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这六个领域,“人工智能+”可率先破局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9-19 06:25:01 | 浏览:15112次 ]

中国经济微观察

这六个领域,“人工智能+”可率先破局

人民网记者 夏晓伦2025年09月18日09:17 | 来源:人民网小字号


Play Video


拍摄、剪辑:皇甫万里、王晓啸、赵梓稀(实习生)

【观点摘要】

●“人工智能+”将大幅拓展提升人类认知边界、劳动能力、决策水平,是我们对工具的革命。重塑科学、生产、消费、生活、治理、全球合作的范式,是我们进行革命的工具。

●充分调动各类优势力量、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发展“人工智能+”方向合力集聚和顺畅流动。

●我们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奋力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加快实现六个“高”。

AI机器狗灵活穿梭、具身智能机器人精准交互、观众与“AI大模型”面对面交流……这些前沿应用轮番登场,勾勒出人工智能加速向千行百业渗透的生动图景。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有哪些重大意义?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做客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家谈时表示,人工智能将大幅拓展提升人类认知边界、劳动能力、决策水平,重塑科学、生产、消费、生活、治理、全球合作范式,不仅可以执行人类的预设规定,更能在复杂环境中发现新规律、提出新问题、探寻新路径、形成新模式,将指数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之快、应用场景之多、范式变革之深前所未有。”徐强表示,《意见》将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助力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推动形成以人工智能为重要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徐强表示,我国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具备四大独特优势:

一是制度优势,我国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不断丰富完善,能够更好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完善科学统筹、集中优势、优化配置、高效协同的组织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优势力量、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发展“人工智能+”方向合力集聚和顺畅流动。

二是技术人才优势,“人工智能+”离不开“硬核”技术和“卓越”人才的支撑,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和工程应用实践屡次取得重要突破,多个国产大模型、智能体、智能机器人综合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总体规模接近2000万人,能够为人工智能规模化落地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三是应用场景优势,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产业链条完整、发展层次多样的丰富应用场景,且14亿多人口和超1.89亿户登记在册经营主体为推动“人工智能+”提供了强劲市场需求和巨大市场潜力。

四是国际合作优势,我国加大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力度,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相关倡议和行动得到了全球多数国家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形成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全球合作共识。

在徐强看来,应积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全力开拓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加速实现六个“高”目标:

一是聚力高水准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加速“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二是发展高能级产业,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智能原生企业,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

三是促进高增量消费,培育覆盖更广、内容更丰富的智能服务业态,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

四是构筑高品质生活,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传递人文关怀、织密社会连接、实现智能向善,让更多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五是实现高效能治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在惠民服务、社会公平、群众安全、总体安全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国家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

六是提升高水平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和应用,助力各国平等参与智能化发展进程,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始终增进人类福祉、弥合全球智能鸿沟。

(责编:杨虞波罗、高雷)



国家主席习近平任免驻外大使

2025年09月18日16:46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任免下列驻外大使:

  一、免去方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职务;

  任命任洪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二、免去范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黑山特命全权大使职务;

  任命陈绪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黑山特命全权大使。

  三、免去孙霖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职务;

  任命卢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四、免去蒋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日尔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职务;

  任命律桂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日尔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总书记治国理政故事丨行稳致远

2025年09月18日20:30 | 来源:新华社小字号


Play Video


2025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习近平曾以“大海”为喻,道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底气。中国发展爬坡过坎,靠的也正是这股韧劲。

2014年,中国经济7.4%的增速创下24年来最低点。习近平用“新常态”定义当时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廓清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习近平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5年以来,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到守牢实体经济根基,从推动发展特色产业,到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习近平始终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陈晓宇

配音:王帅龙

包装:夏勇、单怡颖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总书记治国理政故事丨行稳致远

2025年09月18日20:30 | 来源:新华社小字号


Play Video


2025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习近平曾以“大海”为喻,道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底气。中国发展爬坡过坎,靠的也正是这股韧劲。

2014年,中国经济7.4%的增速创下24年来最低点。习近平用“新常态”定义当时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廓清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习近平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5年以来,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到守牢实体经济根基,从推动发展特色产业,到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习近平始终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陈晓宇

配音:王帅龙

包装:夏勇、单怡颖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2025年09月18日18:55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阴和俊、科技部副部长龙腾、科技部副部长林新、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阴和俊、科技部副部长龙腾、科技部副部长林新、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记者温竞华、胡喆)科技部部长阴和俊1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阴和俊说,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再到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五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亮眼成绩。

