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国史家乘一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15-06-25 06:31:57 | 浏览:6604次 ]
分享到:
  颜回

   颜回 (公元前521--前481)  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系颜路(孔子早
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
深思。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他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 ,都能完全理解,且能“ 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孔子把颜回作为最优秀的学生,很赞赏颜回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说:“颜回呀,他的心能够长
时间不离开仁德,其他学生就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偶尔想起来而已。”可是颜回并不以此为满足,他
要学习的是老师的真才实学。他常常感叹道:“老师的学识,我越仰视越觉得高,越钻研越觉其深,
看着似乎伸手可及, 其实却难以达到。老师循循善诱, 教我读文献、学知识,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使我欲罢不能;虽然我已用尽我的才力,却依然无法完全掌握老师那渊博的学识。 ”
   孔子对颜回有问必答、  呵护有加。当颜回问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说:“要 用夏代的历法,
坐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帽子,音乐就演奏韶乐和舞乐。要禁绝 郑国的乐曲,远小人,因为郑乐淫
秽,小人危险。”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过匡地遇乱。颜回掉了队,孔子急坏了,待颜回赶 到时, 孔子说:
“我还以为你死了。”颜回说:“老师在,我怎么敢先死呢?” 孔子因而曾感叹:“颜渊大约也不
是能助我的弟子,他对我说的话无所不悦。”及在陈、蔡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
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
这 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后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 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 慎于言” 。故孔
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 慎于治身。他终生向往的就是出
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 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
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 到极为悲痛,不禁哀
叹道:“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 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 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 其思
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汉高祖东巡祀孔子时, 以颜回配享。后历代因之。 唐贞观二年诏称
“先师” 。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 , 追封为“兖公” 。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改封为“兖国公”。元至顺初年(公元1330年),加封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
改称为“复圣”。
   颜  文  姜
   颜文姜,战国时齐国孝妇。传为颜回之后。初许聘李氏,丈夫早亡,遂主动孝事公婆。曾远汲山
泉,不间寒暑,感动神灵,泉生于室中,清泠可爱,时谓之颜娘泉,俗称孝妇河。今山东淄博市博山
区凤凰山南麓西神头村内有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颜神庙。
   颜  异
   颜异(? -前117)  西汉人,颜回十一世孙。曾为济南亭长。武帝时以廉直迁大农令。当时御
史大夫张汤奉命改革币制,造白鹿皮币。乃以王侯朝贺用仓璧,仅值数千,而其皮荐反值四十万,本
末不相称,又与宾客非议法令,遂为人告发,事下张汤审治。因素与张汤有隙,张汤弹劾其身为九卿,
见令不改,不入言而腹非,论死。自后有腹非之法比。
   颜  驷
   颜驷,一作颜肆,西汉人,颜回十四世孙,文帝时为郎。武帝辇通郎署,见颜驷庞眉皓发,问何
其老也?颜驷对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
不遇,老于郎署。”武帝感其言,擢拜会稽都尉。
   颜   安   乐
   颜安乐,字公孙,西汉今文春秋学“颜氏学”的开创者。鲁国薛(今山东薛 城)人。曾任齐郡
太守丞。 宣帝时,立为博士。
   颜安乐是眭孟姐姐的儿子,年少家贫,与严彭祖从眭孟受《春秋公羊传》。而眭孟是东平嬴公弟
子。 嬴公为昭帝谏大夫,师授齐人胡母生(字子都),胡母 生专治公羊春秋, 为汉景帝博士。他
与董仲舒同业,董仲舒著书称其德。胡母生 年老,归教于齐,齐国学习春秋的人宗事之。但弟子中
唯嬴公守学,不失师法。
   眭孟弟子百余人,唯彭祖与安乐二人学得最精,质问疑谊,各持所见。眭孟说:“春秋之意,在
二子矣!”眭孟死后,彭祖、安乐各专门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颜、严之学,而颜安乐则是《春
秋》学“颜氏学”的开创者。
   颜安乐弟子中有淮阳人泠丰,淄博人任公,泰山人冥都,琅琊人筦路等,故颜家先有泠、任之学,
后又有筦、冥之学。
   颜安乐的著作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轶书》辑有《春秋公羊颜氏记》。
   颜  斐
   颜斐,颜回二十四代孙,三国魏济北人。字文林,有才学。曹操召为太子洗马,魏文帝黄初初年,
转黄门侍郎,累官京兆太守。当时民间多不务农殖。颜斐到任后,下令所属各县整治田地,种植桑果,
教百姓造车买牛,发展生产。又倡建学校,官吏民众愿意读书者免其徭役。于是风化大行。后迁平原
太守,吏民啼泣遮道,车不得前,十余日乃出界,时称“良二千石”。
   颜  盛
   颜盛,字叔台,又字叔震,颜斐之弟。为东汉尚书郎,曹魏时历任青州、徐州剌史,赐爵关内侯,
始自鲁国曲阜徙居琅琊临沂,从此有“琅琊颜氏”之称。代传孝恭,因号其居住地为孝悌里。卒葬费
县颜林。
   颜  钦
   颜钦,字公若,颜盛之子。明《诗》、《礼》、《易》、《尚书》,多所通说,学者宗之。历东
平郎将、司马、大中大夫、东筦广陵太守、给事中,引直禁省,封葛绎贞子。
   颜   含
   颜  含,字弘都。父颜默,字静伯,官汝阴太守,护军 将军。颜含为默第三子,少有操行,以
孝闻名,世人视其居住地为孝悌里。晋武帝 咸宁中(公元277年前后),颜含长兄颜畿因病服药中毒,
生活不能自理。 颜含当时正处在青少年时期,乃绝弃人事, 躬身侍养,足不出户13年。荆州刺史石
崇重其惇行,赠以甘旨,颜含谢而不受。颜含双亲寿终, 两兄相继去世。次嫂 樊氏因疾失明,颜含
教育家人,尽心侍养。每天亲自为嫂煎药、 探视,请医诊脉。相传 处方中有蛇胆,颜含遍寻不得。
朦胧中有一青衣童子持一青囊授予他, 他开视乃蛇 胆,得胆药成,嫂病即愈。于是颜含名声大振。
   晋永嘉初(公元307年前后),东海王司马越以颜含为太傅参军,出补开阳 (今临沂城北)  令。
晋元帝司马睿初镇下邳,复命为参军。建武元年(公元317 年),匈奴刘氏、羯族石氏起兵叛晋,北
方世族纷纷随元帝南渡,颜含亦为过江百族之一,徙居建康(今南京) 之长干里,所居巷名“颜家
巷”。随元帝过江后, 颜含先为上虞令,后转王国郎中、相东阁祭酒,出为东阳(治所长山,今浙
江金华)太守。东宫初建, 颜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迁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 历散骑常
侍、大司农。 因讨伐叛军苏峻有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 宰辅王导问颜含:“卿今
位名郡,政将何先?”颜含回答说:“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竟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
忧, 且当征之势门, 使返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 俟之明宰。”王导叹曰:
“颜公在事,吴人 敛手矣。”颜含未到任,复为侍中。 不久除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迁光禄勋,
以年老逊位。成帝司马衍美其素行,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 大官四时致膳,颜
