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17:37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习近平对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山洪灾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
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 确保群众安全度汛
李强作出批示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8月7日以来,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截至8日15时30分,已造成10人死亡、33人失联。
灾害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当务之急要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尽快恢复通讯和交通。针对近期极端天气多发等情况,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加强风险预报预警,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应急值班值守,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确保群众安全度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作出批示指出,要抓紧排查搜救失联被困人员,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尽快修复通信、交通等受损设施,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当前仍处“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国家防总要指导各地各有关方面进一步提高警惕、落实责任,加强雨情汛情监测预警和灾害防范应对,尽最大努力减少伤亡。
根据习近平重要指示和李强要求,应急管理部派工作组到现场指导搜救工作,甘肃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现场调度指挥抢险救灾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责编:岳弘彬、牛镛)
本报记者 李昌禹 李卓尔
2025年08月08日06: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刻阐释。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新时代的苏州绣出一幅人文经济的“双面绣”,一面经济繁荣,一面人文鼎盛。总书记点赞:“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如何和谐共生?答案呼之欲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泥人张等不少“老字号”坐落于此,绵长文脉浸润城市。总书记在这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今年5月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经济与文化互融共促,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肩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源于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深邃思考,凝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中华文化因融入伟大时代精神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更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挺起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2024年9月底,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
时代精神需要青年传承。在北大校园,总书记勉励青年:“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代楷模”“中国好人”繁星闪烁,中华儿女崇德向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培育弘扬,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上好“大思政课”,弘扬网络正能量,清风正气持续涤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更加彰显。
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今天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焕发出空前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8日 01 版)
(责编:白宇、卫嘉)
2025年08月08日16:11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这里有访家走户的“小巷总理”,也有访贫问苦的驻村第一书记。基层折射民生冷暖、反映民心向背。
“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从黄土地一路走来,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干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工作非常牵挂,对基层干部充满感情”,对基层减负工作高度重视。
从源头和机制上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提出:“省级党委和政府指导本地区立足实际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并开展清理规范,加强清单动态管理,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
自2024年2月以来,在先行试点基础上,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全面开展履职事项清单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清单已全部编制完成,取得明显成效。
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如何答好基层减负这道“关键之题”?一张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与考量。
翻开清单,明确乡镇(街道)职责是其中之题眼。“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基层之负从何而来?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
“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2024年11月,湖北嘉鱼县四邑村,一张《服务群众事项清单》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过去更多的是要求群众去做事,现在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给群众办事、做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
一张清单,凝聚着减什么、怎么减的实践答案。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印发,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关于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的意见》印发,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职责,形成事权清晰、责能相适、履职顺畅、保障有力的乡镇(街道)权责体系……
一个个文件、一项项举措,党中央出“重拳”整治,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有助于不断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减负二字,需“减”更重“赋”。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
减负与赋能,这一对充满辩证法色彩的动词,正是透视“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的关键词——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负担之重,是为了赋能基层治理效能,让广大干部“轻装上阵”、担当作为。
若将这一张清单,放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大视野中,其背后的深意,则更为清晰。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着眼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基层治理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部署。
“纵观各国治理实践,如果社会治理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整个社会也可能陷入动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在时间的交汇点上,“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国之治”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策划:杜尚泽、彭俊
撰文:陈世涵、邝西曦
编辑:李建广、闫俏秀
海报:田兴洲
校检:吴玥
(责编:岳弘彬、牛镛)
梅应丹
