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推动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创新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5-09-19 07:45:01 | 浏览:12018次 ]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

马一德

2025年09月19日05:5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知识产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围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知识产权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智慧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在价值理念、作用机制和治理方式层面实现了对传统知识产权范式的创新超越。面对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格局加速演进的新形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推动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体系从构建到完善的转变。

  由私权保护到公共福祉提升:知识产权价值理念的重要突破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传统知识产权话语体系单纯强调私权保护的局限性,提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产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知识产权在我国的发展定位,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人民利益至上、公正合理保护”,强调“既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又确保公共利益和激励创新兼得”。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领导我国知识产权价值理念实现自主突破、服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发优势,构建了一套以私权保护为核心、以市场规则为基础的知识产权话语体系,通过《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国际条约,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的支配性规则。从表面上看,在这套私权保护机制之下,各国创新者均可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从而激励和培育创新。然而,这套貌似平等的规则忽略了先发者与后发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创新层面的现实差距和知识获取的不同诉求。立法赋予的垄断权,使自由流动的知识被纳入私人财产权范畴,高额的垄断利润从知识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到知识富有的发达国家,先发者与后发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不断扩大进而导致“低端锁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知识获取诉求在制度设计中并未得到充分考量,在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等方面造成了一系列公共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超越了将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关系简单处理、以私权保护为单一取向的理论局限,在全面发展的整体视角下阐释知识产权制度的复合价值属性,确立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在主权范围内,根据国家发展阶段和现状,合理选择知识产权保护水准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创新激励平衡的理念。

  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旨在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将知识产权从单纯市场工具提升为国家战略资源,将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着力点由私权保护转向公共政策实施。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疫苗知识产权豁免,体现了知识产权保护与人类福祉并重、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价值立场。

  这种价值立场不仅体现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也构成我国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的重要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原则”。开放包容原则要求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不搞单边主义、以大压小,以多边对话形成治理共识;平衡普惠原则强调知识产权作为私人财产和公共财富的双重属性,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要协调好本国利益、他国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推动广泛合作创新和普遍繁荣。这种多元开放平衡的取向,开辟了知识产权理论研究的新境界,也为全球治理体系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

  知识产权制度功能的自主创新:打通创新链条的关键环节

  正确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能更好保护和激励创新,有助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发挥好国家在重大科技创新中的组织者作用,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制度体系来支撑和保障创新活动。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励和保护创新的核心制度安排,只有充分对接国家创新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突破传统私权工具的狭义定位、深度融入并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全局提供了思想与行动指南。

  传统知识产权制度植根于市场经济,构建了一套通过授予“私人垄断”以激励创新的机制,认为市场是创新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然而,知识产权的市场化机制并非万能。传统知识产权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专利丛林”“专利常青”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创新步伐;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重大创新攻关日益倚重大型科研设施与大规模资源投入,单纯依靠市场化机制往往难以高效整合不同创新力量并引导其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等等。

  针对传统知识产权制度日益暴露的市场失灵、创新迟滞及其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的缺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和推动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战略性、功能性重塑与升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定位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地融合了国家战略牵引、新型举国体制的资源统筹与市场经济活力,成功发展为连接国家战略目标、有组织科研攻关与市场化创新力量的关键桥梁和核心纽带。这一功能定位确保知识产权既能有效激励和保护创新,又能精准对接国家长远发展和安全需求,引导创新要素向关键领域集聚。

  我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对经营主体创新积极性的激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要加快新兴领域和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陆续修订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力度,加强对经营主体的法律保护。同时,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如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保险等工具不断推出,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释放。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3件,是10年前的2.4倍。2024年底公布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6.8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04%,充分展现了制度激励与创新活力的正向互动关系。

  我国高度重视发挥知识产权作为连接市场与科研力量的桥梁功能。在坚持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和整合关键科技创新要素开展协同创新,从而有效克服经营主体与科研机构缺乏协同、分散创新的局限。通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所形成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吸引优质的市场创新资源主动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的重要论述,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功能不再局限于保护已有创新成果,而是前移至创新源头,积极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全链条。从国家实验室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到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设计;从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激励政策,到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共享机制,知识产权正成为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关键变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知识产权治理方式的自主革新:构建系统协同、全链条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知识产权治理的复杂性,提出了全新的治理理念,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覆盖领域广、涉及方面多,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这一重要论述超越了“司法主导”与传统“政府管控”的二元对立,为知识产权治理方式创新指明了方向。

