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在科研与产业间架设“高速路”(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线见闻)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6-11 14:35:52 | 浏览:1457次 ]
分享到:

上海浦东揭榜挂帅平台助力创新攻关

在科研与产业间架设“高速路”(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杨 旭 黄晓慧


2024年06月11日06: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video id="_v_p_21" class="video-js vjs-default-skin" playsinline="playsinline" webkit-playsinline="true" x5-playsinline="true" x5-video-player-type="h5" x5-video-player-fullscreen="false" controls="" width="600" height="371" poster="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611/c1001-40253712.html" data-setup="{"example_option":true}"

  长的、方的、圆的,不同型号的电子设备随着快速运转的传送带,在质检摄像头下方鱼贯而过。通过瞬间,就能判断产品外观是否合格。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李炜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一家合作制造商的生产线清晰可见。屏幕右上角,数值跳动:98.5%、98.6%……

  这个数值,代表视频质检精度。这套系统由李炜所在的上海思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原先一条生产线配4名质检组长,精度提高后,1名就够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2023年初,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江科学城考察,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嘱托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今年3月底,浦东揭榜挂帅平台认证机构首超400家,张榜意向金额突破8亿元。

  “2019年,客户要求精度从95%再上3个百分点。”李炜回忆道,“合作商每年生产电子设备数百万台,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多出货八九万台。但对当时的我们来说,95%已是能力‘天花板’。公司研发团队反复研究、调试,难以突破。”

  此后,李炜四处接洽高校、寻访企业,不是技术不匹配,就是成本难负荷。

  去年3月,思华公司在浦东揭榜挂帅平台注册,张榜出题。

  思华公司东南方向3公里,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收到了“考题”。

  “揭榜挂帅平台由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设立,我们负责运营。”上海长三院区域合作部业务总监吴俊伟介绍,国内外40余家研究机构、30多所高校、300多家企业汇聚于此。

  “张榜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不停寻找与匹配。”吴俊伟说,团队有80多人,还在壮大。

  线上遴选资源,线下组织对接,延请专家评审,团队奔忙在幕后。

  历经5轮对接沟通,去年8月,思华公司和揭榜方上海交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严骏驰教授团队,签订技术委托开发合同,底层架构全部采用国产代码,自主可控。一签完约,李炜就激动地拥抱了严骏驰:“终于找到你!”

  严骏驰也很兴奋:“科研成果要‘立地’,就得到生产一线闯闯,‘揭榜挂帅’给了用武之地。”

  多年难题,一朝突破。“没有揭榜挂帅平台,对的人近在咫尺,也未必能相识。”李炜感慨。

  “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是一道难题。”吴俊伟说,推进“揭榜挂帅”,就是在科研与产业间架设“高速路”。目前,经由浦东揭榜挂帅平台,已有近30个项目成功签约。

  算法调试在继续,李炜和严骏驰正向99%以上的精度发起冲刺;揭榜挂帅平台在完善,有望推出英文版界面,链接更多全球创新要素,实现更广维度、更高质量的“穿针引线”……

  浦江之东,“科技现代化”的关键一章正砥砺深耕、笔底生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1日 01 版)


(责编:卫嘉、白宇)


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本报记者 刘士安 黄晓慧
2024年06月09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上海张江机器人谷,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里,可以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的人形机器人又添了新本领——两条智能机械臂可自如挥舞,还拥有场景识别能力和学习能力,未来有望胜任很多职业。

  “以前,这样的技术迭代至少需要3至5年。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它在半年内就做到了‘眼明手快’。”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顾捷说。公司实验室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在2000多家医疗机构服务。

  谈起张江的变化,在这里创业多年的顾捷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创新公司入驻张江,我们找各类人才、找上下游企业、找应用场景,都十分便利。”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的发展定位,由此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拓展为“五个中心”。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海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现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的大幅跃升。

  国产大飞机、国产邮轮、深空、深海等重大科技突破接连实现,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成果相继问世……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到50.2件,持续领跑全国。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框架”基本完成,正在向“强功能”加快迈进。

  5月15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运后将使上海光源的实验研究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上海光源像一艘‘科研航母’,汇聚了国内外一批顶尖学者和优秀团队。眼下,我们正加紧预研新一代光源设施,去追逐更亮更强的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说。

  做最吃劲的“从0到1”创新策源,上海强基础、搭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由2014年的3.4%提升至2023年的4.4%。围绕光子、生命、人工智能等领域,上海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建、在建和规划的设施达20个,“国字头”高端科研平台超过80家。

  动力源自改革。2023年,在“科创22条”“科改25条”基础上,上海聚焦高校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等创新主体关注的重点环节,发布实施“放权松绑18条”,以关键点的突破引领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新举措让有作为的科研人员更有动力,长周期稳定投入机制能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来、长期付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小勤说。

  良好创新生态,吸引八方人才。目前,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集聚人才超80万人。2023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43.9%。

  目前,上海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逾500家,入孵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4万家,张江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家上市企业。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表示,上海将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坚定不移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奋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9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