数据显示,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我国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阴和俊、科技部副部长龙腾、科技部副部长林新、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这是记者举手提问。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阴和俊、科技部副部长龙腾、科技部副部长林新、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这是记者举手提问。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模式,探索完善经费“包干制”;推进分类评价试点,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推出科技金融政策“组合拳”,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0年时间了,未来5年是十分关键的攻坚期。”阴和俊说,“十五五”时期,科技部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营造世界一流创新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建成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中国公众在抗战起点撞钟鸣警祈愿和平

2025年09月18日18:39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 题:中国公众在抗战起点撞钟鸣警祈愿和平

新华社记者孙仁斌、赵洪南、洪可润

辽宁沈阳,9月18日上午,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的残历碑广场上,一座高18米的台历形状的灰色花岗岩雕塑上刻着“1931年9月18日”的黑色大字,日历上布满弹孔。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纪念活动之一,9月18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

9时18分,14名社会各界代表神情凝重地推动钟槌,撞响“警世钟”。14响钟声回荡在空中,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声声入心。

9月18日,交警在沈阳崇山中路脱帽伫立。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随后,防空警报声在沈阳上空鸣响,市内九路十八街川流的汽车停驶,司机按响喇叭,加入防空警报的接力中,行人驻足,不约而同望向残历碑广场。

94年前的这一天晚上,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后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不能忘记这惨痛的历史教训,一定要居安思危,要时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团结起来,建设强大的国家。”92岁的老战士杨化烽说。

九一八事变是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起点,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全境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部沦陷。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战征程。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残历碑前,80名青年学生集体朗诵杨靖宇的《送战友编歌壮行保国家》、赵尚志的《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赵一曼的《滨江抒怀》三首东北抗联英烈诗词。一声声铿锵的朗诵划破沉静,字字掷地有声,学生们用青春的声音表达对英烈精神的传承与敬意。

“有了先烈们的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不应该忘记先烈们的流血牺牲,先烈们面对强敌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面对当前的挑战。”参加仪式的东北育才学校17岁的高三学生周格非说。

当天上午,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抗联中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到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参观。杨靖宇、赵尚志、陈翰章……一个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联英雄的事迹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并化作一种精神,永久传承。

抗联中学校长丁吉涛说,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这里缅怀先烈,传承抗战精神。2016年,学校由本溪县第四中学改名为抗联中学。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自1995年以来,沈阳已连续31年拉响警报,铭记这一历史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鸣响警报的行列。9月18日当天,黑龙江、吉林、安徽、广西、江苏、河南等地也鸣响警报,提醒人民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不久前,中国举行盛大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96岁的老战士程茂友参加了“九三阅兵”。今天,在参加撞钟鸣警仪式后,他心绪难平:“我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过程,我也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国家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来欺负咱!”

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暴行的电影《731》也于9月18日开始在全球上映,引发各国观众关注。

“不忘历史,是因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这一点从我们祖先对‘武’字的解读就能看出来:止戈为武,我们珍视、渴望和平,但也要保有应对挑衅和侵略的能力。”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张恺新说。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指导组暨中央层面工作专班总结会议召开

2025年09月18日19:02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指导组暨中央层面工作专班总结会议18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石泰峰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刘金国主持会议。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总结学习教育指导组和工作专班工作。

  会议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这次学习教育坚持学习在先,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务实精准,有力有效开展指导督导;坚持严的基调,动真碰硬推动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开门教育,自觉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普遍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政治历练、思想淬炼、党性锻炼、作风锤炼,党的作风实现整体性提升,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会议强调,学习教育结束不是作风建设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和恒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侧记(上)

本报记者 罗珊珊 叶传增 张艳秋

2025年09月18日05: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9月16日至17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87个国家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165家媒体和机构的200余位外方代表与会。

  共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各国媒体对话交流、务实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希望各国媒体用好这个平台,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自201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9届,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外国媒体及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应邀参会,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本届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主题,共商深化交流合作的丝路举措,共议推动文明互鉴的媒体作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当好丝路精神的践行者、弘扬者,积极传播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丝路跨山海,媒体连心声。近年来,由人民日报社发起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形成广泛覆盖、协调联动的媒体合作格局。