含固辞不受。
   颜含生平雅重行实, 抑绝浮伪。 有人问江左群士优劣,颜含答道:“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
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当时王导为皇帝师傅,名位隆重,朝中有人建议, 百僚宜为他降礼。
太常冯怀以此事问颜含,颜含回答说:“王公 虽重,礼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
矣,不识时务。”郭璞曾与他相遇,欲为其卜筮。 颜含回答说:“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
者,命也;守道 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
   颜含居官二十余年,清廉雅重,简而有恩,明而能断,以威御下;待人接物,以孝友著称; 治
家教子,素为整密。大司马桓温求与颜含联姻,颜含不许, 并以“婚姻不须贪世位家”之语为戒。
年93卒, 谥曰“靖” 。生前遗命子孙, 逝后素棺薄敛。颜含以下七世茔墓皆葬建康附近幕府山西
(今南京新民门外老虎 山南麓, 亦即“靖安道旁”)。
   颜含三子,颜髦、颜谦、颜约。髦历黄门郎、侍中、光禄勋,谦官至安成太守,约 任零陵太守,
并有声誉。
   颜  髦
   颜髦,字君道,少承家业,勤于治学。其父丧,正要出殡,邻家失火,颜髦与弟颜谦、颜约抱棺
呼号,大火很快被扑灭,时人以为孝感所致。颜髦仪状严整,风貌端美,大司马桓温见而叹曰:“颜
侍中廊庙之望也!”历任太尉西阳王散骑将军、尚书都官郎、大中正给事、黄门侍郎。袭爵西平县侯,
加给事中、晋陵临川太守、侍中、本州大中正,加秩中二千石,光禄勋。颜髦三子:颜綝、颜纶、颜
畅。
   颜  邵
   颜邵(? -426)  颜纶之子。南朝宋官僚。性刚正有局力,为谢晦所知,谢晦为领军,颜邵为
司马。曾参与谢晦、傅亮、徐羡之等废少帝之举。谢晦镇守江陵时,颜邵为资议 参军, 领录事,处
理军府之事。颜邵考虑到谢晦将大祸临头,求为竟陵太守,未到竟陵,宋文帝派大军讨伐谢晦。颜邵
与谢晦密谋抗拒朝庭失败,饮药而亡。
   颜  延  之
   颜延之(384-456)  字延年,祖籍琅琊临沂人。历官始安太守、中书侍郎、领步兵校尉、 御
史中丞、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秘书监、太常、金紫 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
   颜延之出生于北方颜氏门阀士族家庭。 其曾祖颜含, 晋右光禄大夫。祖颜约,零陵太守。父颜
显,护军司马。
   颜延之少孤贫,“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他与谢灵运并为南朝宋文坛领袖
人物、 著名诗人,世称“颜谢”。又与谢灵运、鲍照二人, 被后世称为“元嘉三大家” 。颜延之
好饮酒,不拘细行,“行年三十犹未婚”,而他 却毫不在意, 丝毫不以名利为念。当时,他的妹妹
嫁给了宋武帝刘裕的辅助大臣、 东莞刘穆之的儿子刘宪之。 刘穆之念及通家之好,以及颜延之在江
左的声望, 想 予以提携, 当即被他拒绝了。直到30岁,才到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处担任参军、
主簿、后军功曹, 前后约十年。在任后军功曹时,刘柳于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迁江州刺
史,颜延之随至江州(浔阳),所居与弃官归田的陶渊明相距不远。二人相交至深,成为六朝文学史
上的一段佳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 渊明病卒,颜延之写了《陶征士诔》,歌颂了陶的高行
峻节,也是现存最早的有 关陶渊明的记载。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 ,刘裕北伐,攻克洛阳。颜延之与同府王参军奉命为特使前往
洛阳庆贺。 途中,颜延之作《北使洛》和《还至梁城作》两首著 名诗篇, 为谢晦、 傅亮所赏识。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奉太常郑鲜之举荐, 颜延之为博士,  后迁世子舍人。 晋恭帝元熙二年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建立宋朝,颜延之被补为太子舍人, 转徙尚书义曹郎、太子中舍人。时尚
书令傅亮自以为文 义之美, 一时莫及, 颜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使傅亮甚疾之。宋永初三年
(公元422年),刘裕病死后,颜延之与谢灵运结盟,反对徐羡之等谋立刘裕长子 刘义符继帝位失败,
被贬为始安(桂林)太守。在桂林三年,奖励垦荒,减免赋徭,贷粮贷种。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
司空徐羡之 被诛,颜延之被征为中书郎,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赏遇甚厚。
   颜延之好酒疏诞,性狂放不羁,不能斟酌当时世势,见刘义康(彭城王)、刘湛(刘柳之子) 、
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曾说:“天下之务,当与天下 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
扬,每犯权要。刘湛等恨之,言于义康( 时为司徒),出为永嘉太守(治所今浙江温州) 。颜延之
非常气愤,乃作《五君 咏》,分咏“竹林七贤” 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五人,而去山
涛、 王戎二人,已露对当时政治不满之情。刘湛与义康,因其旨意不逊,大怒,欲黜为远郡。宋文
帝闻之,下诏于义康:“令思愆里闾,犹复不悛,当驱往东土。乃 至难恕,自可随事录治。”由于
宋文帝的宽容, 颜延之没有被远谪。自元嘉十一 年至十七年,他“屏居里巷,不与人间事七年。”
   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 ,刘湛被诛,义康外放江州刺史,朝庭重新起用颜延之为始兴王刘睿
(宋文帝次子)后军谘议参军,御史中丞。在任无所奏,改任国子祭酒、司徒 左长史,后又遭尚书
左丞荀赤松奏免。不久复任秘书监、光禄勋、太常。
   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 ,颜延之69岁,曾上表请求解职,不许。次年任光禄大夫。宋孝武
帝即位(公元454年) , 任金紫 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颜延之又上表请解师职。孝建三年(公元
456年)卒, 年73岁。追赠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如故。谥:“宪子”。
   颜延之生活非常俭朴, 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他的儿子颜竣做了高官后,权 倾一朝, 但颜延
之讨厌。凡所资供,他一无所受。颜延之经常乘瘦牛笨车外出, 偶碰上颜竣出行的车队时,便屏往
道侧。常对其说:“我平时不喜欢见权贵,如今不幸经常见到你这位大人物。 ”颜竣起新宅,颜延
之对他说:“好自为之,不 要让后人笑你笨拙。”。
   颜延之有文集三十卷,早佚。明人辑有《颜光禄集》传世。他曾注释过《论 语》,并早于沈约
注释了阮籍的《咏怀》。颜延之长兄系之,历官至益州刺史; 三弟坦之,东阳太守。延之四子,颜
竣、颜测、颜夐、颜跃。
   颜  师  伯
   颜师伯(419-465)   字长深, 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颜邵,祖颜纶。曾祖颜髦。
   颜师伯幼时家庭并不宽裕。 稍长大后开始涉猎《书》、《传》,尤其对声 乐造诣较深。刘道产
镇守雍州时,颜师伯为辅国行参军,弟妻为臧质女,臧质任徐州刺史时, 任颜师伯为主簿。衡阳王
刘义季取代臧质任徐州刺史时,臧质向义季举 荐颜师伯, 刘义季即命颜师伯为征西行参军。兴安候
刘义宾代义季及世祖刘骏代义宾为 徐州刺史时,颜师伯仍为辅国,安北行参军。王景文时颜师伯为
咨议参军,因爱其办事敏捷,又举荐给世祖刘骏, 仍被授予徐州主簿。刘骏镇守浔阳时,报请文帝
刘义隆,封颜师伯为南中郎府主簿,文帝不许。刘骏又报请封颜师伯为长流正佐,文帝亦不许,而改
授为参军刑狱。不久,转主簿。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刘骏即皇位, 以颜师伯为黄门侍郎、骠
骑长史、南郡太守,后改任骠骑大将军长史、南濮阳太守、御史中丞。臧质等反,颜师伯出任宁远将
军、东阳太守,领兵置佐。事宁,复为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 后改任前军将军,徙御史中丞,迁
侍中。大明元年(公元475年),封平都县子,食邑五百户。
   大明二年(公元458年),颜师伯由廷中卫将军起为持节,督青、冀二州及 徐州的东安、 东莞,
兖州的济北等三郡军事、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是年, 索虏拓跋竣率部进犯青口, 颜师伯一
月内四战四捷,大获全胜。孝武帝刘骏下诏嘉 奖其功。平定拓跋竣后,颜师伯进征虏将军。大明三
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叛乱,颜师伯遣长史嵇玄敬率五千人平定了叛乱。大明四年(公元460
年), 颜师伯升为侍中,领右军将军,恩宠愈加,群臣未有能比者。不久,又迁吏部尚书,兼领右
军将军。大明七年(公元463年),补颜师伯为尚书右仆射。时分置 二选,陈郡谢庄、琅琊王昙生并