上海浦东加速建设全球资源配置枢纽

2024年04月18日06:1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本报上海4月17日电  (记者谢卫群)《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草案4月15日起正式公示,建于浦东机场附近的上海东方综合枢纽又一次吸引了公众的关注。

  上海东方综合交通枢纽集航空、国家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总规划面积达155平方公里。2023年3月,东方枢纽上海东站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规划,上海东方综合交通枢纽将成为连接长三角与全球的世界级交通枢纽。

  作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浦东以开放促改革,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加速建设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与节点。

  浦东正深入实施全球机构投资者集聚计划,持续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重大金融平台建设。为推动航运中心及枢纽建设,浦东正助推系列服务功能提升——加快航运金融、船舶管理、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发展,持续吸引一批高能级项目、机构落地,推动设立亚太邮轮船供基地。

  着力打造全国数据要素市场枢纽。截至2024年3月底,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产品累计挂牌近2500个,交易额超17亿元。4月7日,上海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建成并启用。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说,浦东将面向上海数据交易所自身发展所需、培育市场所需,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法治化环境,打造连串成片的产业生态圈,打造全球数据要素配置的重要枢纽节点。

  加大开放改革力度。4月1日,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正式试点。对注册登记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书立的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去年底,浦东发布推进“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行动方案,今年2月,“丝路电商”海外仓电子地图已在“丝路电商跨境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创新谈)

刘诗瑶
2024年03月25日05:5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必须继续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向“新”而行,才能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和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科技创新在生产力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已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证明。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比如,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精尖设备等新型生产工具层出不穷,加速全社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此外,在劳动对象方面,当前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比如,我国锂电池、高性能纤维、光伏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创造经济新价值的新领域。

  由此可见,无论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还是构成先进生产力的三要素,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必须继续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近年来,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科技创新已展现出强大支撑力量。神舟飞天、北斗指路、“蛟龙”遨游,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跃居全球首位,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运营稳步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一项项关键技术锚定行业标准、降低行业门槛、助推行业升级。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只有坚定不移进行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占得先机、赢得优势。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因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除了在高科技领域发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之外,还要以系统思维来创新性配置各类要素,创造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高效跃升的优质组合方式,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实现良性互动,释放更高效能。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5日 19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观象台)

邱超奕
2024年01月17日06: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供求矛盾,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产学研融合涉及主体多、链条长,如何激发活力、增强合力?在江苏江阴市采访时,“一根绳”的故事带给笔者不少启发。

  2020年,南京理工大学在江阴启用新校区,鼓励科研人才深入企业开展合作。几年间,产学研深度融合催生不少创新成果,其中就包括学校与江阴法尔胜泓昇集团共同研制的“高强绳”——碳纤维索。这种新材料比传统钢索重量更轻,抗疲劳、抗腐蚀性能更好,如今已应用于多座新建桥梁项目。

  产业创新的澎湃动能,来自科技创新这个驱动引擎。上世纪80年代,“星期天工程师”在江浙一些地区兴起,企业纷纷邀请上海的高技术人员传授先进技术,奠定了当地制造业的基础。同样是这个思路,江阴坚持产学研紧密合作,近年来与多所高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但推动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推陈出新,也助力风电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可见,产业发展离不开“学”和“研”的基础支撑。如果把产业比作大树,科研探索就像根脉,根扎得越深,树长得越茁壮。反过来,“学”和“研”,也离不开产业这个“应用场”。只有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搬”到生产线,才能检验其应用价值,更好指导下一步科研实践,技术和产品也只有完成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变,才能真正惠及千行百业,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应当看到,当前产学研深度融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科技创新供给看,科研成果转化率还不够高,大量创新资源尚未形成现实生产力。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科研单位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高校仅为3.9%,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产业创新需求看,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广大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需求迫切,需要依靠创新提升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供求矛盾,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比如,南京理工大学设立江阴校区之初,就注重在学科专业布局上与当地产业高度契合,既为企业提供建模仿真、基础研究等支持,也鼓励科研人才到产业一线找课题、解难题、补短板,精准对接产业所需。另一方面,在产业创新“最后一公里”,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在企业设置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方式,加强企业创新要素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指引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方向,提高成果转化质量。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畅通产学研合作链条,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激发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创新源泉将更加充分涌流,持续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7日 18 版)


(责编:卫嘉、曲源)


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

金观平

2024年02月14日08:21    来源:经济日报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是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飞跃性升级带来的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就在于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厚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体化推进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科创园区应率先打造新质生产力。科创园区是创新“先锋队”,有着协同攻关的创新优势,要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高地。一方面,用好集聚的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另一方面,推动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创新基地平台向科创园区布局,灵活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率先实现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我国工业经济规模大,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两者融合发展前景广阔。要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攻方向,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继续适度超前推进网络、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我国制造业已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优势,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突出。要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全面推动智能制造,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推进产业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实力更强、创新水平更高、协同合作更优。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应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形成更多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产业集群。我国已有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在此基础上,强化协同创新,提升先进制造能力,壮大优质企业群体,加快向世界级水平提升。

(责编:王子锋、陈羽)




上一篇:满淮诗情征蓝海——人文经济视野下的淮安观察
下一篇:焦点访谈|活起来 火起来:古村落 访振兴之路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