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团结奋进,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同心筑梦勇毅前行
[ 编辑:颜建波 | 时间:2024-06-22 10:38:50 | 浏览:1400次 ]
分享到:

2024-06-21 20:20:50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题:团结奋进,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同心筑梦勇毅前行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青海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高质量发展、强化实干担当,团结一心、奋发进取,以中国式现代化共圆民族复兴梦。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昆仑山莽莽苍翠,三江水滚滚澄碧,藏羚羊成群迁徙……6月的青海处处涌动着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念兹在兹,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五道梁保护站工作了8年的巡山队员德尕说,“经过一代代巡山队员的努力,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数量已从不足2万只增长至7万余只。作为一线生态守护者,我会继续坚守于此,将总书记‘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的要求落实落细,用心用情用力保护高原上的一草一木,巩固生态环保成效,让国家公园成为大美青海、美丽中国的展示窗口。”

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绿水青山离不开法治保障。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国之大者’,我们将全力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司法屏障。”近期经办了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的西宁铁路运输法院副院长赵霞表示,“我院集中管辖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区域内刑事、民事、行政一审环资案件,我们将认真贯彻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通过司法审判实践,守护好三江源‘中华水塔’。”

河道是否畅通、水质是否达标……这是四川成都市武侯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工作人员罗中唯每天巡河工作的内容。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罗中唯表示,作为基层水利人,自己和同事们将通过坚持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让水清岸绿成为百姓家门口的亮丽风景。

保护好生态与推进绿色发展,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在青海西宁市东川工业园区内,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正马不停蹄地开展生产,用清洁能源生产多晶硅,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深有体会。”公司运营总裁尹东林说,将继续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推动以智能制造促绿色发展,推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为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无人物流车搭载汽车零部件有序移动,一辆辆新车从生产流水线下线。在广西柳州市的上汽通用五菱精益智造工厂,一派现代化智能生产景象。

“广泛应用新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俊成深受启发。吕俊成说,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点,公司正在推动上下游优质要素汇集,构建新能源产业链全链生态布局,助推广西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西宁城北,元朔山麓,蓝天白云下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绿意葱茏。沪青两地联合创建的这所学校,满足了当地学子“上好学”的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让高一学生尕桑才旦感到很温暖。“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很自豪!”回忆起今年初和30多名同学赴上海研学的经历,尕桑才旦说,“各民族同学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既开阔了眼界,也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我要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今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宁第一站就来看望民族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让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吴德军感受到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关心关怀。

“我们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吴德军表示,青海将在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更高质量迈进。

琴声悠扬、舞姿蹁跹,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社区,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10个民族的居民生活其乐融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乌兰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庆杰说,将把民族团结工作与社区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营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让各民族携手共建幸福家园,厚植浓浓“石榴情”。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久久为功。

云南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迎来一批批参观者。

“在一场场解说中,每当看到参观者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我都感到很高兴。”讲解员李佳说,自己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扎根本职岗位,做一名有温度的讲解员,把更多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给大家听,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仲夏时节,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老幼村,村民们正忙着收割冷凉蔬菜。利用当地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等优势种植的冷凉蔬菜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为村民们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为我们继续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方式注入了信心。”老幼村党支部书记杨润说,将带领大家进一步发展好当地特色绿色有机农业,让村民们腰包更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提升大家的幸福感。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塔孜洪乡,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民宿、市集等已初见雏形。

“对口帮扶、产业振兴是凝聚人心、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我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打造起农文旅体融合的乡村产业项目,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促农的新路,有效拓宽群众致富渠道。”来自山东东营市的援疆干部、塔孜洪乡党委副书记刘志胜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围绕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开展帮扶工作,最大程度满足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漫步在辽宁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服务老年人的健康驿站、老年活动中心,提供给孩子们的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等一应俱全。

“‘一老一小’等民生实事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事,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多福社区党委书记樊月介绍,近年来,在全市统筹推进下,多福社区不断强化社区“一老一小”服务等工作,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精细管理与优质服务。“今后我们将精准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继续抓好社区各项暖民心的实事和民心工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樊月说。

不久前,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游力带领团队,完成了湖北荆门新港储能电站在极端条件下迅速恢复电网供电能力的试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这让游力的使命感更强了:“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关乎国计民生。作为一线工作者,我们将按照总书记要求,加强科技攻关,保障电网稳定,提升电力服务质量,保障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刘集乡团结村,虽然下着细雨,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的建设工地上一片忙碌。“继续做好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灾区的牵挂让施工负责人马应海的工作干劲儿更足了:“我们牢记嘱托,坚持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组织人员、机械等抢工期、抢进度,目前195户住宅已全部进入主体施工阶段,相关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

“要真抓实学、善始善终”“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党纪学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学者叶子鹏看来,通过党纪学习教育,一方面,持续深化纠“四风”树新风,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民办实事;另一方面,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得到增强,纪律之弦进一步绷紧,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更加饱满,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蔚然成风。

第一观察|总书记青海宁夏之行贯穿这样一条主线

2024-06-22 08:27:47新华社

6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宁夏两地考察。此行贯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学习领会。

——从考察的时间节点看

下个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众智、聚众力。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得牢牢的,有助于广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体现出我们党着眼“两个大局”的大视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正如总书记在考察中所讲,“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