为吏部尚书。颜师伯之子举荐张奇为公车令,皇帝刘骏以为张奇资历不够,使张奇任兼市买丞,以蔡
道惠为公车令。令史潘道栖、诸道惠、颜祎之、元从夫、任澹之、石道儿、黄难、周公选等扣压蔡道
惠的敕文,使张奇先至公车,不去任兼市买丞职务。 颜师伯被坐以子干预政事, 降为太子中庶子,
谢庄、昙生被免官,潘道栖、诸道惠被弃市,颜 祎 之等六人 被鞭杖一百。
   孝武帝刘骏临崩,颜师伯受遗诏辅幼主,领尚书中事。大明八 年(公元464年),前废帝刘子业
即位,颜师伯仍任前职,领卫尉。颜师伯居权日久,天下辐辏朝拜、纳贿者门庭若市,家产积聚丰厚,
妓妾声乐,尽天下之选,园池宅第,冠绝当时,骄奢淫恣,不可一世。不久,又迁尚书右仆射,领丹
阳尹。前废帝刘子业欲亲主朝政,发诏转颜师伯为左仆射,加散骑常侍,以吏部尚书王景文为右仆射,
夺其丹阳尹,又分台理政。直到这时,颜师伯才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慌,因而与柳元景密谋
废掉刘子业。谋泄,于永光元年(公元465年), 与太宰江夏王刘义恭、尚书令柳元景等同时被诛,
时年47岁。六个儿子一并被杀。
   颜师伯之弟颜师仲,先后任中书郎、晋陵太守。颜师叔任司徒主簿、南康相。明帝刘彧即位,谥
师伯曰“荒”。颜师仲之子颜干继承封爵。
   颜   竣
   颜  竣 (414-459)  字士逊,颜延之长子。少年勤奋好学,文才出众。初为太学博士,太子舍
人, 出为世祖(宋孝武帝刘骏)抚军主簿,甚被爱遇,颜竣亦尽心补益, 为政勤敏。元嘉中(公元
439年前后),文帝刘义隆不想让诸王各立朋党,准备召颜竣补尚书郎,为刘湛所阻作罢。随府转安
北将军、北郎中府主簿。
   刘骏镇守浔阳时, 迁颜竣南中郎记室。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春,颜竣以父颜延之致仕,固
求解职赐假,未行而文帝崩。及至刘骏举兵讨伐刘劭,颜骏转咨议参军, 领军录事,任总内外联络,
并兼诏、诰、赦、令等项工作。刘骏 进兵浔阳时,卧病军中, 自沈庆之以下皆不得入内相见,唯颜
竣出入卧室断决军 机。当时刘骏几次病危,不能理政,凡重大军国重务,皆颜竣专断施行。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 ,刘骏即位,颜竣历侍中、左卫将军,封建城县候。孝建元年(公元
454年)颜竣转吏部尚书,领骁骑将军,并留心选贤举能,自强不息,任遇既隆,奏无不可。后谢庄
代颜竣选举,所举荐者大多不行。颜竣容貌严竣刚毅 ,为官清廉。 南郡王义宣、臧质等举兵叛乱,
以颜竣兼领右将军平叛。义宣、臧质 等诸子藏匿于褚湛所辖的建康、秣陵、江宁县界,孝武帝刘骏
大怒, 免丹阳尹褚湛之官,收四县官爵, 以颜骏为丹阳尹,加散骑常侍,极受礼遇,恩宠愈加。先
是司马江夏王刘义恭诸子为元凶所杀。 这时, 刘义恭和颜竣各生一子。皇帝便亲自给刘义恭之子取
名为“伯禽” ,以比鲁公伯禽(周公之子),颜竣子取名为“辟疆” (张良之子)。
   元嘉年间,铸四铢钱,轮廓、形状、质量皆与五铢钱相同,铸造费用盈利甚 微,故社会上无盗
铸者。 及刘骏即位,又铸孝建四铢钱,所铸钱形制薄小,轮廓 不整,社会上盗铸者杂以铅、 锡,
并剪凿古钱以取其铜,使所铸钱愈转薄小,在形 式上虽与官钱相似,但价值却低得多了。后又相继
出现了质量更差的鹅眼钱、延环钱,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这种劣质钱流通社会后,扰乱了经济秩
序,物价上涨,数十万钱买不到一斗米, 人们苦不堪言。为了稳定经济秩序,恢复发展农 业生产,
颜竣上奏皇帝,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铸造权一律收归国有,并统一格式, 严禁盗铸和剪凿古币,铸
钱实行纳税制,税率十分之三。使钱币混乱现象很快转入正常,物价渐趋于稳定, 促进了农业生产
的发展。由是颜竣除任散常侍、丹阳 尹外,又加中书令。当时天大旱, 粮食歉收,断炊者不计其数。
颜竣上表乞赈,  一月赈米近万斛。颜竣复代谢庄为吏部尚书, 领太子右卫。不久,改为右将军,
领丹阳尹如故。颜竣十次上表固辞,皇帝不允,遣中书舍人戴宝明抱竣登车,送至郡舍。
   颜竣为刘宋王朝重臣,每次极陈得失,皇帝尽纳。然孝武帝习性多疑,自即位之后, 多所兴造。
颜竣谏争恳切,无所回避,皇帝日渐不悦,多不见从。但颜 竣仍自恃才足干时, 恩旧莫比,当赞务
居中, 永执朝政, 直到所陈多不被采纳后, 疑皇上将要疏远他, 于是要求外任。大明元年(公元
457年),孝武帝迁颜竣东扬州剌史。虽恩待优厚, 但颜竣甚觉不安,每对亲朋故旧,怨愤溢于言表。
大明三年(公元459年),文帝第六子竟陵王刘诞被杀,王曾达被执,为其所谗,临死陈说颜竣前后
忿恨之言。 皇帝转怒,乃使御史丞庚微之诬奏颜竣窥觇国柄,免除颜竣所居官职, 然后入狱赐死,
时年不过45岁,其独生子辟疆在徙送交州途中亦遭杀害。
   颜竣有文集传于世,其弟颜测亦以文章见知,官至江夏王刘义恭大司马录事参军,临淮太守。明
帝即位,擢颜竣三弟颜夐为中书郎,后迁兵部尚书。四弟颜跃,为东湘太守。
   颜  测
   颜测,名或作恻。南朝宋瑯琊临沂籍建康人。颜延之次子。以文章见知。父颜延之尝谓得其文。
官至江夏王刘义恭大司录事参军。以兄贵为忧。早卒。
   颜  夐
   颜夐,南朝宋瑯琊临沂籍建康人。颜延之三子。尝任济阳太守。宋明帝即位,以颜延之曾为帝师,
推恩擢为中书侍郎。
   颜  见  远
   颜见远,  南朝齐琅琊临沂籍建康人,颜含七世孙。历安成王侍郎、征西参军、录事, 治书御
史兼中丞, “博学有志行”。 当初齐萧宝融镇守荆州时,以颜见远为录事参军。齐中兴元年(公元
501年), 萧宝融即位于江陵,颜见远为治书侍御史兼中丞,正色立朝。及梁武帝萧衍执政,遂以疾
辞。齐和帝萧宝融暴崩,梁武帝受禅,颜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恨之,对朝臣说:“我自应天从人,
何豫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世嘉其忠烈,皆称叹之。
   颜  协
   颜协(498-539)  字子和,南朝梁琅琊临沂籍建康人,颜见远之子。幼孤,养于舅氏,少以器
局见称。博涉群书,工于草、隶、飞白。梁元帝萧绎为湘东王时,以颜协为其府记室、参军,萧绎镇
荆州转正记室。当时吴郡顾协也在潘邸,与颜协同名,才学相亚,府中称为“二协”。舅陈郡谢  日
柬卒,  颜协为报答养育之恩,居丧如叔伯之礼, 深受大家赞扬。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卒,年
42岁。萧绎非常叹惜,作怀旧诗“弘度多雅度, 信乃含宾实,鸿渐殊 未升,上才淹下秩”以纪念他。
颜协撰《晋仙传》 五篇、《日月灾异图》二卷, 文集二十卷,遇火湮灭。颜协有四子:之仪、之推、
之奇、之善。
   颜    晃
   颜  晃(510-562)  字元明,南朝陈琅琊临沂籍建康人。少孤贫,好学,有辞采。 仕梁, 为
邵陵王记室参军,“候景之乱”时,奔荆州。梁元帝承圣初年(公元552年),除中书侍郎。 当时杜
龛为吴兴太守,专好勇力,其所属部下多为轻险少年。元帝非常担心,于是让颜晃管理其书翰,并对
杜龛曰:“卿年尚少,习读未脱。颜晃文学之士, 使相毗佐, 造次之间,必宜谘禀。”入陈,为记
室参军。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高祖陈霸先巡幸大庄严寺, 其夜甘露降临,颜晃献《甘露颂》,
词义该典, 高祖很是赞赏。天嘉初年(公元560年),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掌诏诰。天嘉
三年(公元562年)卒, 赠司农卿,谥曰“贞子”,并赐墓地。
   颜晃家世单门, 傍无戚援,而介然修立,为当世所知。其表、奏、诏、诰, 下笔立成,便得事
理,而雅有气质。有文集二十卷。
   颜  之 仪
   颜之仪(523-591)   字子升,隋琅琊临沂籍建康人。颜协长子。颜 之仪自幼聪慧,3岁能读
《孝经》。及长,博览群书,尤好词赋。曾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深为梁元帝萧绎所赏识。
   北周平定江陵后, 颜之仪随迁长安。北周高祖明帝宇文毓以颜之仪为侍郎, 拜小宫尹、 麟趾
学士、御史大夫,封平阳县男,食邑二百户。颜之仪刚正不阿, 正直无私,深受朝中同僚与士民拥
戴。宣帝宇文赟即位后,迁颜之仪为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 进爵为公。 当时宣帝朝政益乱,刑
政乖僻,昏纵日甚。颜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 但屡谏不止, 深为宣帝所忌。然因其旧恩,每优
容之。及宣帝杀王轨,颜之仪固谏,宣帝大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耿直无私,乃免之。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 ,宣帝崩。内史郑绎和御正大夫刘    昉伪造诏书 ,要上柱国、
将军隋公杨坚辅政少主,又晋封杨坚为大丞相,总理国政。颜之仪 知道此非宣帝旨意, 拒而拂从。
刘昉等人草诏署记,逼颜之仪连署。颜之仪厉声 对刘昉等人说:“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
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 赵王最长,以亲以德, 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
一旦欲以 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 不能诬罔先帝。”于是刘昉等人知道颜之仪不可屈服 ,便代
替颜之仪签署后颁行天下。杨坚后来向颜之仪索要皇帝符玺,颜之仪又正色回答:“此天子之物,自
有生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杨坚大怒,命令将颜之仪押出欲杀之,终因颜之仪在士民之中的声望
