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底,5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合计带动销售额超过1.6万亿元——
本报记者 邱海峰
2025年08月09日04:3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 |
今年以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积极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并采取利企惠民措施加大政策效果。图为赣州市南康区一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工人在智能床垫生产线上赶制订单产品。 |
今年以来,“两新”政策支持品类及补贴范围不断扩大,政策带动效果持续显现。接下来,如何再加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对外表示,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两新”政策实施机制,加强统筹协调,聚焦重点领域,丰富支持手段,严格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两新”政策效能。
促进投资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很多存量资产陆续进入报废和更新高峰期,设备更新的市场规模每年可达到5万亿元以上。
推动设备更新,去年以来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落地。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2024年,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能源电力、老旧电梯、海关查验设备、用能设备、回收循环利用等12个领域4600余个项目。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增加至2000亿元,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设备更新和工业软件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完善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累计签约贷款1.4万亿元。优化所得税政策,对企业相关设备改造投入按10%抵免当年应纳税额。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2024年全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量超过2000万台(套);2025年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与“两新”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1.5%、12.3%、6.3%、3.6%。
“与此同时,带动相关行业利润改善明显。6月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印刷制药日化及日用品生产专用设备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等行业利润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2.1%、10.5%、9.5%。”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说。
激发消费活力
消费品以旧换新同样有较大空间。据行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车龄15年以上的乘用车超过700万辆,至少有1.8亿台家电产品已超过安全使用年限,更高质量、更智能、更绿色、更个性化的消费品需求潜力巨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2024年,向地方直接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4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统筹支持老旧营运货车、老旧农机、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2025年资金规模增加至3000亿元,支持范围扩大至国四排放汽车报废更新、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等。
数据显示,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2024年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截至6月底,汽车、家电、手机等数码产品、家装、电动自行车5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合计带动销售额超过1.6万亿元,已超过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于建勋表示,各地扩大补贴范围、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扎实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效果不断显现。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0.7%、25.4%、24.1%、22.9%。
更好释放效能
如何进一步推进“两新”政策落地显效?
用好相关资金是一个重要方面。据悉,今年第三批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完毕,将于10月份按计划下达第四批690亿元资金,届时将完成全年3000亿元的下达计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抓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项目组织实施,督促各地各有关单位加快项目建设、加快资金拨付,推动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坚持更加注重“时序性”和“均衡性”的原则,有序下达并均衡使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实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平稳有序,资金均衡使用可持续。
“要进一步聚焦重点产品设备,充分发挥政策带动和资金放大撬动效应。”上述负责人说,深入开展各领域存量产品设备评估诊断,分析评估不同行业、不同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直接效益和带动效应,强化节能降碳工作导向,优化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品类和执行标准,向节能降碳潜力大的重点产品设备倾斜。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工具,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进一步激发市场积极性,按照地方“自审自放自贴”的原则,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扩大贷款贴息政策惠及面。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还要进一步丰富支持手段,着力构建更新换新长效机制,严格监督管理,全链条防范项目和资金风险,扎实推动“两新”政策更好释放效能。
(责编:卫嘉、白宇)
2025年08月09日08:32 | 来源:福建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周祖翼会见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参访团
8月7日,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在福州会见了由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总会长、东盟福建社团联合总会轮值主席林福山率领的参访团一行。
周祖翼对参访团来闽考察表示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今年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周祖翼说,当前,福建正充分发挥侨务大省资源优势,进一步凝侨心、汇侨智、聚侨力,打好新时代新“侨牌”,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这离不开广大闽籍海外乡亲的支持和参与。希望大家继续发挥恋祖爱乡、崇文重教等优良传统,多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积极牵线搭桥,广泛凝聚侨心,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助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为推动福建与世界各国互联互通、深化经贸人文交流合作等发挥更大作用。
林福山介绍了第一届东盟福建社团联合总会大会筹备等情况。林福山表示,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东盟福建社团联合总会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动华文教育,增进更多民间交流合作,努力为家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省领导吴偕林、林文斌参加。(记者 周琳)
(责编:陈楚楚、刘卿)
2025年08月08日17:34 |
小字号
“如今社区有了共创共享中心,职工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起来,我们这些‘外乡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住着更放心、舒心。”在不久前刚开放的福州福清市新厝镇共享区共创共享中心“咖”会堂内,居民们正围坐在茶几旁,讨论着社区最近发生的新变化。
这样的“产城对话”时常在此处上演。据了解,这座集便捷高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共享空间,正是福清市新厝镇以党建引领推动产城融合的生动缩影,也标志着以服务产业工人为核心的新兴社区——共享区,为江阴港城经济区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寓教于乐,职工子女于暑托班做手工。福清市新厝镇供图
作为江阴港城经济区紧密毗邻的生活服务功能承载区,新厝镇共享区承担着“以城促产、服务港城”的重要使命,聚集了数万名产业工人在此“栖息”。如何以“小社区”托举“大产业”,精准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让企业想进来、人才留得住?
