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1日15:07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快讯:9月1日下午3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二场记者见面会,请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林文猛、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杨博耀、斐济华人文化艺术经济联合会荣誉会长方志伟、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徐松华、澳大利亚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等华侨华人代表介绍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举行的纪念活动及其对抗战的贡献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责编:牛镛、岳弘彬)
2025年09月01日15:22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1日在京会见来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越南总理范明政。
王沪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今年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为深化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擘画新的宏伟蓝图。中方愿同越方一道,加紧落实此访成果,全面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中国全国政协愿同越方共同为推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范明政表示,发展对华关系是越南的战略选择和头等优先。越方高度钦佩中方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引领世界经济增长,期待学习借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越方愿同中方一道,落实好两党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推动越中关系迈上新台阶。
王勇、王东峰等参加会见。
(责编:牛镛、岳弘彬)
2025年09月01日15:58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天津9月1日电(记者陆君钰、杨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1日在天津会见来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
蔡奇表示,习近平主席昨天同总统先生举行富有成果的会晤,达成重要共识,就双边关系发展作出新的战略指引。中方愿同土方一道,全面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增进政治互信,支持彼此维护核心利益,深化发展战略对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的沟通协作,推动中土战略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
埃尔多安表示,土方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愿同中方一道,用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机制,推进“中间走廊”计划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拓展各领域合作,密切党际交流,加强多边协作,推动两国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责编:朱一丹、岳弘彬)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奋战在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一线——
本报记者
2025年09月01日06: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紧要关头,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共同筑牢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防线。
转移群众,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7月27日,河北承德市双滦区遭遇强降雨,滦河水位迅猛上涨,沿河而建的陈栅子镇南山根村成为重灾区之一。
“一分钟也不能耽搁!低洼地区群众必须全部转移!”南山根村党支部书记段志朋当机立断。
段志朋立即组织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5名村两委干部和15名村民小组组长迅速开始转移群众。敲门、喊话、搀扶、背人……党员干部逐户排查情况,解救被困群众。