太高而作罢,出为西疆太守。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 ,杨坚称帝建立隋王朝,诏征颜之仪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 开皇五
年(公元585年) 他被调任集州剌史, 任职廉洁清明,政不扰民,各族百姓悦之。 开皇六年(公元
586年)受代,还京都,优游不仕。开皇十 年(公元590年) 正月,颜之仪随列入朝,隋文帝杨坚望
而识之,命引至御座, 对他说:“见危受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于是赐钱
十万, 米一百石。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 冬,颜之仪去世,终年69岁。有文集十卷行于世。颜
之仪两子颜囗、颜昶,皆无传。
   颜    之    推
   颜之推(531-590)  字子介。北齐琅琊临沂籍建康人。颜协第三子。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
教育家和散文学家。
   颜氏世代精于儒学。颜之推出身于高门士族之家,从小就聪明过人,早传家业,知书识礼。 但
刚满9岁,父亲颜协便去世了,此后家道中落,人丁冷落,颜之推由两位兄长抚育。12岁时,江州剌
史萧绎召集学生讲读《老子》、《庄子》 , 颜之推终日伴读。但虚谈非其所好,颜之推还家学习其
家传的《周礼》、《春秋》。由于兄长“有仁无威,导示不切”,颜之推虽读《礼》、《传》,也爱
好作文,但“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此后“博览群书,
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梁武帝大清三年(公元549年)  ,颜之推19岁,被任命为湘东王国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
开始了仕途生涯。梁简文帝大宝二年(公元551年),颜之推21岁,正在郢州治所夏口(今湖北武汉)
掌管记。候景叛军攻陷郢州,颜之推被俘,例当见杀,赖人救免,被囚送建康(今南京)。第二年,
梁军收复建康,候景败死,颜之推回到江陵,任梁元帝萧绎的散骑常侍,奏舍人事,奉命校书,两年
时间内,得以尽读秘阁藏书。 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北周兴兵攻陷江陵,颜之推全家被掳,
因被周军大将军李穆看重,推荐他去掌管其兄阳平公李远书翰,次年被遣送弘农郡(治所弘农县,今
河南灵宝市北)李远处。颜之推在弘农不忘故国,蓄志南归,当得知北齐放梁使归国,凡梁臣留齐者,
均以礼遣,便决心冒险舟行黄河水路逃往北齐,意欲由此返梁。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
他趁黄河水暴涨,携全家冒险从弘农夜乘小船,经砥柱之险,逃奔北齐,“水路七百里,一夜而至”。
但在齐都邺城(今河北 临漳) 听到梁将陈霸先废梁自立的消息,遂绝南归之意,不得已出仕北齐。
文宣帝 高洋命其奉朝请, 侍从左右。颜之推在北齐渡过了20年相对稳定的生活,先后担任赵州功曹
参军、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等官职,主持文林馆工作并编撰《修文殿御览》。他在仕
途上虽屡有升迁,但官场险恶,随时有被陷甚至杀身之险。北齐朝廷中,汉族士大夫与鲜卑权贵相争
激烈,祖廷为相,汉士人稍得志,亦更为鲜卑贵族及武人所嫉恨。颜之推处境尤其险恶,“为勋要者
所嫉,常欲害之”。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57年) ,周兵陷晋阳,渐逼齐都邺城,颜之推进奔陈之策,
丞相不从,令其出为平原太守,守河津。不久,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颜之推第三次成为亡国之人,
时年47。颜之推与阳休之等18人同征,随驾赴长安。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 ,颜之推在京城
长安任御史上士。次年北周亡,隋代周后,颜之推又转为隋王朝效力。开皇初年,奉命与魏澹等重编
《魏书》。后被隋太子杨勇召为学士,甚受尊重。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颜之推病故于京兆万年
(今西安)。
   颜之推著述甚丰,有《文集》三十卷、《颜氏家训》二十篇、《笔墨法》一卷、《稽圣赋》 三
卷、 《证俗音字》五卷、《训俗文字略》一卷、《集灵记》二十卷、《急就章注》一卷、《还冤志》
(又名《冤魂志》、《还冤记》)三卷。这些著作可惜大多失传,今存于世者仅《家训》、《还冤志》
及《观我生赋》一篇,佚诗五首。
   颜之推有三子:长子颜思鲁,次子颜愍楚,三子颜游秦。
   颜  思  鲁
   颜思鲁,字孔归,颜之推长子。生于北齐。博学善属文,尤工训诂,以儒学显。历任北齐卫府参
军,隋为东宫学士、校书郎。隋末李渊起兵,乃率子弟迎奉李渊于同州朝邑长春宫。唐武德初年(公
元618年)为秦王府记室、参军事。曾经编订其父文集,并作序录。《颜氏家训》一书,即由他整理刊
行。颜思鲁四子:颜师古、颜相时、颜勤礼、颜育德,皆任显官,知名于时。
   颜  愍  楚
   颜愍楚,颜之推次子。隋唐著名学者,仕隋为通事舍人,大业中因事被贬,居南阳。精于家传音
韵训诂之学,著有《证俗音略》二卷。
   颜   遊  秦
   颜遊秦,颜之推三子。隋时典校秘阁,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累迁廉州剌史,有治绩,封临
沂县男。当时刘黑闼势力刚刚平定,人们相互之间多强暴而少礼仪,风俗未安。颜遊秦到任后在境内
实行安民政策,休养生息,抚恤灾民,使民风渐趋回归,礼贤敬让之风大行于道。高祖李渊闻此以玺
书对其嘉勉。不久拜郓州剌史,卒于官。曾撰《汉书决疑》十二卷,后颜师古多资取其义。
   颜  师  古
   颜师古(581-645)  名籀。祖颜之推,父颜思鲁。颜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训诂,善
属文。隋文帝仁寿年间,由尚书左丞李纲举荐,任安养县(今湖北襄樊)尉。 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其
年少, 问他:“安养剧县,子何以治之?”颜师古回答:“割鸡焉用牛刀。”杨素惊其夸口。后来
果然以政绩突出闻名。后因坐事免职居长安,十年不得官, 家贫,以教授为业。隋大业十三年(公
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入关,颜师古从父至同州朝邑长春宫谒见,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职。唐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 ,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拜颜师古为敦煌公府文学,转起居舍人,再迁中书
舍人,掌机密,专典皇帝诏敕。军国政务等重大诏令皆出于颜师古之手,其文才当时未有敢于与其相
比者。颜师古勤于政事,又擅长文辞,其所拟制诰册奏之工整美好,名冠当时。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颜师古被擢为中书侍郎,封琅琊县男。后因
坐事两次被贬。颜师古聪敏好学,精于训诂。太宗当朝,重视对传统文化典籍 的整理,因古籍久远,
且辗转传抄,文多讹误,于是命颜师古考定《五经》。颜师古一一加以厘正。及正,太宗复召诸儒审
议。当时诸儒因受传习的束缚,争相非议。颜师古乃广引晋、宋以来典籍,一一加以解答,援据详明,
皆出于诸儒意外,自此莫不叹服。于是太宗颁布颜师古所厘定的《五经定本》于天下。此后,朝廷用
于取士,天下奉为圭臬,直至宋代数百年间,士人谨守,无有异议。
   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 ,颜师古被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定古书的工作,每遇疑惑不解的
奇文难字, 他都能一一辨析,并说明其本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颜师古奉诏与博士撰写成
《五礼》,进爵为子。后又奉太子承乾之命注《汉书》。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书成,进秘书监,
以文学入选崇贤、弘文两馆学士。《汉书注》是颜师古晚年力作,在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方面用功最
多, 成绩最大, 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当时即有“杜征南(预)、颜秘书(师古)为左丘明、
班孟坚忠臣”之称誉。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终年65岁,谥曰“戴”。颜师
古一生著述很多, 与人合撰的有《五经正义》 百余篇、《隋书》八十五卷、《大唐礼仪》一百卷、
《令》三十一卷。自撰的《急就章注》一卷、《汉书注》一百二十卷、《匡谬正俗》八卷、《颜师古
集》六十卷。此外还有《安兴贵家传》和《玲图》 等。 现存于世者仅有《匡谬正俗》和《汉书注》
等。在颜师古的著述中,《匡谬正俗》、《急就章注》和《颜氏字样》,承祖先之余绪,启三唐之门
户,作为唐代正字学的先驱者而永垂史册。
   颜师古工书,然书迹无传,有人认为颜师古所撰的《等慈寺塔记铭》亦为其所书。
   颜师古兄弟四人。二弟颜相时,三弟颜勤礼,字敬之,颜真卿曾祖,幼而朗悟,识量宏远,工于
篆籀,尤精训诂,与两兄师古、相时同为弘文、崇贤两馆学士,校定经史。四弟颜育德,任太子通事