党建引领成为强链补链延链、赋能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新厝镇立足区域特色,创新打造“红厝边·巢立方”共享区党建子品牌,建设服务链、产业链、配套链“三链融合”工作机制,以“党建+共享服务”筑牢产业工人安居基石,撬动产业园区发展杠杆,构建产城融合新生态。
“这段时间,社区和物业发挥了大作用,居民的诉求有地说、问题有人管、事情有人办,再也不怕找不到人了。”得益于“红色物业”的创新打造,眼下,社区居民的各类“烦心事”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幸福感、归属感更强了。
以“服务链”赋能“产业链”,共享区深入推进“红色物业”工作,建立社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协同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党员领办项目,制定共享区服务事项清单,围绕产业工人工作特点和多样化生活需求,提供有温度、有内涵的精细化服务,全力推动产业社区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政校企三方联动,召集“红色合伙人”共赴植树现场为大地添绿。福清市新厝镇供图
利用产业工人集聚特点,共享区还吸纳产业工人成为“社区主理人”,不断壮大红色队伍力量,构建治理共同体,让产业工人“有为”又“有位”,变“居住者”为“建设者”和“参与者”。
“我们夫妻俩都是园区的普通工人,现在日常生活有了保障,小孩读书也有了着落,我们的顾虑都解决了。”居住于共享区产业公寓一期的业主侯先生感慨。据悉,产业公寓一期共建设住房1274套,目前已入住超1400人,其中入驻企业11家。
产业公寓、新厝实验幼儿园、一中港城校区、新厝美食街、界下口袋公园……一个个惠民工程正加速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不断完善“配套链”,从“物理聚集”催生出产城共融的“化学反应”。
“链有所需、我有所帮;企有所呼、我有所应。”区别于产业园区聚焦政策落地、大型企业服务等宏观职能,共享区充分发挥在服务产业链末梢中的核心作用,聚焦产业生态的“神经末梢”与企业、人才的“身边需求”,激活“人才蓄水池”,着力搭建服务产业链发展“微循环”平台,创新党建招商模式,与产业园区形成“主链牵引,配套协同”的发展格局。
“机关+非公”支部联建,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培训活动。福清市新厝镇供图
党建聚链成势,产业攀高向新。眼下,一座“产城人”深度融合的产业社区正在加速崛起。我们看到的,是机器轰鸣与人间烟火构筑起的共享家园,是产业脉搏与城市肌理交织出的融合图景。
未来,新厝镇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建内链”驱动“产业外链”共同发展,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延伸到产业链的神经末梢,奋力书写江阴港城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陈梦凡)
(责编:江苇杭、刘卿)
曹怡晴
2025年08月09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近10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持续增长,可每逢暑期,热门博物馆为何总是“一票难求”?一些博物馆门票往往在预约系统开放的瞬间就“秒光”;即便有幸预约成功,进馆后往往还得面对“人满为患”的挑战。
不预约,可行吗?今年,针对暑期博物馆预约难问题,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要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科学评估场馆承载能力,结合实际实施预约参观机制,禁止搞“一刀切”。空间承载能力强或具备错峰分流条件的场馆,原则上可取消预约限制。但对常年“约满”的热门博物馆而言,出于对展品安全和参观体验的考虑,只能通过提前预约等方式控制人流量,“一票难求”的状况确实客观存在。
预约难,难在哪?不妨先从当前文博资源供给水平讲起——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上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91%以上。近年来,我国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博物馆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面对每一两天就诞生一家博物馆的速度,不少观众仍有“望馆兴叹”的遗憾,为何?
