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央视“专访”纪实
□颜锡扬 文/图
2010年6月3日清晨,笔者与老友正在滕州东站观光游览,突然接到一个“特约专访”电话邀约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正在枣庄市山亭区东江颜友墓地在采访,请你务必在20分钟内赶到滕州龙泉塔下会面,以便配合央视专访。
电话是枣庄电视台张记者拨打的。友人高建民、刘康世两位老者闻讯也非常兴奋,急忙我催促先行往返。于是,我急匆匆地蹬着自行车赶往龙泉塔下等候。时间不久,只见一辆喷有“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字样的摄制车匆匆驶来,嘎然地停在塔南边的路旁。接着,从车里走下5人,走在前面的高声呐喊:“哪位是颜锡扬先生?”我应声回答。接着是互相迎接,走在前边的人自我介绍说,“我是枣庄电视台的记者,姓张。几年前,我们在东江考古发掘现场见过面,不知道您还有印象否?”跟在后面的是摄制组和陪同人员。张记者指着一位年轻女士介绍说,这位是“走遍中国”摄制组的张导,这位是摄像师,后面走来的是栏目组的女司机师傅。我向客人们自我介绍说,“我是颜锡扬,欢迎各位光临滕州采访!”张导指着龙泉塔说,这里环境很幽美,几天前我们来这里拍过“墨子”,拍摄地点就选在这里吧。接着就通报专访内容。说,这次是专访“小邾国”。我建议说,这里的环境固然很好,但就采访内容来说,还不如选在东边的“小邾古韵”景点。接着又补充说,1997年,我们市里在开始进行“‘两河治理’工程”和“开展‘六城同创’规划”的同时,在小邾国故城遗址上建有“小邾古韵”等历史景点。张导又问“小邾古韵景点在哪里?”我边指边说,“就在荆河的东岸,距离这里大约有200米。”“那好,我们就抓紧一起去景点拍摄。”
乘车来到小邾国景点。这是处沿河公园,环境十分优美:林木青翠,繁花似锦,景物别致,曲径通幽。仿古城墙是用特制的青砖垒砌,加之白色的线条花纹衬托,看上去更显得古老苍劲。城墙上方的垛口第次排列。自东面的石阶拾级而上,站在城上环顾四方,古老而又年轻的滕州市区尽在视线中;隔河西望,千年古塔高耸入云,远方的楼厦鳞次栉比;近处的汉画像石馆展现着泱泱汉风,近旁的鲁班纪念馆正在忙碌地施工。俯瞰城下的荆河,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音乐喷泉俯卧水面,两岸的游人正在垂钓或观景。我指着荆河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文献记载的“古梁水”,现在的名字它叫荆河。接着,我信口吟诵了几年前写的一首《咏史》诗:
郳城依稀梁水流,邾陵高冢葬诸侯。
星移春秋二千八,天下颜氏出滕州。
主持人听了一怔,见状,我又重复了一遍。
拍摄地点由摄影师选择。地点选定在城上方的烽火台前面。南面城墙墙壁上恰好有镶贴的是“小邾(郳)国历史简介”石刻,以烽火台为背景。摄影师竖起三角架,遂即安装调试摄像机,准备开机器拍录。突如其来的“专访”,确实使我有些突然,情绪有些紧张。我向张导发问:开拍之前,能否先告诉下所要采访的主要内容?张导欣然应允。她掏出随身携带的打印采访提纲说,这次采访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东江考古发掘现场您是否也在场?第二、您为什么要研究小邾国?第三、为什么说这里是世界颜氏起源地?第四、我们很想知道您对小邾国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同时也想请请您谈谈其他的有关情况?我点头表示理解。拍摄开始:
张导问:东江考古发掘现场您是否在场?
答:是的,当时我和颜道彩在现场。那是在2002年的6、7月间,东江村一处古代的堌堆(隆起的土丘)发现文物被盗,经省文物部门批准,由枣庄市博物馆负责进行抢救性发掘。在两个多月的发掘时间里,我们曾多次到现场跟踪考察。7月份的天气异常炎热,起运出土文物那天,气温高达38°,在场的人个个汗流浃背。我和滕州日报社的副社长颜道彩再次赶到现场,亲眼目睹观看了发掘文物及起运的实况。发掘启运由枣庄博物馆馆长李光雨指挥。事后,我和颜道彩还撰写了学术论文,题目是:《郳城傍梁水 邾陵依马山》及时地刊登在《滕州日报》,并借助网络平台优势,向国内外发布初步的考证成果。当时曾一度引起轰动效应。
问:您为什么要研究小邾国?