舍人,于司经校定经史。
   颜  相  时
   颜相时(? -645)  唐初大臣。字睿。颜师古弟。亦以学闻。唐武德中与房玄龄同为秦王府学
士。贞观中,累迁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有诤臣风。历天策府参军事、朝散大夫,后转礼部侍郎。性
仁友,为十八学士之魁。颜师古死,因体弱多病,不胜哀而卒。
   颜  勤  礼
   颜勤礼,字敬之,颜相时弟。幼而朗悟,识量宏远,工于篆籀,尤精训诂,与两兄师古、相时同
为弘文、崇贤两馆学士,累擢著作郎。秘阁校定经史,多所刊定。
   颜  昭  甫
   颜昭甫,字周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颜勤礼长子,颜真卿祖父。幼而颖悟,尤明训
诂。工书,擅长篆、隶、草书,对金文、古鼎之籀文有较深的造诣,有硕儒之称。为伯父颜师古所器
重,每有著述,必让其参定。当时外邦献得古鼎,上有铭篆二十余字,朝臣皆未能辩识,独颜昭甫能
全部读出。历官汝南太守,曹王、晋王侍读。他的书法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
   颜昭甫与其弟颜敬仲为其父颜勤礼的原配夫人殷氏所生。殷氏亡后,颜勤礼的继配夫人柳氏是中
书令柳奭的妹妹,而柳奭是高宗皇后王氏的外祖父。后来柳奭与顾命大臣褚遂良等人因维护王皇后,
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之事被诛,颜勤礼也遭牵连,坐贬夔州长史,凡柳夫人所生之子(殆庶、无恤、
少连、务滋、辟强五人)则终身不得仕进。吏部郎中颜敬仲虽非柳氏所生,但也因此受到酷吏的诬害。
   唐至德三年(公元758年),颜昭甫赠华州剌史。
   颜  真  定
   颜真定,颜昭甫长女,颜真卿姑母。早年以“精究国史,博通礼经”选为武则天的女史。她作为
颜敬仲的亲侄女,当叔父被诬害时,不顾武后之酷毒,与两位妹妹裴夫人和岑夫人割耳争讼,为叔父
申冤,使颜敬仲得以免死,孝烈之举,给侄儿颜杲卿、颜真卿等一辈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颜真卿幼
时,颜真定就对其进行孜孜不倦的教诲,曾以李延寿的《王孙赋》、崔氏的《飞龙篇》、江淹的《造
化篇》和《五都赋》为教材,教授颜真卿等人。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卒,年84岁。
   颜     元    孙
   颜元孙(668-732)   字聿修,一字仲坚。颜昭甫长子,颜杲卿之父,颜真 卿伯父。历官朝议
大夫,滁、沂、豪三州剌史,勋上柱国,赠秘书监。
   颜元孙少孤,与弟颜惟贞同养于舅父殷仲容家,因家贫无纸,便与弟惟贞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
习书。颜元孙自幼聪颖绝伦,年10岁,李逸闻其少俊,请与之相见,座中试《安石榴赋》,援笔立就,
不加点缀,李逸大惊。颜元孙精于训诂,尤善书法,特以草、 隶擅名。唐光宅二年(公元685年)举
进士第,时年17岁。当年科举中除本科状元吴师道外,最有名者便是颜元孙,考功郎刘奇对颜元孙特
意标榜之,由是名动海内。 颜元孙经试后历官登封、长安二尉、 洛阳丞、著作佐郎、山西提访使、
太子舍人。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太子李隆基始监国,命颜元孙独掌令诰,甚得时誉。曾和游
苑诗,李隆基赞曰:“孔门称哲,宋室闻贤,翰墨元捷,莫之与先”。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 ,颜元孙因受中书侍郎王琚排挤,出任润州(今江苏镇江) 长
史。 先天二年(公元714年) 除滁州(今安微滁州)剌史。开元四年(公元716年) ,颜元孙由杨
州大都督府按察史王志愔奏荐,迁沂州(今山东临沂)剌史。不久,因拒绝王志愔女儿的婚事被其诬
奏,降阶夺禄,黜归田里,闲居十年。其间,除了与陈郡殷践猷、上谷寇 泚 、武功苏晋、吴郡陆象
先等文化人士交游外,便以教诲子弟为乐。他给予颜真卿的教益特别多,对其成长影响很大。颜真卿
曾在他的神道碑铭中说:“真卿越自婴孩,特蒙奖异,且兼师父之训,岂独犹子之恩。”在《颜惟贞
家庙碑》中亦云:“真卿早孤,蒙伯父暨允南亲自教诲。”
   在颜元孙的教诲下,他的五个儿子都能绍继父业。颜春卿,明经入仕,以词翰擅名,终偃师丞;
颜杲卿,文理清峻,见称于时,安史之乱,以身殉国,名垂青史;颜曜卿,工诗善草隶,年15以文学
直崇文馆,终朝散大夫、淄州司马;颜旭卿,善草书,历官校书省著作郎、菱州司马;颜茂曾,善属
文,精训诂,仁厚绝众,犍为(今四川犍为)司马。
   颜元孙自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 被挤出京都,至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复出,
除豪州剌史,加勋上柱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七月初,颜元孙卒于其子颜春卿翼城县丞任所,
享年65岁。
   颜元孙有文集三十卷。所著《干禄字书》影响十分广远,蜚声朝野,且饮誉后世,被尊为正字学
的始祖。 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颜真卿将《干禄字书》书后刻石立于湖州(今江苏吴兴)。
   颜  惟  贞
   颜惟贞,唐京兆万年人,字叔坚。颜元孙弟。少孤,育于舅殷仲容家,教以笔法。家贫无纸,与
兄以黄土扫壁,以木石画而习之,遂以草、隶书擅名。历迁长安尉、太子文学。
   颜  春  卿
   颜春卿,颜元孙长子。卓异豪爽,洒脱不拘,通当世务。年十五,举明经拔萃高第。调任犀浦主
薄,曾押送行徒,于州城不慎丢失行徒名册,至朝廷,口记物色,凡千人一无差错,长史陆象先大为
惊奇。转蜀尉,苏颋代为长史,颜春卿被进谗言下狱,作《棕榈赋》自托,苏颋阅后急将其释放出狱。
魏征远孙魏瞻因获罪被判死刑,颜春卿不惧风险,为其求情于三真公主,使魏瞻得以免死,时人高其
气节。终偃师丞。
   颜  谋  道
   颜谋道(642-721)  唐瑯琊临沂人,字宗玄。以荫补泽州司法参军,累历乌程、南和二县令,
入为虞部员外郎,出为相州长史,迁涪、和二州刺史,封瑯琊县伯。
   颜  杲  卿
   颜杲卿(692-756)  字昕元,一字孔思。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颜元孙次子。文理清
峻,性刚正,有吏干,以父荫授官遂州司法参军。开元中,与兄颜春卿、弟颜曜卿并以书判超等名闻
当时,为魏州录事参军,振举纲目,政称第一,迁范阳户曹参军。安禄山镇守范阳,闻其名,任其为
营田判官,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当时安禄山为河北、河东采访使,常山在其管辖之下。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 十一月七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亲率大军十五万长驱南下,
十九日便下博陵,随后攻占蒿城。颜杲卿当时因准备不及,兵力不足,未能抵抗, 被迫与长史袁履
谦前往迎接。安禄山赐他金紫衣, 而把颜杲卿的子弟带走做人质,  仍叫其做常山太守,并派心腹
李钦凑(一说蒋钦凑)率兵七千把守常山附近军事要冲井陉口,以拦截由山西东进的唐军。颜杲卿在
由蒿城回常山的路上,指着身上的金紫衣对长史袁履谦说:“为什么要穿他?”袁明白了他的忠意,
表面上接受了安禄山的安排,暗中商量起兵讨伐叛军。当平原太守颜真卿派卢逖(颜杲卿的外甥)来
联系,约其一同起兵讨伐安禄山时,颜杲卿正好也派出三子颜季明前去平原颜真卿那里联络。
   同年十二月,叛军攻陷东都洛阳,颜杲卿为防止叛军直攻潼关,危及关中,假托安禄山之命,计
杀了贼将李钦凑,生擒其部将高邈、何千年,收复了土门(井陉口),扫清了河北、河东之间的通路。
颜杲卿起兵反正的消息传到河北各郡后,河北十七郡纷纷响应,复归朝廷。这时河北跟随安禄山叛乱
的只有范阳、密云、渔阳、卢龙和邺、汲6郡。 河北各郡反抗安禄山的军队,一下子增加到二十多万
人,大家共推颜真卿为盟主。
   颜杲卿在常山起事成功后,立即派长子颜泉明等人赴京呈献李钦凑首级,并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
内丘县丞张通幽之兄张通儒为安禄山宰相,张通幽泣求乞与颜泉明偕行,以救其宗族。颜杲卿出于同
情,答应他的要求,准其与颜泉明同行。但一到太原,张通幽便忘恩负义,竟唆使太原节度使王承业
扣留颜泉明等使者和常山郡捷报。王承业另写奏章,把功劳全记在自己账上,另派太原亲信赴京上奏。
厚遣颜泉明回常山,而密令壮士翟乔扮贼伏于路傍谋害颜泉明。翟乔出于义愤,将密谋告知泉明,才
幸免于难。太原使者到长安,玄宗大喜,即拜王承业为羽林大将军,其部下无功受禄者数以百计。朝
廷任命颜杲卿为卫尉兼御史中丞。
   叛军攻下洛阳后,安禄山准备亲率人马攻打潼关,走到陕虢(今河南灵宝),听说河北生变,心
中着慌,不敢再继续前进,急派史思明、蔡希德各带一万人马渡河,分两路向北猛攻常山。 由于常
山起兵刚8天,守备工作来不及做好,史思明的叛军已兵临城下。大兵压境,常山寡不敌众,颜杲卿
向太原告急,王承业因冒功受赏,怕将来败露,故意拥兵不救。颜杲卿率常山军民苦战三天三夜,直
到粮尽矢绝。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初八日,常山城陷,史思明纵兵屠城,杀死守城军民一
万多人。颜杲卿儿子颜季明、外甥卢逖死于城陷之日。颜氏一门死于刀斧之下三十余人。颜杲卿与袁
履谦被执送洛阳安禄山处。
   颜杲卿被押到洛阳,安禄山见了呵斥道:“我提议让你做判官,没几年就越级提拔你当太守,有
哪点对不起你?你居然反抗我!”颜杲卿对叛贼骂道:“你本是营州放羊的羯奴,天子特意让你当三
道节度使,恩德无比,哪里对不起你?而你居然作乱。我家世代为唐臣,官职都是朝廷授予的,虽然
你曾为我说了一些好话,我难道就要跟你作乱不成?我为国讨贼,恨不得杀了你,怎么说我是反叛呢?
