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21:10:52央视网
0:42/5:45自动播放
央视网消息:8月21日的《抗日根据地·今昔巨变》系列报道聚焦琼崖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位于海南岛的琼崖抗日根据地,凭借地利人和,成为打击日寇、保存力量的核心堡垒。如今,这片承载着热血记忆的革命热土已焕发崭新容颜,与海南自贸港的蓬勃建设同频共振。昔日打击日寇的沙场正崛起为开放前沿,赓续着奋斗精神,描绘着时代发展的壮阔蓝图。接下来,一起走进这片热土,看看这里的今昔巨变。
梅山革命史馆存放了当年堡垒户使用过的生产自救工具,他们炸公路、袭敌船,保护革命同志,保守党的秘密,他们的家成为了党组织经常活动的重要据点。军民同心协力抵抗侵略者,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1939年至1945年,中共琼崖特委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找准日军的薄弱环节,先后领导创建了琼文抗日根据地、梅山抗日根据地、白沙抗日根据地等。这些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互相配合,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成为打击日寇、保存力量的核心堡垒。
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一处副处长陈立超介绍,琼崖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阻止了日军的“南进”计划,大概有2万名以上的日军被拖在海南岛上,有力地支援了东南亚和太平洋的抗战局势。在整个抗日战争当中,琼崖特委依托抗日根据地,对日伪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一共对日伪作战2200多次,击毙日军3500多人,击伤日军1900多人。
在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对日作战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使琼崖特委和抗日独立总队在群众中的威望不断提高。1945年8月,琼崖抗日根据地占全岛总面积的1/3。
当年军民开展生产自救,在梅山抗日根据地开垦了800多亩荒地,用于种植粮食、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如今,这片热土上继续种植和育种,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都诞生于此,这里还有一个新名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依托海南独特的热带气候优势,通过加代繁育这里已成为农作物品种研发效率的战略平台。来自全国的上千名科研人员每年都会集于此,从事科研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现在记者所在的这片地里正在繁育的就是大豆的杂交后代,大豆正在豆荚中,这里也正在培育更加高产、更抗病的好种子。农业专家表示,三亚崖州凭借其天然的光热优势,已成为植物界的育种“加速器”,团队已累计培育40多个大豆的新品种,目前已在东北和黄淮海的主产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其中,“中黄301”在黄淮海地区已连续八年实现每亩300公斤的大豆高产纪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年的抗日根据地已实现深刻巨变。这片英雄土地正跃升为国家高水平开放高地,汇聚全球要素,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记者来到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之一的海口江东新区,自2020年以来,江东新区累计招引重点企业451家,带动当地经济指标大幅增长,累计推出24项制度创新举措,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从烽火岁月的革命堡垒到今日海南自贸港的开放引擎,13个重点园区正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聚焦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打造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高地,汇聚全球资源与人才。
走在五指山水满乡,呼吸着热带雨林的清新空气。看到的不仅是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更是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在这层层叠叠的生态茶园里,茶农们正在茶树间精心管护。负责人介绍,茶园占地大概是650亩,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继续努力将五指山茶带到更大的市场,走向国际化。村民信心十足地说:“这几年游客多了,大家都知道我家乡美,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生活过得很幸福。”
2025-08-21 17:42:53环球网
牢记艰苦卓绝的奋战,迈上昂扬奋进的征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以不同形式重温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先烈、赓续抗战精神,在和平之光的沐浴下凝聚奋进前行的力量。北京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连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好好珍惜时光”“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让我们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无声的留言簿上,人们的心声振聋发聩。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在强敌入侵、民族存亡系于一线之际,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爱国主义迸发出排山倒海的磅礴伟力。面对敌人“不杀降者”的劝诱,杨靖宇发出了“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怒吼。戴安澜率第200师入缅作战、屡挫日军,在“反攻!反攻!祖国万岁”呼声中壮烈殉国……无数中华儿女用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铸就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钢铁长城。
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中华儿女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最终打赢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神舟飞天、“蛟龙”探海、高铁飞驰、北斗组网……同样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推动着新中国已经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奇迹。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爱国从来也不是虚无的,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到实际行动中来。冰天雪地里卫护国门的边防战士、酷暑烈日下忙碌在大街小巷的清洁工人、节假日坚持在急诊室的医生护士……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在平凡岗位上争创新业绩,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前行。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激励14亿多中华儿女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斗之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贾庄)
2025-08-21 19:46:31央视新闻
当青稞不再只是磨成面粉,而是变身代餐粉、饼干等畅销全国的健康食品;当千年唐卡与现代工艺相结合,通过电商直播等新渠道畅销海内外;当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在高原上投运,为西藏发展装上“数字引擎”……西藏经济正以令人惊叹的 “新”姿态,在雪域高原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这些不断攀升的“含新量”,既是西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谋发展的亮眼成果,也成为高原经济活力涌动,不断迸发内生动力的生动写照。
如果你去过西藏,你可能品尝过喷香的酥油茶和糌粑,但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已经“上新”了网红牦牛奶茶和青稞酥等创新产品。西藏经济的“含新量”,体现在传统产业步步向新的转型升级中。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特色农牧产品,如今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了价值跃迁。例如,通过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大幅缩短了西藏牦牛出栏周期,带动牧民增收;以往被视为废料的牦牛骨,经创新工艺加工成骨瓷器远销海外,实现了从“废物”到“瑰宝”的华丽转身;而青稞精深加工这场“从田间到舌尖”的科技革命,让“温饱粮”变“致富粮”,高原特色产业链实现促农增收。
高原特色产业链含“新”也含“绿”。数据显示,2024年西藏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到了404个,绿色有机成为“藏字号”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2021—2024年西藏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西藏特色农牧业正“新新”向荣,高原特色产业的“含绿量”“含新量”正不断转化为“含金量”。
高原经济的活力不仅体现在产业转型升级,还有文化的传承创新。例如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自2012年首演以来,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出丰富多元的沉浸式文旅新场景。近年来,《文成公主》持续拓展业态,新增了星空夜航热气球观光、沉浸式藏戏体验、国风国潮市集、换装航拍体验等特色项目。这些创新场景进一步延伸和丰富了文旅体验链条,实现了从“观看”到“玩转”的旅游体验升级,成功塑造出独具拉萨特色的夜间文旅融合新地标。除此之外,唐卡、藏戏、藏医药等西藏文化瑰宝,都在不断传承中得到创新发展,西藏文化市场活跃兴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正旺。
技术的创新攻关,还给西藏带来了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年6月份,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雅江1号”智算中心开服。据测算,2000P算力全部投用后,每年可承接东部地区约400万小时的AI训练任务,相当于为东部节省3.2亿度电,减排二氧化碳28万吨。项目部署的2.5万平方米光伏矩阵,每年可产生480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为3.2万个家庭提供年用电量。谁能想象,我们日常使用的人脸识别、扫码支付、智能修图等功能背后的算力支撑,可能就来自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
从百变青稞到宝藏演出,从特色农牧到能源算力,高原经济发展“含新量”十足。刚刚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强劲活力,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82.72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连续多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民生持续改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6%;发展动能不断集聚,绿色矿业、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加速布局;1—6月,3218万多人次抵达西藏,旅游收入超315亿元。新时代的西藏,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如今,西藏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步伐更稳、动力更足,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让 “世界屋脊”绽放更耀眼的时代光芒。
(文丨樊景阳)
2025-08-21 21:10:52央视网0人参与0评论Picture-in-PicturePauseCurrent Time 0:42/Duration ..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