体育科学研究所,有一款特别的降温装备。

Picture-in-PicturePlayCurrent Time 0:00/Duration 1:03FullscreenMute自动播放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康复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漓:这是一个快速制冷制热的浴池,这两个是浴桶。一个桶里头可以放热水,另外一个桶里可以放凉水。让运动员从紧张状态进入放松状态、恢复状态,最好的办法叫冷热水浴。冷水里头泡一会儿,热水里头泡一会儿,运动员能很快让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下来,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提高上来,进入恢复状态。

专家介绍,专业运动员高温天气下运动后,进行冷水浴的水温,通常控制在10℃左右。

对普通运动爱好者来说,也能采取冷热水浴的方式给身体降温吗?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康复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漓: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建议从能适应的温度,从低温开始,拿手先试试。能适应的低温,和觉得比较舒服的高温,来五六个循环。

(总台央视记者 杜思源 吴昊)


央广时评·成就十四五|从“第一”涌现 读懂中国创新突破的“必然”

2025-07-12 19:12:09央广网

0人参与0评论

央广时评·成就十四五|从“第一”涌现 读懂中国创新突破的“必然”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C919实现商业飞行”……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其中一个个“第一”勾勒出中国持续创新突破的轨迹。近五年来,我们接连攀登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一系列“第一”彰显出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背后是中国科研创新能力的厚积薄发。

中国空间站模型

中国空间站模型

创新突破得益于体系化布局的战略构建。从福建舰下水到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营,从第四代核电站投产到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我们创新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生态,大幅提升了基础研究转移转化的效能。2024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达2.68%,基础研究占比提升至12.3%,正是有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让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算力跃升百万倍,特高压技术成为国际标准。体系化布局打破创新“孤岛效应”,让我国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相互促进,为技术突破提供了不竭动力。

创新活力来自全社会的协同发力。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们坚持以“四个面向”推动全社会创新创造,形成政府、企业、研究院所与市场的同频共振,“揭榜挂帅”激励机制推动企业连续攻克核心技术,产业发展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应用场景与实践土壤,新兴产业扩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速技术迭代。譬如,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车规级芯片等技术持续突破,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印证了“市场反哺技术、技术赋能产业”带来的良性循环。

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

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

创新后劲在于人才梯队的持续供给。今天,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等均居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如此规模的人才储备为技术突破筑牢基底,并逐步构建起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人才“金字塔”,梯队化布局支撑着创新的可持续性,让诸多“第一”的涌现成为必然。

展望“十五五”,创新仍是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我们要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的地基,强化创新协同的“纽带”,锻造人才梯队的“脊梁”,让创新活力持续涌流,让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各领域,在全球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和生)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以合作应对数字技术差距 推动共同发展

2025-07-12 19:47:11中国新闻网

0人参与0评论

中新社天津7月11日电 (记者 王君妍 周亚强)“只有通过合作与交流,才能使数字技术成为包容性发展的工具,而不是国家间的隔阂。”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秘书长叶尔梅克巴耶夫11日在天津表示。

7月11日,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在天津举办,叶尔梅克巴耶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7月11日,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在天津举办,叶尔梅克巴耶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当日在天津举办,叶尔梅克巴耶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叶尔梅克巴耶夫指出,当前,数字技术正在迅速改变全球社会经济格局,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增长的新引擎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上合组织成员国拥有丰富的人口、自然和经济资源,正在积极推进各自的数字发展议程。

叶尔梅克巴耶夫说,自上合组织成立以来,成员国始终秉持“上海精神”,在各领域持续推进互利合作,而数字与创新始终是各国领导人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创新增长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可持续发展正是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期间的重点主题。

叶尔梅克巴耶夫指出,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数字化水平、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差距,需通过深化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共同应对。

叶尔梅克巴耶夫介绍,上合组织推进数字议程的优先任务包括消除数字鸿沟、发展电子商务、保障国际信息安全等。

本次论坛由中国国家数据局、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外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高校和智库专家学者等约600人参加开幕式。(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民情快递单” 搭起一座桥(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线见闻)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