2025年08月08日06: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的重要内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中,《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带》对此作出深刻阐释,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交相辉映的重大创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深刻把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有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绿色动能。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要通过制度设计激活自然的财富创造力,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收获金山银山,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明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科学路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生态观问题上强调“自然生产力”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辩证关系,但未能系统解决生态价值如何转化为经济价值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中指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这些重要论述创新性地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转化路径,将自然资本(如森林碳汇、水源涵养)纳入生产力范畴,使生态保护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拓展了自然生产力的内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引入“产品”这一经济学范畴,将抽象的生态功能转化为具有明确产权边界、可交易属性的价值载体,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现实路径。
促进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同演进,生动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提出,标志着生态系统治理从“资源管理”到“价值管理”的认知跃升,符合将生态环境转变成为可以交换消费的生态产品,以发展经济的方式解决外部不经济性问题这一宏大战略命题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长期以来,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被视为相互分离的独立系统,这种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导致实践中出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对立的困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是“生态系统经济化”与“经济系统生态化”的双向转化,前者通过定价、交易、补偿等手段将生态产品的非市场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后者则通过收益促进生态保护,形成正向循环。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突破了传统发展范式的局限,通过引入稀缺性定价、标准化计量、全生命周期生态友好性生产,构建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同演进的理论框架。
稀缺性重构市场基础,实现生态约束与经济激励的平衡。从供给端看,清洁的空气、淡水等生态产品的自然供给存在绝对上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产权界定、生态补偿等方式,将这种稀缺性转化为市场价格信号。需求端的变化则凸显稀缺性的动态特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阶梯定价、生态标签等方式,既满足了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又通过价格杠杆抑制了过度消费,实现了“需求增长—资源保护—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这种“以价定量”的调节方式,使经济系统自发适应生态约束,实现了二者的动态平衡。
标准性推动生态价值向市场价值的科学转化。
自然规律是标准制定的根本依据,森林碳汇能力的测算基于树种的光合作用效率,水域排污权的分配考虑水体的自净能力。社会共识是标准落地的重要保障,不同主体对生态价值的认知差异需要通过协商民主机制弥合。
现代估值技术则通过模拟市场场景,捕捉公众的真实支付意愿,为价值标准提供民意基础。技术赋能是标准执行的关键支撑,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整合遥感监测、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这种“技术+制度”的耦合设计,使抽象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精确的市场标的,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全生命周期生态友好性生产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要求从资源获取到最终处置的每个环节都遵循生态规律。这一理念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向路径,重塑了传统生产模式,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统一。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构建多方共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新路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质是治理结构的创新。一方面,政府通过产权界定、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等制度供给,为市场运行划定生态红线,体现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要求,也呼应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基于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有效配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将生态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这种“政府定规则、市场促效率”的协同模式,打破了“政府包办”或“市场万能”的单一思维,形成了政府、企业、社区、公众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共治格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刻体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机统一,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中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回应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理论诉求。
从需求理论出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突破了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局限,将生态系统服务重新定义为具有明确效用边界和市场响应的经济单元,通过产权界定和标准化计量,使原本难以分割的自然福利转化为可感知、可选择的消费对象,解决了传统环境经济学中偏好显示缺失的难题。
从供给理论出发,传统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将自然界视为被动的资源供给者,而生态产品概念则强调生态主体性,关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
从生产要素投入来看,生态产品的生产依赖自然系统,即相较于自然资源投入,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的投入占比均处于较低水平,体现为生态主体性要素投入组合;从产出来看,传统的生产过程产出只有产品本身,而生态产品的产出包括非市场化的服务(如生物多样性),具有正的生态环境外部性。
生态产品的供给理论既不同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也超越了简单的要素报酬理论,而是构建了“人类劳动—生态响应”的复合生产函数。这既体现了创新发展对传统资源定价机制的突破,也印证了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稀缺性价值的内生化进程。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范式。比如,江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创新性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市场化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将下游经济发展红利反哺上游生态保护成本。这种制度安排超越了简单的资源交换关系,形成了“保护者受偿、破坏者赔偿、使用者付费”的激励相容机制,使同一流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在生态保护目标下实现利益协同,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二元对立”的发展悖论,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可操作的制度工具。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数智时代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场由技术革命驱动的生态环境治理范式革命,探索了从“科斯—庇古”范式向“算法—数据”范式的转变,通过重构生产要素组合、革新生产函数关系、重塑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跃迁。