有“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
博物馆数量持续攀升的同时,参观人次的增量也同样惊人。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同比增加1亿余人次。文化旅游热、博物馆热方兴未艾,成为人文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如何不绕路逛遍故宫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的盲盒有没有‘隐藏款’?”……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人分享参观博物馆的体验。从打卡展览、入手文创,再到沉浸式体验,“逛博物馆”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人“为一馆,赴一城”,有人“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到了暑期,大中小学生集中放假出游,“文博热”成为暑期旅游新亮点。多种因素在此刻相遇叠加,更增添了“一票难求”的叹息。
当然,也有“冷热不均”的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中小博物馆数量占比达七成,是博物馆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到湖北云梦县博物馆,能一睹“中华第一长文觚”的真颜;在四川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可领略井盐文化中蕴藏的古老智慧。不过,出圈者终究是少数,众多“藏在深闺”的中小博物馆因规模、资源、人才等方面限制,文化传承与教育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观众“扎堆”于热门场馆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热门博物馆预约不易、人流量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当前“一票难求”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求解。往小了说,这关系着每个文博爱好者能否“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往大了讲,这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
或许可以用“时间”换取“空间”——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现场,人头攒动。为提升暑期和展览末期的参观承载量,博物馆将开启“不眠夜”模式,实现168小时连续开放。
如何“熨平”高峰期客流量?有的博物馆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有的则增加夜游服务、打造多元体验。博物馆“时间”上的增量,是针对观众痛点的切实回应,也是对观众热情的正视与呵护。
还能进一步为“空间”突破“边界”——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如火如荼。在“全域活态博物馆”蓝图之下,文物建筑、名人故居等融入城市更新,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中尽显文化魅力。
怎样“打破”博物馆有形的围墙?我们乐见文物“出差”,巡展足迹遍布各地;也期待大馆小馆“牵手”,文化供给向基层倾斜;更需推动数字场馆建设,将精神滋养播洒云端。博物馆“空间”上的延伸,让文物走出库房、融入日常,极大提高了文博资源的可及性。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今天,我们如何“逛博物馆”?也许可以适当放下“打卡焦虑”,不必过分追逐“重量级”与“热门度”。透过展柜中流动的历史,唤醒文物里凝固的记忆,我们将在每一次“游目千载、对话古今”的经历中,与更加深远广阔的时空产生连接,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9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
2025年08月09日04:17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山东日照8月9日电(李国利、李宸)8月9日0时31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8-09 11:32:03央视新闻
8月7日至17日,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在四川成都举办。全球各地的宾客齐聚蓉城,在友谊与梦想的世运乐章中感受“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精彩。
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一直是全民健身的倡导者、践行者。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
8月8日是第十七个全民健身日。《时政微观察》与你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全民健身的故事,感悟总书记深厚的体育情怀和为民初心。
“给登山群众做一些实事”
位于福建福州城区东部的鼓山,是登山爱好者的聚集地,也是市民最爱去的休闲健身地之一。
△2025年1月29日,游人在福建福州鼓山赏梅。
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常抽出周末时间去那里登山。在他看来,登山是一项很好的全民健身活动,还能与基层百姓接触。
每次登山,习近平就拿一瓶水、一条毛巾,和几个登山爱好者一起。“小孩念书怎么样?”“家里住房还好吗?”“看病方便吗?”登山途中,习近平时常被群众认出,有的还会主动跟他打招呼。他都会微笑着挥手回应,也经常和登山的市民聊天拉家常。
1999年福建省登山协会成立时,邀请习近平担任名誉会长。他答应得很爽快,并说:“我当名誉会长,就要给登山群众做一些实事,推动全民登山健身运动,运动可以给百姓带来幸福。”
曾经鼓山只有一条登山古道,人多了,一上一下容易磕碰,两侧没路灯,早晚登山很不安全;终点站缺乏淋浴设备,市民登顶后,满身是汗,风一吹容易感冒。
习近平了解后,在鼓山上开了一个现场办公会,决定开辟两条新的登山道。此外,登山道都装上了路灯,还修建了淋浴室。群众叫好声一片:“习省长帮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自2002年起,福建省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后完成了“全民健身路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乡镇文体中心”“登山步道”“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个体健身搭建平台、提供多元服务。
从福建放眼全国。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初具规模,“村超”“村BA”、赛龙舟等群众体育赛事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热情日益高涨。
△2025年7月26日,贵州“村超”球场。
“强身健体,让人民群众生活过得更好”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都在强调经济建设,许多人觉得搞体育运动意义不大。新上任的河北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却说,老百姓“钱袋子”要鼓起来,精神也要丰富起来,身体也要健康起来。
1984年,他专门组织了一场全县全民运动会。
那天,正定一中操场上格外热闹。田径、体操、篮球、健身……比赛吸引了1300多人参加。习近平说:“我们一定要开好这个头,通过比赛达到促进团结、广交朋友的目的。要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对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非常重要,大家共同努力把这次运动会搞好。”
从那以后,正定的群众体育活动逐渐兴起,全县推广建设的“两场”“两队”中,就包括“体育场”和“体育队”。
时光流转,初心不渝。
2017年1月,在河北张家口崇礼区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同滑雪爱好者亲切交流。他说,我们要办一届绿色、节约、廉洁的冬奥会,其重要意义在哪里呢?就在于全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强身健体,让人民群众生活过得更好。
“我们办运动会的场地,办完以后要考虑怎么利用。解决了场地,还要解决体育运动的机制、措施、办法……”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025崇礼168超级越野赛现场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赛会场馆强化赛后再利用、从一流竞技场变身为“百姓健身房”……“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参与运动、全民参与健身蔚然成风。
“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
2017年2月,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青少年冰球训练和队列滑表演。总书记拉着一位小冰球队员的手,俯下身,以冰球运动员特有的问候方式,同他“撞肩”互动,笑着说,小伙子块头要再长大一点。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考察时同青少年冰球爱好者“撞肩”,表示相互问候。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也是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鼓励青少年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2020年4月,总书记来到陕西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教室。看到戴眼镜的孩子比较少,他欣慰地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202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考察。他叮嘱,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学校要把体育老师配齐配好,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