  新形势下,各国媒体如何团结协作、共同发声,更好弘扬丝路精神,传播丝路故事,这是与会嘉宾共同的关注。

  开幕式上,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围绕合作共赢、惠民利民、相知相亲、守望相助,展示了4组来自媒体的照片,有今年7月中老铁路首发的“郑和号”班列,也有云南与印度尼西亚巴厘省合作的有机水稻种植项目……“云南开放之路越走越宽,最重要的支撑、最强劲的引擎就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成果。”王宁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年以来,顺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近年来,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已成为中国向南开放的重要前沿。中老铁路开通4年来,货运已覆盖19个国家,运输的商品超过了3300种。希望媒体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更多感人瞬间,讲好更多丝路故事。

  “当今世界,开放合作是历史大势,互利共赢是人心所向,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共建‘一带一路’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强劲的动力。”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在致辞中说,“一带一路”给世界贡献的确定性尤为重要,塑造的凝聚力更加关键,带来的正能量弥足珍贵。希望各国媒体深入报道共建“一带一路”的最新进展和生动实践,讲述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故事,阐述“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和治理作出的制度性贡献,客观真实地呈现和传播共建“一带一路”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放大正面声音,增进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力量,助力各方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中始终携手同心、行稳致远。

  “人民日报社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一道,积极探索建立宽领域、多形式、常态化的媒体合作机制,深入开展联合采访、共抓共管、网页互联等合作传播项目,推出一大批优质新闻作品。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内容日益丰富、合作平台持续拓展。”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在开幕式上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媒体要主动担负起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的重要责任,广泛宣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丰富内涵和实践成果,深入阐明“一带一路”合作顺应时代大势和历史潮流,符合世界各国普遍期盼和共同利益,持续增进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认同、理念认同、情感认同,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汇聚更多智慧与力量。

  当好发展成果的记录者、讲述者,广泛汇聚合作共赢正能量

  与会嘉宾表示,12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互利互惠中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大合唱。一个个连心桥、繁荣岗、幸福路铺展开来,一大批“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落地生根。

  “云南自古就是中国从陆上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门户,600多年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写下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朽华章。”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表示,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无论是中老铁路的建设运营还是日益密切的贸易合作,抑或是深入人心的小而美项目,开创了区域合作的新模式,打造了互利共赢的新样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媒体是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期待中外媒体用镜头和笔触发现、记录、传播更多的中国故事、云南故事,广泛凝聚开辟“一带一路”广阔前景的磅礴力量。

  “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立足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追求,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为全球发展勾勒新愿景、激发新动能、拓展新空间。”人民日报社总编辑陈建文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媒体要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大力弘扬丝路精神,持续营造有利于合作共赢的舆论环境,不断推动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媒体力量。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扬表示,基础设施“硬联通”、标准规则“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都取得巨大进展,“人享其行,物畅其流”这一共同愿景,正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快实现。感谢国内外媒体用镜头感知、记录互联互通成就。共建“一带一路”迈向了下一个金色十年,只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倪真介绍,中国能建坚持项目带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向实发展。目前,已在全球设立6大区域总部,业务范围覆盖147个国家和地区,设计投资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

  当好文明互鉴的参与者、推动者,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更加坚固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站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阶段新起点,与会嘉宾表示,要共同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厚植丝路情谊,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展现媒体担当、贡献媒体力量。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华涛表示,12年来,“一带一路”联通东西、跨越古今,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当今世界,合作,而非对抗,才是主基调。我们不应吝啬赞美那些将多边主义作为发展核心的国家,我们迫切需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领导者。让我们搭建理解之桥,弥合威胁文明延续的裂痕。”南非《开普时报》总编辑西亚武亚·姆赞齐说。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报》总编辑哈尼·瓦法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并在共同发展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重塑国际伙伴关系概念。当前,全球面临经济变革、气候变化、能源及粮食安全等严峻挑战,亟须国际社会加强合作融合,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共建“一带一路”作为重要合作平台,为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翔介绍,中交集团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15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参建的中巴经济走廊等18个项目镌刻于驻在国的钱币上,成为跨越文化、见证友谊的“永恒名片”。

  俄罗斯《俄罗斯报》社长帕维尔·涅戈伊察表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应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更均衡地体现大多数国家的意见和利益。

  巴林《海湾消息报》总经理阿卜杜勒马吉德·哈吉认为,文明之所以繁荣,在于搭建桥梁而非筑起高墙。巴林和中国有非常深厚的交往历史,巴中两国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团结一致,共同发挥两国传播和平的使者作用。