当发现一名群众被困于即将被洪水淹没的圈舍时,南山根村党支部委员段金龙毫不犹豫冲入汹涌急流。他说:“顾不上害怕,必须把人救出来!”最终,南山根村880人全部平安转移。
7月23日11点多,云南昭通市威信县三桃乡斑竹村山间,“轰隆!”吸饱水分的土石瞬间垮塌。斑竹村党总支书记翟长勇站在雨中,庆幸刚刚将30户101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时间回到7月22日20时,接到强降雨及地质灾害预警后,斑竹村党总支立即启动预警叫应机制。“电话、微信群、应急广播,只要能通知群众的方式都用上。”翟长勇说,党员突击队开始进行24小时地质灾害隐患监测。
7月23日约9点半,翟长勇接到消息:有条上山路裂开了约20厘米宽的缝隙。
“现在撤!”急促的铜锣声响彻村庄,党员干部立刻挨家挨户呼喊转移群众。11点多,人员转移后,山体滑坡发生。
“面对灾害,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守护好群众生命安全,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翟长勇说。
勇当先锋,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
越是急难险重,越是勇当先锋。
7月27日傍晚,北京市平谷区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我们备勤队员早早在队部集结,时刻准备向险而行。”平谷蓝天救援队党支部书记孙艳丽说。
平谷区镇罗营镇北水峪村灾情严峻,道路完全冲毁,通信信号中断。队员们排除万难,向村子挺进。机械和车辆难以抵达,就用双手搬开石头;关键节点积水,就用随身的抽水泵排水……终于开拓出一条可供通行的山路。
“你们来了,我们就踏实了!”北水峪村村民见到抵达的救援队伍很是感动。此次极端强降雨天气,平谷蓝天救援队连续奋战38小时,转运、疏散受灾群众1000余人。
“抽水机组就位!”国网咸丰县供电公司党员陆小桥说完,带头跳入冰冷污浊的积水中铺设排水管。7月1日3点多,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文化路一小区地下配电室的积水已没过膝盖。
6月30日夜间至7月1日,咸丰县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袭击,城区和部分乡镇出现内涝,群众生活陷入困境。针对县城4个小区地下配电室被洪水淹没、部分线路受损的危急情况,国网咸丰县供电公司派出党员突击队全力开展线路抢修等工作。
城区用电恢复十万火急,乡村抢修同样刻不容缓。在10千伏乐龙线抢修现场,党员突击队队员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用绳索搭建临时通道,用肩扛、用手抬,运送沉重的变压器……电力通信两条线抢修,党员群众并肩作战,累计出动270余人次、应急通信车60余台,在最短时间内点亮了万家灯火,恢复了通信。
灾后重建,党员领着干,群众跟着干
6月下旬,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迎来洪峰,导致村庄房屋、农田、基础设施等严重损毁。
“灾后重建,党员先上!”梅林乡党委发出号召,动员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志愿者等100余人组建灾情核查小组,逐村逐户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摸清受灾底数。
乡政府党支部开展清淤消杀先锋行动,30名党员带头清理街道淤泥,带动300余名群众加入清理队伍,企业、单位及个人踊跃捐赠物资。村党支部组织邻里互助队,广大党员分片负责物资分发,确保捐赠物资精准送到群众手中。
一面面鲜红的党旗下,党员领着干、群众跟着干、社会合力干。历经14天攻坚奋战,街巷淤泥清除,田畴渐复生机,家园重换新颜。
7月25日下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得胜沟乡东坡村,暴雨引发山洪,村边河道水位急速上涨,形势危急。
村里的“红色骑兵队”立即集结。这支由东坡村党员与群众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迅速投入到防汛救灾工作中,他们按照应急预案分头逐户通知村民转移避险。经过整夜救援及联动部门抢修,全村80户132人全部安全转移,无人受伤。
排查隐患、清淤消杀、加固受损房屋……暴雨过后,“红色骑兵队”继续忙碌在灾后重建一线,带动村民纷纷加入。加固堤坝2公里,疏通道路13公里,清淤7000余立方米……历时17天,救灾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风雨来袭时,他们是群众的主心骨,是守护家园的坚实依靠。
(本报记者赵成、潘俊强、张枨、张腾扬、祝佳祺、张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1日 04 版)
(责编:卫嘉、白宇)
2025年09月01日10:00 | 来源:福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线办 一窗办 主动办