  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治理主要依靠司法主导,通过私人权利救济方式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以法院为中心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救济成本高、周期长,也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知识产权治理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我国知识产权治理形成系统协同、全链条治理的独具特色的治理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体系统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和加强党对专利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顶层设计,先后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等重要文件,明确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国务院建立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体联动机制。

  推动形成系统协同、社会共治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信用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等社会治理方式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应用,健全知识产权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社会共治。比如,在电子商务领域,平台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开发智能识别系统主动防控侵权行为;在版权领域,短视频平台与内容创作者共建正版内容生态,极大提升了侵权治理效率。

  构建全链条、全周期的专业治理体系。一方面,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建设,构建了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为牵引,北京、广州、上海、海南自由贸易港4个知识产权法院为示范,29个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为重点,地方各级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为支撑的专业化审判体系;另一方面,行政执法实现网格化管理,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推动保护关口前移。同时,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等机构蓬勃发展,为企业创新全周期提供支持。

  新时代以来,治理方式创新助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注册商标数量等多项指标均稳居全球第一,截至2025年6月,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501万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至2025年的第十位,是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30位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产权话语体系层面,西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构建中国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体系,增强我国知识产权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立足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实践,及时将成功的做法系统总结为中国经验,并将其凝练升华为中国理论,进而构建起一套既植根于中国大地又融通中外的中国知识产权话语和叙事体系,推动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富有世界意义的知识产权理论体系,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行动指引,为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9日 09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用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生动教材,约1.5亿师生收看——

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

本报记者 吴 丹 丁雅诵

2025年09月19日05: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用好纪念活动激发的强大正能量,持续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近日,一堂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思政大课,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开讲。

  课程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四大篇章,分别以“众志成城”“中流砥柱”“精神丰碑”“大国担当”为主题,带领广大学生重温那段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

  以史为鉴,启迪未来,这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徐徐翻开:

  这是再现历史、昭示价值的一课。

  是谁高举抗战旗帜,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梁寅子的发问,把同学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九一八事变爆发不到24小时,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发布了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梁寅子说,随后半个月,中国共产党又密集发布了多份宣言和决议。

  “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初中课堂上,学生坚定的回答,透露出对历史的清晰认知。

  血肉铸史,山河为证。坚持正确抗战史观、二战史观,必须从源头上加强历史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的历史启蒙。

  这是传承精神、汲取力量的一课。

  “母亲!你好吗?家里的人都好吗?我时刻记念着!”

  “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这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与母亲“隔空”的书信。左权的家信,诉说着对母亲的牵挂和为国赴死的赤诚;母亲的“回信”,饱含着民族大义的深情。

  “两封书信让我看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侯秉青说,“舍家并非不爱家,而是深知‘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舍小家、为大家,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共同的抉择。”

  这是启发思考、砥砺笃行的一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虎生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中国战场始于1931年9月,欧洲战场始于1939年9月,苏德战场始于1941年6月,太平洋战场始于1941年12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1931年至1945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没有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就没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真理越辩越明,信念越铸越坚。“我们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传承赓续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血性。”吉林大学2023级本科生陈曦语气坚定。

  大学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思考深入。“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这节课把理论从书本中拽了出来,切实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认真听了先烈们的故事,我真正明白了‘众志成城’的含义”……思政课教的是人,润的是心。

  这堂思政大课如何炼成?

  ——把大道理讲小,小细节讲透,老故事讲新。

  今年暑假,由6位上海思政课教师与教研员组成的小学课程团队格外忙碌。他们多次前往北京,深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只为打磨出一堂“听得进、记得住、能共鸣”的精彩课程。

  从赵一曼感人至深的绝笔信,到新安旅行团坚定的足迹;从地道战中军民闪光的智慧,到百团大战气吞山河的壮举——每一句讲解都反复推敲琢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研员何宁说:“我们希望伟大抗战精神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学生能够理解、愿意认同、乐于传承的精神基因。”

  ——视野要大、格局要大、阵地要大。

  掌握最权威的史料,挖掘最动人的故事,融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等鲜活素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复原”英雄人物、讲述家书故事;带领学生来到红色场馆,化身“小民兵”,体验地道战的智慧……思政大课,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堂课凝聚起强大合力。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牵头组建了近60人的教研团队,同时邀请10余位党史军史专家、教指委专家、教学名师等进行专题辅导,设计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主题一致、内容连贯、层次分明的思政课。

  9月15日上线至今,全国20余万所大中小学约1.5亿师生收看思政大课各学段课程;社会公众通过各类媒体收看超3000万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同上这堂思政大课,学生们收获了什么?