  巴西247媒体集团首席执行官莱昂纳多·阿图奇表示,全球南方必须加强媒体合作,不仅是内容交流,还有在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分享经验、深化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共同塑造更加公正的叙事,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

  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带来郑和布袋戏偶,中越音乐家用越南器乐演绎中国四大名著音乐,可以在卫星图上看见的中东最大单体光伏电站项目,俄罗斯游客过了第一个“非遗”春节……论坛期间,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各行各业的人们,分享着亲身经历的丝路故事,汇聚成“大道同行  和合共生”丝路故事汇。

  无数人文交流、互学互鉴的鲜活故事印证,“一带一路”这条合作共赢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04 版)

(责编:牛镛、袁勃)



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获奖作品简介(二)

2025年09月17日05:5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最佳摄影奖
  提名奖
  作品名称:世界青年看中国
  作者:阿塔蓬·沃拉威库(泰国)
  作品简介:
  该组摄影作品以“2023世界青年看中国”系列活动为叙事核心,通过跨国青年的视角,构建了一座跨越文化与国界的视觉桥梁。作品以敏锐的镜头语言捕捉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瞬间——布偶戏的灵动、簪花的雅致、茶文化的沉静、竹竿舞的活力,在光影中凝结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不仅呈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孕育的多元文化之美,也以青春的镜头书写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篇章。

  最佳摄影奖
  提名奖
  作品名称:我眼中的新疆
  作者:阿卜杜拉苏尔·赫杰尔(巴林)
  作品简介:
  该组摄影作品以独特视角,捕捉新疆街头巷尾的真实温度——维吾尔族舞蹈的旋转裙摆、炭火上滋滋作响的烤肉、老人与孩童的笑靥……多维度诠释了“新疆日常”的内涵,在光影中凝结成中国西部多元文化的鲜活切片,勾勒出跨越语言与地域的人文画卷。

  最佳摄影奖
  提名奖
  作品名称:中资企业缅甸项目营养餐
  作者:楠吉吉乌、丘德彤(缅甸)
  作品简介:
  该组摄影作品记录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2022年、2023年在缅甸仰光省莱达雅镇、若开邦皎漂镇等地实施的国际爱心包裹项目与国际微笑儿童营养餐项目,通过影像语言生动诠释了公益行动的人道主义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作品紧扣“民间外交与儿童福祉”核心主题,既呈现了物质援助的直接成效,更激发人们对全球贫困、儿童权利等议题的深度思考。

  最佳摄影奖
  提名奖
  作品名称:匈牙利摄影家的中国见闻
  作者:萨莫迪·若尔特·奥拉夫(匈牙利)
  作品简介:
  该组摄影作品以镜头为笔,记录了中国多个城市的多彩风貌,其中既有水乡古镇的韵味、传统民俗的鲜活,也有现代都市活力。作品串联起中国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动图景,为中国的发展变革书写了一部视觉日志。

  最佳视频奖
  提名奖
  作品名称:点亮阿里——一名工程师的日记
  作者:美国探索频道、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解读中国工作室、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美国、中国)
  作品简介:
  该片聚焦发生在“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西藏阿里联网工程建设故事,从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农牧民用电等多个角度,以“日记体口述”叙事模式,记录了建设者们克服高寒缺氧,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建成“距离天空最近”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为38万农牧民群众送去光明的故事。

  最佳视频奖
  提名奖
  作品名称:肯尼亚的“中国女孩”
  作者:肯尼亚TV47电视台、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CGTN(肯尼亚、中国)
  作品简介:
  该片基于近20年的跟踪记录,讲述了肯尼亚女孩夏瑞馥的追梦故事,串联起数百年的中肯友好交往。作品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大倡议下的个人奋斗,精准抓住人物个性、故事共情点和价值共通点。主人公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的生动故事,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与追求的生动反映。

  最佳视频奖
  提名奖
  作品名称:再会长江
  作者:竹内亮、南京和之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日本、中国)
  作品简介:
  该片通过日本导演的探访和体验,真实记录了长江沿岸地区10年来的巨变,时间跨度大,人物鲜活,情感真挚,生动展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变化。作品在中日两国广泛传播,为促进民心相通架起桥梁。