初秋时节,福州高新区各重点项目工地,“奋勇争先”激战正酣、捷报频传;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各个窗口,“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历久弥新、蔚然成风。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是福州高新区一以贯之的工作底色。近年来,全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将这一优良作风贯穿于党建引领、政务服务、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各领域,形成“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处处见实效”的高效工作格局,用实干实效诠释新时代的担当作为。今年,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评“幸福园区”省级试点单位。
一问题一专班
项目一线解难题
每周六,在福州高新区项目一线,总能见到满载工作人员的大巴。过去一年,福州高新区“奋勇争先”行动启动,区主要领导雷打不动深入项目一线,现场办公解难题。
5月24日上午,一场“奋勇争先”项目攻坚专项行动在区里展开,在海创光电产业园项目现场,业主单位提出项目与相邻地块红线处未设置相应挡墙、围墙等挡土、挡水措施,对项目施工造成不便。得知情况后,调研队伍现场办公,马上安排相关单位组成工作专班,做好区域增设挡墙、围墙等措施。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福州高新区的高效服务,在海创光电产业园建设单位项目经理鲍协章看来已是常态。去年底,海创光电产业园动工建设,当地政府收到施工许可证申报业务后,当天就办结出证,以最快速度完成项目审批手续,而且全过程跟踪服务。“从项目设计、拿地,到审批、筹备开工阶段,福州高新区经发局、建设局、资源规划局等多个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每月组织碰头会,为企业优化设计方案,协调解决项目开口、绿化苗木迁移等问题,有力推进项目建设。多方合力助开工,为项目节省了不少时间。”鲍协章说。
重大项目正在快速推进,背后是福州高新区始终把传承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作为主线。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如今,在“一把手”带头下,福州高新区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深耕“一线工作法”,坚持每周到项目一线开展现场办公,把问题发现在一线、把问题解决在一线。
一窗口一次办
政务服务再优化
“之前一直听说有‘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体验下来才知道原来这么方便。”近日,在福州高新区行政(市民)服务中心,一件事“一套流程”、一扇窗“一次办结”的高效服务令市民李先生赞不绝口。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抓的是办就办成的干劲。去年以来,福州高新区“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上线,吸纳了涉及经营主体和个人的多组一件事套餐服务。在区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窗口,继承公证、不动产继承登记、继承涉税三项业务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办理”。申请人只需在窗口提交一次材料,就能一次完成全部手续,从“多头跑”变为“一窗办”,从“15个工作日”变为“1天搞定”。经过简化程序“缩时限”、精简材料“降门槛”、流程再造“提速度”,越来越多审批事项实现了“当日办结、当场办结”。
不仅如此,全市首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审前服务专区日前在福州高新区落成,构建了全流程的审前服务体系,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实落地。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展的是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为民情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台胞选择扎根福州高新区。围绕台胞创业就业以及子女入学等需求,区行政(市民)服务中心创新联通线上线下全渠道途径,增设线上台胞服务主题模块,于去年打造了“台胞一站式服务主题应用”,为福州高新区台胞企业和群众提供子女入学、政策展示、学校情况、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宣导、咨询及一站式主题业务等服务。
截至目前,该模块已累计为台胞群体办理公司个体工商户设立54户、线上线下咨询158件。福州高新区逐渐成为台湾青年人才择业发展、居住生活的“首选站”。
靠前办主动办
政策惠企促发展
园区企业多,需求也多,如何服务?为深入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党员更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服务送到生产车间、楼宇一线。
“福州高新区干事创业的氛围,很像高校里搞科研的劲头。”福州康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宋李斌说,在这里,无论是最新的政策讲解,还是资源分享,党员干部常常上门指导,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作为福州高新区专属金融产品“福高E贷”首批受益企业之一,福州思飞科技的创始人吴进营每每谈及此事便赞不绝口。