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如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奔小康,进而实现共同富裕;一种是精神力量,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有着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做好“第二个结合”,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看

今年4月,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考察调研。

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提出了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要求。去年12月,在广西考察时,对广西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曾充满感情地说:“我多次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收到了各族群众许多来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这次,总书记亲赴民族地区考察,让各族儿女更加感受到来自党中央的关心和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殷殷期许,必将鼓舞各族儿女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奋斗。

策划:黄豁、刘紫凌、张晓松

监制:鞠鹏

主笔:王琦、侯雪静、央秀达珍

视觉|编辑:张惠慧、包昱涵

新华社国内部、青海分社、宁夏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时政微观察丨青藏高原盛开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2024-06-22 08:28:31央视新闻

6月18日,正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西宁市城中区的宏觉寺。在寺前院落,宏觉寺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向总书记敬献哈达,僧人提香炉、持宝伞迎接总书记。

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承载着美好的祝福,串联起一个个动人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宏觉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途经西宁时,修建了一处土坛用作供奉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的宝座。公元10世纪,喇钦·贡巴饶赛在文成公主当年土坛遗址上创建了宏觉寺。清乾隆年间开始,宏觉寺成为历代班禅大师在青海的驻锡地和弘法道场。

千百年来,静静矗立,宏觉寺在汉藏交通要道镌刻下汉、藏、蒙等民族交流的辉煌历史和团结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宏觉寺这座千年古刹,在增进历代中央政府与藏传佛教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九世班禅和五世嘉木样活佛为抗日捐赠36架飞机和30万银元,他们的爱国义举深深感染和鼓舞了生活在青海和西藏的各族人民,积极推动社会各界抗日行动,展现了藏传佛教界人士爱国爱教的精神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4月,十世班禅从宏觉寺起程,赴京参加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的签订仪式。回到西藏以后,十世班禅始终不渝地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为促进西藏内部的团结,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十一世班禅拜见时表示,希望班禅继承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同在青藏高原之上,拉萨西郊根培乌孜山南麓的哲蚌寺,气势恢宏、桑烟氤氲。

2021年7月22日,正在西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措钦大殿外,寺庙僧人沿大殿走势站成一排,在太阳下捧着哈达,齐声向总书记问候道:“扎西德勒!”

“我也是慕名而来。哲蚌寺在我们的藏传佛教地区和信教群众中有很高的地位。这些年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总书记说。

众僧人专注倾听。

“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藏传佛教的发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宗教要和顺、社会要和谐、民族要和睦。希望藏传佛教沿着正确发展方向,我相信这条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此次在青海考察时,总书记重申,希望青海藏传佛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2021年的西藏考察,是习近平总书记阔别10年后的再次踏访。3天的行程,从林芝到拉萨,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载歌载舞的各族群众,哈达、热巴鼓、切玛、青稞酒,幸福的日子宛如绽放的格桑花。

脱贫攻坚之初,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在林芝嘎拉村村口,村民们都赶来了。身着节日盛装,手捧洁白哈达,欢呼着“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扎西德勒”……

在同村民达瓦坚参一家亲切交流时,总书记说:“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从一无所有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西藏儿女忆苦思甜,更念党恩。

“我所到之处,感受到了大家对过上好日子的幸福之情、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总书记动情地说。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高原处处盛开。

青海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一个藏族牧业村。在政府帮助下,牧民们从远处的草场搬迁安置到这里。

上一次在青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平均海拔3300米的村子。

蓝天白云下,一排排红瓦黄墙的平房小院错落有致,笔直整洁的村道两旁立着太阳能路灯。村民索南才让带着一家三代站在家门口,向总书记献上洁白的哈达。

围坐在客厅里,总书记同一家人拉起家常。索南才让拿出一张老照片给总书记看,那是在17公里外草场上的两间低矮的土坯房。2014年底,政府补贴4.7万元、自付1.5万元,一家人住进了这个宽敞的砖瓦房小院,不仅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家里还养着百十头牛羊……

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一家人脸上。

“很好啊!”总书记十分欣慰,“下一步,你们生活上还有什么期盼、什么打算吗?”

“没有了、没有了。”索南才让一个劲儿地回答,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

“牧民生活好,全靠党的政策好,衷心感谢党、衷心感谢总书记。”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真挚的心声。

总书记起身告别,一家人依依不舍。

“总书记好!习主席好!”索南才让家门口的道路两旁,早已围满了村民,大家纷纷捧出洁白的哈达,热烈地鼓掌,高声向总书记问好。

面对热情的乡亲们,总书记深情同大家讲述了“石榴籽”这个比喻的出处:“维族同胞说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这个词很形象。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族儿女,紧紧相依。

这次在宏觉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奋斗。

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讲述了爱党爱国爱教、交往交流交融、和顺和谐和睦的故事,归根结底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是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缩影。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正在同舟共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审校丨张亚楠

长图|总书记考察的这些学校见证山海情深

2024-06-22 08:29:33新华社

记者:张子琪 张龙 周思宇 高晗 孟含琪

设计:殷哲伦

编辑:王浩程 胡碧霞



上一篇:文脉华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通江达海大运河
下一篇: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拟二审:修改“伤害民族感情”等不易界定表述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