臊羯狗,何不快点杀了我!”颜杲卿历数其罪,叱骂不已。安禄山大怒,将他和袁履谦两人绑在洛阳
天津桥柱上,先断其一足,节解以肉啖之。颜杲卿至死大骂不息。安禄山下毒手惨钩其舌,气冲冲地
问:“复能骂否?”颜杲卿不屈,竟被活活支解而死,以身殉国,时年65岁。袁履谦也被凌迟处死,
同时惨遭杀害的还有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儿颜诩等。
   郭子仪、李光弼收复常山后,从狱中释放出颜杲卿的亲属数百人。后颜真卿派颜泉明等到洛阳寻
得颜杲卿等人的尸骨,将其安葬到长安凤栖原。
   颜杲卿遇难后,杨国忠相信张通幽、王承业的篡改事实,竟然没有一点表彰。直到颜真卿做了御
史大夫后,向肃宗皇帝哭诉了此事,肃宗告诉了太上皇玄宗,才杖杀了张通幽,并追赠颜杲卿太子太
保,谥曰“忠节”。封其妻崔氏清河郡夫人,颜季明、卢逖及被害宗子皆赠五品官。任命其子颜泉明
为郫县令,颜威明为太仆丞。
   颜  允  南
   颜允南(694——762)  字去惑,颜真卿仲兄。少以词藻擅名,兼攻草、篆书,尤善五言诗,深
为伯父颜元孙所赏识。
   颜允南为人宽厚仁慈,及长,以“精识”见重于父执如侍郎寇泚,相国陆象先,尚书韦陟、陆景
融诸人。又以“善与人交,笃于僚友”的品行为世所尊,与相国房琯、尚书张倚有忘年之交,同时与
河南陆据,彭城刘炼、刘秩,陇西李揆,河东裴士淹等诸名士结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亲仁诚物、泛爱
虚己品德的形成,与自小受到二兄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而且颜允南宽厚仁慈的德行也给予颜真卿以良
好的影响。当时颜真卿家中养有一只折胫鹤,羽毛丰美洁白,颜真卿常常在它背上戏书乱画。颜允南
见状,对颜真卿严加批评训教说:“此鹤虽然折胫,不能振翅奋飞,而你竟然如此不爱惜它的毛羽,
这种行为难道还不能不说是‘不仁之甚’吗?”这件事虽小,但颜允南这种测隐之心, 对颜真卿的
影响印象极为深刻, 使颜真卿终生难忘。颜真卿在《颜允南神道碑铭》中说“真卿骇而不夭,兰陵
郡太夫人殷氏,亲加鞠育,实赖兹训,粗兹有成。至若发虑学文之亲,立身复礼之道,非仁兄之规诲,
曷暨所蒙,且有师训之资,岂惟孔怀之戚。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
撰《颜氏家庙碑》,碑中载:“真卿早孤,蒙伯父暨允南亲自教诲”。
   颜允南历官右卫武兵曹参军、左补阙、加朝散大夫,迁司膳郎中、司封郎中,赐爵金乡县开国男,
加正议大夫,任国子司业。卒于国子司业任上,享年69岁。
   颜  幼  舆
   颜幼舆(703-750)  唐京兆长安人,字令轨,小名粲。颜惟贞五子。唐玄宗时,起家后土庙郎。
天宝间,调补汝南郡新息县主薄,居官谨恪。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
从攻石堡城,拜左卫率府兵曹参军。次年病卒。
   颜  真  卿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号应方,乳名羡门子,唐京兆长安人。颜惟贞六子,官至太子太
师,爵封鲁郡开国公,世人尊称“颜鲁公”。
   颜真卿郡望出自山东琅琊临沂,从十三世祖颜含以来,自西晋迄唐,颜真卿一族,以儒雅传家,
重在学识,尤以训诂、书法见称于世。其父颜惟贞,字叔坚,天授元年(公元689年) 以糊名考试判
入高等,先后任衢州参军,温县、永昌、长安县尉,后迁太子文学, “侍奉文章”。景云元年(公
元710年),因历官清白被选为薛王李隆业的僚属,即薛王友,陪侍规讽。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七
月 卒于薛王友任上。当时颜真卿仅3岁。
   颜惟贞去世, 遗孤十人, 家境清贫。颜真卿随母寄居在京师通北坊的殷家,依靠舅氏殷践猷。
他受家庭熏陶,自幼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文章和书法都很有功力。唐开元年间中进士, 不久又拔
取制科, 先任醴泉县尉,后升任监察御史,出使河西和陇右。 当时五原(今宁夏盐池) 有桩冤案
很久得不到解决,且又出现干旱。颜真卿到任后,纠正了这件冤案,恰巧天也降雨,人们就把它和颜
真卿的断狱联系起来,称之为“御史雨”。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八月,迁殿中侍御史。颜真卿因
“ 立朝正色, 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和为人刚直得罪了奸相杨国忠,受 到排挤,被
贬出京担任东都(洛阳)畿采访判官。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十二 月,再入御史台为殿中侍御史,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三月,迁尚书省兵部员 外郎。
   颜真卿的奏议文章, 率真慷慨, 说理透辟,意直气壮,生动感人,其他墓志和碑文,也宗经尚
典,宏词沉郁。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颜真卿在长安为千 福寺和尚费全书写了墓碑《多宝塔感
应碑》 。正当壮年的颜真卿,在书法上已赶上 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晚年的成就了。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四月,御史大夫兼京兆尹王  得罪被诛,杨国忠 接任。颜真卿难为杨
国忠所容, 杨便以加强地方吏治为名,将颜真卿逐出中央政府, 担任平原郡(今山东德州陵县)太
守。
   天宝年间, 唐玄宗李隆基纵情声色, 不理朝政,李林甫、杨国忠先后为相,淆乱了朝纲, 闭
塞了言路。  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阴蓄异志已十年,暗地里招兵买马, 阴谋叛变。
颜真卿身处虎狼之地,以虞不测之祸,假借防范洪汛,加紧修固城墙,浚疏城河,并悄悄地登记壮丁,
储备粮草,积极做好反叛乱的准备。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冬,安禄山派人至平原,名为游历,
实为侦察军情。 颜真卿便坦然策马, 亲自境上迎候,并约集文士,泛舟饮酒,赋诗作字,解除了安
禄山的怀疑。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十五万叛乱,自 渔阳而南下, 直扑
洛阳。叛军铁骑,狼奔豕突河北二十四郡,如入无人之境,河北 各郡纷纷陷落, 惟独平原一城固守。
唐玄宗听到河北各郡陷落的消息时,哀叹道: “河北二十四郡, 岂无一忠臣乎? ” 当听到平原郡
坚守的情况时,激动地对左右 说:“河北二十四郡, 唯真卿一人而已。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
为乃若此!” 安禄山叛军十一月九日南下,十二月十三日便攻陷洛阳,杀死留守李憕 、卢奕、 蒋
清,并派党羽段子光携三人首级来胁迫颜真卿投降。 颜真卿当场命斩了段子光, 表示了同叛军战斗
到底的决心, 并为李憕等三人发丧,哭祭三天,左右将士没有不 感动落泪的。 颜真卿一面固守平
原,一面派卢逖去常山联络堂兄颜杲卿起兵,一同 讨伐安禄山。常山太守颜杲卿破土门(井陉),
起事成功,河北各郡纷纷反正,归 顺朝廷,大家公推颜真卿为盟主, 得兵二十万。平原、常山东西
相对,互成犄角之 势,切断安禄山叛军同后方的联系和归路, 有效地牵制了安禄山西进的力量,使
唐 朝廷得以重振旗鼓,调兵遣将。皇帝立刻任命颜真卿为户部侍郎,辅佐李光弼讨伐 安禄山。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派史思明攻打常山。颜杲卿率军民 奋勇抵抗, 终因寡
不敌众,城陷被害。颜杲卿遇难不久,唐将李光弼率军出土门, 攻克了常山。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
十万大军会师常山,颜真卿也率军向西南魏郡进 发,在堂邑附近同叛军太守袁知泰的将领白嗣深二
万人激战终日, 大败敌军,歼敌 一万多人, 收复了魏郡。堂邑一战,是唐王朝在河北讨叛战役中
唯一的大胜利。顿 时,河北军威大振, 境内人心安定了许多。为了平叛大局,颜真卿把堂邑之功让