思飞科技是国内较早专注于智能云媒体电子价签的研发与制造企业。企业计划进一步发展,却遇到流动资金不足难题。走访企业后,海峡金控党支部书记、公司董事长张文光主动牵线搭桥,助力企业快速获批贷款。“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年收入有望翻一番。”吴进营信心满满。
去年,福建省首个省级科创金融服务基地在福州高新区落户,与多家银行合作推出“新质贷”“福高E贷”“高新知融贷”等福州高新区专属金融产品,形成差异化产品矩阵。同时,科创金融服务基地“金融红马甲”队伍定期走访园区企业。截至目前,科创金融服务基地累计服务企业200多家,一对一促成融资103家,规模约14.8亿元。
据悉,福州高新区充分发挥县区、园区两种体制优势,用好县区的全面职能、园区的灵活政策,建立扁平高效管理机制,基本实现“办事不出园区”;为特别回应企业需求,出台20多项“看得见、拿得到、用得上”政策,每年兑现惠企资金上亿元。(记者 林榕昇 通讯员 林梦曦)
(责编:陈楚楚、刘卿)
2025年09月01日09:33 | 来源:福建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让就近享老更有“医”靠
老人聚在一起做香囊。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健康需求愈发多样化,“养老”与“医疗”的衔接需求日益迫切。
作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之一,厦门率先探索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路径,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强化人才培育等举措,加强老年人看病、护理、照料等环节的有机串联,逐步形成“社区有站点、家中有床位、服务有团队”的医养融合新格局。
记者近日走访厦门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医养结合机构,探访“养老+医疗”双重保障如何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更优解。
满足老人就近需求
“这里的饭菜合我胃口,‘三高’问题有人监测,楼下就是门诊部,不用跑大医院。我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两年下来胖了不少。”说起在思明区莲前街道(西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生活,83岁的傅雅兰非常满意。两年前,傅雅兰因股骨颈骨折术后需要长期护理,家人多方考量后选择将她送到这里。没想到,康复期结束后,傅雅兰主动提出“住下”,这一住就是两年。
傅雅兰的经历,是厦门社区医养融合的生动写照。在厦门,很多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既是“养老据点”,更是“医疗服务延伸点”,“医养一体”让老年人无需往返医院与养老院,在“家门口”就解决了养老与医疗的双重需求。
“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了医养服务的深度融合。创办于1999年的厦门莲花医院,在2002年便成立莲花爱心护理院,开创“楼下医院、楼上养老院”的紧密型医养模式——莲花医院金尚分院与莲花爱心护理院共享资源,老人若有病情变化,10分钟内就可转入医疗区域。“这种模式打破医疗与养老的壁垒,尤其适合半失能、失能老人。”莲花医院院长李力介绍。2024年,厦门莲花爱心护理院入选第一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莲花医院后埔院区则推出“楼上血透+楼下养老”特色服务,还为卧床老人提供“床旁康复”服务。“血透老人最怕折腾,我们把血透室建在养老院楼上,就是想让老人少遭罪、家属少操心。”李力说。
针对居家老人的医养需求,厦门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融合,将专业照护资源直接延伸至老人的家中。“我们通过‘两床合一’模式,整合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资源,让居家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医养结合服务。”莲前街道(西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主任林丽宽介绍,截至目前,已为辖区内行动不便、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日常助浴、康复护理、紧急就医协助等上门服务超5万人次。
数据显示,厦门的居家医养服务网持续扩容,2022年以来累计新增家庭病床达5609人次,居全省首位,逐步形成“社区有站点、家中有床位、服务有团队”的医养融合新格局,满足更多老人“在家安享晚年”的心愿。
精准破解人才痛点
在厦门市爱心护理院16层,93岁的林敏(化名)精神矍铄,正带领其他老人做着手指操。护士长王若莲指着胸前的名牌感动地说:“这是林奶奶一针一线给我们绣的。”
谁能想到,几个月前林敏还因结肠造口手术后愈合差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林奶奶从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术后转入时状态很差,结肠造口处出现了皮肤黏膜分离的早期并发症。”厦门市爱心护理院副院长秦维霞说,护理院团队第一时间对接医院肠胃外科护士长梳理病情,在专家指导下定制换药方案,每天定时消毒、观察愈合情况,经过两个月的照料,老人不仅伤口愈合,还主动参与各种康复和娱乐活动。