生态要素的数字化重构,是数智生态环境治理范式变革的起点。古典经济学中难以界定的生态资源产权,通过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实现了确权。原本静态的自然资本在物联网和遥感技术的动态监测下转化为持续生成、可溯源的数据资产,呈现出典型的网络效应和再生性特征,赋予生态要素全新的经济属性。
数智技术正在重塑生态产品的供给曲线。在要素配置层面,通过部署传感器网络和卫星遥感系统,森林碳汇、水资源等生态要素的存量与流量得以实时量化,解决了生态产品价值难计量的难题。
在生产过程层面,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扩展了生态产品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无论是沙漠治理中无人机播种方案的动态优化,还是红树林修复中利用神经网络算法求解,都展现出算法对生态供给效率的显著提升。这种转变使得生态生产函数向深度学习架构演进。
在价值实现层面,数智技术实现了生态产品供需行为的智能化匹配。长期困扰生态产品发展的需求识别问题,正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社交媒体数据的深度挖掘获得突破。数字平台创造的网络效应正在改变生态需求的本质属性,数字平台上海量用户形成的需求侧规模经济,以及增强现实(AR)技术实现的生态产品体验可视化,都表明生态产品需求函数需要引入网络外部性加以修正。算法驱动的价格发现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生态市场的出清难题。
这些创新正在形成数智生态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在完备的生态数据市场中,算法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通过数字化的社会偏好聚合,任何合意的生态分配都可以通过初始数据确权来实现。
这种变革的科学指导,归根结底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突破,使得技术驱动的生态环境治理从“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被动模式,迈向“算法赋能市场均衡”的主动范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实践路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夯实共同富裕的生态根基。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中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激活生态资源的经济潜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重构了发展权益的分配格局,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代际公平原则,也契合区域经济学中的空间正义理念,形成了一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型分配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在于将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转化为可交易、可增值的经济资产,从而在当代与后代之间建立更加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以实现代际公平与可持续福祉。传统发展模式往往透支生态资源,导致“生态赤字”代际转移,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制度性安排和生态权益跨期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确保生态保护的长期收益内化为当代人的经济激励,同时为后代留存发展资本。
在空间维度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破了传统区域发展中的“生态悖论”:生态功能区往往因保护限制而陷入“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困境,导致空间发展上权责关系不对等。而通过横向生态补偿、跨区域产权交易等机制,生态优势区得以将生态资本转化为经济收益。这种“上游保护—下游付费”的模式,实质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空间再分配,矫正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者与受益者的权责错配,实现了生态正义与分配正义的耦合。
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制度通道。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则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指明了市场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构建科学合理的价值核算体系。这要求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厘清生态资源、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等相关概念的内在逻辑与边界;优化调整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产品概念体系。
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目录及生态产业指导目录,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价值核算标准,持续优化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科学合理地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动态化、智能化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监测机制,实现对生态资产变化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评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制度保障。
创新市场化定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有序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提出“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为生态产品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市场化定价机制的构建,必须立足生态产品的特性。公共性生态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市场机制难以自发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因此,必须分类施策,科学设计定价机制:对于公共性生态产品,政府可通过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弥补市场失灵;对于经营性生态产品,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偏好分析及市场竞争机制,构建灵活、动态的定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这要求完善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流域上下游之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实践表明,明确补偿标准、建立协商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同时,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损害赔偿制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首个全国生态日作出的指示》中指出:“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一方面要求通过生态产业化将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绿色产业,构建特色生态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要求全面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升级,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要求我们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法律法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考核评价机制,把生态产品价值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加强科技支撑,研发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监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同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改革稳妥推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构建产权明晰、核算科学、市场活跃、补偿合理、产业融合、制度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8日 09 版)
(责编:白宇、卫嘉)
2025-08-22 20:22:10人民日报31人参与20评论再一次踏上雪域高原,2025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