答:山东滕州地处是古代的“三国五邑”之地,20多年前,山东省、山东大学就成立了山东省古国史研究会。1986年5月,山东省古国史研究会第三次古国史研究会在滕县里召开。会上,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论文多是根据文献考证而撰写,因为当时没有找到考证的实物依据。山亭东江考古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解决了这桩历史悬案。那是在1982年春天,《枣庄日报·鲁南晨刊》报道了一则考古发掘消息,其中一件出土青铜鬲(lì)上的铭文有“邾友父……”的字样,立即引起了我们滕州颜氏文化研究会的注意,“邾友父”这个名字对我们颜氏子孙来说并不陌生。“邾友父”是颜氏的得姓始祖“颜友”。在发掘现场,我和道彩还把这一观点告诉了主持发掘工作的李光雨馆长。同时,还提供了“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记载的文献,还特地指出在《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元年》里有较详的记载可供查证。在此后的几年里,经过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探讨,最终才使小邾(郳)国的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张导随即提出了质疑说:“按说国君的陵墓应该葬在国内,怎么却葬在了山亭?我还未来得及作解释。一位陪同人员在旁插话说:“本来就是一个地区”。我接着又说,是的,那是因为山亭的东江村原属滕县,1984年才划归枣庄市另设为山亭区。
问:为什么说这里是世界颜氏起源地?
答:这是一段久远的历史。西周末期,小邾国国君“友”自父亲夷父颜蒙冤被杀,他的儿子“友”开始用父亲的“颜”字为氏称“颜友”。 颜友的儿子颜爽去鲁国为大夫,传到第十七代生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后来封为复圣颜子。唐代,颜真卿根据训诂学家颜师古考证,开始创建族祠和创修《颜氏族谱》,并撰刻了“颜氏家庙碑”。“颜氏家庙碑”今在西安碑林收藏保存。自唐代以后,各地《颜氏族谱》虽经历代续修,传承脉络十分清楚。按照世系,我就是小邾国国君颜友的94代孙。“小邾(郳)国颜氏起源碑”就立在城下。在国内,目前江北已繁衍到97代,江南已繁衍到103代。据世界颜氏联谊会统计:颜氏后裔今已分布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约计400万。
访谈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张导还风趣地说:“颜老,那您还是小邾国的贵族呢。”“那是古代的事。我现在只是滕州的一个市民,一个普通的百姓。”我委婉地回答。又说,在研究古国史的过程中,在小邾国这个课题上,我曾把个人的见解写成文章,通过媒体和网络公开发表。而万没有想到的是,却得到中科院院士李学勤教授的关注和认可。李教授是中科院的首席考古专家,著名的考古学者。两年前,李教授曾亲临枣庄、滕州两地博物馆考察历年出土文物,事后在“东岳论丛”上发表学术论文。李教授长我10岁。今年78岁了,老人家如此严谨的治学,千里奔波考察,使我非常敬佩。在此拜托诸位,回京后请您代我向李老问好。方便的时候我要专程进京去拜访。
临近结束时,张导说现在可以随便谈谈。我说:欢迎来自北京的领导和客人光临枣庄、滕州采访!中午,请大家一齐去滕州宾馆吃饭,我作东道主。陪同人员说,不必了,我们已经在宾馆作了安排。
因事先毫无思想准备,外出时没带任何资料。总算应对了这次突如其来的“专访”。张导要我留下联系的方式,我接过笔记本写下了“滕州颜锡扬”的网名博客和手机号码,以备联系或查找资料。
采访组一行走下古城,走上采访车,在招手致意中告别。汽车径直地东北方向驶去。
此后,我们一直在期待中。同年9月27日20点,中央4台开始播放《千年墨学中断之谜》;次日20点,又播放《传说中的鲁班》;到9月29日20点,再首播这次专访片,题目定为:《寻找消失的古国》。在荧屏上,重新见到前来专访的央视摄制组编导张怡(女士),以及陪同人员枣庄电视台记者张亚伟、枣庄文物办主任范钦众等。
音像影视难以用语言描述,需借助于网络,点击查看“走遍中国”栏目:《寻找消失的古国》。网址如下:
http://duo.la/v-NTUxOTEwODg.html (2010.7.3)
( 原载《滕州历史文化探源》颜锡扬 著)
安溪县颜文化研究会颜进利会长、颜地金秘书长与四川泸州宗长一起参观青礁颜氏开漳祖祠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