作为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延伸机构,厦门市爱心护理院通过“医养直通”快速链接三甲医院资源,更以“跟班+进修”机制培育人才,先后推荐骨干加入医院专科小组跟班实操,安排团队分批进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内科、康复科等科室进修学习,避免医护能力“钝化”、理念脱节。“这套学习机制,成为护理院服务质量的‘核心引擎’,让医护人员对老人的照护更有底气。”秦维霞说。
针对养老行业人才吸引力不足、医护人员易感到“被轻视”的问题,厦门莲花医院精准破解人才痛点,对护理院医生实行奖金系数高于医院医生10%的政策,每月额外发放“养老服务津贴”。
厦门还从多维度发力护航医养结合人才成长。2024年,厦门组织151名医护人员参与医养结合专项培训,课程涵盖老年慢病管理、失能老人照护等12个模块。此外,针对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推出“带证入职奖励”“职业技能培训补助”等五项奖补政策,仅2024年就为176名养老服务人才发放奖补234万元。
“只有让从业人员有奔头、有提升,老人才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养服务。”厦门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白锦焜表示,接下来,厦门将以“强培训、优激励、搭平台”为核心,进一步升级养老护理培育体系,建立“养老护理人才职业晋升通道”,建设“养老护理人才信息平台”,为从业人员与机构搭建高效对接桥梁。
政策突破夯实支撑
作为创新模式,医养结合离不开政策的“破题”与“兜底”。“没有政策突破,就没有这个能让老人‘透析不跑腿’的血透室。”李力回忆道。
2018年,莲花医院后埔院区计划推出“楼上血透+楼下养老”模式,但重重难题横亘在前:医疗资质审批流程烦琐,缺乏明确的参照路径;设备采购费用高昂,进口的血透设备动辄百万元。
关键时刻,厦门市卫健委迅速行动,针对这一新需求,开通“医养结合项目绿色通道”,安排专人对接审批流程,逐一梳理资质申请的难点,仅用1个月就完成原本需3个月的医疗资质审核。
同时,厦门市卫健委积极与医保部门沟通协调,将养老机构内的血透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报销比例与医院血透服务持平。这一决策不仅减轻了患者负担,也保障血透室运营的可持续性。此外,为缓解设备采购的资金压力,政府给予设备采购30%的补贴,为莲花医院节省了数百万元资金,让先进的血透设备得以顺利入驻院区。如今,该血透室已累计为200余名高龄老人提供便利服务。
今年2月,厦门出台《厦门市加快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深入推进医养融合”的目标。
资源联动是政策落地的关键。厦门积极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建立“一对一”对接机制,截至2024年底,医养结合机构总床位数达11944张,累计为养老机构老人提供服务205383人次。此外,为激发机构服务积极性,厦门探索建立“医养结合考核评价机制”,对服务达标率高、老人满意度高的机构,给予年度奖励。2024年,共有12家医养机构因考核优秀获得20万至50万元不等的奖励。(记者 傅韬旭 林泽贵)
(责编:陈楚楚、刘卿)
抗战老兵刘世钺8岁入伍、16岁入党,离休后仍返岗工作
本报记者 李龙伊
2025年09月01日06: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 |
刘世钺(中)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办公室为年轻医生开展临床教学。 |
![]() |
刘世钺近照。 |
<img src="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pic/202509/01/f95d32ac-0331-4081-9748-3b91fad76438.jpg" width:100"=""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top; width: auto;"> |
河北石家庄,一场雨过后,阳光穿过云层,照进明净的玻璃窗。抗战老兵刘世钺坐在书桌前,一身干净的旧军装,胸前挂满勋章,迎接记者的到来。
8岁入伍、16岁入党,刘世钺数十年保持着军人的风骨、党员的自律。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主任岗位离休后,他连续3次写下请愿书,恳求返岗,并一直工作至今。
“我永远是党的战士,跟着党追求光明。”95岁的刘世钺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为什么参军抗日?
“我也要当八路军,去救人”
1930年,刘世钺出生在山西省榆社县岩良村。刘世钺的父亲刘和一是一位秘密救治伤员、打理党的地下联络站的医生,暗中接应伤员、传递情报。
年幼的刘世钺常站在院门边,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有时是深夜送来的重伤战士,父亲通宵达旦地进行救治;有时则是父亲压低嗓音,与穿灰布军装的人交谈。
最让他难忘的,是父亲提起的一个名字:白求恩。
1938年秋,刘和一在村中公开号召青年参军抗日,讲起了白求恩的故事。8岁的刘世钺听得心头发热,他猛地拽住父亲的衣角,大声说:“爹,我也要当八路军,去救人!”