对于青少年体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正确的运动观念。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一方面,要让孩子们跑起来。另一方面,体育锻炼要讲究科学,做好保护和准备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2025年2月28日,云南昆明金康园小学学生在操场上做课间操。
“人生幸福快乐,强身健体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向着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在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人人健身、天天健身、科学健身正成为生活常态。展望未来,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将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增添动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健康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马丽君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张亚楠
编辑丨江雨航 杨彩云 程昱
2025-08-09 11:33:45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全力确保群众安全度汛——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强化防汛救灾各项工作
新华社记者
8月7日以来,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灾害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当务之急要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尽快恢复通讯和交通”“加强风险预报预警,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应急值班值守,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确保群众安全度汛”。
相关地方和部门迅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力量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防汛抢险救灾政治责任,守土尽责、冲锋在前,筑牢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防线。
8月8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甘肃严重洪涝灾害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指导和协助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灾害救助工作。水利部第一时间启动重大水旱灾害事件调度指挥机制,召开防汛会商会,分析研判雨情汛情灾情形势,研究部署抢险救援支持工作,维持针对甘肃的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抢险救援一线。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尽最大努力搜寻搜救失联人员。
榆中县城关镇兴隆山村,山洪冲倒的树木挤占公路,公路两侧的房屋也涌入了淤泥。救援人员驾驶大型起重机、全地形摩托车等救援设备,同时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在现场进行抢险救援。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作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一分子,我们将全力以赴开展救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一大队一中队中队长李伟清说。
据了解,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已累计调派717人、124车、16舟艇、7犬参与救援;中国安能集团170余人携带专业救援装备70台(套)紧急驰援。
为加快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榆中县马坡乡旧庄沟村党支部书记王黎显正在村里的临时安置点忙碌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我们全体党员干部正在将受灾群众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安置点矿泉水、泡面、火腿肠、热水、被褥等必要生活物资齐全。”王黎显说,将加快修复受损设施,加强风险预报预警和隐患排查整治,扎实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确保群众安全。
抢险救援,要做好通讯和交通两大生命线工程恢复工作。
灾害发生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定西、兰州等周边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及相关交通企业,出动机械设备120余台(套)、应急人员650余人,已抢通S104线和兴黄公路水毁多处。目前,抢通作业仍在有序进行。
“‘尽快恢复通讯和交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甘肃省兰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严江林和同事与救援队员一同抢险。“将持续保持战备状态,尽快抢通灾区受损公路,为救援物资运输和人员转移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他说。
灾害造成榆中县部分电力设施受损。国网榆中县供电公司经理郭辉带领电力抢修队伍迅速出动,深入榆中县城关镇峡口村现场排查供电线路及设备受损情况。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同时与地方抢险救灾力量共同对受损线路进行攻坚,全力加快恢复供电进度。”郭辉说。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灾区调拨折叠床、棉衣被、应急照明灯等1万件中央救灾物资,支持当地进一步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救灾救助工作。
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600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甘肃应急抢险和救灾救助;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亿元,支持甘肃做好洪涝灾害灾后应急恢复,重点用于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灾后应急恢复建设。
当前仍处“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警惕、落实责任,加强雨情汛情监测预警和灾害防范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应急值班值守’,这是当下汛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表示,将深入排查山沟河道聚居地、溪谷景点、桥梁上下游等区域山洪灾害风险隐患,及时梯次发布预警信息直达防汛一线,强化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全力避免人员伤亡。
近期,北京、广东等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靠前部署指挥,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确保群众安全度汛。
针对当前出现的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广东气象部门落实防台防汛工作要求,深化部门联动,切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防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不断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及时提醒省内各地注意防御强降水及其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通过科技手段组成气象监测网及时报送气象预警信息,通过‘双叫应’机制直达21个地市基层责任人。”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说。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好工程抢险、清淤除障等工作,进一步提升防汛救灾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北京市怀柔区委书记张强说。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人民群众安危的深切牵挂,为我们凝聚各方力量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司长徐宪彪表示,将强化监测预警和隐患排查整治,及时调拨救灾物资,进一步督促各地强化防汛抗洪重点措施,及时果断转移危险区群众,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近期极端天气频发,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全方位强化应急值守,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持续提高安全度汛意识,时刻保持引而待发的状态。
2025-08-21 21:10:52央视网0人参与0评论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42/Duration ..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