  最佳视频奖
  提名奖
  作品名称:《睦邻》系列纪录片
  作者: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云南广播电视台(柬埔寨、老挝、中国)
  作品简介:
  该系列纪录片共5集,分别以“万象之国”“美美与共”“文明印记”“世外桃源”“共享发展”为主题,聚焦中老铁路贯通、万荣水泥厂绿色转型、大象节人象共生、瓦普寺千年文明保护等标志性事件。影片通过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铁路工程同框,隐喻澜湄合作的交融互鉴,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赋能个人发展。

  最佳报道奖

  提名奖

  作品名称:西藏的变化:差异让我们团结

  作者:伊萨乌拉·米亚恩(古巴)

  作品简介:

  该报道详细描述了西藏地区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特别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对当地社区的影响。报道通过广泛的采访和故事讲述,展现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呈现方式丰富了报道内容。

  作品名称:《黑神话:悟空》如何重构游戏产业局势

  作者:拉奥·阿卜杜勒·拉希姆(巴基斯坦)

  作品简介:

  该报道以《黑神话:悟空》为切口,深度解析这款现象级游戏,鲜活展现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突破性跃升,探讨其如何在叙事革新与技术创新维度重塑行业基准,立体呈现了中国“国潮”从表层符号到深度叙事的进化轨迹,为全球游戏产业提供了东方美学的创新样例。

  作品名称:正在重塑全球格局的倡议已走过十年征程

  作者:塞巴斯蒂安·胡安·舒尔茨(阿根廷)

  作品简介:

  该报道探讨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多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拉美产生的深远影响。内容立足历史脉络,结合现实格局,深入剖析其全球影响尤其是在拉美的战略意义,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深刻改变国际关系的走向,体现出专业性与深度。

  作品名称:中哈友谊的秘密

  作者: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哈萨克斯坦)

  作品简介:

  该报道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中哈高层互动、战略互信以及青年交流的真实事例,通过鲁斯兰与伊斯梅尔两位青年的故事,展现了民心相通的深度与双边友谊的广阔前景。


  最佳创新奖

  提名奖

  作品名称:首档红色之路探险体验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

  作者:美国探索频道、五洲传播中心、腾讯视频(美国、中国)

  作品简介:

  作为首档原创红色之路探险体验纪录片,该片打造了“明星+探险+纪实+红色文化”的视听内容国际传播新模式。通过中外探险者的沉浸式体验,立体还原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历程,并展开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国际对话。作品提炼并阐释出“勇敢”这一能与国际观众共情的精神品质,将当下和历史连接起来,将国内和国外连接起来。

  作品名称:四站一基地(中国·霍尔果斯—中亚媒体联合工作站、中哈媒体联合工作站、《今日丝路报》霍尔果斯工作站、《丝路新观察》全媒体霍尔果斯工作站、霍尔果斯全媒体交流基地)

  作者:霍尔果斯市融媒体中心、今日哈萨克斯坦通讯社、《实业报》、《今日丝路报》、《共青团真理报》、图兰电视台等(中国、哈萨克斯坦等)

  作品简介:

  依托霍尔果斯区位、开放、政策等优势,霍尔果斯市融媒体中心与今日哈萨克斯坦通讯社、《实业报》、《今日丝路报》等国外媒体,共同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成立“四站一基地”,即中国·霍尔果斯—中亚媒体联合工作站、中哈媒体联合工作站、《今日丝路报》霍尔果斯工作站、《丝路新观察》全媒体霍尔果斯工作站、霍尔果斯全媒体交流基地,联合开展中外媒体沙龙、中亚传播论坛等国际媒体交流活动,通过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中亚友好故事,进一步增进理解、加深友谊。

  作品名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特刊

  作者:《经济报》(土耳其)

  作品简介:

  土耳其《经济报》在2024年1月土耳其共和国建国100周年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推出特刊,全面阐述了中土经贸合作各领域生动实践,为深化中土经贸合作提供参考。

  作品名称:《第三极之植物王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域下中国生态影像创新传播

  作者:Arclight films、上电影业(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大学(美国、中国)

  作品简介:

  三集科学探索纪录片《第三极之植物王国》与院线电影《喜马拉雅的种子》,系中国国内首次全面介绍青藏高原独特珍稀野生植物资源的记录影像,聚焦青藏高原生态,通过精美视听语言搭建电影、电视两重内容体系,多语种图书、短视频与影视联动,在新媒体时代打造国际传播矩阵。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7日 11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作品简介(三)