  课程结束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老师利用班会时间,设计了一场特别的“对谈”:“如果有机会跟烈士先辈们对话,你们最想说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言语真挚:“我想告诉他们,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科技特别厉害”“我要带他们看大阅兵,歼—35划破长空,‘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这样的共鸣在全国各地延续。在吉林,学生们走进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重走抗联路,在行走中读懂东北抗日联军宁死不屈、浴血奋战的英雄史诗;在广西,孩子们拿起画笔、制作手抄报,用童真的视角再现抗战历史,让红色记忆跃然纸上、扎根心中。

  回望来路,硝烟已散;瞻望前方,薪火相传。

  “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对广大青少年的勉励,语重心长。今天的书桌连着明天的家国,当伟大抗战精神通过这堂思政课种进孩子心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担当。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9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本报记者 赵永新

2025年09月19日05: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说。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等方面统筹,央地协同、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十四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十位。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

  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支撑农业强国建设,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支撑健康中国建设,上市国产创新药是“十三五”时期的2.8倍。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助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支撑平安中国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灾、社会治理等领域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科技政策统筹进一步加强,科技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人才等政策更加协同高效。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模式,探索完善经费“包干制”。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政策进一步优化,推进分类评价试点,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科技金融体制进一步健全。

  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

  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科技部副部长林新说,“十四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区域统筹、央地协同。

  加强系统布局。重点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创中心,布局建设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鼓励各地立足自身禀赋、锻造科技长板,初步形成高地引领、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格局。

  建强科创中心。聚焦3个国际科创中心的功能定位,给予针对性政策支持,优先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技任务,开展科技金融试点,设立长周期的科创投资基金,在科学数据出境、外资研发机构保税研发等方面开展政策先行先试,3个国际科创中心的高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推进区域协同。支持跨区域和重点城市群协同创新,实施联合攻关、仪器共享、平台共建。比如,京津冀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共同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联合培育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科技部副部长龙腾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不断强化平台基地与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壮大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在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方面,大力支持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原创性成果。

  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方面,部署纳米前沿、催化科学、物态调控等重点研发任务,突破了一批重大科学问题。

  在平台基地与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统筹,重组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基地。我国各类学科稳步发展,前沿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的1/3,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

  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方面,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的支持。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长了50%,占全世界的1/5。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科技部副部长邱勇说,“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达6.8万亿元。

  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2020年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共40家单位在三年试点期内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累计120.9亿元,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

  推动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协同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国技术交易所等3家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及高校院所自建的1084家技术转移机构、高校和企业共建的1.9万多家研发与转化平台、1.6万家各类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共同形成多层次技术交易网络。

  加快布局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支持各部门各地方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与创新创业、投融资机构合作,形成了覆盖试验验证、市场对接等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9日 04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海南擦亮“向海图强”新名片

本报记者 赵 鹏 周亚军

2025年09月19日05: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曾经默默无闻的南山港,如今在海南乃至全国都颇有名气。凭借出港半天即可抵达深海作业区的优势,这里建起全国首个公共科考码头,去年服务科考海试1416航次,接近以往4年的总和。

  南山港的蜕变,是海南向海图强的缩影。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建设海洋强省。”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全国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方面,协同发力,助推产业创新。

  “有了共享航次,不仅可以在真实场景测试产品性能,还能直接对接下游用户。”海南位姿导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晓燕说。

  海南组建深海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深海技术装备海试共享航次平台、陆地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深海科技和产业组织模式创新。截至目前,共享航次已支撑68家参航单位和206名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完成68次下潜试验,助力深海技术装备应用改进和迭代升级。

  海南省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海洋厅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协同推进“深海技术产业促进专项”,助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带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去年新增深海科技产值7.7亿元。

  另一方面,立足优势,培育新增长点。

  海上,华能临高CZ1、儋州申能CZ2、儋州大唐CZ3、东方龙源CZ8等重点风电项目稳步推进。近年来,海南在临高、儋州、东方、乐东等沿海市县规划开发11个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1230万千瓦。

  陆上,明阳、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一批装备产业项目拔地而起,产业链条加快延伸。“本地生产、本地使用,将来拓展国际市场。”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与科技处处长鄯晋晓介绍。

  传统渔业,加速转型升级。万宁市引进院士团队,突破东星斑工厂化批量育苗技术难关,陵水县农投海洋公司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所,尝试金枪鱼种苗自主繁育。2024年,海南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67万平方米、深水网箱养殖水体89万立方米,休闲渔业产值增长19.2%。

  海工装备实现从无到有,海洋新能源等快速发展,区域海洋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海南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超过1/3。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海南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粮仓’,发展深海科技。”海南省委书记冯飞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9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