与 原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让他据此晋升为河北招讨使。
   平卢(今辽宁朝阳一带)将领刘客奴(正臣)等打算杀死安禄山的节度使反正,特派人渡海来与
颜真卿联系。为坚定其反正归顺之意,颜真卿不但派人送去大批军饷和军服, 还让长子颜颇前去做
“人质”。兵荒马乱中,颜颇流落中原十余年,历 尽煎熬,30岁时才回到父亲身边,后又不幸早夭。
   颜真卿在河北的军事活动有力地声援了李光弼、 郭子仪两军的军事进攻。 但因唐王朝的腐败和
大臣之间互相倾轧, 使京洛战场失利, 潼关、长安相继失陷,唐玄宗仓皇逃蜀, 肃宗李亨在灵武
即位。 肃宗急于收复长安,把郭子仪、李光弼大军从河北战场调回, 安禄山乘势派大军猛攻河北,
河北广大土地又重新陷入叛军之手。颜真卿孤城难守,不得已撤出平原。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四月,颜真卿 历尽艰辛赴凤翔朝见肃宗, 被封为刑部尚书,并兼任御史大夫。九月唐军收复长安,
十月收复洛阳,颜真卿扈从肃宗返回长安。
   颜真卿自26岁登科, 34岁任校书郎九品官以来,以尽职为己任,忤权 臣,陵焰势, 尽职宪台,
以图重整朝纲。锋芒初试,终为宰相所忌,当论太庙筑坛 事,为宰相所恶,以“事乖执法,情未灭
私”的罪名,于十二月出贬为同州(即冯翊,今陕西大荔) 剌史。至德三年(公元758年)三月转蒲
州(今山西永济) 剌史, 充本州防御史,晋爵丹阳开国候。十月又受到酷吏唐旻的诬告,左迁饶州
(今 江西波阳)剌史。第二年,即乾元二年(公元759)六月,调任升州(今南京) 剌史,充淅江
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当时,杨州长史刘展蓄谋叛变的迹象已很明显,颜真卿担心刘展叛变以后,
侵扰江南,于是选拔良将,训练士卒,置备军械, 预先做好各种准备。江淮都统李峘却认为是无事
生非,  向肃宗密奏颜真卿惑乱人心。  为人所疑,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二月,颜真卿便被召回
长安,任刑部侍郎。 不久,刘展果然起兵叛乱,渡江攻陷润州、升州等地,李峘败走。
   颜真卿受诏入朝,初换刑部侍郎,未至京,寻改尚书,晋爵县公。时肃宗亲信太监李辅国专掌禁
兵并任兵部尚书, 在宫廷独断专行。颜真卿不肯逢迎他,为李辅 国所忌恨。七月,颜真卿因与御史
中丞敬羽语及政事,酷吏敬羽告他言语忤旨,被李辅国乘机出贬蓬州(今四川仪陇)长史。两年任上,
颜真卿救灾恤患,民称其德。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肃宗去世,代宗李豫即位。颜真卿召拜利州 剌史。不久李辅国免
职并被剌杀。十二月,颜真卿被召回长安,入尚书省任户部侍郎。第二年三月调任吏部侍郎,并恢复
旧阶,散官为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八月迁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 加阶金紫光禄
大夫。 未行, 改尚书右丞。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改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溯方行营
汾晋等六 州宣慰使。三月二十二日,晋爵鲁郡开国公,上柱国正二品勋阶,食邑三千户。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 十一月十四日,颜真卿针对尚书右仆射郭英乂在迎接汾阳王郭子仪的兴
道会上,谄媚宦官鱼朝恩一事,向郭英乂提出了严正的批评,写了著名的《与郭仆射书》 。永泰元
年(公元765年)正月,颜真卿任吏部尚书。对宰相元载骄溢专权,贪污奢侈,引用私党,屏蔽皇上
的丑行,颜真卿又一次危冠诣台,忤旨直争, 写下另一篇著名于史的诤谏《百官论事》,为元载所
恨。 二月摄祭 太庙,颜真卿以祭器不修, 言之于朝,元载坐以诽谤时政,怂恿代宗皇帝将颜真卿
出贬硖州(今湖北宜昌)别驾,三月又贬吉州(今江西吉安) 司马。 后又谪守抚州 、湖州。直至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奸相元载伏诛,颜真卿才在中书侍郎杨 绾等人的推荐下奉诏入朝, 任刑
部尚书,第二年改任吏部尚书。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代宗去世,德宗李适即位。颜真卿以
吏部尚书充礼仪使,参定朝廷礼仪。后为宰相杨炎所忌, 免吏部尚书,改任太子太师。卢杞代杨炎
为相后, 更忌 贤妒能,专权自恣。他曾派人征求颜真卿的意见, 以出任何方节度使为宜。颜真卿
听后十分生气,便到中书省面责其曰:“真卿因性格褊躁,为小人所憎,窜逐不止一次,今已羸老,
幸得宰相庇护。 宰相先父御史中丞卢奕曾被安禄山传首至平原, 面上有血痕,真卿不敢用衣拭,硬
是用舌舐净,相公能忍不容?”卢杞矍然下拜, 然益加衔恨。
   当时,淮西都统李希烈背叛朝庭,攻陷汝州。奸相卢杞为借刀杀人,对德宗说:“希烈年少骁将,
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师军
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 内,人所信服, 真其人也!”德宗昏庸,竟不顾大臣
谏阻,诏颜真卿以淮西宣慰使 身份前往许州(今河南许昌) 宣慰李希烈。颜真卿到达李希烈军营后,
李希烈使用 种种伎俩,威逼利诱,颜真卿始终不为所屈。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李希烈阴谋在汴州(今河南开封)称帝,派 人去向颜真卿请教登
基礼仪, 颜真卿严正回答道:“老夫曾掌国礼,所记惟诸侯朝 见天子礼耳! ”李希烈不日即皇帝
位,国号大楚。事后派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囚 所,堆柴燃油胁迫颜真卿说: “不能屈节,当自焚。”
颜真卿闻声昂然走向火堆, 使者惶惶然惊愧交臻,急忙加以拦阻。
   自兴元以后, 王师复振, 五月收复京师,斩伪汉王党羽李希倩,十一月收复汴州,李希烈循逃
蔡州。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正月移囚颜真卿于蔡州龙兴寺。 李希倩是李希烈的弟弟, 李希烈闻
讯弟弟被杀,忿然大怒,即行报复,于八月十三 日,派人到龙兴寺缢杀了颜真卿,年76岁。
   嗣曹王李皋听到颜真卿被害的消息, 泪流满面, 三军将士都为之痛哭。于是李皋上表朝廷,陈
述颜真卿的高风亮节。
   第二年四月, 李希烈部将陈先奇鸩死李希烈, 率领叛军归顺朝廷。十一月,陈先奇又派军将护
送颜真卿灵柩回京。 德宗闻鲁公死, 为其辍朝五日,且诏赠“司徒”,谥曰“文忠” 。贞元二年
(公元786年)十一月,颜真卿灵柩由其子颜頵、颜硕营护归京,  “灵车归路,千里同悲”。最后
移窆于万年凤栖原颜氏祖茔,右庶子令狐垣写了神 道碑铭。 其后,抚州、湖州、吉州、沂州等地又
相继建立颜鲁公祠堂及衣冠冢等, 刊石建碑,千古共祀。
   颜真卿在吉州有《卢陵集》 十卷, 剌抚州有《临川集》十卷,剌湖州有《吴兴集》十卷、《韵
海镜源》三百六十卷,为礼仪使有《礼仪集》十卷,均不传。《颜鲁公文 集》十五卷见行于世。
   颜  允  臧
   颜允臧(710-768)  唐京兆长安人,字季宁。颜惟贞子,颜真卿弟。解褐太康尉。 唐玄宗天
宝十载(公元751年),应县令举对策及第,授延昌令,以清白闻名。肃宗至德初年,奔行在,拜监
察御史,推劾不避强御。寻充朔方节度判官,迁殿中侍御史,出为栎阳令,榜杀犯奸录事,使豪强震
恐。代宗广德中,拜江陵少尹,卒于任。
   颜  颢
   颜颢,颜阙疑长子,唐京兆万年人。仁和有政理,擢蓬州长史,迁遂安县令、常熟县令,封金乡
县男。
   颜  颖
   颜颖,颜允南次子,唐京兆万年人。授秘书郎,擢京兆功曹,袭封金乡县男,终楚州剌史。
   颜  泉  明
   颜泉明,唐京兆万年人。颜杲卿子。安史之乱,父亲被害,宗属离散。后颜泉明于河北求访之,
悉加赡给。又求得父尸,护还长安。拜郫县令,政化清明,人情翕然。课最,迁彭州司马。家贫,居
官廉。时孤藐相从百口,饘粥不给,无愠叹。居母丧,哀毁骨立。其行义,当世以为难。
   颜  頵