2025年09月18日05:5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摄影作品《桥连大湾区》。

  摄影作品《阿根廷画家作画》。

  视频作品《大河之洲》国际版截图。

  纪录片《历史照亮未来——我的博物馆故事》海报。

  最佳报道奖

  入围奖

  作品名称:假新闻与报道中国的挑战

  作者:奥斯汀·马霍(尼日利亚)

  作品简介:该报道深入探讨了虚假新闻在全球范围特别是中非之间的传播问题,细致剖析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歪曲手段,呼吁非洲和中国媒体携手共进,共同打击虚假新闻,维护真实、客观的信息传播环境。

  作品名称:中国持续令人震惊

  作者:妮娜·尼奇波罗娃(吉尔吉斯斯坦)

  作品简介:作者多次到访中国,通过亲身经历讲述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科技创新、乡村全面振兴等。文章还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展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对未来的信心。

  作品名称:茶咖旅游振兴乡村经济的发展计划

  作者:哈龙·贾西姆(孟加拉国)

  作品简介:孟加拉国旅游部门正探索通过茶与咖啡主题旅游推动乡村经济增长。该报道生动呈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茶咖旅游模式跨国实践,以孟加拉国与中国的联动发展为双主线,阐释产业创新赋能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作品名称:孟加拉国是否应建设“帕德玛河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可以作为一个榜样

  作者:哈桑·朱拜尔(孟加拉国)

  作品简介:该报道分析了中国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模式,并论述孟加拉国可以借鉴经验,利用中孟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帕德玛大桥,推动南部区域经济带建设。报道认为这将有助于孟加拉国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吸引投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作品名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惠泽乌干达

  作者:穆巴拉克·穆加博(乌干达)

  作品简介:该报道以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为切入点,通过一对青年工程师的跨地域爱情故事,展现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对当地发展的深远影响。作品生动诠释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架起国家间合作的桥梁,更在乌干达串起民心纽带。

  作品名称: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成就斐然,发展卓著

  作者:萨勒·拉瓦尔(尼日利亚)

  作品简介:该报道以翔实数据与典型实例,全景式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的进展与重要影响。文章从全球合作视角切入,既有宏观政策解读,又聚焦中非合作实践与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案例,内容深入、层次清晰。

  作品名称:“一带一路”谋远略,中尼合作获双赢

  作者:《西非统一商报》(尼日利亚)

  作品简介:文章通过介绍中尼合作的多个具体项目,如拉各斯轻轨、阿布贾轻轨等,展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尼日利亚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福祉。报道也强调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促进全球经济合作,尤其是在非洲产生的广泛影响力。

  作品名称:提升中非合作水平

  作者:拉斐尔·奥博尼奥(肯尼亚)

  作品简介:文章深入探讨了非洲与中国深化合作的必要性,认为双方在贸易、可再生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不断加强合作,有助于促进非洲经济快速发展,造福非中人民。

  作品名称:中国令人瞩目的发展及其共享繁荣的意愿

  作者:费萨尔·扎希德·马利克(巴基斯坦)

  作品简介:中巴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巴基斯坦作为重要合作伙伴,深切感受到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文章从巴中合作视角切入,阐释中国发展道路与全球治理理念的重大意义,传递巴基斯坦期待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的意愿。

  作品名称:国家的多元化全球治理路径

  作者:易卜拉欣·马利克(巴基斯坦)

  作品简介:该报道深入分析了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方案,强调中国提出的相关倡议根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未来发展趋势深度契合,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担当与创新实践。

  

  最佳摄影奖

  入围奖

  作品名称:桥连大湾区

  作者:黄小雯(澳大利亚)

  作品简介:作者70余次走进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工程现场,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壮阔图景中捕捉发展脉搏。这些贯通粤港澳的“钢铁巨龙”,不仅是便捷高效的交通动脉,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鲜活注脚。

  作品名称:如梦时间

  作者:安娜伊思·马田(法国)

  作品简介:作者5年间跟随《如梦之梦》剧组在中国多座城市巡演,用镜头记录台前幕后的精彩瞬间。作品善于捕捉那些未经刻意设计的场景、自然流露的表情,让影像更具情感质感。

  作品名称:骄阳下的劳作

  作者:贾恩特·肖让(坦桑尼亚)