父亲注视他良久,缓缓地点了点头。第二天,刘世钺穿上改小的军装,成为129师宣传队的一名小战士。父亲对他说:“你要像白求恩那样,为咱们国家拼到底。”
初入宣传队,刘世钺抚摸着军装,满心都是对抗日救亡的憧憬。行军中,他一边喊着抗日口号,一边把白求恩的故事编进宣传词。从那时起,白求恩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
宣传队的工作远比想象中艰苦。还没有一杆步枪高的刘世钺,随部队辗转各战场,贴标语、排节目、做宣讲。白天背诵战友英勇事迹,反复练习演讲稿,力求字字铿锵;夜里,他摸黑爬梯子贴抗日标语,月光把他瘦小的身影拉长。
“那时,宣传队连道具都缺,但我们克服困难,巧妙地利用手头每一份材料,精心策划宣传,力求在简陋条件下,传递鼓舞人心的信息。”刘世钺说。
虽然宣传工作很辛苦,但每当看到村民充满期待的眼神,刘世钺便涌起无尽的动力。“为了抗战的胜利,我愿拼尽一切。”这份信念,伴随他走过无数风雨,成为他不变的坚守。
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那位老乡身中数刀,倒在血泊中,至死未透露我的半点踪迹”
1942年的一天,刘世钺和战友在阜平遭遇日军突袭。12人的警卫班占据有利地形奋勇抵抗,高喊:“替党守住!保护伤员和宣传队!”炮火声中,12岁的刘世钺蜷在战壕里,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牺牲与信仰。
还有一次,刘世钺在左权县演出时被日军包围。一名老乡猛地将他推进羊圈,藏在羊腹之下。外面是日军翻箱倒柜的嘶吼、乡亲们的哭求,他在腥膻与黑暗中屏住呼吸,一夜未敢合眼。
天亮了,刘世钺从羊圈里爬出来,“那位老乡身中数刀,倒在血泊中,至死未透露我的半点踪迹。”刘世钺哽咽着说。
岩良村也传来噩耗:刘世钺的母亲、婶婶、堂姐、堂妹等亲人,与数十名乡亲一起被日军关进庙中,活活烧死。
国仇家恨,如尖刀刺在心里。刘世钺迅速成长为坚强的战士,带着“替亲人报仇、为同胞争活路”的想法,跟随部队转战各地。他说,那时自己就一个信念——跟着共产党走,为正义而战,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此后,刘世钺更加积极地学习、工作、战斗。1945年,中国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血与火的记忆涌上心头,刘世钺眼角流下热泪:“当年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有责任替他们为党和人民多做些事情。”
为何离休不离岗?
“我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
抗战胜利后,部队急需医务人员,组织选派他进入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刘世钺被分配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工作。
当时,该医院眼科“一穷二白”:仅凭手电筒、放大镜、几把基本器械,要做精细手术几乎不可能。但刘世钺没有退缩,“设备不够,手艺来凑”。
刘世钺把业余时间都用来练习。切菜时,发现萝卜皮薄如角膜,就把萝卜皮带到诊室,找来最细的针线,在萝卜皮上反复练习缝合。起初,萝卜皮总被扎破,线也歪斜,但他不急不躁,一遍遍调整角度和力度,常常练至深夜。
“眼科手术,就像在麦芒上绣花,必须细心。”刘世钺说。凭着这股韧劲,他练就稳定精准的缝合技术。担任医院眼科主任20多年间,刘世钺致力于学科建设,把理论知识、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和学生。
1994年,刘世钺正式离休,组织关系转到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我是军医,离休不离岗,要继续发挥余热!”刘世钺3次写下返岗请愿书,“党和人民将我抚养长大,我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出专家门诊是尽个人义务,我不求任何报酬。”
医院党委劝他安享晚年,他却说:“我活着,不是为了休息的。”
2016年,刘世钺提议,从事医护工作的家人回到岩良村开展义诊。子女、孙辈纷纷响应,大家从各地赶回岩良村,把村委会院子作为临时诊室,免费为乡亲们看病、送药。乡亲们送来的土产,他一一谢绝:“拿了,就坏了一生的规矩。”
每年除夕,家人团聚,儿孙们分享过去一年的经历,刘世钺都会问出同样的问题——“今年有没有守住良心?有没有对得起患者?”每当听到肯定的答复,刘世钺都很欣慰,“我们要把这份坚持和善良传下去。”
如今,95岁的刘世钺每天早晨6点半就起床,看新闻、学英语、写教案、回复患者来信……生活紧凑充实。“为党工作,永不停歇。”他语气坚定。
谈话间,刘世钺眼神清亮如初,仿佛还是那个站在父亲身旁、立志救国救民的少年。
(刘松峰、高海滨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1日 10 版)
(责编:卫嘉、白宇)
2025-09-02 10:19:22央视新闻76人参与28评论9月1日,上合大家庭聚首天津,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和“上海..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