   颜頵(749-? )  字葵山,颜真卿次子,唐京兆万年人。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甲辰科
进士第。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授五品正员官,除右率仓曹,栎阳尉,河东士曹,封沂水县男。
善正、草书,工文翰,性聪颖仁孝。元王恽《秋涧集》谓颜頵“书画端庄,殊有父风”。书迹据赵明
诚《金石录》载,有唐《幽州复舜庙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韦稔撰,颜頵正书并篆。
   颜  硕
   颜硕(754-? )  颜真卿三子,唐京兆万年人。授秘书正字,除泾阳尉,迁殿中侍御史,福州
都团练判官,封新泰县男。
   颜  防
   颜防(?-约809)  唐京兆长安人。颜真卿侄。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书浑瑊贺表。
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自澧州刺史授湖州刺史。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任常州刺史。
时镇海节度使李錡反,乃矫制斩叛将,传檄诸州进讨。官至同州刺史。卒谥“穆”。
   颜  证
   颜证,唐京兆长安人。颜杲卿孙。唐德宗贞元年间,为桂管防御使。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
拜桂管观察使。宪宗元和年间,官至右庶子。
   颜  标
   颜标,唐人。唐宣宗大中末年,郑熏主试,误以为颜真卿后人,取之,旋知非是。后举子赋诗嘲
之,有“错认颜标作鲁公”句。
   颜  庆  复
   颜庆复, 唐人。唐懿宗咸通年间,为左神武将军。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南诏进陷黎、雅,
受诏统兵往援成都。右武卫上将军宋威先至,破敌居多。颜庆复疾之,夺宋威军。次年,拜东川节度
使。南诏兵退去后,教蜀人守备之策。南诏知有备,不复犯成都。
   颜  仁  郁
   颜仁郁,  字文杰, 号品俊,原籍河南温县。生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公元827-835年) ,父亲
颜芳(公元787-860年)入闽后,到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德化县三班乡泗滨)定居。颜仁郁幼承
父教,博学经书,竹马之年,胸有大志。时值唐末,“政荒民散”,社会危机四伏,王先芝、黄巢农
民起义失败后,藩镇割据,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颜仁郁晚唐接任归德场长官,勤政爱民, 抚慰百
姓, 倡导垦荒耕作,努力发展生产,人民温饱得以解决,“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菜辟,三年民用足。”
即第一年施以仁政,招抚灾荒战乱流离失所的人民,纷纷返回家园安居,第二年大力组织人民开垦田
地, 兴修水利, 发展生产,第三年施政有方风调雨顺,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后梁开平三年
(公元909年),闽王王审知任命颜仁郁为闽国农官,颜仁郁选派得力官员巡视州县,劝农桑,兴水
利,为发展闽国农业做出了贡献。
   颜仁郁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而且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百篇。他的诗具有强烈的人民性,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欢乐,传于民间,并流入京师,人们美称其为“颜长官诗”。
其诗分为《农桑》 (又名《喻农》  ) 、《朱门》、《客路》、《边庭》、《城市》、《贫女》、
《负薪》、《空门》、《山居》、《渔父》十门类(各10首),反映了农家、朱门、城市各阶层人民
的生活和封建社会的现实。如《农桑》第一首:“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
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艰辛,深刻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怀。他在《赞
神曲》中说:“前年谷与金口价,家家啼哭伐桑柘。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祭春社。”反映了人
民在丰歉不同年头生活的悬殊和悲欢。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雅,寄情田园,描写农村山居的悠然
自得、厌恶城市生活的奢侈荒淫,表现了他与社会现实不同流合污的进步思想。
   颜仁郁所作诗歌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传诵,并被收入《全唐诗》和《新编唐诗三百首》。
   颜仁郁卒后,葬于三班纱帽峰山麓。民怀其德皆绘肖像奉祀。唐末宋初在县城浔山麓和三班归德
寨(湖内寨)建“颜长官祠”。宋嘉定年间,又在三班后房街建“忠应庙”塑像祀之。民间把他的事
迹神化,传说他“生也爱民,死也爱国”,“有光前扶后,善世保民之功”,宋末“显圣拒元以扶宋”。
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 赐额“忠应” ,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敕封善利侯, 宝庆元年
(公元1225年) 封灵济王,  次年封孚佑王。宋绍定三年(1230年)“汀寇入境,闻金鼓声惊怖而
遁,皆公默护之灵,动闻京师,复加显惠王”。明嘉靖年间,德化知县许仁,请于学院,奉颜仁郁为
首祀乡贤。
   颜  化  綵
   颜化綵(864-933)   名徒纹, 唐明经博士颜文丽之子,福建归德场(今德化县)三班乡泗滨
村人。陶瓷研究名家。出生于陶瓷业比较繁荣的泗滨地区,当时他的叔父、曾任归德场长官的颜仁郁
曾在其诗作中,生动地描写了故乡农桑、陶瓷业兴旺的情景:“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
麦黄正满绿叶密,稻黄无际红云平。”这里的地碓,是指加工瓷土的工具。颜化綵总结了本地先辈制
作的智慧结晶,编著了一部陶瓷工艺专著《陶业法》,并绘制了《梅岭图》,规划了梅岭陶瓷的发展
蓝图。至明代正统、景泰年间,后人颜俊高得到化綵《陶业法》善本,按图依法建梅岭窑,开始成规
模生产瓷器。所产瓷器远销海外,“千余丁仰给裕如斯”。
   颜  诩
   颜诩(872-946)  字如昌,一字宗鲁,号思嵩,进士第,颜真卿之后。少孤,后唐庄宗(李存
勗)同光年间(公元923-926年)自金陵赴任吉州永新县令。颜诩览鲁公永新捣石遗迹(颜真卿游览
禾山曾书“龙溪”大字,青原山题名“捣衣石”),为避兵乱,遂与其弟颜翊、颜翔徙居永新双乳峰
下捣石村。笃志儒学,尤精祠翰,严于礼法。当时因战乱而寄居其门下的宾客亲友常有十几人之多,
颜诩早晚接待而无懈色,即使少儿上门,相见也衣帽整齐,恭敬而不失礼仪。《宋史·孝义传》载:
“颜诩,唐太师真卿之后,事继母以孝闻。一门千指,家法严肃,男女异序,少长辑睦。匜架无主,
厨馔不异。义居数十年,终日怡愉,家人不见其喜愠。年七十余卒。”子侄二十余人,皆习儒明经。
听说有的子弟与宾客戏耍影响了学业,他并不当面责备,而是手抄了韦曜《博奕论》挂在室壁上,使
之自感惭愧。他的季父因占据乡邻桑田引起诉讼,县令将此事告知颜诩,颜诩当即自己出钱赔偿了对
方。所居捣石村,泉石相依,碧鲜丛绕,翠微环列,杜绝尘嚣。水部员外郎孟宾于、司农卿何蒙、殿
中丞蒯鼇、国史馆孙伯纯各作诗序相赠。卒后由长子颜谌之、次子颜谟之护葬金陵北勾曲山。北宋太
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 朝廷下诏旌表其门,改乡名为“义感”,里名为“和顺”。
 


上一篇:国史家乘二
下一篇:被彻底遗忘的“中国父亲节”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