  作品简介:2023年4月20日,在烈日骄阳下,中国铁建所属中国土木东非公司负责的坦桑尼亚中央线标准轨道五标项目地,工人们辛勤地进行道砟与轨枕铺设作业。作品聚焦工作现场的鲜活细节,以小切口展示中非合作的重要意义。

  作品名称:英歌舞

  作者:赵汉荣(美国)

  作品简介:2024年11月,作者深入英歌舞的发源地广东汕头市潮阳区,多视角记录潮阳英歌的鲜活风貌。作品旨在让更多人知晓这一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品名称:中缅亲子文化交流夏令营

  作者:杜静扎娘(缅甸)

  作品简介:作品以“企业责任与中缅民心相通”为主线,在万宝矿产(缅甸)铜业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中,捕捉中缅民众亲如一家的鲜活瞬间,传递海外中企以实际行动搭建文化桥梁、促进民心相通的主题。

  作品名称:新书首发

  作者:伊特格勒·诺敏(蒙古国)

  作品简介:2024年12月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西里尔蒙古文版首发式暨中蒙治国理政研讨会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作品记录了在首发式活动现场蒙古国读者踊跃选取、阅读新书的生动场景。

  作品名称:中韩青少年文化交流掠影

  作者:田炅旼(韩国)

  作品简介:2024年“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韩国预选赛现场,小选手们展开激烈角逐。大赛让选手们收获了知识、经验和友谊,彰显“汉语桥”文化沟通之桥作用。

  作品名称:中乌共庆基库贝发展里程碑

  作者:阿图因·安布罗斯(乌干达)

  作品简介:2024年12月,中铁七局作为乌干达基库贝地区政府的合作方,应邀出席该地区成立5周年庆典暨新建办公楼开幕仪式。乌干达总理纳班贾向中铁七局颁发特别感谢荣誉证书,中方代表向基库贝地区政府赠送中国传统书法作品,共同表达美好祝愿。

  作品名称:阿根廷画家作画

  作者:卢卡斯·瓜尔达(阿根廷)

  作品简介:作品呈现了阿根廷画家加斯顿·罗韦拉创作的中国主题绘画,发表于阿根廷《当代》杂志。画作巧妙运用牌楼、红灯笼等元素,彰显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表达。

  作品名称:义乌—马德里班列十周年仪式

  作者:古斯塔沃·巴连特(西班牙)

  作品简介:2024年5月8日,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开行十周年纪念号班列从西班牙马德里鸣笛发车,驶往中国义乌。中欧班列驰骋亚欧、货通世界,为促进共同发展开辟广阔路径。

  

  最佳视频奖

  入围奖

  作品名称:大工告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作者:法国第三视角制片公司、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作品简介:该片由中法摄制团队联合打造,通过“倒计时”的叙事手法,全程跟踪拍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高质量建设到高水平运营全过程。作品带领观众近距离了解这座机场如何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智慧机场之列,生动展现中国基建水平和科技实力。

  作品名称:《大河之洲》国际版

  作者: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省东营市委宣传部、解读中国工作室、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

  作品简介:该片讲述了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黄河三角洲的生存景象。它以浸润东方美学的镜头语言与饱含温度的人文情怀,生动记录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实践,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作品名称:七三一真相

  作者:日本ABC企划委员会、俄罗斯欧亚广播电视学会、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作品简介:该片以日本细菌战战犯的法庭供述录音为主线,以全新视角真实客观揭露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滔天罪行。全片依托海量翔实证据,反映日本军国主义践踏国际公约、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传递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

  作品名称:千古情缘——《红楼梦》

  作者:A+E全球媒体集团(新加坡)、CGTN

  作品简介:从古老神州到当今世界,《红楼梦》的魅力历久弥新。这部中外合拍纪录片对经典“新诠”,通过实地探访,并借助计算机生成动画技术,生动呈现《红楼梦》的深刻内涵与文学魅力,实现名著的跨媒介、跨国界传播。

  作品名称:传承

  作者:美国探索频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解读中国工作室

  作品简介:该片采用国际通用的叙事逻辑和表达形式,讲述广东Z世代青年保护、传承与创新醒狮酥、醒狮画、广绣、剪纸等中华传统艺术的故事。影片整体鲜活灵动,让中外观众借影像直观感受中国文化的活力与魅力,体现Z世代青年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作品名称:高原金

  作者:米粒(瑞典)

  作品简介:该片由瑞典自媒体博主米粒拍摄,记录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妇女采挖冬虫夏草的过程,展现她们世代传承的生存智慧。作品生动表达人与自然依存与平衡的主题。

  作品名称:友谊树长青

  作者:越南文方国际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

  作品简介:影片聚焦中国和越南新一代青年的文化交流主题。作品以小见大,凭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诠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真谛。

  作品名称:时间

  作者:基格·约瑟夫(肯尼亚)

  作品简介:作品讲述了肯尼亚杂技创始人之一马蒂亚斯·卡维塔教练的故事。他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接受培训,之后成为肯尼亚杂技界的代表性人物。这个鼓舞人心的故事不仅介绍了肯尼亚的文化艺术,也凸显肯尼亚与中国之间深厚的文化交往关系。

  作品名称:中国—马来西亚:邻居·朋友·伙伴

  作者:马来西亚国家电视台、广西广播电视台

  作品简介:该微纪录片以“外交官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轴,邀请马来西亚驻南宁总领事法蒂尔作为主角,通过生动影像与深度对话,呈现中马务实合作成果,捕捉民间交流细节,诠释中马两国源远流长、“切水不断”的友谊。

  

  最佳创新奖

  入围奖

  作品名称:第二届金砖国家纪录片联拍联播项目《历史照亮未来——我的博物馆故事》

  参评机构:巴西Titanio电影公司、俄罗斯DOKer Project电影公司、印度Flying River Films公司、南非OPTICAL FILMS电影制作公司、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

  作品简介:项目采用独特的国际合拍方式,5国团队相同周期,同步创作,分别讲述本国代表性博物馆的故事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金砖国家的文明传承与跨文化沟通。

  作品名称:音乐MV《我心留连》

  参评机构: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品简介:歌曲巧妙融合中马两国元素,包括马来西亚特色花卉朱槿和广西钦州名产红荔枝、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榴莲和燕窝产业等,共建“朱槿与中华白海豚共舞、榴莲与荔枝喜结连理”的视觉与味觉双重对话。歌曲还融入钦州特有的童谣元素,童声部分由中马两国少年共同演唱,表达两国人民友好的主题。

  作品名称:创意科普视频《德尔塔—色彩》

  作者:匈牙利媒体服务支持与资产管理基金会

  作品简介:节目采用创新技术,将人工智能与媒体制作深度融合,引入AI电视主持人模式,依托实时互动与多语言传播拓展节目影响力。新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与观众的互动模式,观众能够同步感知技术进步。

  作品名称:《生活在中国》中法文版图书暨微纪录片献礼中法建交60周年

  作者:奥利弗·格朗让(法国、瑞士)、“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

  作品简介:著名主持人和电视节目导演奥利弗·格朗让所著《生活在中国》一书,记录其在华18年的节目制作经历、旅行见闻与生活感想。该书于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推出中文和法文版,并配套微纪录片,以“中外联合出版+纪录片”的融合思维,讲述中国故事、深化中法人文交流。

  作品名称:新闻门户网站“中国之路”

  作者:阿根廷“中国之路”网站

  作品简介:网站以西班牙语报道中国新闻、中国故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等多个领域,成为西班牙语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

  作品名称:山海脉动·福建时间

  作者:阿联酋中阿卫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作品简介:通过中阿卫视主持人及其AI数字人形象,向阿语观众讲述福建古今故事,展现福建的自然之美、人文底蕴与发展活力,推动中阿文明交流互鉴。

  作品名称:中巴经济走廊每日新闻网

  作者: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每日新闻网

  作品简介:网站聚焦报道中巴经济走廊,运用新媒体平台实现新闻高效传播,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了解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窗口。

  作品名称:报纸专栏《航行日志》

  作者:古巴《格拉玛报》

  作品简介:为庆祝2025年古巴与中国建交65周年及《格拉玛报》创刊60周年,该报开设《航行日志》专栏,聚焦古中两国合作发展历程,方便读者一站式了解古中关系的最新动态与合作成果,进一步深化两国人民对双边友好关系的认知。

  作品名称:中柬文化走廊

  作者: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航投(柬埔寨)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柬埔寨暹粒省文化艺术厅

  作品简介: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的中柬文化走廊,重点展示中柬两国及澜湄流域的世界遗产图片、非遗文创、民俗文化等,为中柬人民互学互鉴、走近彼此搭建桥梁。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11 版)

(责编:牛镛、袁勃)


上一篇:“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下一篇: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作品简介(一)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